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掌中月,心上霜 > 第45章 第四十五章 石桥开工聚邻里,春寒料峭暖人心

第四十五章石桥开工聚邻里,春寒料峭暖人心

正月初十的晨光刚漫过县城的城墙,“清彻居”院外就传来了脚步声——麦场村的村长牛大叔带着二十多个农户,扛着锄头、铁锹,踩着未消的残雪赶来,粗布棉袄上还沾着田间的霜气,脸上却带着十足的干劲 。

“萧大人,清欢夫人,俺们来早了!”牛大叔嗓门洪亮,隔着院门就喊,“路上碰见柳溪村的人,他们去粮库收拾住处了,俺们先过来,看看有啥能搭把手的 。”

苏清欢刚把蒸笼里的馒头端出来,听到声音立刻迎出去,手里还拿着块温热的馒头:“牛大叔快进来暖和暖和,刚蒸好的白面馒头,先垫垫肚子。萧彻去接石料了,估计还有半个时辰能到,你们先在院里歇歇,喝碗热粥 。”

院子里瞬间热闹起来,农户们放下工具,围坐在临时搭起的木桌旁,捧着苏清欢递来的粗瓷碗,喝着滚烫的小米粥,就着腌萝卜干,吃得热气腾腾。春桃忙着添粥,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嘴角却带着笑:“俺娘说,你们都是村里最能干的人,修桥肯定快得很 。”

“那可不!”坐在牛大叔身边的后生柱子拍着胸脯,“俺爹年轻时就修过村口的石桥,俺跟着学过两手,垒石头最结实,保证桥修得稳当,走几十年都没问题 。”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马车轱辘的声响,萧彻骑着马走在最前面,身后跟着十辆装满石料的马车,每块石料都被麻绳捆得结实,表面还沾着山里的青苔。“石料到了!”萧彻翻身下马,声音带着些许急促,“大家吃完早饭,辛苦搭把手卸石料,都轻着点,别磕着碰着 。”

农户们立刻放下碗,涌到院外,牛大叔指挥着众人:“壮实的后生跟俺去卸石料,年纪大些的先去桥边平整场地,咱们分工干活,效率快 。”

苏清欢看着众人忙碌的身影,转身进厨房又蒸了两笼馒头,还煮了一大锅鸡蛋,让春桃装在竹篮里,送到桥边给干活的人当点心。刚走到巷口,就看见张婆婆提着个布包袱赶来,里面装着刚烙好的葱花饼:“清欢丫头,给大伙带点饼,干活耗体力,多吃点才有力气 。”

“谢谢您张婆婆,您快回家歇着,这么冷的天,别冻着 。”苏清欢接过包袱,心里暖暖的——从初七筹备到初十开工,巷口的邻里们总想着帮忙,赵大娘送来了两床新缝的被褥,王大伯帮着联系铁匠铺,张婆婆每天都蒸些馒头、烙些饼送来,连卖豆腐的张老汉,今早都多送了两板豆腐,说给大伙改善伙食 。

桥边的空地上,农户们已经开始平整场地,有人用锄头挖去凸起的土块,有人用铁锹把碎石铲到一旁,还有人拿着绳子丈量尺寸,忙得井井有条。萧彻拿着图纸,蹲在地上给牛大叔和几个有经验的农户讲解:“这座桥长十二丈,宽三丈,桥墩要打在河床最结实的地方,用青石垒砌,上面铺花岗岩桥面,两边还要装护栏,防止小孩掉下去 。”

牛大叔点头,指着图纸上的桥墩位置:“俺看这河床西边的土硬,桥墩建在那边更稳,东边可以留个排水口,下雨天河水大了也能顺利流过去,不会冲坏桥身 。”

萧彻眼睛一亮:“牛大叔说得对,就按您说的办。等下卸完石料,先把桥墩的地基挖好,今天争取把地基的石头垒起来一半 。”

日头渐渐升高,春寒却依旧刺骨,农户们额头冒着汗,粗布棉袄却依旧裹得严实。苏清欢提着水壶,给每个人递水,看到柱子的手被麻绳磨得通红,立刻从兜里掏出块粗布:“快裹上,别磨破了皮,俺屋里还有药膏,等中午休息的时候给你涂上 。”

柱子接过粗布,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谢谢夫人,俺皮糙肉厚,这点小伤不算啥 。”

