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三国]太后篡位进行时 > 第111章 驱鸭上架

[三国]太后篡位进行时 第111章 驱鸭上架

作者:九尾糊糊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17 12:45:51 来源:文学城

长秋宫寝苑之外,诸多禁军甲士林立,环卫于高墙四周,甲士往来巡弋,络绎不绝。

虽禁中无人马嘈杂之声,但寒风凛冽,旌旗烈烈而舞,甲胄刀具碰撞,铿然交鸣,值此寒冬静谧之日,肃杀之气四溢。

殿隅,十六名宫婢各执日常用物,悄然伫立墙边,一红袍黄门宦者倒提麈尾,侧身侍立于席外。

时已深冬,门窗皆严密封闭,以御寒流,殿内静谧非常,却非全然无声。

后殿史官展卷,纸页摩挲有声,宫人呼吸隐抑,角落刻漏,水滴答作响,谛听之下,竟能闻得地龙夹壁中热气涌动之音。

闻刘遹此疾言厉色,伏寿面色青白更迭。

其本意欲抬举刘遹,以使自己的亲近之辞顺理成章,未料刘遹全然不就其情。

如此言语,分明欲与己划清界限。

往昔便厌刘遹娇蛮任性,今既嫁入曹氏,更是不肯顺其铺就之阶而下矣!

但见刘遹俯伏于地,稽首叩拜,眼中泪光潋滟。

伏寿睹此情形,心虽如鲠在喉,却亦不便当堂呵责。

遂效刘遹与郭婉之举,抬手掩面,数息过后,方缓缓放下。

伏寿强抑情绪,再望向刘遹时,眸中竟添几分不自然的亲切之色,缓声而言:“往昔情思虽有追念之处,于今时却殊无裨益。”

“二娘既能才具巧施,令吾家门于此时不致寂然无声,家族昌盛之际,怎忍苛责?”

“汝之才具,正当发扬,莫为杂情所扰。美玉蒙尘,诚为人世之悲,然徒发几声轻叹,又何助于当下之事?”

“吾本欲引数位弟、妹与汝相见,使彼知晓吾门中子弟俊雅知礼,以免肆意任性。奈何汝之弟妹实难登大雅之堂!”

闻伏后发声,刘遹遂趋前,此刻已然无需郭婉于身后提点,疾忙离席,再拜稽首,且凝声而道:“妾敬谢殿下宽宥之恩,施惠于妾。”

及伏后提及召刘遹回宫之来意,其心中终难脱几分不豫,毕竟向嫁入高门显宦之家的夫妹,这般曲意逢迎,实非伏寿高傲之性所喜为。

“高墙阻隔之下,人情仿若鸿沟,此非儿辈失礼之故,实乃亲眷简慢使然。二娘有此殷勤之意,足见往昔于禁中所受教养未曾懈怠。”

先自矜颜面,而后伏寿微作沉吟,复又抬手而言:“庭中诸子弟,岁月悠悠,纵怀炽热之情,亦不必仓促表露于当下。枝上桃李之实,溯源本为一体。五指虽有长短,终究血肉相连。万年既已出降在外,亦莫忘怀往昔……”

至此,图穷匕见,刘遹暗自赞佩郭婉聪慧过人,早已知晓皇后此番前来所欲言之事。

果真就如同郭婉附耳告知她的,伏后矫揉之态,假意亲近于她,好牟曹氏之利!

于是,刘遹预备道出,那些早在途中便已编就的说辞。

彼时,虽被伏寿牵拉,刘遹却仍不起身,依旧跪地,长声而叹:“今番恭聆诸多言教,仿若甘霖普降,大解枯禾之渴。妾但使一二微能为兄嫂知悉挂念,便感恩戴德,言辞难表。伦常之情,宛如罗网,幸能置身其间,不沦为世道孤零之人,妾已然……”

刘遹佯装愚钝,全然不接伏寿话头,令伏寿仿若一拳击于棉絮,空有发力,却无处着力,唯觉无力。

伏寿摩挲指尖,心下暗忖:

这刘遹怎的如此不识趣!

平日在禁中,没见这万年如此傲态视孤!

“二娘无需多言,汝阿嫂闻之,反倒羞愧难当矣。陛下品鉴精深,吾家门得此眷顾,岂可谓无人?诚为良言也!”

刘遹心底暗自忍俊不禁,心言:你有骄纵孩子,我有聪慧婉儿,真若起了龃龉,且看谁更难堪!

既知今日,断难说服刘遹为其于曹氏充当耳目,伏寿顿觉浑身劲力尽泄,身形一晃,几近倾颓,幸得身侧女婢急忙搀扶,方得立定。

伏寿抬眸,瞥向一侧,只见一宫人碎步急趋,须臾间已至跟前。

此乃皇后预备的后手。

“中宫仆臣均,叩见皇后殿下。”

那年轻官人跪地叩首,声如洪钟。

伏寿微微颔首,目光在来人身上一扫,正是其在长秋宫挂职的三弟伏均。

中宫仆,秩千石,掌理长秋宫内外闲厩的马匹,长秋宫禁军所用御马亦在其管辖之内。

这伏均,年纪还未到弱冠,却已身着绯袍,模样虽显稚嫩,却因着身份,早早担起要职,也难怪旁人时有慨叹,做得好不如生得好。

至于为何,他年纪轻轻就做了千石属官,自然得益于他的姓氏——伏。

皇后姓伏,郭婉虽不能得知伏均就是伏寿三弟,但也不难猜到伏均就是伏后的宗族家眷。

禁中职官迥异于外省诸寺署,长秋宫职官之任用,多为安置宗亲与勋贵等亲信从属,用人之权,主要决于帝后心意,外朝所能干预者,微乎其微。

未知伏后召见亲眷上前何意,刘遹和郭婉只是低着头,并没有去看伏均。

伏寿缓缓开口,打破殿中沉静:“三弟起身,今许都蒙难,城外难民苦不堪言,孤欲遣你与万年公主同去赈灾,尔等意下如何?”

