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综)废太子穿越记 > 第383章 大明风华(九)

(综)废太子穿越记 第383章 大明风华(九)

作者:汤圆配元宵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4-04-15 01:39:58 来源:文学城

景泰元年的四月,胤礽在乾清宫的小花园里挖了个坑,郑重地种下了——南瓜!

鉴于红薯还没有到,他就先种起了别的作物。去年种了南瓜,产量惊人,结出的果实非常大,有之前种的两个大了,简直要震惊一群人。

三杨听说之后,于百忙之中进宫,特意来看大南瓜。南瓜种子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也不是没种过,就是没见过这么大的。

起初他们觉得是乾清宫用了好土好水好肥料,但又听人说土质、肥料都和外面的差不多,也不知道乾清宫里怎么就种出这么大的南瓜。

关键还不是一个,个个都很大。

思来想去,也只有……

三杨当即朝胤礽跪下,口称万岁,说这是祥瑞,这定是上天看陛下诚心,特赐下的祥瑞之物,这正是陛下得上天庇护、得祖宗承认的证据,我大明有陛下这样得上天认证的君王,必会国祚永存。

其他人也纷纷跪下,说陛下洪福齐天,大明江山永固。

说得胤礽心里美滋滋的,小脸儿乐开了花,瞧瞧人家,不愧是大明的肱骨之臣,从科举里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说话这么好听。

鬼差捅捅胤礽,“别笑了,哈喇子都要流出来了!”

胤礽连忙合上嘴,摸摸下巴,保住了形象,“这可是我的金手指在起作用,我种出来这么大的祥瑞南瓜,还不能乐一乐了!”

他家老四那个瘪犊子都能弄出一祥瑞来,他怎么就不行了?!

(雍正二年,浙江海潮,雍正讽刺灾民拜佛不诚心,导致灾难,与他无关。雍正不高兴,臣工开始寻找祥瑞。八月十六日,大学士马奇上报,说雍正亲自耕种的田亩里出现了多穗稻谷,禾苗高达四尺,与南方无异,说这是皇帝诚恪感动神灵,并申请将此事记入史册。雍正御批“知道了”。)【1】

由于乾清宫种的南瓜还不少,于是胤礽就吩咐下去,把南瓜往各处送一送,太皇太后和胡太后那里肯定要有,朱祁镇作为先帝的儿子,他现在的兄长,也得有一份,之后就是辅政大臣,于谦和徐滨也要有,金英和兴安也是出了力的,也要有。

其他人就没有了。

毕竟南瓜数量有限。

景泰元年,红薯还没到,胤礽接着种南瓜,南瓜也是量大、易成活、营养丰富,荒年可以代粮,又被称为“饭瓜”“米瓜”等。

不过,看周围人的眼神,他们都希望皇帝能再种出大南瓜。胤礽也在加深这种印象,有了南瓜做铺垫,以后的红薯玉米什么的,以及他想打下南边某个一年三熟或者四熟的地方,受到的阻碍就会小些。

胤礽在这里心心念念红薯玉米,直到景泰二年,那些被派去寻找红薯的厂卫才回来,而且只回来了一半。

胤礽听他们说,是因为水土不服,有不少人直接倒在了那边。还有一些人被发现了身份——宣德年间,安南就已经彻底独立。当时的安南国与明朝守军打了一架,明朝大败。安南国主黎利给朱瞻基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明军是被大象吓到了。

朱瞻基知道黎利在说谎,黎利也知道朱瞻基知道他在说话,但当时明朝自永乐末年财政紧张,明朝已经没有财力再去和安南打一架。

最后的结果是,朱瞻基废交阯布政司,诏回尚在安南的王通等人率军八万余人北返,安南彻底独立。

安南独立的后果,对明朝来说是相当致命的,明朝朝贡体系开始崩溃。安南的独立沉重地打击了明朝在西洋地区的国际声望,动摇了明朝的宗主国地位。

失去了安南意味着失去了西洋,明朝对西洋诸国巨大战略威慑开始减弱,对中南半岛的影响力也开始变弱。【2】

这个后果,估计朱瞻基本人以及促使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杨士奇、杨荣等人也都没想到。

摆脱了压在头上长达千年的宗主国,可想黎利会有多么心花怒放。

胤礽把自己代入了安南国主,现在明朝换了皇帝,新皇帝乳臭未干,还没亲政,就派人来他这里——这是想把安南重新纳入大明版图?

胤礽:朕是有这个心思,但不是现在。

想想折损的人手,他就觉得心疼,这可是厂卫的精锐啊!

一旁的金英也听得心酸。

还有现在那个安南国主——你是不是也想和也先一样来大明跳舞?!

胤礽先安抚了众人一番,当场给这些人升官,锦衣卫的小旗升总旗,总旗升百户。把命丢在外面的,厚赏家人,每月都由朝廷发给抚恤金。有孩子的,待其子女成年后,接替父职。

锦衣卫这边好办,东厂番子这边……

胤礽看向金英,金英上前提议道:“皇爷,这些个没回来的都是为国尽忠的,奴婢斗胆,想为他们在东厂立个牌位,吃些香火。省得他们无人供奉,在异国界上连口饭都吃不上。”

胤礽想了想,同意了,又补充道:“可以给他们收些干儿子干女儿,以后也有香火传承。”

金英听后大惊,连忙跪地上叩头,“皇爷恩典,奴婢感激涕零!”

