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老爷子与卓三爷第二天一早便离开,回苏州准备入京事宜。
卓时一早便派人将林管家约出来,将昨日卓峥带来的容嬷嬷与他儿子也带上。
扬州的街头十分热闹,街上都是商铺小贩,邻水的街道还能看到轻快的小船来回穿梭。
林如海在扬州在任五年,太子与二皇子两发势力来回拉扯下,竟然让他护住了苏州一方的盐税两年的时间。
也正因因为此在任第三年就开始有人下毒、行刺、行贿、污蔑,他的身子也分不清是太过劳累,还是旧毒复发一年不如一年。
可是即便如此,前两年还是让太子与二皇子撕开了口子,与苏州几大盐商勾结,绕过林如海直接行事。
林如海收不上盐税,自觉办事不力于是又添了心事。
卓时在苏州呆了两年,自然知道,苏州的巡抚,当年也就撑了半年就败下阵来,林如海也是耗费的心力可想而知。
如今林大人死了不知是哪位大人接手,也接下来苏州的百姓又要交到谁的手里。
兴福楼,当地最大的客栈,每日客流很多,林管家早早过来,熟络的与小二要间房,等着卓时的到来。如今林如海已经去世,林家随时会有贾府的人来去,卓时再入林府就有些不方便了。
卓时只带了三四个人上了楼进了包厢,林管家忙将卓时斗篷收起,行了一礼。
“主子。”
卓时赶紧摆手,虽然林大人将这些人交给了自己,但是他就不是个喜欢循规蹈矩,行路负重的人物,原本就盘算着等那位林姑娘能够管家后,再将这些人手还了回去,自然对待林家这些旧人就多了些客气:“你跟着卓峥叫我公子就好便是,林管家且放心,林伯伯交代的事情我会办好,等林姑娘回来自有安排。”
说完走到主位坐下,示意林管家也落座。
又说:“等贾家人到后,林伯父留下的些许家产,怕是要被分卖个干净的,管家与几位林家旧人先稍安勿躁,我想些办法保住些东西,等林姑娘大了你们再去找她便是。”
至于林如海之前给他的东西,既是酬金,自然不能全退的。
林管家本来在等吩咐,一听这话,又立马跪了下来:“公子,老爷临死前已经将我等留给了公子,奴才们要效忠的自然是公子,至于林家的资产,老爷的意思除了留在账上的五万两银子留给姑娘做嫁妆,剩下的……全看天命”
看天命?看来老爷子也是清楚自己这岳家的做派了。
卓时:“哦?若是我能保下呢?”
林管家:“那些个东西都是经过贾家的眼线的,实在不好处理,老爷的意思是作为诱饵抛掉,若是留下来,怕会惹贾家人注意反而引火上身……”
卓时早就想到这点:“那倒无妨,我自有计划。”
林管家见卓时有把握,于是说道:“公子神武,若是保住了这些东西,理应就是公子的。我等效忠只有公子,姑娘只要能平安,便是全了老爷的心意。”
卓时知道林如海的打算,他是想让贾家以为,得了全部林家全部财产。
到时林黛玉是死是活都不妨事,自然就会降低对林黛玉的防备,或许能饶了她的性命。
林如海不是没有想过,直接把偌大的家产给了皇上,可是不说皇上现在自身难保,根本没有闲心管他们的家事情。若真的怎么做了,就贾家那堆人,恐怕得恨不得吃了林如海,父债女偿,林姑娘怕是要被掂量掂量,按斤称给卖了。
卓时既然摸清楚了林如海的目的,也十分看不上贾府的人,当即将容嬷嬷两人叫了过来。
卓时:“你且认认,这位嬷嬷早先从宫里待过最是懂规矩的人,等我再找个小丫头,以后陪着你家姑娘。”
容嬷嬷心中暗笑,竟然听到自家看不上规矩的哥儿说什么最是懂规矩,怕是对付的人家连他都觉得十分没有规矩了。
林管家觉得如此甚好,老爷之前除了吃穿甚少关心这些女孩子家的事情。
夫人去世后,姑娘虽不缺衣少穿,可眼瞅着就少了点什么,如此一来,有个年长嬷嬷照顾才让人安心。
卓时又指着容嬷嬷身边的青年说道:“这是她家儿子林蒙,说起来你们同姓,等会你与他说一下林家的情况与姑苏的事情,贾家这次主事的还有几日到?”
林管家回:“还有三日,这位林小兄弟但有想知道的问老奴就行。”
卓时点头想到一件事,问道:“之前让你送去的信件可有回复?”
