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掌中月,心上霜 > 第46章 第四十六章 石桥初成通两岸,学堂书声漫巷陌

第四十六章石桥初成通两岸,学堂书声漫巷陌

正月十六的晨光刚漫过县城的屋檐,石桥工地就传来了此起彼伏的号子声——牛大叔带着农户们正合力铺设最后一块桥面石板,青灰色的花岗岩被麻绳捆得结实,十几个后生喊着整齐的号子,将石板稳稳放在桥墩上,石缝间的水泥被压实,泛着湿润的光泽 。

“慢些!慢些!对准位置!”牛大叔站在桥墩上,手里拿着根木尺,仔细丈量石板的间距,“左边再挪半寸,别留太大缝隙,免得下雨天漏水,冻坏桥基 。”

萧彻站在河边,手里握着图纸,目光紧紧盯着桥面:“牛大叔,石板铺好后,先在边缘砌半尺高的护栏基座,下午让铁匠铺送的铁栏杆就能装上,这样孩子们上下学走桥也安全 。”

苏清欢提着竹篮走过来,里面装着刚烙好的葱花饼和温热的豆浆:“大伙先歇会儿,吃点东西垫垫肚子,铁匠铺的王师傅刚才派人来说,铁栏杆已经锻打完成,晌午就能送过来 。”

农户们放下工具,围坐在桥边的石头上,接过苏清欢递来的饼和豆浆,热气腾腾的食物下肚,驱散了清晨的寒气。柱子咬了一大口饼,含糊地说:“俺长这么大,还是头一次参与修这么结实的桥,以后俺家娃上学,再也不用绕远路蹚河了 。”

“可不是嘛!”旁边的农户附和道,“以前一到下雨天,河水涨起来,娃们上学就得绕三里地,现在有了这座桥,几分钟就能到学堂,萧大人和夫人真是为咱们办了件大实事 。”

苏清欢笑着摆手:“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没有你们出力,桥也修不成。对了,中午俺让春桃炖了大锅菜,里面放了五花肉和粉条,保证让大伙吃饱 。”

晌午时分,铁匠铺的马车准时赶到,车上装着十几根铁栏杆,黝黑的铁条上刷了防锈的黑漆,顶端还锻造成了圆润的球形,防止刮伤孩子。王师傅跳下车,拍了拍铁栏杆:“萧大人,您放心,这些栏杆都是用实心铁锻打的,结实得很,就算几个人趴在上面也没问题 。”

萧彻上前检查了一番,满意地点头:“辛苦王师傅了,快进屋歇歇,喝碗热茶 。”

“不了不了,”王师傅摆摆手,“俺还得赶回去给邻村打农具,栏杆的安装方法俺教给柱子就行,他年轻学得快 。”说着,他拉过柱子,详细讲解了如何固定栏杆、调整间距,直到柱子完全掌握才放心离开 。

下午,农户们分成两组,一组继续铺设剩余的桥面石板,一组跟着柱子安装铁栏杆。苏清欢则去学堂查看孩子们的上课情况——西厢房里,周先生正拿着启蒙课本,教孩子们认读“天地人”三个字,孩子们坐得笔直,小脑袋跟着周先生的节奏一点一点,稚嫩的读书声从窗户里飘出来,漫过院子,传到巷口 。

“先生,这个‘天’字怎么写呀?”小石头举着小手,眼里满是好奇。周先生笑着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写下工整的“天”字,一边写一边讲解:“‘天’字上面是一横,像天空的样子,下面是‘人’,意思是人生在天地之间,要心怀敬畏,努力向上 。”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拿起毛笔,在宣纸上歪歪扭扭地写起来。苏清欢站在门口,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模样,嘴角不自觉地扬起——小石头的毛笔握得有些笨拙,墨汁蹭到了脸颊;小柱子的字写得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格外用力;张婆婆的小孙女胆子小,写得慢,周先生正耐心地握着她的手,一笔一笔教她写 。

“夫人,您来啦 。”春桃端着一碟切好的苹果走进来,轻声说,“孩子们上午学了三个字,先生说下午教他们背《三字经》,俺煮了梨水,放在桌上,等孩子们渴了喝 。”

苏清欢接过苹果,递给周先生一块:“辛苦先生了,孩子们都很听话,学得也认真 。”

周先生笑着说:“这些孩子都很聪慧,只是以前没有机会读书,现在有了学堂,个个都卯着劲学,将来肯定有出息。对了,下周咱们可以教孩子们认些农具和蔬菜的字,让他们把书本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学得更扎实 。”

