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综)废太子穿越记 > 第384章 大明风华(十)

(综)废太子穿越记 第384章 大明风华(十)

作者:汤圆配元宵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4-04-15 01:39:58 来源:文学城

杨荣病逝,胤礽实在难过。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胤礽也非常信任他,本以为他度过了前两年的死期,会活得长久些,但没想到才两年他就去了。

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受先帝朱瞻基嘱托,辅佐幼主朱祁钰,直至其成年。多年来一直兢兢业业,未敢有一丝松懈,比起举士颇为专擅的杨士奇和向来谨言慎行的杨溥,杨荣老成持重。而且他颇擅长边务,涉及边疆事,胤礽多会听从他的建议。

给了“文敏”这样的谥号,又给了其子官职,胤礽又想起了杨荣去世前,自己去看他的场景。

帝王来看臣子,一般都是臣子快不行了,有遗言要交代。

杨荣吩咐仆从把自己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连胡子都整理过了,就差染黑了。看到胤礽后,原本萎靡不顿的神情突然有些振奋。

“陛下来了,恕老臣无力行礼……”

胤礽连忙阻止,“您受先帝之命,教导我多年,有师徒名分,我这做学生的来看您,怎可让您给我行礼。”

杨荣喃喃道:“臣年少及第,历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景泰五朝,不敢说毫无私心,但也是夙兴夜寐,兢兢业业四十余年,如今老臣即将去见大明的列祖列宗,此屋内也没有第三个人,陛下可否俱实告诉老臣,是否有削藩之心?”

杨荣之所以有这一问,是因为这三年朝廷打麓川,也接连收拾了几个藩王。杨荣查看过,被收拾的藩王平日里鱼肉乡里,无恶不作,堪比秦愍王。【1】

虽然皇帝收拾人的名义是谋逆,私造龙袍,但是杨荣以自己四十年的从政经验断定:怎么会有这么多愚蠢的藩王?!

一个人私造龙袍,还有可能。但这么多人都在私造龙袍,他们是不是脑袋被驴踢了。

告发这些藩王的是当地百姓,背后是那个叫王振的太监,而王振,杨荣知道,他是专门给皇帝干脏事的太监。

再想到这些藩王被废为庶人后,王府财产有一部分拿出来安抚当地百姓,其余全部入了国库和内库,杨荣就猜测:这件事和这位小皇帝有关系。

难不成是想学建文帝削藩?

面对杨荣虽苍老却认真的表情,胤礽也十分认真地说了实话,“是。”

“太/祖规定,宗室之内不得预四民之业,仕宦永绝,农商莫通,要求全天下来供养宗室。但太/祖时期,宗室人数有限,消耗财力也有限。但宗室是会开枝散叶的,大部分税收用于抚养增长迅速的宗室人口,藩王拥有自己土地的使用权,导致大量税收无法上交国库,都进入藩王个人口袋!他们一边吸着朝廷的血,一边吸着百姓的血,长此以往,这大明到底是我的天下,还是藩王的天下!”

宗室这不能做,那不能做,可不就只能可劲儿敛财,兼生孩子敛财了吗!

向地方官员和百姓敲诈勒索,至于侵占民田公地、强占民女妾妃、贪污受贿和走私贩卖更是司空见惯。

洪武年间,朱元璋只册封了一位晋王,到明末嘉靖年间,有封爵的直系宗室后人就已经达到1851位;河南的一位周王,到万历年间的直系宗室已经超过五千人。洪武年间,明朝皇家档案馆上能够查找到的皇室直系宗室人口为58人。

大明弘治五年,陕西巡抚杨澄筹想皇帝上奏,山西庆成王朱钟镒,创造了一项生育纪录,他已经拥有儿女94名。

他的众多儿子也继承了父亲的生育能力,将“生育”竞赛提升到新的高度,子女高达到163人。到了第三代,庆成王府第三代子孙已经达到510人,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整个庆王府的宗室直系人口就超过1000号人。

崇祯年,两省税收都不够给藩王发俸禄!崇祯帝连军费都拿不出来,还要周皇后变卖自己的嫁妆筹钱。

“朕才是这大明的皇帝,想修建宫苑还要挨弹劾,宗室们倒是堂而皇之地敛财、鱼肉百姓!朕,不欲再这样下去!”

