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掌中月,心上霜 > 第44章 初七人日忙筹备,邻里相帮暖春寒

第四十四章初七人日忙筹备,邻里相帮暖春寒

正月初七的晨光,总算驱散了连日的湿冷,将“清彻居”院中的积雪晒得微微消融。檐角的冰棱滴着水珠,落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混着院外巷口传来的叫卖声——是卖豆腐的张老汉挑着担子经过,吆喝声裹着暖意,在初春的空气里荡开。

苏清欢刚把最后一坛梅干菜封好,就听见春桃一路小跑进来,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脸上带着雀跃的红:“夫人!萧大人!这是麦场村村长送来的名单,愿意来修桥的农户一共四十二户,连带着柳溪村的,总共七十一人!村长还说,若是住处不够,他们可以自己带被褥,只要能有个遮风的地方就行。”

萧彻接过名单,指尖划过纸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大多是带着“牛”“柱”“根”的朴实名字,末尾还按着一个个红手印。“都是实在人,”他抬头对苏清欢笑了笑,“我让人去旧粮库看过了,清扫出十二间空房,每间能住六到七人,铺些稻草再置上被褥,应该够住。你这边的小菜和口粮,还够支撑到春耕吗?”

“够的,”苏清欢走到粮囤旁,拍了拍囤顶的粗布,“年前囤的三百石粮食,除了拨给两村的一百石,剩下的两百石里,留五十石做咱们自家和工匠师傅的口粮,一百五十石按每人每天两升米算,够七十一个农户吃满两个月——修桥估摸着也就四十天,绰绰有余。小菜也备得足,萝卜干、梅干菜、腌豆角装了二十多坛,每天再给他们添些新鲜青菜,管够。”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王大伯的声音,伴着几声爽朗的笑:“清欢丫头,萧大人,在家吗?”苏清欢连忙迎出去,见王大伯身后跟着两个后生,手里各扛着一捆晒干的稻草,稻草上还沾着些许雪粒。

“王大伯,快进来坐!”苏清欢接过稻草,往院里引,“这大冷天的,您怎么还亲自跑一趟?”王大伯搓了搓冻红的手,哈哈笑:“这不听说你们要给修桥的农户置住处嘛,俺家囤的稻草多,让这俩小子扛两捆来,铺在地上软和,比光睡木板强。对了,麦场村的村长托俺带话,说初十开工那天,他们会带着农户们提前半个时辰到,先把住处收拾利索,不耽误干活。”

萧彻端来刚温好的桂花酒,递给王大伯:“多谢大伯费心,这杯酒您暖暖身子。初十那天,我让厨房多做些馒头和咸菜,让农户们垫垫肚子再开工。另外,修桥的石料初十上午就能到,到时候还得麻烦大伯帮着招呼下,别让石料堆在路边挡了道。”

“放心吧!”王大伯接过酒杯,一口饮尽,脸上泛起红光,“俺这就去跟巷口的老少爷们说,初十都来搭把手——修桥是咱全县城的大事,哪能让你们俩单打独斗?”说着又起身,指了指院外,“俺再去趟铁匠铺,问问李师傅工具都备齐了没,别到时候误了工。”

看着王大伯匆匆离去的背影,苏清欢心里暖暖的。她转头对萧彻说:“咱们这巷口的邻里,真是热心肠。年前张婆婆送年糕,王大伯送五花肉,现在又主动来帮忙,若是没有他们,咱们哪能这么顺利。”

“邻里相帮,本就是该做的,”萧彻笑着帮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鬓发,“等石桥修好,咱们在桥边摆几桌酒,请巷口的邻里和修桥的农户们都来坐坐,也算谢谢大家的帮忙。对了,胭脂铺的张掌柜昨天派人来说,江南的粉桃已经采好了,再过五天就能运到县城,让咱们抽空去看看新胭脂的配方。”

“正好,”苏清欢眼睛一亮,“正月十五的灯会,咱们让胭脂铺推出‘粉桃胭脂’的试用品,凡在布庄买布的顾客,都送一小盒,既能宣传新胭脂,又能给布庄拉生意,一举两得。布庄的新料子也该到了,等初十忙完修桥的事,咱们就去布庄和胭脂铺转转,把促销的事定下来。”

两人正说着,春桃拎着一个竹篮从外面回来,篮子里装着新鲜的青菜和萝卜,还有几个圆滚滚的土豆。“夫人,俺刚去集市买的,”春桃把篮子放在厨房门口,“集市上的菜比年前便宜多了,卖菜的李婶说,再过半个月,地里的春菜就能下来了,到时候就有新鲜的菠菜和韭菜吃了。对了,俺娘家的嫂子托人捎信,说柳溪村的农户们已经开始收拾行李了,俺哥还说,要把家里的斧头和锯子带来,帮着砍修桥用的木头。”

