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北宋]我要当太后 > 第14章 第 14 章

[北宋]我要当太后 第14章 第 14 章

作者:舒钥钥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4-29 13:14:03 来源:文学城

今日大相国寺市场不营业,故众人决定前往马行街采购。

马行街的物价较潘楼街更为低廉,且汇聚了众多特色食肆。

她们一行人选中一家规模颇大的胡饼店落座,店内帮佣达三五人,各司其职。

吴悦啧目不转睛地望着制饼炉灶,她还真没想到这北宋竟已有如此先进的烤炉。

只见一人将面团擀成饼胚,一人用模具压出花纹,另一人则将饼胚送入炉膛烘烤。不多时,就从炉中取出几枚金黄酥脆的面饼,整个店铺都弥漫着诱人的香气。

店中悬挂的价目牌上,还列有满麻、宽焦、侧厚、油砣、髓饼及新样满麻等品类。

四人各点一枚饼食,选择了两枚传统满麻与两枚髓饼,并另购隔壁的豆乳佐餐。片刻后,店家帮佣将食物端至案前。令她意外的是,髓饼内馅竟为是加了蜂蜜。

这确实是她没见识了。

宋代的《营造法式》里已经记载了 "砖炉" 的砌筑方法,虽然更多的是描述建筑用炉,比如取暖或者烧制砖瓦。

但是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也明确记载:"胡饼炉形如仰月,上下著火",可见当时烤炉采用半圆形立式结构,具备上下双层火源。

南宋《山家清供》亦提及烧饼需 "火逼" 而成,足证焙烤技术之成熟。

她想要,她一定要得到!回去就缠着娘亲给在家里砌一个土窑!

只需要黄油、面粉和酵母,辅以土烤炉,一定能给爱赶潮流的东京食客们带来新的味觉体验,还可以提供酸奶水果捞、各种口味酸奶碗。

回想到后世某书上经常会出现的软广,不就是售卖一些青年面包师在乡间使用土窑烤制面包,有诸如吐司、恰巴塔、贝果、蛋挞等品类出品,甚至还有搭配果酱食用的大欧包。

那么除了黄油,猪油的炼制也需要提上日程了!将猪油揉入面团,反复擀叠形成酥层,里面裹上各色馅料,烤制后外皮酥脆、内馅松软,可别提多香了。

猪油的醇厚香味与面食、甜点契合度超级高,尤其适合需要酥脆质感的糕点与炸物。

后世,苏式鲜肉月饼、宁波猪油汤圆、乃至扬州千层油糕,都仍以猪油为核心原料。

猪肉这么好,但是北宋人民对它的开发利用程度,目前还是很低。

苏轼《猪肉颂》也给出了原因,“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这个时候,北宋富人们炒菜常吃的是芝麻油,价格昂贵,每斤120文。

因此平民一般都是使用猪肉炒菜时自然煸出的猪油,也就是直接加热的“干法炼油”。

这种方法通过将脂肪块放入铁锅,以文火慢熬,期间不断翻动以防焦糊,使油脂逐渐析出。但是这样炒的油一不注意火候,就会炒焦发苦发涩,出油量也很低。

要直到1054年,也就是十年后,为了满足夜市照明和民生饮食所用,宋仁宗开始推行芸薹菜种植,匠人们经过不断尝试,终于制作出了色泽透亮的菜籽油,而芸薹菜也被人称为油菜,之后的北方会开始大肆种植,而南方甚至还出现了冬日闲田稻油轮作。

至于猪油则不如菜油开发程度高,炼制更纯净的油脂,也就是中式的酥皮糕点里可以使用的猪油,需要使用“水法炼制”。在熬油时加入清水,通过水油共沸促进脂肪组织分解,既能减少焦糊现象,又可提升出油率。

但是此法多见于明清,不似宋朝时就已经实现了菜油的高度成熟化,到元代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才第一次见到记载“水油共煎”。

猪油拌白米饭,再倒一些酱油,那可是香得很。还有猪油拌粉,这还是长沙美食。

穿越太早就是这点不好,食物太匮乏了,想吃些啥得自己亲自来。

等用完早饭后,几人又步行来到马行街上最大的一家干果铺。

刘耘娘一进去还没等人上前询问,便径直道明来意。“店家,烦请将上等莲子、红豆、枣子、桂圆各称一份,用红扎纸精心包裹,务必挑选贵店的上品。”

"这是为令郎准备束脩之礼吧?可喜可贺,令郎他日必能蟾宫折桂,光耀门楣。" 柜台后的店主闻讯立即迎出,拱手不迭地道贺。

刘耘娘笑意盈盈地道谢,吴夏虽有些赧然,仍郑重其事地向店主行了一礼。

“束脩”原来就只是指十条干肉,后演变六礼:芹菜寓意勤奋向学,莲子象征苦心栽培,红豆代表鸿运高照,枣子预祝早登科第,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肉则延续传统以示尊师重道。

