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三国]太后篡位进行时 > 第81章 不甘为孽

[三国]太后篡位进行时 第81章 不甘为孽

作者:九尾糊糊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17 12:45:51 来源:文学城

整饬室庐,而后迎宾。

此语,其实并非出自三藏法师之口,乃郭婉于观三藏印堂之际,于法师耳畔细语轻诉。

至于三藏法师是否心领神会,悟其深意,乃至心生何念,则全然系于三藏法师自身的慧根悟性。

郭婉之意,一则,喻江东孙氏欲图霸业,必先整肃内部,方能外御其侮,征讨四方,无所不至。

再则,暗指三藏法师若欲于吴太夫人侧近得立,必先整饬其身侧眷事,而后方能站稳脚跟,地位日隆。

当时郭婉凑得比较近,并没有让曹丕和陆议听到她跟三藏所言。

此番全然是她即兴发挥。

对于三藏的心中所想,她参照前世薛怀义之志,便能猜到大半。

三藏法师当时闻此,神色微动,似有所感,但终未置一词,心中所想,唯自知之。

如今,果如郭婉所料,三藏添枝加叶,将前事详述于吴太夫人之前。

吴太夫人闻之,沉吟片刻,乃缓缓言道:“法师所陈,理之所在,诚然不虚。”

“然,此事干系甚重,非平外安内之言所能尽述。吾儿仲谋,性情刚断,主见甚坚,若闻此事,恐难从其议也。”

诸事多存默契于心,无需赘言,所有人都能心领神会。

吴太夫人之心,犹似风中柳絮,飘忽不定,欲观孙权之意而决。

塘底之虾蟆,纵使奋力驱之,亦难免身沾腐泥,难以清净。

吴太夫人内心,其实亦欲去除不安分守己,忠心侍奉孙权且无能的庶出旁孽,但又不愿自污清白之手。

故此,唯有寄希望于孙权出手,方能解此难题。

但吴太夫人未知之事,实为孙权于午后,方受周瑜之谏。

周瑜慷慨陈词,毅然决然,主张拒绝曹操遣质子入朝之议。

不过,孙权心中尚存犹疑,未能全然依从周瑜之策,亦有些许摇摆不定。

三藏法师微微颔首,目光与太夫人交汇,似有千言万语,却只化作一句:“夫人明鉴,今夜月色皎洁,贫僧心有千言,愿与夫人共赏。”

察吴太夫人之踟蹰,三藏法师深谙事宜适度,不可强求之理。

遂将言谈之锋,巧妙一转,引至赏月之幽美雅事,以缓氛围。

三藏法师劝吴太夫人遣孙氏子弟入朝,实欲借此令吴太夫人益加倚重之。

当然,欲于吴太夫人侧增其权重,自不忘其“本务”,即尽心侍奉吴太夫人。

如今伺候好吴夫人才是正理。

说什么送质不送质的。

“善哉,好法师,唯汝能解吾心之寂。”

“仲谋忙于政务,无暇顾及家事;”

“桥氏沉浸于丧偶之痛,终日哀愁难解;”

“徐氏与谢氏不和,争执之声不绝于耳;”

“叔弼、季佐又皆不在府中,致使吾倍感孤寂。”

吴太夫人轻叹一声,言语间尽显哀婉之情。

自孙策仓促去世之后,其妻桥氏便黯然离府,独居一隅,沉浸在丧夫之痛中难以自拔。

而孙权的元配谢夫人,昔日因孙权为固江东基业,另娶徐琨之女徐氏进门,致使谢夫人位份屈居其下,心中难免生出芥蒂。

自此,谢氏与徐氏之间嫌隙渐生,终日争吵不休,家中难得片刻安宁。

吴太夫人目睹此景,心中甚是烦忧,遂下令免去二人晨昏定省的规矩,以求家中稍得安稳。

再者,吴太夫人膝下三子孙翊与四子孙匡,皆因公务在外,不在吴县,未能常伴左右,侍奉膳食。

如此一来,吴太夫人更是倍感孤寂,无人能解其心中愁苦。

吴夫人信佛,多次邂逅普济禅寺的三藏法师之后,孤苦之心才稍稍缓解。

可以说,唯有三藏法师,每晚得召入府,才能为吴太夫人暂解孤寂之苦,谁也替代不了他。

“夫人若有所喜,贫僧愿常侍左右,然若无那些妄议之徒,则更佳矣。”

三藏言罢,面上似带娇羞,眼中却含埋怨,向吴夫人倾诉衷肠。

其眉宇间不经意流露出一抹对俗世纷扰的厌倦,尤其是提及“妄议之徒”时,嘴角微撇,眼神中更是透露出明显的嫌弃。

吴夫人闻之,神色一凛,正色道:“何人胆敢妄议法师?”

“吾必严惩之,为法师做主!”

三藏轻叹一声,缓缓言道:“孙绰与孙恭那两个小子,曾至普济禅寺,对贫僧百般戏谑,言辞尖酸刻薄,意在使贫僧远离夫人左右。”

“念及他们年幼无知,心性尚未成熟,贫僧自是不会与他们过多计较。”

“小子们岂能领悟贫僧心中之宁静与超脱?”