中午时分,巷口的赵大娘带着几个妇人,提着饭菜赶来——有炖得软烂的萝卜炖肉,有炒得翠绿的青菜,还有一锅热气腾腾的玉米糊糊。“大伙快歇会儿,吃饭了!”赵大娘把饭菜摆在临时搭的木板上,“家里的男人都来修桥了,俺们妇道人家也帮不上啥大忙,就做些饭菜,让大伙吃好喝好 。”

农户们围坐在一起,捧着碗大口吃饭,牛大叔吃着萝卜炖肉,感慨道:“俺活了大半辈子,还是头一次修桥能吃上这么好的饭菜,萧大人和清欢夫人真是贴心人 。”

“这都是应该的,”苏清欢坐在一旁,给赵大娘递了杯温水,“大家辛苦干活,要是吃不好,俺们心里也过意不去。对了,下午俺让春桃去集市买些生姜和红糖,晚上给大伙煮些姜茶,驱驱寒 。”

饭后,农户们歇了半个时辰,又接着干活。萧彻和牛大叔一起垒桥墩,每块石头都仔细对齐,用水泥勾缝,确保结实。苏清欢则在桥边搭了个简易的棚子,烧了壶热水,给干活累了的人歇脚。春桃拿着药膏,给手上磨破皮的农户涂抹,动作熟练又细心 。

傍晚时分,桥墩的地基已经垒好了一半,石料也卸了大半。萧彻看着天色渐暗,对众人说:“今天大家辛苦了,先收工吧,明天早点来,争取把剩下的地基垒完 。”

农户们收拾好工具,陆陆续续往粮库走去,牛大叔走在最后,对萧彻说:“萧大人放心,俺们明天肯定早点来,绝不耽误工期。对了,村里的后生们说,晚上想轮流守着石料,免得被人偷了 。”

“不用麻烦大家,”萧彻笑着摆手,“俺已经让人在石料旁搭了个棚子,安排了人看守,你们好好休息就行 。”

送走农户们,苏清欢和萧彻回到“清彻居”,院子里还留着白天忙碌的痕迹——散落的工具、没洗的粗瓷碗、装馒头的蒸笼。春桃已经把碗洗干净,正在收拾院子,看到他们回来,连忙说:“夫人,俺把姜茶煮好了,放在灶上温着,你们快喝碗暖暖身子 。”

苏清欢走进厨房,倒了两碗姜茶,递一碗给萧彻:“今天累坏了吧?看你忙了一天,都没歇会儿 。”

萧彻接过姜茶,喝了一口,暖意从喉咙蔓延到四肢:“不累,看着桥墩一点点垒起来,心里踏实。对了,明天书院的周先生会来,咱们把西厢房收拾出来,让先生先住下,等小学堂办起来,孩子们就能上学了 。”

“已经收拾好了,”苏清欢笑着说,“俺上午把西厢房的窗户擦干净了,铺了新的稻草,还置了张书桌和椅子,先生来了就能住 。”

两人坐在暖阁里,喝着姜茶,聊着修桥的进度和小学堂的事。院外的红灯笼亮着,暖黄的光映在残雪上,泛着柔和的光晕。苏清欢看着萧彻疲惫却满足的侧脸,心里满是安稳——从初来乍到的陌生,到如今与邻里和睦相处,与农户们同心协力,这个家,这个县城,正因为大家的努力,变得越来越温暖 。

第二天清晨,周先生如约而至。他穿着一身青色长衫,手里提着个布包袱,里面装着书籍和笔墨,举止文雅,谈吐温和。“萧大人,清欢夫人,叨扰了 。”周先生拱手行礼,“听闻二位要办小学堂,教书育人,在下深感敬佩,愿尽绵薄之力 。”

萧彻连忙回礼:“周先生客气了,能请到您来教书,是孩子们的福气。西厢房已经收拾好了,您先歇歇,咱们再商量开学的事 。”

周先生跟着春桃去了西厢房,苏清欢则去集市买些笔墨纸砚,准备给孩子们上课用。刚走到集市口,就看到卖菜的李婶在摊位前忙活,看到她,立刻热情地招呼:“清欢夫人,来买青菜啊?今天的菠菜刚下来,新鲜得很,给孩子们做菠菜鸡蛋汤,有营养 。”

