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情最终以林黛玉妥协结束,毕竟胳膊拧不过大腿,她不过一个三岁稚童,如何能压的过探花林老爷。
过了一年,林黛玉四岁。到了这年秋季,林黛玉身上闹不舒服,整日的咳嗽,心悸,睡不安稳。贾敏每天中午过来陪她一会,等她能睡着以后就返回正房。并不是不关心她,而是她的弟弟此刻病的更严重。
贾敏为了让林黛玉安心养病,只说那边没事,不过是有些发烧,已经退下去了,但是林黛玉还是从贾敏的愁容和叹息里,感觉到了不妙。
一日晚间,连日里一直睡不着的林黛玉,好不容易有了睡意。就在她迷迷糊糊之间,突然听到外面哭声一片,虽然声音不大,但还是丝丝绕绕传入她的耳里。她连忙坐起身,掀开床幔,“怎么回事?”
不多时,王嬷嬷走了进来,扭着脸不去看林黛玉,说道:“没事,小姐,快睡吧。”
烛光微弱,林黛玉看不真切,只是隐约看到王嬷嬷眼睛发红,好似哭过一般。见此情况,联系到刚才听到的哭声,她直觉不妙,就要下床去看。
王嬷嬷赶紧过来拦住,林黛玉这下看清楚了王嬷嬷眼里含着的泪。
“王嬷嬷怎么了?”林黛玉突然想到什么,激动道:“是不是小弟。”说着,就气短的疯狂咳嗽起来。
王嬷嬷赶紧去拍林黛玉的背,哽咽道:“没事,小姐,没事...”
林黛玉止住咳,面色潮红,眼圈带泪:“王嬷嬷就不要骗我了。小弟他是不是...”后面的话,林黛玉实在说不出口。
王嬷嬷知道自己拙劣的表现,瞒不过林黛玉,便缓缓的点了点头,哭道:“小少爷发了几日了高烧,今儿...”王嬷嬷哽咽着:“今儿没挺过去。”说罢就泣不成声。
林黛玉虽然还小,但聪慧如她,知道死亡的意味着什么。她又素来情感丰富,此刻亲人离世,又如何能不悲伤。一时哭的止不住,闹着要去看小弟最后一眼。
而另一边贾敏早吩咐了让王嬷嬷看住林黛玉,不让她过去,怕她身体不好又年纪小,过去受了惊。
王嬷嬷便抱着林黛玉,吓唬她道:“小少爷刚去,你还年幼,身上又带着病,那里可不是好去处,正有勾魂的小鬼要带了少爷去,要是让他们发现小姐,一道带了去,那小姐可就再也见不到老爷和夫人了。”
林黛玉闹道:“那便让他们来,我还要问一问他们为什么带了我小弟去。”
王嬷嬷见唬不住林黛玉,便说道:“此刻老爷夫人正伤心,小姐一去,他们看到小姐如此病弱,恐怕更添忧虑。”
林黛玉听了这话,也不忍父母再添苦恼,便不在闹,只是也睡不着,就让王嬷嬷陪着,坐到了天亮。
林小弟因是夭折,故而他的丧礼办的极为简单。林如海请了和尚道士念了七天经,便安排人下葬。林黛玉只在林小弟下葬那天,出来送别。贾敏抱着她哭的死去活来,林如海也在没人注意的时候,忍不住掩面流涕。
林小弟下葬后,贾敏伤心过度,大病了一场,身体从此便不太好了。林如海既要忙外面的事情,还有照顾家里,一时焦头烂额,头痛频发,身体也渐渐衰弱了下去。
第二年,林黛玉五岁。林如海升任巡盐御史,遂举家从姑苏迁往扬州。
贾敏自大病后,精神不复从前,每日昏沉,难得有清醒的时候。林黛玉本来由她教养,读书习字也是由她负责。但自去年出了那事,她便已经耽搁林黛玉功课多时,本来想等自己好一些再教。但现在看自己身体这情况,知道不能了,便叫来林如海,与他商量,要为林黛玉请一个西席。
林如海自儿子去世后,自觉命中无子,遂将全部的心里放在在林黛玉身上,自然不会反对贾敏的提议。
几日后,有人向他推荐了贾雨村并带来相见。林如海见贾雨村相貌伟岸,举止不俗,喜他言谈,遂决定聘请他。
下定聘书后,林如海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林黛玉。
贾敏身体不好,林黛玉有心想一直陪着贾敏,并不想上什么课。但是奈何贾敏也让她去。林黛玉只能点头同意。
第二天,林黛玉见到了前来教书的贾雨村。二人互相见过礼。贾雨村问道:“林小姐读过什么书?”
