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唐]初唐上位攻略 > 第4章 争执

[唐]初唐上位攻略 第4章 争执

作者:月下隔云端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3-04-19 00:43:47 来源:文学城

杜怀信跟在李世民身侧,从城墙上往远处看。

他们一行至龙门不过三五日,叛军首领毋端儿就迫不及待,带着人马来耀武扬威,乌泱泱的一片,看起来有数千众之多。

而己方,李渊只带了十余骑兵接敌。

看似人数差距巨大。

但一则,李渊手底下的骑兵皆为精锐,毋端儿所帅多为装备不齐面黄肌瘦的农民。

二则,李渊平叛经验丰富,毋端儿之众经历的战事不多。

以往是朝廷不重视,这次派出的军队,尽皆为正规军,想必这场仗用不了多久就能结束。

至于他和李世民的任务,就是等下头李渊打散毋端儿的阵型,溃散后的追击部队的一员。

刚好拿来磨炼实战经验不足的李世民与杜怀信。

叛军越来越近,眼见朝廷所出不过十数人,一个个哈哈大笑起来。

一时间,什么讥笑的话语都往外蹦。

李渊不为所动,一个手势,身后的骑兵全部动了起来,个个身手矫健,不过瞬息,已是连发了三四轮箭。

缺于盔甲的庇护,锋利的箭头很轻易就扎入人的体内,带出一簇簇血雾,走在前排的兵卒还来不及明白发生了何事,就瞪大双眼不甘倒地。

毋端儿一方瞬间乱了起来。

李渊没有停下,且战且近,敌人内部已然出现混乱,他更要咬住这个机会死死不放。

骑兵,应是直指敌人弱点的一柄利刃。

“观其阵,知其强弱,以强冲弱,突其阵,背后反冲而击,乱其阵型,散其军心。”

“这才是骑兵的最好用法!”

李世民一双眸子缀满了星光,音调逐渐高昂,死死看着李渊在敌人堆里进退自如,每发一箭,必定带走一条人命。

寥寥十余人,七十余箭,箭箭无虚发。

与李世民的激动不同,杜怀信的血液却在一寸一寸变冷。

他清晰地看到一个一个兵卒倒地,或前胸中箭,或下身中箭,更有甚者是双目中箭。

倒地的尸体无人收敛,骑兵反复冲阵的混乱中根本无人在意。

被马践踏,或断手,或断腿,或拦腰而断,或脑壳破开,血肉混着泥土飞溅,马蹄上,盔甲上,处处是星星点点的白与红。

空气中渐渐弥漫了血腥味,杜怀信闻着,骤然升出一股反胃的冲动。

他强迫自己不要转头,认真观察战场每一处的情况,不放过每一处断肢残骸。

他在逼自己适应,光是看都要手脚发软,日后上了战场不就是被杀的命运?

他骨子是个很自私的人,与其任人宰割,他宁愿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哪怕是亲手杀人。

兵败如山倒,军心已散,再如何挣扎也不过是强弩之末。

毋端儿没想到大势所去得这么快,他赤红着眼眶看着身边一个一个倒地的人,不过片刻晃神,一支泛着冷光的箭直冲他而来。

怎么会输得这么快…

直到死前坠马的一刻,毋端儿都想不明白这个问题。

主帅已死,叛军更是混乱一片,争抢着向后逃去。

是时候了,李渊勾唇挥手,城墙上的传令兵立马举起旗帜发号施令。

杜怀信深吸一口气,该他们出场了。

———————————————

直到回到城内,杜怀信依旧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

战场上他全凭本能,亲手射杀了三人。

每一个人他都记得样貌,记得他们死前的惊恐。

这是他杀人的开端,但绝对不是终止。

在李世民担忧的目光下,杜怀信疲惫地行礼告退,他现在只想立刻沐浴。

沾了血的衣袖黏在皮肤上,哀嚎咒骂如蛆附骨般挥之不去。

他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士兵死前通天的怨气,若不然为何衣袖会那般重,那般冷?

李世民看得分明。

怀信是头一次上战场,没有立刻吐在战场,甚至还有余力上阵杀敌,理智冷静,箭无虚发。

不论从哪方面看,他都大大超过了一名普通新兵的表现。

但是能否释怀战场的残酷,这确是一道门槛。

他自去岁就随着阿耶上战场,起初也有过不适应,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早已习惯。

慈不掌兵,战场之上,从来不需要过多的柔软。

等晚间再去找杜怀信谈谈吧。

现下的当务之急是打扫战场,收敛尸骨。

下了战场,李世民从来不是一个嗜杀之人。

相反,无论对于何种敌人,他都会保有最基本的尊重。

“传令下去,收敛贼子尸骨以筑京观。”

“夸耀武功,振我大隋国威;杀鸡儆猴,恫吓不臣之心!”