这其实就是追求个好兆头,有点类似考试那天吃根油条和俩鸡蛋一样。也算是国人可爱的小信仰。

片刻后,包装精美的礼盒送至跟前。再度致谢后,刘耘娘携着两个孩子先往菜贩处选购芹菜,再至熟肉铺购置干肉。

当然如果家中繁忙,可以委托牙人代购,或直接在市集杂卖行定制整套束脩礼盒。但刘耘娘坚持亲力亲为,以表对师长的诚挚敬意。

采办齐整束脩六礼,众人又前往文字行挑选笔墨纸张。

古往今来的父母皆然,新学年伊始总要备齐文房新物。吴悦也偷偷给自己夹带了一些私货,买了一捆竹纸,她想尝试着在上面练习绘画。

一行人提着大包小包返回家中,但是并不代表今天的准备工作这就结束了。

刘耘娘丝毫未曾懈怠,先命王婆将采办的束脩六礼用彩绦精心捆扎,装入特别购买的礼盒之中。

转而又为儿子取出新制的青布襕衫,反复叮嘱明日务必穿戴齐整。

安顿好儿子,她方才着手整理夫妇二人的衣装。

这倒成了桩难事。吴军素日里甲胄不离身,居家仅着短褐粗布,翻找良久,方从箱底寻出一件多年前的褐色圆领袍,那还是嫁大女儿丽娘时特意定做的。

到了自己这里,她对着妆奁踌躇不决,究竟该佩戴珍珠梳篦还是红玛瑙梳篦。

见状,吴悦连忙上前劝导,劝母亲收敛华丽饰物,穿的素净雅致点。哥哥的先生是读书人,他不会太喜欢奢华的装扮。

刘耘娘听闻觉得有理,把湖蓝色的褙子换掉,另取一件淡紫色褙子。又将儿子唤至跟前,特意叮嘱,明日着常服即可,如常即可。

待诸事妥当,暮色已悄然降临。这一日便在琐碎的筹备中落下帷幕。

次日清晨,众人皆已装束停当,只是吴父近年体态丰腴,几年前的褐色圆领袍穿在身上竟显得有点紧凑。

刘耘娘细细检视丈夫与儿子的衣饰,又逐一核验束脩礼盒内的芹菜、莲子等六礼物件是否完好无损,才吩咐启程。

待到她登车时,却看见小女儿已蜷缩在车厢角落。

刘耘娘气急,伸出手就开始揪她下来。“好个调皮丫头!我说怎么今天这般安静,原是躲在这里。今天是你兄长拜师的吉日,你不许去捣乱,快下来,陪你阿婆去。”

“不嘛不嘛,娘你就让我去吧,如果到时候先生不许,我再出来待在牛车里就是了。”吴悦左躲右闪,说什么也不肯下车 —— 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古代拜师仪礼,她岂肯错过这绝佳的观察良机?

“算了,就让她去吧,石大人也不会因为一个小女娃娃想观礼而生气的。”吴父觉得女儿好奇哥哥拜师也不是个什么大事,他作为一个武将,本身就对儒家的礼节少了些尊敬,事情大差不差就行,也不用这般计较。

最后,吴悦终得偿所愿。这可不是在瞎胡闹,只要这一次成功的踏进了哥哥读书的地方,未来就会有无数次。毕竟先例既开,往后便无人再觉突兀了。

牛车于算的吉时准时抵达石府。

看到有个女童也跟着跳下牛车,何群微觉讶异,不过还是恭恭敬敬地吴家一行人引至正厅。

站在孔子像前的石介也有点诧异那个小女娃,后来旋即释然,这大概就是弟子口中所说的追求天地之理的妹妹。他颔首微笑,没再多说什么。

拜师礼正式开始,吴父,刘耘娘和吴悦作为家属,肃立于吴夏侧后方观礼。

但见吴夏先向至圣先师孔子像行叩首礼,复向站在阶上的石介行叩首礼,跪呈拜师帖。

石介双手接过束脩礼盒与《拜师帖》,取朱笔郑重签署。宋朝的拜师帖有明确规定师徒义务,收入分配及赡养责任,例如“谢师效力几年”或者“赡养师终老”。但是石介有自己的儿子,不需要个弟子养他,因此上面只有简单的一句话," 自后虽分师徒,谊同父子 " 。

至此,仪礼告成。吴夏正式成为石介门下弟子。

随后,就是社交时间了。石介被罢免前品阶比吴军高,被喊一声大人无可厚非,但是他现在一白身,倒是不愿意接受被人唤作大人,就让吴父喊石先生就好。

两人这么一来一回的拉扯了几句,他就觉得和一个武夫,实在是找不到话题。吴军也因为要一直想着如何之乎者也,亦是感到疲惫。两人很有默契,就中断了交谈。石介又不便与刘耘娘一个女眷攀谈,目光遂落在吴悦身上。

主要是这个小姑娘视线实在让人无法忽视,从进了门之后就一直直勾勾盯着他,让他有些后背发凉。

挥挥手,召唤上前。

石介很是和蔼的询问,几岁了,都跟着哥哥读了什么书。

来了,表现的时候到了,吴悦深知日后能否和兄长一起上学,真正的参与到政治与文化事务,获得更多的信息,就在此时的一问一答里。

只有了解这些士大夫的思维,用当前这个时代男性的视角看待世界,她才能预判他们的预判,然后提前做出决策来阻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