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三国]太后篡位进行时 > 第73章 普济禅寺

[三国]太后篡位进行时 第73章 普济禅寺

作者:九尾糊糊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17 12:45:51 来源:文学城

周瑜沉吟片刻,终而慨然总结道:“送人质之举,实乃短视之策。质在敌手,我江东便受制于人,此非长久之计也。”

“且我江东兵强马壮,将勇谋深,何惧外敌?当以智勇双全,破敌于外,方能保江东之安宁。”

话音甫落,忽闻营帐之后,传来一厚重女声,宛如洪钟,铿锵有力。

“公瑾所言甚善!吾儿伯符在世时,亦常与老妇言,公瑾才智过人,乃江东之栋梁也。今公瑾既如此说,吾等当从其计,共谋江东之未来!”

众人闻声,纷纷侧目而望,只见孙权之母,吴夫人,自帷幕之后缓缓步出,其身影端庄,步履沉稳,宛如山岳般不可动摇。

她身着一袭素灰但用料华贵的服饰,色彩沉雅而不失庄重,气宇轩昂,目光炯炯,尽显巾帼不让须眉之英姿。

其容颜虽已历经风霜,却仍透着一份坚毅与从容,令人心生敬畏。

周瑜见状,连忙起身,躬身行礼,言辞恳切:“多谢太夫人赞誉,瑜不过尽己所能,为江东尽忠职守耳。”

孙权与鲁肃亦紧随其后,躬身行礼,以示敬意。

吴夫人轻轻摆手,示意三人免礼,脸上露出和煦的笑容:“吾非有意偷听,实乃适才自后院至此,恰逢公瑾高论,深感其智勇双全,实乃江东之大幸也。仲谋有公瑾等忠臣辅佐,吾心甚慰。”

昔日,江东之地,英雄辈出,而吴郡孙氏一族,尤为显赫。

孙权之母,吴夫人也,丹阳太守吴景的姊姊,性沉稳而识大体,于诸子及群臣间,皆以慈爱著称。

今日,许都使节莅临,吴夫人闻周瑜归返,遂揣度时辰,踱步至议事堂前。

堂外,已闻周瑜侃侃而谈,言辞清晰,条理分明,吴夫人听后,心中甚感宽慰。

及至众臣议毕,吴夫人方从幕后徐步而出,谓众人曰:“公瑾之策,深得吾心。彼与吾儿伯符同年而生,仅小伯符一月耳。”

“吾视之如己出,汝等当以兄事之,勿以其年少而有所轻忽。”

孙权闻母言,颔首称善,心中亦感母亲的深谋远虑。

吴夫人复曰:“吾观公瑾,衣衫略显单薄,似有饥寒之态。汝当赐之衣物,以表吾等之敬意。”

孙权领命,即命人将手中曹丕所赠的罗绮归盒,欲赠予周瑜。

周瑜见状,连忙推脱道:“此乃许都来使赠予主公之物,瑜岂敢妄受?”

孙权笑道:“吾以兄视公瑾,自当护佑周全,岂会让公瑾有饥寒之忧?”

因周瑜刚从水军处赶来,风尘仆仆,未曾稍歇,孙权遂强硬命人将罗绮裁制成衣,寒暑皆备,令备妥其余织物,共计百领有余。

又选精良工匠,精制而成,以献周瑜。

恐周瑜仍不接受,孙权又搬出吴夫人之言:“此乃家母所赐,愿公瑾勿辞。”

周瑜闻言,大惊失色,连忙起身拜谢曰:“太夫人厚爱,瑜何德何能,敢受此重赐?”

孙权笑曰:“母亲言,公瑾与兄同年,又才智过人,当以兄弟相待。此衣物乃母亲一片心意,公瑾切勿推辞。”

周瑜听后,心中涌起一阵感动,乃再拜而受之,言辞恳切:“瑜定当铭记太夫人之恩,不负所望。”

如此,周瑜终受衣物之赐,议事堂内,一片和谐融洽之景。

吴太夫人的到来,对于孙权来说只是一个小插曲。

而后,察周瑜容颜略显疲惫,孙权乃温言吩咐,使鲁肃与周瑜返归府邸,安息调养。

至于遣质之事,再议不迟。

郭婉与曹丕一行人,目睹周瑜、鲁肃为孙权所独留,归至馆舍后,愈思愈觉事态有异,心中不禁生出诸多忧虑。

周公瑾与江东之士族迥异,其与鲁肃,皆非甘于送人质以求和之辈。

倘若周公瑾果真力劝孙权勿从送质之策,则他们此行,恐将徒劳无获,空手而归。

无功即为过也,显然,曹丕与郭婉皆难以接受此番无果之局。

“观贵使面带忧色,何不出游,以散心怀,兼观我吴郡之风土人情乎?”

陆议察曹丕、蒋干等人神色凝重,遂有此提议,欲使其稍解愁绪。

及返馆舍,陆议身为专司此段时日接待来使之令史,亦随之归舍。

“吴县何地可供游赏乎?”