“此等行径,实乃可笑又可叹。”

言及此处,三藏轻轻摇头,面上露出一丝苦笑,眼中却满是无奈与悲悯,仿佛是对孙绰等人因无知而生的浅薄感到深深的遗憾。

孙绰与孙恭,皆为孙暠之子。

而孙暠乃孙坚之弟孙静的长男。

论起辈分,此二子实乃吴太夫人之孙子辈。

至于孙绰、孙恭二子,何以知晓三藏是吴夫人的相好。

要么问三藏自己,是否虚妄之言,编造此事以惑人心。

要么探问其父孙暠。

要知道,孙暠当年可是跟孙权争权的第一人。

在建安五年,孙策遭故吴郡太守许贡门客暗算,不幸罹难。

闻此噩耗,各地官吏皆欲奔赴丧所,以表哀悼。

当时的富春县长虞翻,矢志为孙策守丧于富春,力倡地方官吏原地致哀,以防地方空虚,生乱于时。

孙暠,时为定武中郎将,屯兵乌程,闻孙策之变,心生异念,以为此乃天赐良机,欲趁乱取会稽之地,以图大业。

会稽之地,闻讯大惊,急令百姓守城,以待嗣主孙权之命。

同时,遣使往乌程,告之此意,并陈说利害,望孙暠能顾全大局,勿生异心。

使者至乌程,见孙暠,呈上会稽之书。

孙暠览毕,面露喜色,谓使者曰:“会稽之地,富庶繁华,吾垂涎已久。”

“今策已亡,权尚未稳,此乃天赐良机,吾岂能不取之?”

使者闻言,心中大惊,然面不改色,曰:“将军此言差矣。讨逆将军不幸早逝,然其弟孙权,英勇善战,深得人心。”

“今虽未至会稽,但其威名已震四方。将军若轻举妄动,恐将引火**,悔之晚矣。”

孙暠闻使者之言,心中略有迟疑,然仍不甘放弃,谓使者曰:“吾与策乃兄弟之亲,今策已逝,吾岂能不为之报仇雪恨?会稽之地,吾志在必得。”

使者见孙暠执迷不悟,遂取出虞翻之书,呈于孙暠。

孙暠览虞翻之书,只见其上写道:“讨逆将军不幸早逝,吾等皆悲痛万分。然今权已继统事,吾等当以大局为重。”

“将军若欲取会稽,吾已与一郡吏士,誓死固守,必欲出一旦之命,为权除害。”

“且吾观将军之兵,虽勇猛无比,然若与会稽之兵相争,必是两败俱伤。望将军三思而后行,勿为匹夫之勇所误。”

孙暠览毕,面色微变,心中暗自思量:

虞翻此人,智勇双全,若其真与会稽吏士固守,吾军必难取胜。

且权已继统事,吾若再轻举妄动,恐将惹火烧身,遗笑天下。

思及此处,孙暠长叹一声,谓使者曰:“吾本欲为国除害,然观今日之势,吾之举动,恐将陷孙氏于万劫不复之地。吾虽心有不甘,然亦知天命不可违,人心不可失。吾意已决,即刻撤军。”

言罢,孙暠下令撤军,其声虽坚,然难掩心中之不甘与被迫。

孙暠的退让隐忍,不过是见孙权已得诸郡之心之后的权宜之计。

使者见状,心中暗松一口气,知会稽之危已解,遂辞别孙暠,返回会稽。

孙暠虽一时敛锋,不与孙权争衡,然其宗族之心,未尝稍减。

彼等虽未显于外,然其志不小,意在江东之鼎足。

世人或未知,而郭婉独明,孙暠一族,皆东吴宗室之胄,亦江东政权的主要觊觎者。

至其孙辈,孙峻、孙綝之名,尤显赫于时,对东吴之基业,损害实多。

观孙暠平日之教子,必不以忠心事孙权为训。

彼等心中,或存高远之志,欲图江东之霸业。

故孙峻、孙綝之徒,得以承其遗志,横行江东,为祸一方。

此乃孙暠一族,不甘为小宗之明证也。

吴太夫人,虽无郭婉之洞悉后世之能,但对于孙暠的野心,亦早有察觉,此乃众人之目共睹之事。

故,当三藏法师言及,孙暠之子讥讽三藏承欢于吴夫人身侧一事之后,吴太夫人心中已信其大半。

孙暠教子,自然也不会令其尊重敬奉吴夫人就是了。

三藏法师之言,犹如明镜照心,使吴太夫人更加确信孙暠之不轨之心。

她深知,孙暠一族,皆为江东宗室,心中或有不甘为小宗之志。

故太夫人对三藏法师之言,非但不疑,反而更加相信,加之吴夫人信佛,以为此乃佛祖之指引,使其得以明辨是非,保全江东之基业。

必然要对孙暠和他的两个儿子做出惩治。

当然,因为吴夫人自己私通不检在先,所以她并不能以此为由,教训讥讽三藏法师的孙暠的那两个儿子,孙绰与孙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