林黛玉答道:“母亲带我读过一遍《诗经》。另外就是《论语》读了半本。”
贾雨村点点头,心道这位女学生基础倒是不错。便说道:“那我带你先把剩下的半部《论语》读完。然后我们学四书五经,再穿插着学些诗词歌赋。”
“听先生安排。”
贾雨村又与林黛玉商量上课的时间。林黛玉身体弱,又想多陪伴母亲,所以决定只是上午学习一个半时辰,其他时间她都会陪伴贾敏,让贾雨村自便。
贾雨村也乐的清闲,他正好身体也不太好,如此边教书边养病,一举两得,便欣然同意的林黛玉的提议。
课就这样上了起来。每天上午他准时来教林黛玉读书。下午或休息,或出门闲逛。林如海有空时,便与林如海谈论古籍文章,说些各地的见闻。二人互相被对方的学识所服,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虎父无犬女,贾雨村很快就发现林黛玉实在是一位很聪明的学生,凡教的只需一遍,林黛玉就能记诵,甚至于举一反三。
贾雨村别的犹可伪装,但是向来恃才傲物,凡是在学识上不如他的读书人,他一概瞧不起。今天遇到了林黛玉这样的学生,不觉十分欣慰。再加上林黛玉又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学生,于是他也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到渐渐重视起来,愿意倾囊相授。
贾雨村态度的变化,林黛玉自然感觉到了。往常他只是让先背原文,在粗略讲一遍文意,现在竟然教的仔细起来,旁征博引,把十三经历代先贤的注解都拿来讲解。
有时说的兴起,还会说起他与别人辩论四书五经时,把别人说的哑口无言的事情;也会骄傲的说起他一举中第的往昔荣光;后来甚至会说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和当官时候的事情。
贾雨村虽赞叹林黛玉聪明,但还是把她当小孩子,所以说起官场之事,毫无顾忌,只当她不懂。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光靠朝廷的俸禄,如何能养得起衙门里外那么多人。当官的哪个不捞,我被夺去官职,不过是上司嫉妒我的才华,怕我升的太快,盖过他去。也是时运不济,加上朝中无人,不然何至于此。从古到今,那些得了好处又全身而退者比比皆是。想当初初入官场,我还不曾掌握内里的门道,如今不同了。日后,若有东山再起之时,必当一飞冲天。”
林黛玉听了那些话,心里明白,与其说这些话是讲给她听,不如说是贾雨村自己的牢骚和炫耀。
林黛玉只是假装不懂,心里却明白。但她不会去评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经历,自然就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也许贾雨村当初真想做一个好官,也许不是。他想抱怨,那她就听听罢了,无所谓他如何。
不过她虽然不理会贾雨村的话,但是对于他的学识,还是认可的。毕竟能一举中第的人,古往今来还真的没有多少。所以,林黛玉对于贾雨村教的知识学的很认真。
等学过《论语》,又学了《周易》,林黛玉深感易经内容博大精深,对命运和人生都有很多指导,沉寂了多时的愿望再次涌现。
她问贾雨村道:“先生读佛经道经吗?”
贾雨村认真道:“只是略微看过几本,其中含义实在空泛,与我所求大相径庭。若是打机锋,参话头,倒还有趣,若是按其中所言做事,实在不行。且那些书于取仕无益,故而实在闲暇时才看,平日里还是以圣人的书为主。”
林黛玉点头,心中玩笑道,她的这位老师心硬如铁,恐怕神仙也难度。
贾雨村问道:“你问这个可是对这个感兴趣?”
林黛玉点头。
贾雨村便道:“也罢,反正你也不用科举,读的广泛些也好。”
林黛玉叹气道:“只是学生虽然有兴趣,父母却不愿意让我读。”
“为何?”
“他们怕我出家。”
贾雨村听了大笑,说道:“林老爷和林夫人如今只有你,小心些也是使得的。”
“先生可能偷偷拿几本来给我读?”
贾雨村笑道:“既然老爷夫人有令,我也不敢给你看。”
“先生方才还说可以的。”林黛玉说着,从怀里拿出一个荷包,递给贾雨村,说道:“教四书五经是父亲给的束脩,现在请先生教我佛经道经,便由我自掏腰包。”
贾雨村忍不住挑眉,接过来打开一看,里面有四个梅花金锞子和**个如意银锞子,料想是林黛玉自己攒的压岁钱。数数她的年纪,便知这几乎是她这些年的全部所得。
贾雨村看了,一时又是好笑,又是感动,又赞叹她的聪敏。他把荷包还给林黛玉,说道:“当学生的想学,做老师的便没有藏私的。你父亲给的钱已经够了,我又何必要你的钱。你我之间师徒如父子,并不是利益的关系。”
林黛玉听罢,便行了一个大礼,鞠躬到地,说道:“谢先生不吝赐教。”
贾雨村扶起林黛玉,说道:“不过,还是要先以四书五经为主,等学过这些,我就给你带那些书来。”
林黛玉点头,笑道:“学生明白。”
不过,这个计划很快就搁浅。
林黛玉学了一年多,只刚把四书五经全部学完,贾敏就重病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