想打个猎,御史都要上书说他劳民伤财,更别提将来开海禁、打东瀛了!宗室的日子过得那么舒服,合着他这皇帝是给宗室打工的?

杨荣怎么不知道宗亲拿着太/祖的命令当敛财工具,但实在不建议皇帝在此时削藩。

“陛下不可操之过急!”杨荣急道,“臣知陛下不满宗室为非作歹,但荣养宗室是太/祖定下的规矩,贸然行事,只会给宗室不服朝廷的借口,言官们也会弹劾的!”

要更改这条规矩,那就是不孝,言官肯定会闻风而奏。

胤礽也考虑过这点,所以他要把文武百官拉到他这边,要大明的官员联合起来,和他一起对抗宗室。

杨荣又咳嗽了几声,“陛下,臣亦赞同不再荣养宗室。但如何才更稳妥,避免靖难之事再度发生,宗室们没了生财的路子,又要怎么安排他们,这些陛下都要考虑好。”

一个不慎,靖难之事可能会重演。就算不重演,这群宗亲折腾起来,也够皇帝喝一壶的。

皇帝总不能把宗亲们全杀了,或者全部关在凤阳高墙内。

这也是一个辅政大臣最后的教导了。

胤礽郑重应下,对面的杨荣却笑着问道:“老臣觉得,陛下想改的皇明祖训,恐怕不止这一条吧?”

那是一种笃定胤礽会点头的笑。

胤礽轻声说道:“还有很多,比如妃嫔殉葬时,有伤天和,必废止。”

杨荣又咳嗽了几声,声音也比之前低了几分,“陛下不怕来日见到太/祖皇帝,太/祖责罚于陛下吗?”

胤礽丝毫不在乎,“太祖皇帝的妃嫔在他老人家殡天时,就已经全部殉葬,太宗、仁宗、宣宗的妃嫔也全部殉葬。今后,是我和我后代的妃嫔,无需再殉葬。”

“而且,我觉得只要我做得好,做一个比人人称颂的皇帝,太/祖那么英明神武的人,也不会揪着一点不放的。”

如果他真的怪罪,那胤礽就把原本的历史给他看——改了几条不合时宜的祖训,保住你的三大营二十多万精锐,五十多位文武大臣,保住从边关到北京的无数百姓,保你大明江山,这还不够吗?

不愿意你就把原来的朱祁镇送上去!

胤礽信心满满,他才不管朱元璋怎么想,“祖训说的是当年的事情,时过境迁,世事总是不断变化,如何能被不合时宜的规定束/缚住手脚?天下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若是想江山永固,那就要时刻谨慎,时时忧虑,这样才是帝王该做的。”

听完胤礽这番话,杨荣的脸上忽然露出得偿所愿的笑,他说:“老臣今日终于明白先帝为什么废孙后、复立胡后了,陛下,先帝的眼光不错,您是天生的帝王,日月山河永存!陛下,臣先行一步,告之先帝,陛下做得很好。若是将来太/祖责罚,臣必会挡在陛下身前!”

胤礽亦深深动容,这是他以前未曾见过的士人风骨。虽然杨荣也有私心,但他与于谦一样,是真的把一生兜献给了大明。

胤礽伸手抱住杨荣,“老师,那咱们可说定了——”

& & & & &

杨荣病逝,辅政大臣去其一,杨士奇等人亦是十分悲伤。但没过多久,杨士奇之子杨稷横虐乡里,侵暴杀人,被言官当庭弹劾。此时皇帝还沉浸在杨荣病逝的悲痛中,见证据确凿,大怒,斥杨士奇教子无方,竟然养出这等畜牲来,责令有司详查,一旦属实,依法办理,不得徇私。

杨士奇被训斥得跪地请罪,根本不敢求情,下朝后更是以袖掩面。之后觉得无颜见人,又担心儿子,突发疾病,请了好一阵子假。

胤礽闻听,连忙让太医过去诊治(注:整治过后有能力的太医),顺便杨溥、张辅几个还去宽慰了一番,说陛下那日是太心急了,听说你病了,连太医都派出来了,还让我们回去仔细说说你的病情。

