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历史直播]古今多少事/从世宗开始 > 第6章 汉世宗

[洨孔车收起主父偃的尸骨,推恩令带走诸侯旧日的荣光,一同埋葬。

而皇帝的集权却远未结束,他虚位以待求贤若渴,还有谁?

——董仲舒。

说到董仲舒,很快就会想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牲的肌肉记忆嘛。大家苦苦背诵固然感人,但教科书的迭代可不管这个,新版已经改成“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了。

虽然不忍心,但这个改版确实更准确。《汉书·董仲舒传》写的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汉书·武帝纪》写的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都没有到“独尊”的地步。

所以,把千年后儒家的腐朽都推到这一政策上是相当极端和错误的做法,这时的儒术和后面就不是一个东西。真信这些的推荐去看“唐实亡于李世民”、“明实亡于朱元璋”之类的,说不定会高山流水得遇知己。唉,某种意义上还没法反驳他们,毕竟确实人不出生就不会死,事物不存在就不会衰弱消亡(笑)。

不管是教科书上的说法,还是《汉书》的说法,都是对董仲舒“天人三策”中回答的总结,当然《汉书》总结的更准确一点,更符合董仲舒的文章和武帝的做法。

其实应该在“思想文化”里再讲“天人三策”的,但考虑到儒家自汉武帝尊崇儒术以来的超然地位,以及其对加强皇权的正面作用,还是讲一部分吧。

“天人三策”中主要体现“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原文是:“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主旨就是说,百家争鸣太乱了,需要一个主体来完成思想上的统一,我们儒家就很合适啊,干脆把六经孔子之说以外的直接废除吧。]

唐贞观

李世民还对所谓“玄武门凯旋”耿耿于怀,现在又提“唐实亡于李世民”,虽然天书也是不赞同的口吻,但依然说明了信者甚众。当下心情便有些低沉,群臣见此情况,争先宽慰。

“陛下,天书能以戏谑的语气说太上皇之事,这不正说明不以为意吗?”房玄龄一针见血的分析。

“这什么亡不亡的,我看这些人就只有嘴皮子利索,哼……要是在我眼前……”

一旁的尉迟敬德不屑,摆出了一个执矛挥舞的动作。

……

诸臣你一言我一语,李世民心情明朗起来。对啊,之前还说我是太宗,是大唐白月光呢。又用赞叹的态度对汉帝的刻薄寡恩,想必天书与后人根本不在意上位方式,只是伺机挖苦打趣罢了。

明洪武

看到“明实亡于朱元璋”之论,朱元璋大怒。

“什么妄人,让咱知道……”

知道什么呢?朱元璋说到这里愣住,像被人兜头泼水般,冷静下来。也不能如何了,难道找到他们的祖宗族了不成?

看向战战兢兢的臣下甚至儿子,顿时失去了继续发火的兴趣。

难不成真的有什么出了问题?不不,不会的。

但疑虑的种子已经在心中种下,生根发芽,只静静等待着被人发现,将它拔出的那天。

[一个人叭叭叭说了一大堆,得出结论要尊儒,那好处呢?总不能就指望道德仁义让四夷宾服海内升平吧。

有的孩子,有的,像这样的好处还有九(虚指)个。

首先,就是董仲舒所属的公羊派的核心竞争力——大一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大一统”理念对上正待一统的天下、亟需集权的皇帝,这不是耗子进米缸大圣遇桃园赶巧了嘛。

其次,儒家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主张比黄老无为更适合时代,更符合武帝的喜好和政治抱负。

再次,成为皇帝用法的政治包装。汉朝人总是中庸的,**裸的法家名声太差,当你说要搞法家,老臣们便要念叨着什么秦亡啊什么先帝啊什么青史啊就冲出来撞柱了,这时你退一步说可以搞“外儒内法、德主刑辅”,他们便又可以接受了。

再还有“君权神授”啊“天人感应”啊确立了中央集权与皇权至高无上的合法性,“三纲五常”又强化了社会秩序。

当然还有其他的没提到,这里就先不赘述了。

那么,怎么会有这么符合皇帝心意与国家需要的学说呢?孔子难道真的如此厉害,几百年前就想到这一天?

不不不,只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罢了。董仲舒因势而动顺时而变,将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等挑一挑,搅吧搅吧全缝合了,怎么顺皇帝需要怎么来。搁现在属于不用上调色盘就能鉴抄,论文通过率0%的那种。

好,董仲舒很有进步精神啊,皇帝很满意。但一码归一码,刘彻表示推崇可以,废除百家是不可能废除的,手段太激烈了,但可以有更温和更有效的做法,顺便还能再集一波权——

将儒家经典加入考公题库。]

主父偃说完了又来董仲舒,一个是我谏言族诛的,一个是我推荐去相胶西王的。时任丞相的公孙弘有些坐立不安,心里感叹流年不利,只能暗暗祈祷主上别在这时注意到自己。

上首的刘彻看着公孙弘紧张的样子,感到有点好笑,但目前没有换丞相的必要。只要老实一点,公孙弘这个丞相用的还是很顺心的。

不过,主父偃死不能复生,但董仲舒还在,将他召回吧。如此才学,还识时务,真的给那个骄奢淫逸的兄长当相国太浪费了。

刘彻思虑一瞬,心中有了计较。

公孙弘低下头看衣服上的花纹,想以此降低存在感,但事与愿违,皇帝的声音还是从上面飘了下来。

“丞相,当初你举荐董仲舒相胶西王,但近来他屡次上书称病,请求免官。朕亦怜之,同意他去位归居。便也由你安排诸事宜,怎么样?”

公孙弘行礼应喏,如释重负,天子这是希望他与董仲舒修补关系,同时安他的心呢。

《汉书·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史记·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汉书·武帝纪第六》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章 汉世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