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再历风雪一岁迁 > 第22章 算账

再历风雪一岁迁 第22章 算账

作者:招财猫猫头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5-06 22:12:48 来源:文学城

暮色染檐时,几只家雀掠过青砖黛瓦,啁啾声没入渐起的梆子声中。

户部衙署内灯火煌煌,都察院青衣属官将院落围得铁桶相似。檀木算珠脆响如骤雨,满堂烛影里尽是伏案疾书的身影,朱笔勾画的账册堆叠如山,仿佛要将每笔银钱往来都拆解出前世今生。

叶峰踞坐在黄花梨官帽椅上,青瓷茶盏已续了三回水。侍立一旁的户部侍郎王刚盯着案几上渐空的芙蓉酥碟,后槽牙暗暗发紧,这位御史台来的活阎罗,今日怕是掘地三尺方肯罢休。

檐下铁马忽地叮咚作响,沈南初踏着暮色转过回廊,瞥见齐逍远抱剑倚在朱漆柱旁。两道身影一前一后迈过门槛时,王刚袖中拳头攥得生疼,面上却堆出十二分殷勤:"御史台诸位大人已核验过三司账目,若还有需要调阅的卷宗,下官即刻差人取来。"

叶峰指尖划过账册边缘,冷笑道:"查完了,但总要多核计几遍。王大人可知,账簿这东西,谁都能来添几笔。"他忽然将茶盏重重搁在案上,茶汤溅湿了半本账册。

沈南初垂眸吹着茶沫,余光瞥见王刚额角青筋微跳。这位户部侍郎出身商贩人家家,精于算计却不通权谋,此刻怕是肠子都悔青了——有人偏要在这节骨眼上请御史台介入。

"叶大人明鉴,户部上下兢兢业业,没拿过一两银子,盐引指标当时是由管事大监福安公公,呈交文案给先帝批红的,这稿子还隔在大理寺......"王刚话音未落,忽闻窗外传来更夫悠长的梆子声。

王刚等安静了,继续说,“盐引.发行量在簿里也有记载,来去清楚。至于没交的税钱,都在两年前折成了粮食安放在粮仓里。”

叶峰看着账簿忽然一拍桌面,震得那茶壶也跟着“哐当”地摇晃起来。

沈南初在座上浅笑,等着听叶峰的后文。叶峰忙将手里的账给沈南初看。

这钱看似很多漏洞,实际上除了盐税都跟户部没有太大关系。

“宋砚池说的有依据,但是现下最大的问题是这账簿看上去没有任何问题。”

沈南初翻开泛黄的纸页,指尖停在"盐引折粮"条目上。一千七百多万两白银折成粮秣,这在灾荒年间本属正常,可户部账册与燕京库档的单位差异,恰似一道鸿沟横亘眼前。

"王大人说这八百多万两银子折成了粮食?"叶峰突然拍案而起,震得茶壶哐当摇晃。

王刚强作镇定:"调令手谕俱在,有福安公公的朱批为证。"

"福安?"叶峰冷笑,"那个该跟着先帝殉葬的老阉人,倒是成了你们的护身符?"他抓起账册甩向王刚,"本官倒要看看,这账本里藏着多少见不得人的勾当!"

沈南初望着争执的两人,忽然开口:"王大人,三年前的粮价......"

"回沈大人的话,"王刚忙不迭答道,"那会儿江南丰收,一两银子可购二石粟米。"

"二石?"沈南初若有所思,"可据我所知,同年西北用兵,南方又有虫害,有些地方的粮价曾飙至五两一石。王大人如何断定,这八百多万两折的是丰年时价?"

殿内突然静得落针可闻。叶峰眯起眼,似在琢磨沈南初此举是相助还是拆台。王刚额上冷汗涔涔,正欲辩解,忽闻院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启禀大人,"一名青衣属官踉跄闯入,"大理寺急报,福安公公当年经手的盐引文案......"他压低声音,"被人纵火焚毁了。"

叶峰霍然起身,袍袖扫落砚台:"好个死无对证!"他转身盯着王刚,"本官倒要看看,你还能变出什么花样!"

沈南初望着满地狼藉,轻轻摇头:"火来得可真及时。"他的目光扫过王刚攥得发白的指节,"王大人不妨说说,这八百多万两银子折粮后,存放在哪座粮仓?"

“西跨院......。”王刚正要开口,窗外突然传来更夫惊恐的喊声:"走水了!西跨院走水了!"

