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二/战]以你为岸 > 第4章 第四章

[二/战]以你为岸 第4章 第四章

作者:安洗非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9 09:24:59 来源:文学城

1941年10月10日——今天上尉比我出门要早得多,因为壁炉里的火已经熄灭了。屋内余温几乎散尽,炉内只余厚厚炭灰。

又是一个晨光冷冽的雨天,屋内除了雨声和我的脚步声,再无其他动静。白色蕾丝布帘把乌云的颜色过滤了,只余一层被切割出了形状的淡白,和空气里浮动的尘一起,沉默地覆盖在家具上。

不知怎么,明明一切看起来都没有变化——我却总觉得什么东西悄然变了。或许是气氛,或许是心境。那是一种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奇怪的感觉;麻麻痒痒地在胸口流过去,然后整个人都觉得别别扭扭,怎样都觉得不自然。

这个房子或许知晓些什么。

可惜它,无法言说。

我走进客厅时,发现桌上有块做工精细的旧怀表。它躺在那里,指针滴答走动,乍听起来无声,实际却在不停地发出声音——和它的主人出奇地如出一辙。

它的主人当然不是我。我的口袋里只会有听诊器、夜间通行证和配给票子。偶尔会有一根MaxFactor的唇膏,战前我在伦敦购得,现在已经成为奢侈品。

我注意到,德国人总在我家里留下点什么属于他的痕迹。他看的旧书,他写的纸条,现在又是他的怀表。就好像他想用这些死物刻意提醒我,家里除了我还有一个能喘气的活人一样。

这几天亲眼目睹的,亲身经历的,都在告诉我,这个为那个混账体制效命的德国人——或许他作为“人”的那部分,人性尚存,并无恶意。但正因如此,这份善意才更令人不安。他是征服者的化身,却偏要剑走偏锋,用礼貌又羞涩的方式靠近我的生活,比起这种温吞的界限感,我反而宁可他百无禁忌。如果他那样,至少我能别无选择地恨他,而不是在危险的边缘徘徊。面对我这个敌国公民兼当地原住民的冷漠,他不强迫,不回避,不发怒,而是用近乎**的真诚对待我,带着他笨拙而执着的体贴——像一把钝刀,缓慢却精准地割着我的心墙,非要把它的砖石撬开一条缝隙不可。

在这种怪异的感觉支配下,我只觉得脑袋发沉,心事重重地洗漱,用餐,穿外套,拿手提包。手提包是玛德琳姨母的旧物,肩带已略显磨损,边缘绽开细小的裂纹,一如正被某种无形的余温缓慢侵蚀的,我的身心。

我终于准备出门时,瞥见门边多了一块叠得整齐的淡蓝色围巾,下面压着一张贴着薰衣草干花的纸条。

那字迹我已熟悉——是他:

“柯克兰小姐:昨夜风寒,愿您保重。”

我一时站住,指尖下意识地将肩带收紧。寥寥数语,却织成一张细密的网,温柔地,避无可避地向我拢来。细小的善意像温水煮青蛙,慢慢将人引向内心最柔软处的甜味陷阱,发觉时只令人烦乱又不安。

其实道理很简单。人只要无思无索,就能无知无觉。而我从未如此希望自己只是个没有思想的木头。

我冷冷凝视那张纸条良久,几乎想将它烧掉——

但我终究只是转身离去,未碰它分毫。

医院里依旧是战争的另一面——没有硝烟,没有炮火,却比前线更令人麻木。伤员呻吟的声音、纱布上溢出的血、消毒水与腐肉交缠的气味,都是二十六岁的我早已习以为常的存在了,尤其在德军入侵圣马洛后的这一年多里。人类的痛苦在此地被标准化、编号化、程序化,每一个躯体都被分割为医疗记录上的某项例行操作。我总觉得自己在记录这些伤病时,并不是在拯救生命,而是在替命运清点文书。

我一如既往地给患者诊断,换药,穿刺,刺激肢体反应。但在工作间隙,我听见几位医护在低声聊着让·皮埃尔的事情。

“杜瓦尔女士的弟弟捡到了一捆柴火——一捆包裹着把秘密材料和炸药的柴火。那孩子太不走运了——他在宪兵面前摔了一跤。”

“啊,那真是太不幸了。上帝保佑,可怜的年轻人!最近圣马洛的年轻人简直像是被镰刀收割过。”

“德国人不枪毙女人。但是他们会枪毙男人。”

“唉。其实他如果悄悄把柴火放回原地,或许还有一线生机。杜瓦尔女士的家这两天都有宪兵盯着。”

“听说他被关在镇外旧警署改造的拘留所内,情况不明。但若无人干预,恐怕——”

他们没有说完那句话,只轻轻摇了摇头。那动作比语言更令人不寒而栗。

到了正午,我放下器具,走出病房,正好和玛丽打了照面。她正站在走廊中央,神情焦灼,身边是一名中年男子,穿着一件老旧的呢子大衣,但他脸上的表情却令我本能地起了防备之心。