又斩钉截铁地说道:“奴婢定会好好办这件事!”

胤礽安慰道:“只要是为国效忠的,朕不会亏待的!”王振还收了不少干儿子呢!

金英他们的心里简直火辣辣的,不由自主地冒出一个想法:如果他们将来也立了大功,皇爷会不会也允许他们收干亲呢吗?

起码先存了一个念想,以后给皇爷尽忠,说不定皇爷也能同意呢!

除了红薯,这群专职搞情报的厂卫还搜罗了不少情报,也不知道是职业病,还是他们中有人看出胤礽对安南那片地的觊觎。

红薯有条不紊地种下去了,鉴于胤礽这两年种什么都能活,种什么都比别人产量高,众人从一开始的“别人说我也说”的跟风,到现在发自内心地认同皇帝得上天庇护。

胤礽丝毫没有脸红,臣工的夸奖照盘全收,看得于谦不得不谏了一回,让他戒骄戒躁,保持敬畏。

胤礽对于谦向来滤镜满满,看见他的奏疏,满心都是:还得是于少保啊!

& & & & &

景泰三年末,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任发、思机发父子叛乱,满朝震惊,三杨、张辅在与胤礽商量后,命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晟、左都督方政、右都督沐昂率师讨思任发,另派京城的锦衣卫带着新研发的大炮、手榴弹等物驰援沐晟。【3】

三杨和张辅彻夜忙碌,不仅在等前线战报,还想看看陛下命人研制的新式武器到底效果如何。

至于胤礽,他在地图上找出思氏父子的出兵路线,再画出沐晟的行军路线,思索该怎么一次就平定叛乱。

毕竟历史上,思氏父子叛乱了四次,分别在正统四年、正统六年、正统七年、正统十三年。明朝持续调动数十万人平叛,但最终的结果却不是令人满意:以盟约的形式结束战争,明朝对西南地区的统治也衰落下去。而大军疲惫、国库亏空,对北面蒙古瓦剌的防御空虚,所以瓦剌的也先就瞅准机会南下了。

这是继安南独立之后,对明朝的又一打击。

胤礽早就提醒过麓川宣慰司,要小心思氏父子,但思氏父子还是生乱了。

胤礽的目光往下,从麓川移到了安南,难道是安南独立让思任发觉得,明朝实力大不如前,他想赌一把,结果发现:明朝真的不如以前!所以就继续打下去了?

胤礽忍不住用手挡住了脸,如果是这样,那这还真是朱瞻基的锅。

安南独立那次,明朝就妥协了一次。如果这次再妥协,或者有个谁都看得出来表面胜利实际妥协的盟约出来,那四边看了,就觉得:他行,我也行!

胤礽都能想象得到,原本和明朝处于名义上宗藩关系的附属国、宣慰司一个接一个地发生叛乱,要求独立的局面。

所以,这仗必须要赢!

胤礽对麓川之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三杨和张辅看皇帝都这么关心了,他们也得卷起来,带动满朝文武不得不跟着卷起来,而且还玩上了心理战,前线开始宣传明朝皇帝年纪虽小,却是深受上天庇护之人,他种出来的红薯、南瓜、玉米等物,大幅增产,以后咱大明百姓就再无饥馑了!

京里还特意给前线送去了大大的红薯、南瓜,引来一群人围观之后,打头的宦官才说:“这是陛下亲自种的,也是陛下亲自挖出来的,陛下说将士们辛苦,特命咱家来前线,与诸位将士同乐。”顺便给军中将士做了红薯宴和南瓜宴,还带了御赐的酒。整个军营热闹非凡。

宣传得很到位。

还有不用宣传,亲眼看到的——明军使用的火器真的很厉害,比以前厉害多了。大炮一轰,自己这边都懵了,离得远了也不行,他们还有一种火器,扔过来就会爆炸——跑也跑不掉,捡起来扔回去也来不及,伤亡无数。

士兵们畏惧明朝火器,又听说明朝那边治愈了天花,皇帝已经派医官往各省免费为百姓种牛痘——听说那治疗天花的东西就是牛身上发现的,思任发嫉妒得直咬牙:红薯那东西他也知道,怎么也没想到能高产到那地步,还有那什么红薯宴,不愧是地大物博的大明,一个红薯都能弄出花来!

这治天花,还是免费的!

大明的钱真多啊!思任发嫉妒得眼镜都红了。

眼看大明这回硬气起来,别说他手下的将士,就连他自己也产生了几丝退意。

他特意派人和已经认识的明朝官员联络,想着像北边那个马哈木一样上贡点什么谢罪,明朝皇帝是不是就会像以前那样,接着让他做宣慰使,天高皇帝远的,他不就还是这里的土皇帝吗?

