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北宋]我要当太后 > 第3章 第 3 章

[北宋]我要当太后 第3章 第 3 章

作者:舒钥钥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4-26 12:32:37 来源:文学城

当她还在法国读书时,教授在课上提出了一个关于睡眠与死亡的哲学问题 —— 涉及意识的存在与对死亡的恐惧。人进入深度睡眠后,自主意识会暂时消失,这与死亡的状态存在相似性。每当夜晚入睡时,你是否能确定自己第二天能正常醒来?人类是否每晚都在预演死亡?如果真是如此,死亡还会令人恐惧吗?

“死亡并不可怕,因为我们存在时死亡尚未到来,而死亡来临时我们已不复存在。”

在这样的思绪中沉浸了很久,她每天都在反复思索生与死:自己究竟是困在过去,还是迷失在未来?

十个月后,她被抱着走出屋子,在今生的亲人臂弯里被抱来抱去,又被抱到更远的田间,抱去县衙。她看着田野里农人耕种的模样,看着市井小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随着对这个世界的接触日益深入,见过的面孔越来越多,她那颗浮躁的心竟渐渐沉静下来。

这是个动荡的年代。她听着今生的亲娘和阿婆忧心忡忡地谈论着去边防作战的父亲 ——庆历年间与西夏的战事,这是什么朝代不言而喻。

她穿越了,穿越到一千年前的南阳。巧合的是,一千年后的她同样生在南阳,且与前世同名同姓。熟悉的乡音、相似的风物,都让她倍感亲切。或许,她的到来,这就是命运的安排。

今年是北宋庆历四年(1044 年),范仲淹、富弼正推动针对官僚体制与军事的庆历新政,这场改革最终因保守派激烈反对而夭折。同年,程颢、程颐兄弟在洛阳创立洛学,其学说经南宋朱熹归纳总结后形成程朱理学 ——这一思想体系初期强调 “格物致知”,后来 “存天理,灭人欲” 的主张被扭曲,逐渐异化为压抑人性的工具。

此后二十余年,宋神宗在位期间,王安石推行包括青苗法、募役法在内的变法,但变法在神宗去世后因新旧党争激化而被逐步废除。

四十年后的宋哲宗元祐年间,曾为宋仁宗曹皇后外甥女、后嫁宋英宗为皇后并成为神宗生母的高滔滔(史称 “宣仁圣烈皇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她援引司马光等保守派大臣,全面废黜新法,史称 “元祐更化”。

那个在语文课本中 “司马光砸缸” 的主人公,那位主持编纂《资治通鉴》的史学家司马光,在宋哲宗元祐年间(高太后垂帘听政时期),面对西夏要求宋朝归还兰州、米脂等堡寨的诉求,竟主张放弃熙河开边以来收复的部分土地,并建议废除神宗朝的对夏主战政策,恢复 “岁赐”(也就是每年向西夏输送银、绢、茶等物资)。

他的理由是:宋夏战争源于宋朝 “先发兵”,属于 “不义之战”;且新占之地多为贫瘠山地,宋军需派驻大量兵力驻守,徒增粮饷负担,主张 “固守旧疆” 即可。他援引儒家 “以德怀远”“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的理念,认为军事扩张违背仁政。所谓 “恢复岁赐”,本质是以 “赏赐” 之名行 “破财换和平” 之实—— 大宋通过 “天朝上国” 的礼制性恩赐换取表面尊严,西夏则获得实际经济利益,试图以这种 “岁币 互市” 的模式维系和平。

司马光因为有资治通鉴背书,对新党政策进行道德层面的全盘否定,甚至包括神宗朝通过河湟开边等军事行动取得的战略成果。

这种 “凡新党支持即反对” 的极端立场,将北宋中后期的新旧党争推向 “非黑即白” 的恶性循环:旧党执政时,无论新党政策优劣一概废黜;新党复辟后,又对旧党进行无差别清算。

党争的核心从 “治国理念之争” 异化为 “权力博弈”,士大夫 “以天下为己任” 的精神逐渐崩塌,忽视了宋夏地缘政治中 “弃地示弱” 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导致西夏得寸进尺,边境危机加剧。

典型如 “元祐党人碑” 事件:哲宗亲政后,新党领袖章惇、蔡京执政,将旧党官员及其支持者列为 “元祐奸党”,刻碑昭示全国,严禁其子孙入仕。而此前旧党主政的元祐时期,对新党成员亦采取过贬谪、排斥政策。

这种 “一朝天子一朝臣” 的残酷倾轧,导致北宋政策频繁反复,官僚体系内耗严重,为北宋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埋下伏笔。

七十余年后的北宋徽宗、钦宗年间,金军分两路南下围攻东京(今开封)。此时朝中仍因党争分裂,主战派李纲与主和派李邦彦激烈内斗,最终就是靖康耻,臣子恨。

她又想起近代中华一百多年的屈辱史,想到了小日本,猴子与南海,蛙岛和无耻的鹰酱。来这一趟,或许就是让她做点什么的。她已经知道后世是什么样子,国家都是五年一个计划,只要方向对,贵在坚持,芯片都快被国人攻克了。当年抗日战争何等艰难,先辈们凭借 “小米加步枪” 仍能抵御外侮,而如今那些曾以 “列强” 自居的国家,又不想带咱们玩,又不得不看着咱们脸色说话。