苏清欢笑着点头,买了些菠菜和鸡蛋,又去笔墨铺买了十支毛笔、五刀宣纸和两盒墨锭。笔墨铺的王掌柜听说她要办小学堂,特意多送了两本启蒙课本:“夫人做的是好事,俺也帮不上啥大忙,这点东西就当给孩子们的见面礼 。”

回到“清彻居”,周先生已经把西厢房收拾好了,书桌上摆着书籍和笔墨,墙上还挂着一幅刚写好的“劝学”二字,笔力遒劲。“咱们定在正月十五开学吧,”周先生对萧彻和苏清欢说,“那天是灯会,孩子们都有空,先让家长带着孩子来认识一下,熟悉熟悉环境,十六正式上课 。”

“好,就按先生说的办,”苏清欢点头,“俺今天就去巷口通知,让家里有孩子的都来上学,不收学费,还管午饭 。”

下午,苏清欢提着竹篮,挨家挨户去通知——赵大娘家的小石头、王大伯家的小柱子、张婆婆家的小孙女,还有巷口其他人家的孩子,一共十二个。家长们都特别高兴,赵大娘拉着苏清欢的手,激动地说:“清欢丫头,真是太谢谢你了,俺家小石头早就想识字了,就是没地方学,现在好了,能跟着周先生读书,将来肯定有出息 。”

苏清欢笑着说:“这都是应该的,孩子们能读书识字,将来才能有更好的出路。正月十五那天,您带着小石头来‘清彻居’,咱们一起吃汤圆,热闹热闹 。”

回到家时,萧彻正在院子里和春桃一起劈柴,准备给小学堂的炭炉备足柴火。春桃抡着斧头,动作虽然有些笨拙,却很认真,额头上满是汗珠。“春桃进步真快,”苏清欢走过去,帮她擦了擦汗,“以后跟着周先生多认些字,将来就能帮着打理布庄和胭脂铺了 。”

春桃脸红了,低下头说:“俺一定好好学,不辜负夫人和萧大人的期望 。”

接下来的几天,修桥的进度越来越快,桥墩已经垒到了一半,桥面的石料也开始陆续铺设。农户们干劲十足,每天天不亮就来干活,天黑了才收工,苏清欢和萧彻每天都准备好热饭热菜,晚上还煮姜茶给大伙驱寒。巷口的邻里们也时常来帮忙,送些饭菜、点心,或者帮着照看小学堂的筹备事宜 。

正月十五这天,小学堂正式迎来了孩子们。西厢房里,周先生已经摆好了书桌和椅子,每个孩子面前都放着一本启蒙课本、一支毛笔和一张宣纸。孩子们坐在椅子上,好奇地翻着课本,小脸上满是期待。

苏清欢煮了一大锅汤圆,有芝麻馅的、花生馅的,还有孩子们爱吃的水果馅的。萧彻则在院子里挂了些小灯笼,上面写着简单的字谜,让孩子们猜谜玩。巷口的邻里们也都赶来,院子里挤满了人,欢声笑语不断 。

“开饭啦!”春桃端着汤圆走出厨房,孩子们立刻围过来,捧着碗吃得起劲。赵大娘看着小石头吃得满脸都是芝麻馅,忍不住笑了:“这孩子,平时吃饭都不积极,今天吃了两碗汤圆,还说要跟着周先生好好读书 。”

周先生坐在一旁,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模样,对萧彻和苏清欢说:“能在这样的环境里教书,在下深感荣幸。孩子们都很聪明,只要好好教,将来肯定能成为有用之才 。”

萧彻举起茶杯,对周先生和邻里们说:“多谢大家的帮忙,无论是修桥,还是办小学堂,都离不开大家的支持。等石桥修好,小学堂走上正轨,咱们在桥边摆几桌酒,好好庆祝一下 。”

众人纷纷点头,院子里的笑声和灯笼的暖光交织在一起,驱散了最后的春寒。苏清欢看着眼前的景象——孩子们认真读书的模样、邻里们和睦相处的笑容、农户们干劲十足的身影,心里满是幸福。她知道,这座石桥,不仅连接着河的两岸,更连接着邻里之间的情谊;这所小学堂,不仅传授着知识,更承载着孩子们的未来。而她和萧彻,会带着这份温暖与责任,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这里的人们,让日子越过越红火,让生活越来越充满希望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