杨士奇是在担心儿子,但是他也知道此案由言官当庭上奏,上达天听,他的儿子是没办法救下来了。

果然,有司认为杨稷暴虐成性,杀害数十条人命,罄竹难书,罪无可恕。皇帝批准,看在杨士奇面上,就给个痛快,斩立决。

杨士奇为此大病一场,他的声望也大为受损。伤心儿子的死,又深觉自己没有教养好儿子,才让他铸成大错,无颜面见皇帝,更无颜面见家乡父老,于景泰九年逝世,享年八十,谥号“文贞”。

杨荣、杨士奇接连病逝,而另一个本应在景泰七年病逝的人物,此时却好端端活着,那就是太皇太后张氏。

老太太精神好得很,现在仍然把胡太后和孙太妃看得牢牢的,再就是天天把朱祁镇带在身边,挑拨他和孙太妃之间的关系,做足了恶婆婆姿态。

胤礽简直要为历史上的张太皇太后掬一把同情泪,人家好端端的“女中人杰”居然被黑成这个样子。

想来想去,也只有张太皇太后阻止朱瞻基废后,在孙氏成为皇后之后,在宴会上还让废后胡善祥居于孙氏之上,惹了孙氏不快这样的缘故吧!

所以,她的粉丝要尽可能黑张太皇太后和胡皇后,就为了她出气。

就好像老四的粉丝不遗余地地黑他,把老四捧到天上去一样。

胤礽很是唏嘘,这是一个被抹黑的历史人物,对另一个被抹黑的历史人物的感同身受。

景泰十年,胤礽终于按捺不住,对东瀛下手了,他真的已经忍了很久了。试问,谁穿越到历史上还能忍住不对东瀛下手?

不把那片地上鸡犬不留都是心善。

借口东瀛朝贡不诚心,送来的贡品多是敷衍,派兵攻打东瀛,再命令藩属国朝鲜出兵。

朝堂上不是没人反对,但皇帝不管,把张辅等人拉进乾清宫谈论了一个时辰,所有人都抻着脖子看乾清宫,就看最后的结果。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要过海去对一个弹丸之地动武,那地方是有什么好东西吗?还是皇帝单纯想要开疆拓土?

很快,张辅等人出来了,不待别人问,历经五朝的英国公眉毛一竖:“君主已经下旨,尔等不去准备,又待如何啊?”

杨溥也是这个态度。

得,看样子是几个大佬商量好了。

有人认命地去办事,有头铁的则是不怕死的继续上谏,劝谏皇帝不要劳民伤财,勿要那开疆拓土的虚名。

皇帝直接命那个叫喜宁的宦官出来,喜宁不愧是京中和王振齐名的奸宦,似笑非笑一张脸,一开口就把上谏的言官给气得够呛,“诸位都是科举出身,怎么连我这内书堂出身的都不如啊!在这儿跪着干什么啊?想要威逼皇爷吗?诸位知不知道什么叫忠君,什么叫讪君卖直?”

最后一个“直”,喜宁语调上扬,透出极致的阴阳怪气,气得几个言官差点联合起来揍他,但是喜宁身边跟着几个身强体壮的宦官,言官们硬生生忍下了。

喜宁呵呵一笑,继续说道:“咱家残缺之人,皇爷指哪儿,咱家就去打哪儿,可不像几位,书不知读了多少,却不知多少道理,整日里只知道上谏这个,上谏那个,好像言官的荣耀就是逼皇爷退步一样!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吃着皇爷的饭,还要骂皇爷,我喜宁可不忍不下这样的事!”

接下来就是喜宁嘴皮子输出,单方面碾压众言官。喜宁是吃饱了饭休息足了才出来,这几个言官可是大半日未进食,又晒了几个时辰。最关键的是,喜宁不要脸,而他们要脸。

他们骂喜宁是奸宦,喜宁完全不在乎,笑嘻嘻应下,反骂他们是禄蠧,站在这里就是欺负皇爷年纪小,想要威逼皇爷退步,好满足他们那不可见人的成就感,他们这种人书白读了,科举也白考了,赶紧致仕吧,不要占着位子不干人事。

言官们被气晕了过去。

过后又是一波上奏,皇帝丝毫不管,反而是上奏的言官被安排了许多差事——又累又没有油水,一看就知道皇帝是故意的。

不是没有人去大佬面前打探口风,但英国公一个冷眼,去询问的武将就蔫了,再一句“只管去便是,好处少不了你的”,该武将就回去了。

有人去于谦那边请他喝酒,但于谦人醉了脑子没醉,“你去问陛下啊,陛下让我说我肯定告诉你。”

该人:“……”你到底是醉还是没醉啊!

