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逐光 > 第45章 梅香绕梁的回响

逐光 第45章 梅香绕梁的回响

作者:伊锦嫣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5-10-19 14:33:03 来源:文学城

凌晨五点的月光透过窗帘缝隙,在地板上投下道银亮的光带,他坐起身时,看见张野正蹲在床边,手里拿着支白梅花枝,花瓣上的露水顺着指尖滴在床单上,洇出小小的湿痕。“王念梅半夜打电话来,说戏楼的戏台板下有响动,”张野的声音压得很低,像怕惊扰了月色,“老太太说像是有人在唱《牡丹亭》,咿咿呀呀的,听得人心头发颤。”

他披了件厚毛衣下床,发现床头柜上的青瓷瓶里,那枝开了半个月的白梅竟又抽出了新蕊,嫩绿色的花萼裹着浅粉的花瓣,像被月光浸过的玉。“技术队昨天来检查过戏楼的电路,说不是线路老化,”林砚舟指尖拂过新蕊,绒毛上沾着的露水凉得像冰,“沈青的母亲说,这戏楼的木料是民国年间的老樟木,能存住声音,说不定是把当年的唱腔记下了。”

张野突然伸手替他把毛衣后领拽了拽,指尖擦过他的后颈,带着点梅花的清冽。“你左肺的旧伤不能沾凉,”他从衣柜里翻出件羊毛围巾,绕在林砚舟颈间打了个结,“上次在矿洞冻得咳血的事忘了?这围巾是小陈织的,说掺了白梅绒,比普通毛线暖三分。”

两人开车去戏楼时,沿途的白梅树都浸在月光里,像披了层银纱。王念梅穿着件小棉袄,正站在戏楼门口的石狮子旁,手里攥着串红绳系的铃铛,铃铛上挂着片干枯的白梅花瓣,是从苏培生的墓碑前捡的。“林叔叔,你们听,”小姑娘把铃铛凑到他们耳边,夜风里果然飘来断续的唱腔,“奶奶说这是姑姑在教我唱《游园惊梦》呢。”

戏楼的大门虚掩着,推开时发出“吱呀”一声轻响,像是老物件在打哈欠。戏台的红绒幕布被风吹得轻轻晃动,月光透过天窗落在台中央,照出个模糊的影子,像是有人穿着花旦戏服,正对着空无一人的台下比划水袖。“上次修复戏台时,在地板缝里找到块碎镜片,”张野打开手电筒,光柱扫过台板,照亮了满地的白梅花瓣,“是从白伶的化妆镜上掉的,边缘还沾着胭脂。”

林砚舟蹲下身,在台板的缝隙里发现了缕暗红的丝线,与白梅旗袍上的盘扣线完全一致。“不是风吹进来的,”他用镊子夹起丝线,末端缠着个极小的梅花结,“是有人故意塞进去的,结法和李兰芳绣嫁衣时用的一样。”

突然,戏台左侧的幕布后传来“咚”的一声闷响,像是有重物落地。张野拔腿冲过去时,手电筒的光柱扫过堆蒙着布的道具箱,其中一个的布套被风吹开,露出里面的东西——是件绣着白梅的帔衫,领口的盘扣上刻着“伶”字,正是李兰芳捐给戏楼的那件杜丽娘戏服。

“这箱子明明锁着的,”王念梅的奶奶拄着拐杖走进来,拐杖头雕着朵白梅,在月光下泛着油亮的光,“下午我还亲自锁的,钥匙就挂在供桌的香炉旁,谁也动不了。”林砚舟掀开帔衫的下摆,发现内衬里缝着块油纸包,拆开后是半块杏仁酥,已经干硬得像石头,上面的牙印却清晰可辨,与苏培生的牙科记录完全吻合。

“是他当年藏在戏服里的,”张野的手指拂过牙印,“账本里记着,民国三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他给白伶送过杏仁酥,说‘等你唱完这出戏,我们就拿着攒的银元去南方’。”戏台板突然又发出响动,这次听得格外清楚,是有人用指甲轻轻叩击木板,节奏正好合上《牡丹亭》的鼓点。

林砚舟趴在台板上侧耳听,发现声音是从第三块板下传来的。张野撬开木板时,一股浓烈的樟木香气混着白梅香涌出来,下面藏着个铁皮盒,里面装着本泛黄的戏本,是《牡丹亭》的手抄本,封面上用朱砂画着朵白梅,花瓣里夹着张黑白照片——年轻的白伶和苏培生站在戏台中央,白伶手里拿着支银簪,苏培生的手里攥着半块杏仁酥,两人笑得眉眼弯弯。

“这戏本的最后一页有字,”林砚舟翻开泛黄的纸页,上面是白伶的笔迹:“民国三十七年三月十五日,培生说等我唱完这场,就把攒的银元取出来,连夜走。他不知道,我把念梅的胎发缝在了他的戏服里,这样走到天涯海角,我们一家人也能靠着这缕头发认亲。”