苏清欢点头赞同:“先生想得真周到,正好下周桥就修好了,等天气暖和些,咱们可以带孩子们去田间看看,认识庄稼,也让他们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

傍晚时分,石桥的桥面和护栏终于全部完工。青灰色的石板铺成平整的桥面,黑色的铁栏杆整齐地立在两侧,夕阳的余晖洒在桥上,给石桥镀上一层暖金色,远远望去,像一条沉稳的纽带,连接着河的两岸 。

农户们站在桥上,兴奋地来回走动,有的用脚跺了跺桥面,有的摸着铁栏杆,脸上满是自豪。牛大叔走到桥中间,张开双臂,大声说:“俺宣布,这座桥正式落成!以后咱们就叫它‘同心桥’,寓意着咱们邻里同心,日子越过越红火 !”

“好!就叫‘同心桥’!”众人齐声附和,欢呼声和笑声回荡在河边,引来不少路人驻足观看,听说这是萧大人和村民们一起修的桥,都纷纷称赞,说这是县城里最结实、最漂亮的桥 。

萧彻看着眼前的景象,对苏清欢说:“明天咱们在桥上挂些灯笼,再摆几桌酒,邀请邻里和农户们来庆祝,也让孩子们看看自己的学堂和新桥,高兴高兴 。”

“已经准备妥当了,”苏清欢笑着说,“俺下午让春桃去集市买了红纸和灯笼,还请了巷口的张师傅来写对联,明天一早就能挂在桥上 。”

第二天清晨,苏清欢和春桃就忙着在桥上挂灯笼——红色的灯笼沿着栏杆依次挂开,随风轻轻晃动,像一串跳动的火苗。张师傅写的对联贴在桥的两端,上联是“同心筑桥连两岸”,下联是“携手传书育后人”,横批是“国泰民安”,苍劲的字迹在红纸上格外醒目 。

中午时分,邻里和农户们陆续赶来,桥上摆满了桌椅,桌上放着苏清欢和巷口妇人们一起准备的饭菜——炖得软烂的五花肉、炒得金黄的鸡蛋、翠绿的青菜、还有热气腾腾的馒头和小米粥。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在桥上跑来跑去,有的提着小灯笼,有的拿着小风车,笑声清脆 。

“开饭啦!”萧彻举起酒杯,对众人说,“今天是‘同心桥’落成和学堂开课的好日子,多谢大家这段时间的帮忙,没有你们,就没有这座桥,也没有孩子们的学堂。我敬大家一杯,祝咱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祝孩子们学业有成 !”

众人纷纷举杯,酒杯碰撞的声音、欢快的笑声、孩子们的嬉闹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河边。牛大叔喝了口酒,感慨道:“俺活了大半辈子,从来没见过这么热闹的场面,以后咱们邻里之间要更团结,互相帮忙,把日子过得比蜜还甜 。”

赵大娘拉着苏清欢的手,笑着说:“清欢丫头,真是太谢谢你了,俺家小石头现在每天都早早起床,说要去学堂读书,还说将来要考状元,给咱们县城争光 。”

苏清欢笑着说:“这都是孩子们自己努力的结果,只要他们愿意学,咱们就一直支持他们。等天气暖和些,咱们还可以在学堂旁边开个小菜园,让孩子们自己种菜,既锻炼身体,又能认识农作物 。”

饭后,周先生带着孩子们在桥上背书,稚嫩的读书声和桥下的流水声交织在一起,格外悦耳。萧彻和牛大叔坐在桥边,商量着春耕的事——牛大叔说村里的耕地需要引水灌溉,萧彻表示会尽快联系县里,帮忙修建水渠,让庄稼能及时喝上水 。

夕阳西下时,客人们陆续散去,桥上留下了满满的欢声笑语和温暖的回忆。苏清欢和萧彻站在桥上,看着夕阳渐渐沉入地平线,河水泛着金色的波光,桥上的灯笼在暮色中亮起,暖黄的光映在两人身上,格外温馨 。

“你看,”苏清欢指着远处的学堂,“孩子们还在学堂里读书,周先生在给他们讲《论语》呢 。”

萧彻握住她的手,眼底满是温柔:“以后这里会越来越热闹,会有更多的孩子来读书,会有更多的桥连接起各个村落,咱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

苏清欢靠在他肩上,嘴角扬起笑意——她知道,这座“同心桥”不仅连接了河的两岸,更连接了人心;这所学堂不仅传授了知识,更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未来的日子里,她和萧彻会带着邻里们的信任和支持,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这里的人们,让书声永远回荡在巷陌,让温暖永远流淌在人心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