在她眼中,北宋中后期的困局本质是皇室继统危机:宋仁宗无子,养子英宗继位后根基不稳;神宗壮志未酬而早逝(享年 38 岁),导致变法半途而废;哲宗同样膝下无子且短命(享年 24 岁)。这三位君主皆受限于健康与子嗣问题 —— 英宗在位仅 4 年(36 岁),神宗 38 岁去世,哲宗则是24 岁,皇位最终传至徽宗、钦宗,乃至南渡后的高宗。

吊诡的是,这几位治国能力平庸的君主反而长寿:徽宗享年 54 岁,钦宗 57 岁,高宗更是活到 81 岁,和唐玄宗一样,堪称活得太久了。

破解困局的上策,莫过于让宋仁宗拥有健康的嫡子继位,并避免其晚年决策失当,就可以有几率的阻止高滔滔(英宗皇后、神宗生母)与司马光等人登上政治舞台(兰州拉面那么好吃她不同意还给西夏)。

但现实阻碍重重:首先,以宋代的医疗水平,很难确保皇子顺利成年;其次,即便有嫡子继位,也未必能成为贤明君主。但反推历史,最坏的结果不过是靖康之变的屈辱,难道还能比这更糟吗?

所以,这条路虽难,却仍值得尝试。

她打算努力入宫,投靠曹皇后这棵大树—— 这位可是熬过仁宗的长寿皇后,其祖父更是北宋开国名将曹彬,家族背后坐拥实打实的军事资源。

更重要的是,曹皇后以贤德著称,从不嫉妒其他宫妃,也不残害皇嗣,为人端方静肃、恪守礼法。在宫廷权谋中,谁都不希望遇到一个动辄暗中算计、遇事便推卸责任的上位者。

曹皇后不得宋仁宗宠爱,根源在于仁宗是出了名的颜控。

早年选后时,仁宗属意姿容更美的张氏,却被垂帘听政的刘太后否决。后来仁宗相中一位来自四川的王氏,因其姿色娇艳,欲纳入后宫,又被刘太后以 “选妃当重德不重色” 为由阻拦,最终将王氏许配给了自己前夫的儿子,令仁宗愤恨不已。

刘娥去世后,仁宗亲政,因看中舞姿曼妙的张氏,将其纳入后宫并专宠多年。不过,就算对张氏的专宠之下,为早夭的皇八女悲痛欲绝,也未妨碍他宠幸其他妃嫔,这是一个封建皇权制度中养出的标准帝王。仁宗去世前五年,仍在为诞育皇嗣努力,可惜最终仅生下五名公主。

她祖父曾是跟随曹皇后的祖父曹彬征战南唐、北伐契丹的底层军官,虽在战事中身负重伤,但这也是两代人在战火中的袍泽之情,恰如《诗经?秦风?无衣》所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对于曹皇后来说,她就是自己人!

退一步说,若入宫计划受阻,或宋仁宗依旧膝下无子,赵宗实(英宗)仍按历史轨迹娶高滔滔为妻、继位为帝,她亦有备选方案,那就好好赚钱,给那些怀才不遇的文人发命题作业,就写东边的岛、南边的海、东南的岛就是我们中国的,把 “东南诸岛、南海疆域皆为中华故土” 直接写在书里,写在后世的语文课本里。

再来一些谜语人最爱的龙脉与宝藏故事,比如坊间流传着一则秘辛:靖康之变前夕,赵家皇室暗中将大批黄金珠宝运往海外,藏匿于福建对岸的岛屿,并留下密语 ——“以待华夏子孙,复土驱虏”。

如法炮制几篇游记,宣称宋仁宗受封昇王时(昇州因此升为江宁府),曾遣人跨海寻秘,文中煞有介事地描述:“倭国银矿遍野,东南诸岛金铜藏于山海。” 将这些文字雕刻成石碑铭文,埋于江宁府(今南京)地下,静待后世发掘。

大航海时代的西方那些殖民者探险家都在找什么?当然是找那个马可波罗书中描写的遍地黄金的东方神秘大国。不过就是找偏了,找到了北美,还以为人家是印度,当时的墨西哥湾他们都起名字叫中国海湾。

这么一想,她顿感轻松,她要为千年后的祖国解决大患!

突然,一阵哈哈大笑传来,牛车应声停下。一个魁伟壮汉掀开帘子,单手环抱便将年仅五岁的她从车厢里捞起,爱不释手地上下打量,随后用粗糙的大手轻轻摩挲着她的小脸蛋:“悦娘可还记得爹?”

“记得的,我的布娃娃还是爹买的呢。”被突然抱离车厢,她先是一惊,定神细看才认出 —— 正是今生的亲爹。

说起来,这其实是父女俩第二次见面。她出生时,父亲便因更戍法三年一换被调往西北边防西夏。直到她四岁那年,父亲才首次归家,当时母亲一见他便抱着哭得稀里哗啦。

这吴父生得极是英武:眼窝微陷而深邃,鼻梁高挺如刀削,瞧着倒不似纯然中原汉人血统,肤色被西北风沙染成古铜色,肩宽背阔如铁塔,按后世度量衡算来,身高也就大概180左右,在宋人里已算罕见的魁伟。

“悦娘真乖,走,阿爹带你骑大马!你大姐姐收拾了间顶漂亮的屋子,咱们先去瞧瞧,让你哥陪着你阿娘和阿婆坐牛车慢慢走。”话音未落,他已跨步上马,转头向第一架牛车中的老母与妻子匆匆道别,左手将女儿稳稳圈在怀中,右手一甩马缰,骏马便驮着父女俩扬尘而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