此时的万年公主已经起身,不复之前顿首跪态,静坐殿隅,闻得伏寿所言,心下暗潮涌动。

瞧这皇后之意,无端遣自己同去赈灾,其中深意实难揣测,莫不是又有什么权谋算计裹挟其中?

刘遹心中满是抗拒,赈灾诸事繁杂劳神,又兼局势诡谲,此行恐多有变数,一个不慎,累及自身不说,还怕误了百姓生机。

但又念及自身出身皇室,值此民生涂炭之际,若推诿不前,必遭世人诟病,于大义有亏。

这赈灾救民,本就是天家当仁不让之责,即便满心不愿,又哪能公然推脱?

伏均闻之,先是一怔,继而抱拳拱手应道:“臣均但凭殿下吩咐,必竭尽所能,解难民于倒悬。只恐臣均年轻识浅,有负所托。”

言语间,倒有几分谦逊,却也透着股子少年人的冲劲。

伏寿微微摇头,缓声道:“无妨。三弟不必过谦,你既身处此位,便有责在身。此番与万年公主同往,一则,她心系苍生,素有善名;二则,你二人携手,内外诸事也好照应。救灾如救火,切不可延误。”

伏均垂首,肃然应诺:“臣均明白,定不负殿下厚望,即刻便去筹备,与公主殿下会合。”

此时,万年公主见此,微微欠身,压下心中波澜,面上淡然辞道:“妾早年久居禁中,于外事鲜少历练,今殿下骤委赈灾重任,恐力有不逮。且方出降曹氏,府中诸事繁杂,实难抽身代禁中行事,还望殿下另择贤能。”

伏寿闻言,眉梢轻挑,目光凝视万年公主,缓声而言:“万年,今时非同往昔,灾厄深重,百姓苦不堪言。公主出身天家,素怀悲悯之心,众人皆知。此番赈灾,正是公主施展仁心、惠及苍生之良机。”

“刚出降曹氏又何碍?司空曹操,乃朝堂肱股之家,若能携手共纾百姓困厄,岂不更彰汉宫与重臣同心之德?”

“至于阅历,有孤三弟从旁协佐,自可无虑。万年,还望再思,勿做往昔骄矜之态。”

万年公主刘遹垂眸,心中对于伏寿长嫂如母的一番说教很是厌烦,但深知此番回绝恐难如愿,然抵触之意实难消解。

犹豫须臾,方欲再言,却闻伏寿又挑眉说道:“万年,若此时推脱,百姓闻之,恐寒民心,于天家声誉亦大有损伤。公主忍心见百姓于水火中绝望,致汉宫清誉蒙尘乎?”

万年公主咬了咬下唇,双手悄然握紧,悄悄回头瞥向郭婉,只见郭婉轻轻点了点头。

终是无奈地再次欠身,轻声却坚定道:“既为百姓解难,妾自当勉力而为。唯愿此番赈灾顺遂,能救百姓于水火。”

刘遹言辞诚恳,心底却隐有苦涩。

“去吧,诸事小心,若遇难处,速遣人回宫报信。”

伏寿叮嘱再三,目光中满是关切,但刘遹只能感受到她的虚伪与自私。

汉室素循一套弭灾规制,其要略为三步走之策:

其一,皇帝自省自责,虔诚祈祷上苍庇佑;

其二,斟酌更改年号,且策免三公,以谢天谴;

其三,大赦天下,祈望舒缓戾气,感召祥瑞。

虽说此弭灾方案岁岁沿用,前朝各省有司各司其职,依例操办,但禁中亦不可作壁上观,仿若无事。

每逢天灾**骤至,大汉天子与皇后务必率先垂范,呈忧国忧民之态,昭示天下百姓,天子乃怜恤苍生者,为万民之父母,真心关切黎庶疾苦。

彼时,天子当身着素服,暂避正殿,颁下罪己诏,言辞恳切,深责己身。

而长秋宫亦不能袖手,自当开启禁中私库,倾囊以助,为灾民散施粮粟。

何况,此番灾情竟现于许都京郊之地,近在咫尺,关乎根本,更是容不得半分疏忽懈怠。

有鉴于此,伏皇后委以万年公主刘遹赈灾重任,公主身当斯境,为身份所拘,受道义驱策,自是推脱无门,责无可卸。

其实,洎乎大唐之世,遭逢灾患,亦有类同之举,如减膳、撤乐、避正殿诸事,只不过较之于汉室,大唐于救灾细微之处更为详备,婉儿对这些规制也稔熟于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