他自称是让·皮埃尔的远房表亲,西蒙·勒鲁瓦。他说他能通过贿赂宪兵的方式疏通关系,但需要金钱或贵重物品,而且不一定能保证做到——有可能也只是递封信进去。而后,他的声音压低,几乎贴着我耳边:“柯克兰小姐,其实,您或许有比金钱更加有用的办法……比如向您家里的德**官求助——您那双绿眼睛,比任何通行证都管用。”他的喉结滚动了一下,声音突然变得黏腻:“您知道吗,小姐?您的眼睛……在昏暗处是墨绿色的,像森林深处的苔藓;但在光线下,会变成一种透明的海绿色,就像……”他的手指在空中划了个圈,“就像那些德**官胸前佩戴的狗屁勋章上镶嵌的宝石。”

我闻到他呼吸中劣质白兰地的酸味,这让我忍不住反胃,紧紧皱起眉头。走廊尽头,一个伤兵突然剧烈咳嗽起来。玛丽抓住我的手腕,她的指甲掐进我的肉里,却远不及这个男人话语里的毒刺来得疼痛。我的眼睛——这双被玛德琳姨母称为“使女王的王冠黯然失色的祖母绿”(她从来浪漫得有些夸张)的眼睛,此刻竟成了某种可耻的“通行证”。

我抬眼看着他们。那句“您家里的德**官”带着一种别有用心的狡黠,让我无端感到一股刺骨的寒意——他们并不把我当作一个人,一位女性。

我的性别和美丽,只是一笔可以调配,可资利用的资源。

回到家中时,维尔纳依然坐在马丁姨夫的旧椅子上,安静地读着他那本《九三年》。他似乎早有预料被我拒绝;因为他神色看不出任何异样。

当然,也不排除他只是看小说看得太入迷了。

我在楼梯口悄悄望了他一会儿,想起白天的事,还是决定走进客厅。

我当然不会像西蒙·勒鲁瓦所说的那样做。他的“通行证”说法,其实是代表了一类人的观念,我不认可的,低级、缺乏尊重、充满歧视的观念;但如果我能反利用这样的资源为受害者们做些什么(当然是用我能接受的方式),与一条生命相比,我的沉默显得太微不足道。

可西蒙·勒鲁瓦与玛丽·杜瓦尔——他们太刻意了,刻意得让我忍不住起疑。

我们姑且认为玛丽·杜瓦尔小姐是真的忘了夜间通行证吧——她既然能够躲过宵禁和宪兵的盯梢,和我说话时,为什么不躲着维尔纳?这不像是一个能够躲过宵禁的人会犯的低级错误。还有西蒙·勒鲁瓦——维尔纳的军衔是上尉,不低,也不算多高,处于一个很微妙的位置上;如果只是打听消息,我想不通为什么独独找上我,在维尔纳入驻这里时间尚短的时候。家中住着少校的人会比我更有价值。

虽然,今天确实也有人在讨论这件事——但为什么又是在我的病区里,又这么巧合地,被我听见?

我的直觉越来越强烈——或许,我不该贸然向维尔纳开口。

壁炉的柴火燃得不甚旺,我一边思考,一边蹲下身加柴,静静看火焰跳动着生长。

直到屋内的暖意厚重起来,慢慢升腾。

我不知道我在壁炉边坐了多久,沉思了多久。

最后,是维尔纳缓缓走近的脚步声,将我从思考中拉回来的;他没有靠得很近——影子斜斜地投在壁炉旁的墙纸上,与我的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火光中,那个模糊的轮廓微微晃动,模糊而飘忽,像是犹豫不决的幽灵;我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雪茄味,混合着军用皮革的气息——这气味本该令我厌恶,却在某个瞬间让我回忆起父亲书房里的味道。

“柯克兰小姐,”他低声对我说,“今天……您看起来有些疲惫。夜色已深,希望您早些休息。”

我浑身一震,却没有抬头。

他单方面向我道过晚安,上楼的时候刻意放轻脚步,房门亦是关得轻缓。

而我终究没有向他开口。

1941年10月11日——这日上尉出门依然比我早,我起身时,室内已经一片寂静。许是月事来潮和玛丽的事情让我身心俱疲,我似乎没听到他的军车发动机扰人的轰鸣。我对面是他的房间,他居然不锁门,似乎并不担心我会随意触碰他的私人物品。屋内干净整洁,是一位合格的军官应有的,公式化和流程化的整齐划一;但我没有漏看窗台上摆着的一瓶薰衣草干花,我料想,这便是他放在围巾上那一支的来处。

花草——这种突兀却并不违和的柔弱物件,隐约蔓延着丝丝克制和温和的味道。他找出了玛德琳姨母的旧花瓶,而我在搬来这里后,一直把它放在衣柜里。红丝绒窗帘被他理得整齐,只是光线太暗,我总觉得那颜色像是氧化后陈旧的血。