李渊坐于马上,睥睨满地尸首,一时间气势凛然。

李世民懵了片刻,猝然抬首。

于一片欢呼叫好声中,他的目光与李渊对上,往日满是溺爱的眼眸中,此刻充满了冷酷漠然。

李世民咬牙,没有开口反驳。

人前,他是兵,李渊是将。

人后,他是子,李渊是父。

筑京观之法,古已有之。

作为兵,他无法反驳李渊的军令;但作为子,他是有资格劝说一二的。

好不容易等到人群散去,李世民沉默地跟在李渊身侧。

等到了李渊的住所时,他憋了一路的不满再也按耐不住,急切开口道:“阿耶,自古以来,向来是罪大恶极之辈才会被筑京观。”

“毋端儿一行人如何,下头的兵卒不清楚,你我难道也不清楚吗?”

“我们俘获的数万残兵,个个都对毋端儿佩服信服,言称其每到一县,必会开仓放粮,救济百姓。”

“这样的人和他的军队被筑了京观,非但做不到震慑百姓,反而会将他们越逼越紧,与阿耶的初衷背道而驰。”

更何况,死后筑京观,是个极其羞辱人的行为,李世民向来不屑这种法子。

“我看你是读书读蠢了!”

李渊怒极拂袖,被儿子兜头指责的滋味并不好受,他气得胸膛剧烈起伏:“谋反,是十恶之首,是不赦之重罪!”

“光光凭这一条,将毋端儿一行人挫骨扬灰都不为过!”

“若无重惩,那些庶民就只会看到眼前的小利,一个个都跳出来揭竿而起,到那时,你又待如何?

“一群贱骨头罢了,只有吓得狠了,才知晓乖乖听话!”

李渊的话字字句句敲在李世民心中,他万万没想到李渊居然是这样想的。

他虽年少,但并不懵懂。

他自小就跟着阿耶一路碾转,民生之艰他看得很明白,心底有一个声音在不断反驳。

明明这是朝廷的不作为,又怎可苛责百姓?

杜怀信不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若是他没有遇见自己,想必也逃脱不了落草为寇的结局。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阿耶是山西河东抚慰大使,镇压叛乱是分内之事,可筑京观却分明可以避免。

一时间,被李渊斥骂的委屈,多年所见之事,这段时间不断动摇的心绪,种种复杂情感混杂一处。

他口不择言顶了回去:“当此世,帝王荒淫无道,多幸阿谀奉承之辈;朝臣尸位素餐,尽是奸佞小人之流!”

“君将不君,臣将不臣,又有何脸面指责百姓尽数成为贼子?”

“放肆!”

听着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李渊险些没忍住动手的冲动:“你阿耶我也是大隋的官,在你眼里我也是小人不成?”

“你不是自小就想入三卫?若你有这种念头,还是趁早歇了心思得好,省得日后连累自家,拖着全族人一块死!”

一番话出口,李世民就后悔了。他不该这么冲动的,陛下的疑心病本就重得很,他还这么说话。

幸好此处只有阿耶,不然…

李世民神情懊恼,但这确是他的心里话,他并不认为自己说错了。

只是看着眼前怒气不减的李渊,李世民不再自讨没趣,低声行礼道歉,自顾自退下了。

李渊心头一哽,这个二郎是越发没个做儿子的样了!

李世民才不管李渊如何想,说到底还不是手中无权,只能仰仗他人脸色行事,再说多少也是无益。

趁着天色还不算晚,他得赶紧找杜怀信聊聊,这么一个天生适合打仗的好苗子,可不能折在这。

杜怀信躺在床上,一双眼熬得通红。却根本不敢闭眼,一闭眼全是一张张麻木无助的脸,鼻尖似有血腥气环绕,身体阵阵发冷。

若是他哪一步走错了…今日这些被杀的“叛贼”就是他的下场。

他杀的全都是可能的自己。

这个认知让杜怀信的心越来越沉,人命如草芥不再是史书上的一句话,而是成为了他的生活。

他只是想抱大腿活下去,他不想死,他没有做错什么,可他…如今却有些难过心里那道坎。

“怀信?”李世民看着床榻上魔怔了似的杜怀信,无声叹了口气。

“时辰还早,莫睡了,我带你出去走走。”

杜怀信茫然地被人拽起,只套了件外袍就跟人出了门,等他反应过来时,他已站在了伤患营门口。

“二郎,你带我来这做什么?”