收到消息的明朝官员:这厮要害我!

他忙不迭通知厂卫,说思任发有退意,接到消息的厂卫:什么,他想顽抗到底?!

该官员:“……”

被明军加大炮火攻击力度的思任发:“我@/—$&\%#!”

景泰七年的第一份奏报,思任发、思机发父子受戮,首级已函封献给京师,其余亲眷押送至京。麓川重新回到明朝版图,明军在当地扶植了与思任发有仇的贵族为宣慰使,结束了这场战役。

明军也是在新任宣慰使的指引下,才找到思任发父子的。想来他上位后,面对各种各样的目光,他只能一边打压思氏余孽,一边抱紧明朝大腿。

明军在麓川也安排了驻军,各支轮流驻扎,名其名曰“帮助这里的百姓抓盗贼”,同时震慑有贼心、一直观望的缅甸。

与历史上那场虎头蛇尾的战役相比,胤礽还是很满意现在这个结果的,这不,才刚过年,朝鲜使节就来表忠心了。接着,各处的贡品都比往年真诚了许多。

胤礽忽然间就明白那句,“大唐从来都不是让人喜欢的,它是用来让人害怕的。”【4】

果然还是天//朝上国来得舒服。

也许是有得必有失,景泰七年,辅政大臣之一的杨荣病逝。胤礽赠其为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赐谥号“文敏”。【5】

【1】雍正的祥瑞:

雍正二年七月,飓风大作,海潮涌溢,漫溢塘堤,江浙滨海受灾严重。

八月十四日,雍正谕责江浙督抚,把潮灾归于地方官民不尊鬼神而遭天谴,重点是让官民服从皇帝命令。(这就是之前说的雍正讽灾民拜佛不诚心,以致招来灾祸)

天人感应说,认为君主行为不端导致上天降灾,要深刻反省施政得失。雍正则是把潮灾责任转嫁到地方官民身上,不允许任何人借此制造不利于其执政合法性的言论。

更重要的是,尚未接到大潮灾奏报时,八月十二日谕令停止处决秋审人犯,以昭上天好生之心。

当年直隶和江西洪水未直接影响堤防、江南海啸和浙江大水亦未成灾,其他州县田禾茂盛、五谷丰登。雍正认为这是政通人和之兆,大赦天下招揽民心。

此时大潮酿成巨灾,无疑是给了宣称诚心感天的雍正一记响亮的耳光。因而,他直接把此归结于地方官民不敬神灵而遭天谴。面对此情此景,臣工赶快奏报祥瑞。

十六日,大学士马齐等奏称雍正躬耕田亩内结出多穗谷物、播种稻米禾苗高至四尺,与南方无异,声称这是皇帝诚恪感动神灵,请将此记入史册。雍正朱批“知道了”。

此事见于《雍正朝起居注册》,中华书局,1993年,290—296页。

详见《雍正朝盐官海神庙建设中的环境与政治》

【2】明朝与各个藩属国是名义上的宗藩关系,就是定时朝贡,国王接受明朝册封,但是安南发生叛乱后,朱棣直接将其纳入明朝版图中,设立交趾布政司,对其和对待其他省份一样,设立科举,教授汉字,传承汉文化,不允许安南学习原本文字、毁其原本习俗,安南书籍也被送入京师,“一从明俗”,安南起义不断。

“遇彼处所有一应文字,即使焚毁,毋得存留。”

到了仁宗时,改为以招抚为主。宣宗即位后,剿抚并用,但短时间内不见效果,长时间又没财力物力,于是宣宗决定放弃安南。

“反复思之,只欲如洪武中、永乐初,使(安南)自为一国,岁奉常贡,以全一方民命,亦以休息中土之人。”

宣德三年,宣宗借着终于大败黎利、斩首万余的机会,顺水推舟答应了黎利请求罢兵的要求。后来,册封黎利为安南国王,这就是安南历史上的后黎朝。此后,安南国仍是中国的藩属国。

明朝有官员称,“失此弹丸之地,于我何损?而得之其损益半也。”

但长远来看,弃置交趾,是明朝经略西南的一大失败,严重打击了大明在南洋的威信。

【3】沐晟和沐昂都是沐英的儿子,沐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养子,明朝开国功臣。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因义母马皇后病逝,悲伤过度而咳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患病,两个月后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四十八岁。朱元璋倍感痛惜,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

有些人说朱祁镇四征麓川,也是他的功绩,但是请仔细看看,前三次,是三杨主政,朱祁镇还是个孩子呢。第四次征麓川,他是任命前线将领带兵,自己坐在皇宫。土木堡他可是自己在前线微操,结果啥样?

【4】出自《唐砖》

【5】历史上杨荣于正统五年回乡扫墓,事毕后即择日出发,适逢杨荣病发,众人都劝他稍事休息再走,杨荣却说:“君命不能稽留。”便带着医生起程,途经杭州武林驿时,病重不起,于同年七月二日(7月30日)病逝,享年七十岁。

杨荣历仕四朝,为人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曾五次扈从出塞。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83章 大明风华(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