林管家:“老奴按照公子的吩咐,已经将信件与银票送了出去,昨日柳大人日前回复事已办成。”
卓时:“当日林伯父为林姑娘也留了一封信,若是林姑娘回来了,你想办法将嬷嬷与丫头偷偷给林姑娘送去。切记,不可惊动贾府的人。”
林管家知道轻重,小心的记下,盘算着姑娘到时入了林府,定然是住在后宅,如何要躲过贾府跟来的丫鬟婆子跟她说话呢?
也不知道之前派去的林家仆人是否还跟在身边,若是真的如公子所料,贾家现在盯紧了林家的家产,姑娘身边怕也剩下不几个忠心的了。
卓时:“之前换下的那些掌柜的与庄园管事都是忠心的,只是我还有其他的安排,让他们不要多想好好休息。”
林家管家早就担心这些了,林家几百号人只留下了这几个掌柜的和老爷庄子上的管事,还有府里十几个忠心的,等姑娘回来,剩下人散出去,林家可就只剩下的这小几十人了。
卓时当然知道林管家想的,但是林家老人留的多了才更麻烦,毕竟知道的人越多越是危险,这才安慰了一句。
卓时刚从外边回来,就听到家里二伯母的娘家来人了。
二婶子的娘家张家,是个书香门第,可惜家道中落,张老爷子官品从四品,但为官清廉,原则性强。
卓老爷子喜欢他们家的门风,找人给说和,结果成了,夫妻两人夫唱妇随,一直十分恩爱。
后来张老爷死在任上,张家更是捉襟见肘,二伯曾经让二婶子偷偷拿些银子救济一下,结果被张家伯伯亲自退了回来。
只说妹夫这般自己妹子真是嫁对了人,银子是不会要的,打算带着妻子儿女回老家做个富家田翁,家里那些田地足够度日了。
后来听说他们家充哥,是个十分爱读书的。
入了厅中,只见婶子张文与一圆脸妇人在说话。卓时这才知道,这位圆脸的便是婶子家的嫂子了。只见这位刘婶婶虽然跟丈夫回了老家,但是生活并不困苦。整个人都有些发福,年龄大了,更显富态慈祥。
她将手边的两个孩子拉了过来,一位少年有十七八岁,说道:“这是充哥,今年中了秀才之前一直在乡下读书,现在我带他出来宽泛宽泛,也不叫读坏了脑子。”
兄弟两人行礼,张文笑道:“瞧嫂子说的什么话,充哥小时候我还见过,可机灵着呢,现在看着更是精神了,看来不光读书,身体壮实着呢。”
张充有些腼腆,脸色微红。身旁用团扇遮脸的少女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姑姑说的可不是,除了看书,哥哥还会种地呢。”
刘婶婶掐了那少女一下,那少女吓得差点将扇子扔出去。
刘婶婶道:“这是我家那丫头,章姐,十四岁了,还冒冒失失,真让人头疼。”
张文细品了一下,让卓哥带着晟哥与张充去院里溜达。小声问道:“章丫头可许了人家?”
刘婶婶眼睛一亮,说道:“还没,年龄小,原打算在家多留几年。可后边他哥哥就要考举人了,到时候家里忙不过来,怕误了好时候”
张文点头,心里思索,手上的人物,若说少年才俊,她最看好的自然是夫家这几个。
不过一来年龄都对不上,二来就算是对上了也不成。
说起来可能有些不合适,这结婚小两口哪有不拌嘴的,但若是两边都是亲戚,到时候真有什么,那是两边都不好相帮。
之前京城认识的人家,有些年不见,不知道现在如何,一时想来全都是调皮的小子,觉得配不上章姐。
丈夫现在虽然在苏州县城任职,但是苏州这么多县,他愣是在泽光县,都说苏州人杰地灵,却将那里的灵气都抽走了,偏僻又落后,幸亏是没有山匪出没。
在任职的县城里,还真选不出人来。
这段时间来林大人这里叙职,留在这只一个月的时间,周边还没有摸清楚,若是随便抓人,唐突了这侄女也是不妥。
想着侄女年龄还小,于是小声说道:“嫂子,我手头暂时没有能配得上咱们章丫头的,你知道我家老爷那破地方,肯定不能在那找。过段时间我去婆家,或者认识的老朋友家转上一圈,跟咱们家章丫头好好挑挑。”
刘婶子本来就没想着事情立马办成,相人这事可不就是一托好几家广散网的事情,听了小姑子这样说知道她上了心,也就将事情放了下来,满脸喜色感谢了几句。
张文又看了看那俏丽的小丫头,羡慕道:“我这边是阳盛阴衰,小辈都是调皮捣蛋的小子。可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小侄女,这几日在姑姑这好好好玩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