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逐光 > 第44章 红绳系梅的新生

逐光 第44章 红绳系梅的新生

作者:伊锦嫣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5-10-19 14:33:03 来源:文学城

林砚舟是被电话铃声惊醒的。清晨六点的阳光斜斜地爬进窗户,他接起电话时,听筒里传来王念梅奶奶带着笑意的声音:“林医生,你们快来看看吧,戏楼的白梅树开花了,满树都是,像落了场雪。”

他披了件薄外套走到客厅,看见张野正对着镜子系红绳——那根缠在伞柄上的红绳被他解了下来,重新编了个更复杂的梅花结,指尖在绳结上反复摩挲,像是在确认它是否足够牢固。“老太太说今天要在戏楼办个小小的祭拜,”张野转身时,红绳在晨光里泛着亮,“让念梅给白伶和苏培生磕个头,也算认了亲。”

餐桌上摆着刚蒸好的杏仁酥,是王念梅奶奶亲手做的,盘子边缘摆着朵新鲜的白梅,花瓣上还沾着露水。“她说按民国的规矩,认亲得有‘念想’,”林砚舟拿起块杏仁酥,甜味里带着点清苦,“这配方是从苏培生的旧账本里找到的,少了砷化物,多了些蜂蜜,说是‘给故人添点甜’。”

张野突然伸手擦掉他嘴角的酥皮碎屑,指尖带着点温热的触感。“上次去精神病院,李兰芳说这杏仁酥本该是甜的,”他的声音里带着点怅然,“当年她在里面加砒霜,是怕白伶尝出甜味,忘了世间还有苦。”

两人开车去戏楼时,沿途的白梅树都开得正盛。王念梅穿着条红裙子,正蹲在戏楼门口的青石板上,用白梅花瓣拼着“团圆”两个字,裙摆上沾着的花瓣像撒了把碎雪。看见他们来,小姑娘举着支银簪跑过来,簪头的白梅被阳光照得发亮——是那支修复好的银簪,她用红绳在簪尾系了个小小的铃铛,一动就发出清脆的响。

“奶奶说这是姑姑的东西,该由我保管,”念梅把银簪插进头发里,铃铛在耳边叮当作响,“她说等我长大了,就戴着它去唱《牡丹亭》,像姑姑当年一样。”林砚舟注意到她的发绳也是红的,和张野系的梅花结一模一样,是老太太凌晨特意编的。

戏楼的朱漆大门敞开着,里面摆着张供桌,上面放着那只拼好的梅花碗,碗里盛满了新摘的白梅花,旁边是两副牌位:“先妣白伶之位”“先舅苏培生之位”,牌位前的香炉里插着三炷香,烟圈袅袅地飘向戏台,像是在给台上的影子传话。

祭拜时,王念梅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额头在蒲团上印出个浅红的印子。起身时,她把那支银簪放在牌位前,轻声说:“姑姑,舅舅,我把你们的念想带来了,以后每年花开,我都来给你们唱段《牡丹亭》。”风突然掀起戏台的红绒幕布,露出后面的盘龙柱,柱上的漆皮补好了,新漆的颜色比旧漆亮些,像道崭新的疤痕。

林砚舟蹲在柱旁,发现补漆的地方刻着个小小的“梅”字,是用指甲刻的,边缘还很新。“是念梅刻的,”张野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她说这样姑姑就知道,这里还有人想着她。”柱脚放着个小小的木盒,里面装着沈青没绣完的绣绷,张野找人把那朵白梅补全了,花心用的是王念梅头发里的红绳,在阳光下泛着暖红。

祭拜结束后,老太太拉着他们去看戏楼后院的新发现。考古队在白梅树下挖地基时,挖出了个青花瓷罐,里面装着十几枚银元,每枚银元上都刻着朵白梅,边缘的磨损程度显示它们被人反复摩挲过。“是苏培生藏的,”老太太用布擦着银元上的泥,“他当年总说要攒够钱,带白伶离开这里,去南方种满院的白梅。”

瓷罐的底部刻着行小字:“民国三十七年三月,寄与伶儿。”林砚舟认出这是苏培生的笔迹,和他藏在树里的信一模一样。“他没能寄出去的,”张野把银元放进丝绒盒,“现在由念梅替他收着,也算圆了当年的愿。”

回法医中心的路上,车窗外飘着细小的白梅花瓣。林砚舟翻看着新送来的档案,是李兰芳的精神病鉴定报告,结论是“间歇性清醒,对十年前的罪行有完整认知”。报告的最后附了张纸条,是李兰芳用红笔写的:“把我那箱戏服捐给戏楼吧,让念梅学着唱,别让《牡丹亭》在这断了传承。”