苏清欢接过竹篮,拿出青菜翻看,叶片上还带着晨露的湿润:“让你哥别带太多工具,咱们已经让李师傅备好了,省得路上累着。对了,厨房的水缸快空了,你去巷口的井里挑两桶水回来,顺便把昨天晒的萝卜干收进来,别让傍晚的露水打湿了。”

春桃应了声,拿起水桶就往外走,脚步轻快得像阵风。萧彻看着她的背影,对苏清欢说:“春桃这丫头,越来越能干了,从刚来时连账都算不清,到现在能帮着买东西、收拾家务,真是长进不少。”

“可不是嘛,”苏清欢笑着说,“她本就聪明,就是以前在乡下没机会学,咱们多教她些,以后也能帮着打理胭脂铺或布庄。对了,咱们不是想给巷口的孩子们办个小学堂吗?等修桥的事忙完,就把西厢房收拾出来,找个先生来教孩子们识字,春桃也能跟着学学,多认些字总是好的。”

萧彻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已经托人去县城的书院问了,有个姓周的先生,学问好,人也和善,愿意来咱们这里教书,每月给二百文工钱就行。等小学堂办起来,让小石头他们先来上学,以后巷口谁家的孩子想上学,都能来,不收学费,就管先生一顿午饭。”

临近中午,厨房飘起了饭菜香。苏清欢焖了一锅糙米饭,炒了一盘青菜,又把除夕剩下的红烧肉热了热,还煮了一锅萝卜汤——萝卜是刚从集市买的,炖得软烂,汤里飘着几滴香油,香气扑鼻。

三人坐在暖阁里吃饭,春桃一边扒着米饭,一边说:“夫人,俺刚才挑水的时候,看见巷口的赵大娘在缝被褥,说是要给修桥的农户们送两床,还有张婆婆,也在蒸馒头,说初十要给农户们当早饭。”

苏清欢舀了一勺萝卜汤,吹了吹递到春桃碗里:“赵大娘和张婆婆真是热心,等初十那天,咱们多备些热粥,和她们的馒头一起分给农户们。对了,你去把咱们年前酿的桂花酒装两坛,送一坛给赵大娘,一坛给张婆婆,谢谢她们的帮忙。”

春桃连忙点头,吃完饭就抱着酒坛去了巷口。萧彻看着苏清欢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踏实——从当初刚到“清彻居”的生疏,到如今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把邻里关系处得和睦融洽,她用自己的温柔和善良,把这个家经营得充满暖意。

下午,萧彻去县城的旧粮库查看住处的收拾情况,苏清欢则留在家里,把修桥农户们的口粮按每人每天的量分装成小袋,再把腌好的小菜坛口封紧,贴上标签,方便分发。忙到傍晚,萧彻回来时,脸上带着满意的笑:“住处都收拾好了,稻草铺得厚厚的,被褥也置齐了,每间房还放了一个炭盆,晚上冷了能烤烤火。李师傅也说,工具都备好了,初十早上就能运到桥边。”

苏清欢递给他一杯温好的茶水:“那就好,咱们明天再去集市买些碗筷和勺子,给农户们备齐,省得到时候不够用。对了,你去粮库的时候,有没有看到农户们的住处附近有井?若是没有,咱们得提前挑些水过去,免得他们喝水不方便。”

“看到了,粮库后面就有一口井,水质还不错,”萧彻喝了口茶水,暖意从喉咙蔓延到四肢,“我已经让人把井绳和水桶备好了,明天再去买些明矾,把水沉淀一下,喝着更干净。”

夜幕渐渐降临,院中的红灯笼被点亮,暖黄的光映在雪地上,泛着柔和的光晕。暖阁里的炭炉依旧旺着,铜壶里的陈皮普洱冒着热气,苏清欢靠在萧彻身边,翻看着手头的账册,萧彻则在一旁写着初十开工的安排,偶尔抬头和她聊两句,空气中满是安宁与温馨。

苏清欢知道,初十开工后,肯定会更忙碌,但看着身边的萧彻,想着巷口热心的邻里,念着即将来做工的农户们,她心里没有丝毫畏惧,只有满满的期待——期待石桥早日修好,期待农户们能靠着工钱度过春荒,期待巷口的孩子们能在小学堂里读书识字,期待这一方土地上的人们,都能过上安稳踏实的日子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