我从不在家里放这种东西。鲜花是生命,那干花就是尸体。只是未浸泡着福尔马林溶液。

雨不再下了,但仍不见晴日,像是上帝对人间无言的指控。我刚踏出门廊,便看见玛丽·杜瓦尔站在门口,肩膀仍裹着那条破败的披肩,整个人仿佛一枚随时准备摔碎的玻璃瓶。

我不知道她什么时候来的,但无疑,她已经等待很久。我没有再次指出她的莽撞,而是转身进屋,为她倒上一杯热水,却并没有邀请她进屋的意思。

“艾瑟尔……”她接过去,声音依然颤抖着,“我昨天冒险去了拘留所附近。我弟弟的情况很糟……他们说,如果没人担保,他就会被送去东方战线。”

她说“东方战线”时声音几乎压到了喉咙口。而我们都知道,“东方战线”不是一处地理名词那么简单,它实则是一台被盖上万字旗,杀人不眨眼的绞肉机。自德军占领圣马洛后,镇上的年轻人就如被剪断线的风筝,一个接一个消失在那个不属于他们的方向,而我在医院见过他们回来时的模样——如果能称之为“回来”的话。

他们是幸运的。

因为,大多数人没有回来。

他们可能前一秒还在家里与妻子亲吻,与孩子嬉闹,下一秒就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被法国警察带走,只为了满足德国人下发的人数指标;他们或死在为德军挖的战壕里,或在路途中因饿死或病死被扔下火车,然后不明不白地腐烂在不认识的土地上,连死亡通知书都不会为他们专门留一份,最多给死亡人数添砖加瓦。

“我知道这很危险,”玛丽继续说,她的眼神开始变得和肉排上的叉子一样尖刻,“但你……艾瑟尔,你可不可以考虑一下,问一问你家里那位军官?也许他能说句话……你看起来并不算糟。你现在还在这里,就证明了,或许他能……他能对你……”

她没说完。

我当然从不指望有人能理解我与“桦树山上尉”之间那种极其危险的“相处”。不是医院流言里那些占领者与被占领者之间的屈辱关系,而是彼此试探着的静默共存,是在同一个屋檐下呼吸着不一样空气的协定——她那句不完整的话,暗示已是昭然若揭,虽然不像前日和医院的闲言碎语那样露骨,却仍称不上友善。

虽然我对她的偏见不满,但这和她口中的“东方战线”比起来,显然太轻太轻。

“我会考虑,但不能保证。”终于,我松了口。

玛丽肩膀一松。她临走的时候说:“谢谢你,艾瑟尔……我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了。我听说……我听说,你愿意接诊工地的那些伤员……我想你应该是愿意帮忙的。”

对她的最后一句话,我不置可否。

“接诊工地伤员”这类事,通常是随着伤员离开而结束的;我们义无反顾地救治病人,病人们也不约而同地保护医生。它不该被当作求助的筹码,也不该作为筹码出现在别人的嘴里,除非……

我本想问她从哪里听说,又隐隐觉得我不该问。有些事我确实愿意做,但不意味着我愿意知道它们太多。我从不希望因为帮助了谁,而被对方用这些“帮助”挈肘。

我不是什么圣人。

我只是个想多救一个人,也想活下去的普通医生。我不愿成为任何一方的工具。我不救人,也许会死;但我救了人,也可能死。

战争没有逻辑,也从不讲情理。

玛丽把杯子还给我,转身走入晨雾与行人之间,披肩在风中飘摇,和这个国家所有被战争遗弃的女人一样,形单影只。

我回头望见门边还未收起的东西——那条似乎犹存薰衣草香气的围巾,以及下面压着的,冯·比尔肯贝格上尉留下的一纸字条。寥寥数语,字如其人。

我未曾伸手去碰,却觉得那一块布比整座屋子还重;而我盯着那行字时,蓦然想起医学院教授说的话:“最危险的永远不是可见的伤口,而是那些藏在完好皮肤下的内出血。”这道内出血此时将我困死在了两道力量之间:一个温柔的征服者,和一位濒死的平民青年。

我深呼吸一口气,推门而出。

离开前,我在他的字条上,正对着他笔迹的下方,写了两行字。而这短短两行字我写了十分钟。第一笔落下的时候,一种麻木又撕扯的奇异感觉流过我的全身,说不上是屈服和后退的羞耻,还是那种被迫向敌人张口求助的窘迫,甚至是深埋心底的隐秘期待,还有一丝丝如释重负;我后背泛起一阵诡异的麻痒,仿佛有冷汗渗出,可当我伸手触碰时,棉质衬衫依然干燥挺括——幻觉往往比真实的汗水更令人恐慌。

我写下的是:

“你会为一个无辜的人出面吗?比如,一个被误解的平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