杜怀信只觉自己的脑子像是生了锈,想了好半天都没明白李世民的用意。任何事都像糊了层薄薄的雾,看不真切,亦听不真切。

李世民没说半句话,只是掀开帘子,询问伤患各种问题,而后点点头。

熟练得给出自己的意见,又掏出些钱财放到正在忙碌的医工手里,嘱咐给那些伤患用药尽心。

杜怀信跟只无头苍蝇般随李世民走来走去,闹不明白李世民的意图。

李世民做完这些,就退下了,接着又带他来了一个看着陌生的地方。

杜怀信就这么看着李世民从一个小官手上拿过那两本册子,一边对比着看一边出言询问。

杜怀信看得一头雾水,仔细听着二人的对话,倒也渐渐琢磨过来,这是在…核对死亡人员。

忙完了这两桩事,李世民带着杜怀信漫无目的地走着,终于再次开口:“怎么样?”

“好受多了吧?”

“我知你所想,但战场上不好思虑过多。敌人可怜否、该杀否,这些都不是我们该考虑的。”

“作为兵,只有尽己所能做好自己的任务,才能保护更多的同袍。”

“该不该打这个仗,那是主帅的思量,是陛下的思量。”

“实在难受,就跟我事后去伤患营走走,再不济,就跟着收敛尸骨的队伍,帮着人入土为安。”

说到这,李世民的眸子黯淡下来,低声喃喃:“不过这次不行了。”

没等杜怀信询问,李世民立马转移话题:“不要想太多,后头几日,你日日随我出行,我带你去散心,别老想着这桩事。”

“若还有战事,我再带你一同上战场,等看多了,也就习惯了。”

“如何?”

杜怀信的眼眶逐渐发热。

眼前这个少年,看出了他的痛苦与犹豫。

但他选择了用如此温柔的方式,用着最真挚的话语,就这么注视着他,把一颗记挂担忧的心就这么捧出来,问着他“如何”。

“都听二郎的。”

杜怀信狼狈地扭过头去,不想让李世民看到自己落泪的样子,却自余光看见了少年释怀的笑容。

———————————————

大业十一年,八月初八。

各地叛乱的消息起复不止,李渊终日忙于平叛,而他那自四月起,就一直待在汾阳宫避暑的表弟杨广,终于舍得动弹挪窝了。

大隋天子杨广巡游北塞的消息被传得沸沸扬扬,连远在突厥的可贺墩——大隋义成公主也有所耳闻。

大隋境内已是处处烽火,陛下居然还有心思在这个关头巡游北塞?

义成公主一面贴着花钿,一面忍不住皱眉低斥:“好生愚蠢。”

“可汗哪儿可有动作?”

“回可贺墩的话,奴去打听了,可汗早早点了数十万骑兵,预谋着趁陛下巡游北塞时袭击车架。”

要说突厥也就这点风俗好,军政大事可贺墩都有参与的权利。

念及此,义成公主神情怏怏,无聊地拨弄指甲。

父死子继,这么一个烂到骨子里头的国家哪里又是真的好?

还有陛下,当年老可汗大去,如今的可汗本想尚一个新的公主。

本以为她终于可以回到长安,谁知陛下居然不同意。

派使者大义凛然说什么要遵循突厥的风俗,不欲破坏两国和睦,又让她再忍忍。

这都是为了两国的长久做出牺牲,是大大的好事,便是死后都能得个好去处。

真真可笑,不过是为自己的无能找借口!

她才不在乎什么功德,活着都不能痛快,要死后痛快作甚?

但大隋确是她的依靠,只有杨广那个蠢货还活着,她才能在这突厥体面地过日子。

“来人,”义成公主漫不经心对着铜镜看自己的脸。

还未三十,这张脸便已然憔悴,像她的命运,多么可笑:“遣使,别让可汗发现了,去告诉陛下,突厥有异动,好好把可汗的计划说了,让陛下尽早做好准备。”

武德年间可以看出来,二凤善战却不嗜杀,李渊就挺冷血的一人,堪称杀降狂魔,这俩人的思想差距其实挺大的。

二凤目前对隋朝还处于一种痛心疾首的状态,雁门之围后,他的心态才会真正转变。

顺便,可以求一点小天使的评论收藏吗,大家一起夸夸二凤。

注:京观,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争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