“她昨天绣完了最后一片白梅,”张野突然开口,“护士说她把绣绷贴在窗户上,对着阳光看了整整一下午,嘴里念叨着‘终于绣完了’。”林砚舟想起那箱戏服里的红嫁衣,领口的白梅终究没绣完,像段没能收尾的人生。

解剖室的灯亮到下午,林砚舟整理证物时,发现白梅旗袍的袖口有处磨损,里面露出半截红线,和李兰芳系在证物袋上的红绳是同批材质。他突然明白,当年李兰芳偷偷在旗袍里缝了自己的头发,却又在袖口留了点线索,像是既想藏住秘密,又盼着有人能发现。

张野抱着个纸箱走进来,里面是从李兰芳旧居运来的戏服。最上面那件杜丽娘的帔衫,领口的半朵白梅被人补全了,针脚很新,是王念梅的手笔——小姑娘跟着沈青的母亲学了半个月的苏绣,把这朵梅当成了入门功课。“她说这朵梅该由她来补,”张野把帔衫挂在衣架上,“就像姑姑和舅舅的故事,该由她来接着往下写。”

傍晚去精神病院探望李兰芳时,她正坐在窗前看夕阳,手里攥着片干枯的白梅花瓣。看见林砚舟手里的帔衫,她突然笑了,眼角的皱纹里淌下泪来:“这朵梅,我等了三十年才有人补全,比我命还长。”她的枕头下藏着本新的日记,第一页写着:“今日见梅开,知前尘已了,往后余生,只念戏文,不念故人。”

离开时,护士交给他们个布包,是李兰芳让转交的。打开后,里面是支银质梅花针,针尾刻着“苏记”二字,是苏培生当年送给她的拜师礼。“她说这针沾了太多的血,”林砚舟用纸巾擦着针上的锈,“让我们把它埋在戏楼的白梅树下,算是给所有的恩怨画个句号。”

法医中心的灯亮到深夜。林砚舟把银针放进证物袋时,发现张野在袋子上系了个新的梅花结,绳尾坠着片新鲜的白梅花瓣。“技术队说这花瓣能保存十年,”他靠在器械柜上打哈欠,“等念梅十五岁那年,让她亲手把这针埋了,也算让她跟这段往事做个了断。”

林砚舟的目光落在解剖台的角落里,那里放着个新的青瓷瓶,里面插着王念梅送的白梅,旁边是那本补全的《牡丹亭》戏本,张野在空白页上画了幅画:戏楼的白梅树下,站着三个身影,一个穿武生靠,一个穿花旦戏服,中间是个扎红绳的小姑娘,三人的手里都举着朵白梅,笑得眉眼弯弯。

张野在办公室整理卷宗时,把那枚刻着“梅”字的银元贴在了最后一页,旁边用红笔写着:“旧梅落尽,新枝已生。”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远处的戏楼亮着灯,王念梅正在戏台上学唱《牡丹亭》,老太太拉着胡琴,琴声断断续续的,却透着股认真。“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小姑娘的声音清脆,像山涧的泉水,落在红绒幕布上,惊起几只栖息的夜鹭,扑棱棱地飞向夜空,翅膀上沾着的白梅花瓣,像撒了把星星。

林砚舟和张野站在戏楼的台阶上,看着台上的身影被灯光拉得很长。张野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个小盒子,里面是对银质梅花扣,扣上的红绳和他系在证物袋上的一模一样。“给你的,”他把其中一只扣在林砚舟的风衣纽扣上,“老法医说红绳配白梅,能挡灾,也能记着念想。”

林砚舟低头看着衣襟上的梅花扣,突然想起苏培生藏在树里的信,想起白伶锁在银锁里的字,想起李兰芳没绣完的嫁衣。原来有些故事,从来都不是为了结束,而是为了等着被人读懂,被人续写。风掀起他的风衣下摆,带着白梅的冷香,混着张野掌心的温度,在春夜里慢慢漫开。

戏楼的灯笼次第熄灭时,王念梅跑下台,发间的银簪铃铛叮当作响。“林叔叔,张叔叔,你们看我新学的水袖,”她转着圈展示戏服的袖子,白梅图案在灯光下转动,像朵盛开的花,“奶奶说,等我学会了全本的《牡丹亭》,就给姑姑和舅舅唱满三天三夜。”

张野蹲下身帮她理好散开的红绳,指尖轻轻碰了碰她眉心的红痣。“会有那么一天的,”他的声音里带着笑意,“到时候我们都来听,让戏楼的白梅也听听,这出戏终于唱完了,也唱活了。”

夜色渐深,白梅树的影子在月光里轻轻摇晃。林砚舟抬头望去,看见戏楼的飞檐上,那支银质梅花针被系在红绳上,在风里微微晃动,针尾的白梅图案被月光照得发亮,像只眼睛,温柔地看着这世间所有未完的故事,都在新的春天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