张野突然想起什么,从证物袋里翻出苏培生的戏服,果然在领口内侧找到个小小的布兜,里面裹着绺极细的胎发,用红绳系着,与婴儿骸骨的DNA完全一致。“他一直带着,”张野的声音有点发哑,“连自杀时都穿这件戏服,是想让这缕头发陪着自己,也算替白伶守着念想。”

戏台的化妆镜突然反射出道微光,林砚舟走过去时,发现镜面蒙着层薄灰,擦干净后,映出的却不是他们的身影——镜中是民国年间的戏台,白伶正在化妆,苏培生站在她身后,替她插银簪,两人的影子在镜中交叠,像幅晕开的水墨画。“这镜子是双面镜,”林砚舟抠开镜后的木板,里面藏着卷录音带,标签上写着“伶儿《游园》”,“是当年苏培生找人装的,说要把白伶的唱腔录下来,等老了听。”

回到法医中心时,天已经泛白。小陈把录音带放进播放器,里面传出白伶清亮的唱腔,夹杂着苏培生的声音:“慢点唱,别累着嗓子,等会儿给你买杏仁酥。”王念梅趴在桌上听得入神,突然指着播放器说:“这调子和我昨晚听到的一模一样!”

解剖室的灯亮到中午,林砚舟在戏本的夹层里发现了张字条,是王承宇爷爷的笔迹:“民国三十七年三月十六日,苏培生带白伶的尸体走了,留了封信说‘念梅若活,让她认梅为母,莫要姓王’。我派人找了十年,原来他把孩子藏在了戏楼房梁上,是怕我斩草除根。”

张野翻出王承宇的日记,最后一页写着:“今日见念梅眉心红痣,知是白伶转世。把父亲的字条烧了,让她只记得爱,不记得恨。”旁边画着朵白梅,花心用红笔点了点,像极了王念梅眉心的痣。

下午去精神病院时,李兰芳正坐在窗前晒太阳,手里拿着沈青补全的绣绷,指尖在白梅花心的红绳上反复摩挲。看见他们手里的戏本,她突然笑了,眼角的皱纹里淌下泪来:“这出戏,他们终究是唱完了。”她的枕头下藏着张新绣的白梅图,花心用的是自己的头发,与苏培生的头发缠在一起,像个解不开的结。

“护士说她昨晚一夜没睡,”张野轻声说,“就坐在窗前绣这朵梅,说要把它烧了,给苏培生当见面礼。”林砚舟突然注意到李兰芳的指甲缝里,还沾着点红绳的纤维,与戏楼道具箱上的红绳完全一致——原来半夜在戏楼塞丝线的是她,是想替这对苦命人把未竟的念想续上。

法医中心的灯亮到傍晚。林砚舟把录音带和戏本放进证物柜时,发现张野在柜门上系了个新的梅花结,绳尾坠着片新鲜的白梅花瓣,是王念梅早上从戏楼摘的。“技术队说这花瓣能保存二十年,”他靠在门框上打哈欠,“等念梅长大些,让她把这录音带和戏本送到博物馆,也算给这段故事留个凭证。”

林砚舟的目光落在解剖台的角落里,那里放着个小小的锦盒,里面装着那缕胎发、半块杏仁酥和片白梅花瓣,旁边是张王念梅画的全家福,上面用红笔写着:“姑姑、舅舅、念梅,我们永远在一起。”

张野在办公室整理卷宗时,把那盘录音带的歌词抄在了最后一页,旁边用红笔写着:“梅香绕梁,余音不散。”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在夕阳里格外清晰。

远处的戏楼又亮起了灯,王念梅正在戏台上学唱《牡丹亭》,老太太拉着胡琴,琴声里混着录音带里的老唱腔,新旧声音交织在一起,像场跨越世纪的对唱。“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小姑娘的声音越来越亮,惊得戏楼檐角的夜鹭扑棱棱飞起,翅膀上沾着的白梅花瓣,落在她的发间,像姑姑悄悄替她别了朵永不凋谢的花。

林砚舟和张野站在台下,看着台上的身影被灯光拉得很长。张野突然握住他的手,掌心的温度混着梅花的冷香,在晚风里慢慢漫开。“明天该去看看那片新栽的白梅了,”他的声音里带着笑意,“老太太说要在那里建个小戏台,让念梅每个月都唱场《牡丹亭》,说‘戏唱得勤,故人就走不远’。”

林砚舟抬头时,看见戏楼的飞檐上,那支银质梅花针还系在红绳上,在月光里轻轻晃动,针尾的白梅图案映着灯光,像只温柔的眼睛,看着戏台上年幼的身影,看着台下交握的双手,看着所有被时光掩埋的爱恨,都在这梅香绕梁的回响里,找到了最圆满的归宿。

夜色渐深,戏楼的灯笼次第熄灭,只有戏台中央的那盏灯还亮着,照着满地的白梅花瓣。林砚舟仿佛看见,月光里站着两个身影,白伶穿着花旦戏服,苏培生穿着武生靠,正对着台上的王念梅微笑,三人的唱腔在戏楼里盘旋,像首唱不完的歌,绕着梁,缠着梅,伴着红绳,在岁月里永远流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