不管朝野怎么猜测,大明水师还是浩浩荡荡出发了,在朝鲜停靠,之后带着朝鲜国王李裪派出的将士一同攻打东瀛。【2】

水师刚从朝鲜离开,胤礽就接到了李裪的请安折子,用极尽谦逊的口吻问候了自己这位宗主国皇帝,又说了明朝前几任皇帝对朝鲜的优待,他深感荣幸,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如何报答上国,正巧东瀛不孝,累得上国出兵讨伐,他也没什么可做的,只能日夜祈祷明军凯旋,并时刻为胤礽这位宗主国皇帝祈福,祈祷他健康顺遂。

这谦卑的口吻让胤礽十分满意,吩咐人把这件事记在史书里,朝鲜国王的信也要保存起来。

下面的人一头雾水,只腹诽这个皇帝年纪不大,倒是真的自恋。

不过说到记档,胤礽忽然想起另外一事,招来金英询问《永乐大典》,得知此时这书还保存得好好的,他立刻命令道:“赶紧吩咐下去,誊抄《永乐大典》,抄个几十份出来!快去啊!”

这回《永乐大典》可不能再失传了!

【1】朱樉:明朝第一代秦王,朱元璋与马皇后的次子,他的王妃就是赵敏的原型,王保保的妹妹,小名观音奴。

这位做的事如下:

在封地连年命令关内军民人等收买金银,军民陷入困窘,以至于卖儿鬻女,但是朱樉却下令对三百多余来王府求饶的百姓大打出手,当场杀死老人一名,捉拿了近百人。

朱元璋千方百计安顿抚恤土番十八族人民,朱樉出征时,却将其中孕妇搜捉入府,使人夫妇生离。朱樉出征西番,掳走一百五十名幼女,又将一百五十五名□□阉割,许多被阉割的男童由于恢复不好而导致死亡。

朱樉在王府大兴土木,役使军民在宫中建起亭台池塘取乐,与次妃邓氏在其中折磨宫人取乐,被朱元璋斥责为“不晓人事,蠢如禽兽”。

朱樉宠爱次妃邓氏,而将正妃王氏软禁于别处,每天只是用差劲的器皿装一些不新鲜的食物水果去给她食用,为了讨好邓氏,专门派人沿海布政司收买珠翠,使百姓家破人亡。朱樉曾派人制作皇后的服饰给邓氏穿,同时又将自己房中的床做成五爪龙床。五爪龙乃天子专用,故而朱元璋在得知此事后一边斥责秦王“僭分无礼,罪莫大焉”,一边又将邓氏赐死。

朱樉在宫中常滥用私刑,割去宫人的舌头,将宫人埋于雪中冻死、绑在树上饿死、用火烧死等,秦王府内的罪人,按律应解赴京城治罪。但是朱樉害怕这些人到了南京之后,会泄露自己在封国胡作非为的事实,竟然将这些人全部灭口。

自此之后,朱元璋“再三省谕”秦王“以礼相待正妃王氏”,而秦王“不听父教,仍将王氏幽囚宫中。因秦王宫中无主,无人撙节看视,因而恣纵……老幼宫人见之,各忧性命难存”,以致最后被老宫人毒死。

朱樉死后,朱元璋命礼部尚书任亨泰定丧礼谥“愍”,仍认为他死有余辜、德行不良,赐其谥册说:“哀痛者,父子之情;追谥者,天下之公。朕封建诸子,以尔年长,首封于秦,期永绥禄位,以籓屏帝室。夫何不良于德,竟殒厥身,其谥曰愍。

朱樉死后,余恨未消的朱元璋下令削减其葬礼规模,在其祭文中写道:自尔之国,并无善称。昵比小人,荒淫酒色。肆虐境内,贻怒于天。屡尝教责,终不省悟,致殒厥身。尔虽死矣,余辜显然。

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死后,其次妃邓氏所生子朱尚炳即位,正妃观音奴殉葬。也就是说,观音奴在这桩婚姻里,平日里被苛待,王八蛋死了,还要给他殉葬,一点儿好日子都没过到。

【2】李裪:朝鲜世宗,李朝第四位君主,就是他创造了训民正音,朝鲜民族的文字,被后世人称为世宗大王。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84章 大明风华(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