郭婉问之,盖吴县乃吴郡之治所,因讨虏将军孙权驻此,故而吴县今朝尤为繁盛。

陆议笑答:“此地坊街熙攘,民众合乐,景致繁多,定不负君之期望。”

曹丕闻陆议之邀,初时支吾,似有婉拒之意。

但顾盼间,见郭婉眸中闪烁着盎然兴趣,遂转而征询郭婉与蒋干之意。

郭婉嘴角微翘,笑言道:“观讨虏治下吴县,亦不失为一桩美事,或可从中窥得其治政之道。”

蒋干见状,豁达一笑,道:“公子但随心所欲,畅游吴地便是。”

观蒋干之眼神,憨厚之态溢于言表。

至于蒋干本人,则有另务需理,欲借此机,梳理并巩固与吴县的关系,故而不随曹丕同行散心。

给曹丕做做善后工作。

曹丕闻此,心中释然,欣然应允陆议之邀,笑道:“既有伯言相伴,此行定当妙趣横生。”

众人相视而笑,气氛一时融洽。

秉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之智,曹丕欣然从陆议之邀,欲借此行深入了解吴地风土人情,以备日后之需。

途中,果见街市之上,百姓欢声笑语,乐音悠扬,一片祥和之景。

曹丕观之,心中暗赞:“吴地民众安居乐业,可见一斑。”

吴县之人烟稠密,虽未至摩肩接踵之境,然喧嚣之声不绝于耳。

此情此景,易使人忘却尘世之忧,沉醉于百姓之淳朴欢愉中。

陆议为前导,偕同二三子,漫步于繁华的横街之上,未携众多馆舍之仆役,仅随数仆而已。

一行人至县北一坊之外横街,忽见十数僧侣骑马面朝而过。

彼等身形矫健,气势威猛,头颅光秃如镜,望之全然没有沙门子弟应有的慈悲祥和之态。

曹丕讶异曰:“吴县之中,竟有僧徒乎?”

陆议笑而应之曰:“前方即为普济禅寺,贵使可愿一探究竟乎?”

不仅有僧侣之众,更有普济禅寺巍然矗立。

曹丕与陆议郭婉几人,行至坊门之外,驻足而望,皆对普济禅寺的雄伟壮观心生感慨。

寺门正对坊前之漕渠,渠水联通大河,难免舟船往来。

但至寺前,诸舟皆停橹敛声,唯赖岸上纤夫拖拽以行。

此处本该为舟运的繁华路段,但此刻却静谧无声,丝毫不显嘈杂之态。

此座寺庙的规模,蔚为壮观,寺墙俨然即为坊墙,浑然一体。

石雕围栏之上,多见护法的狮象猛兽,栩栩如生。

寺墙外壁,尽皆饰以精美浮屠雕绘,巧夺天工。

大门两侧,各立一尊金灿灿之护法雕像,威严赫赫。

门阶高耸,多达数十层,立于坊街之外,竟难窥寺中平地之貌。

普济禅寺门前,有身着一袭青色法衣的知客僧,年约三旬有余,笑容可掬,颇具佛相之肥头大耳,观之甚觉面善。

起码,较之前世上官婉儿所见薛怀义豢养的那些凶神恶煞的僧徒,要和善得多。

“小僧玄机,忝为寺中知客,愿引宾客入内礼佛。”

言罢,知客僧玄机抬手轻拂,虚引众人,由侧门导入寺内。

“金炉承道诀,玉牒启玄机,僧长之名,寓意深远。”

郭婉轻声赞叹,言辞间流露出对玄机法名之雅致的高度评价。

玄机闻之,心中微惊,未曾料想会有人主动与其搭讪,更未曾想自己的法名能得如此赞誉。

他腼腆一笑,双手合十,微微欠身,以示谢意,言道:“施主谬赞了,小僧玄机,不过一介沙门,哪有什么深远寓意,不过是师父随意所取罢了。”

郭婉见状,心中更觉此僧谦逊有礼,非那些浮夸之辈可比,遂又言道:“僧长勿需谦辞,法名如人,从中可窥其修为品行,想必僧长亦是得道高僧。”

玄机听罢,再次双手合十,微微颔首,以示敬意:“施主慧眼识珠,小僧受教了。愿佛祖护佑施主,福泽绵长,万事胜意。”

言罢,玄机示意曹丕等人继续前行,步入那更加深邃的寺庙之中。

见郭婉如此吹捧僧侣,曹丕不能理解。

实言之,曹丕于沙门之辈,心中并无甚好感。

此非出于对佛法之不敬,盖因世间诸般学说理论,若皆须赖人口舌以宣扬,其间难免掺杂私欲与偏见,又岂能纯净无垢,如明镜台乎?

众人沿石阶缓缓而上,步入那庄严巍峨之寺庙正门,眼前豁然开朗,愈感此佛寺之气派恢宏,非比寻常。

青石铺就之广场,宽广无垠,其上铜铁雕塑,形态各异,或龙或凤,或狮或象,栩栩如生,井然有序,蔚为壮观。

廊庑曲折蜿蜒,如龙腾跃,似蛇蜿蜒,横亘于广场与殿堂之间,连通着那重重叠叠之顶阁堂室。

堂室之内,雕梁画栋,精美绝伦,飞檐斗拱,气势恢宏,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纵览许都宫城之内,除那金碧辉煌、气势磅礴的承光殿区域之外,亦鲜见如此丰富多彩、华美壮丽的建筑群。

此等建筑之精妙,工艺之繁复,实乃天下罕见,令人叹为观止。

众人皆咋舌惊叹,而郭婉则泰然自若,毫无异色。

盖因汉末之时,佛教尚未兴盛,而她却生于佛教大兴之世,对此等景象自是见怪不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