一系列的巧合,让在场人的脸都变了色。

众人冲到廊下,只见西侧厢房浓烟滚滚,火舌舔舐着窗棂。齐逍远转身欲冲,却被沈南初按住:"不必了,该烧的都烧了。"

叶峰气得跺脚:"这分明是杀人灭口!"他转头瞪着王刚,"王大人还有何话说?"

王刚扑通跪地:"下官委实不知啊!这......这定是有人栽赃陷害!"

沈南初望着火光中扭曲的账册,忽然轻笑:"栽赃?倒像是亡羊补牢。"他转身对叶峰拱手,"叶大人,此案牵涉甚广,不如暂且收兵?"

叶峰咬牙切齿:"沈大人这是要半途而废?"

"非也。"沈南初目光如炬,"是怕打草惊蛇。"他俯身捡起半张未燃尽的账页,"且看这墨迹,分明是新写的。"

“.........,”王刚拿帕子抹着额上的汗,说:“这粮食那么多,并没有全部放来这,运来的路上,那年扬州那边刚巧出了事,先帝念及百姓,便让扬州巡抚留下一半,好在事来去都快,扬州粮仓每年都忘里边添新换旧,先帝也没有拿回来的打算,就一直放在了扬州。”

自古以来粮食并不是一直存放不动,谷物容易变质储存不会超过两年,所以就有了新陈替换制,扬州是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又是两淮盐运地,经济繁荣,存粮或许在数万到百万之间。不过扬州官仓总容量九十五万石,就不知道粮食有没有在私仓里。

办差大院的灯火一直亮到了天明, 都察院的人一个个算得头晕目眩, 最终把有问题的账目整理出册,递交到叶峰手中。

沈南初都看了, 叶峰转手附上奏折,呈到了萧时予案头。

内阁在宣室殿共商此事。

叶峰说:“皇上, 见微知著,由此案可以看出, 菜据贪贿已久。这些几年他把持全国赋税大权, 怕是还有许多像这样的假账。

如今国库开支吃紧,地方拖欠税银的情况也层出不穷, 留着这等人在跟前, 就是助纣为虐, 危害社稷!都察院职在督察二字,是臣的失职,如今证据确凿,臣弹劾菜据及其部署贪污受贿。”

菜据丝毫不为之所动,说:“本人还没有受审,受贿案全凭你一人之言便能下定判决?那以后还要什么三司会审?!不如就由叶大人一人拍案独断嘛!

如今大理寺要追查所呈账本是否属实,这才过去多久,人证还没有审查,你,你们就要急着定罪。我看叶大人不是想要查是谁贪污,而是想要借此机会铲除异己!”

“我若当真有罪,急什么?要判也得按规矩!按章程判!不然国之律法何存!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叶峰嘲讽道:“你个老不死的贼,你的罪还有得着查吗?你在等谁给你翻案啊!!”

林阁老林吉明出班解释,“臣无能,竟让人在眼皮子地下玩灯下黑,但户部账本确有多处疑点,是臣愧对先帝......”

“疑点?”叶峰冷笑,“也是小阁老兼管着户部和工部,又是下任首府预选,可不得想办法把自己撇干净。莫不是想借先帝之名,行党争之实?”

“你!”菜据目眦欲裂,“小阁老这些年,虽效未见著,然沥血披肝,竭忠尽智。怎么在你这老匹夫嘴里,就成了小阁老在结党营私?”

叶峰说:“主子还没表态,养的狗就开始咬人了。”

他们两人在御前吵起来,不知谁先急了眼,两个位高权重的老人竟又当堂动手打了起来,闹得萧时予心烦,将手里的折子猛摔在地上。

“够了,这不是让你们吵闹的地方,有什么冤屈该跟大理寺刑部讲,朕要的是结果,众卿明白吗。”

方知也坐着侧耳听,待萧时予发完话,稍稍点了点头。

“臣认为竟然从这个账里看不出什么名堂,便一起看看别的账本,比如够买盐引最多的盐商张旭明。”

“张旭明?”菜据皱眉,“此人不过区区盐商......”

“非也。”方知也淡笑,“三年前朝廷购粮赈灾,张旭明独供七成粮秣,一跃成为江南首富。”他转向萧时予,“陛下可还记得,当时户部拨银多少?”

萧时予沉吟道:“大约八百万两。”

“正是。”沈南初翻开手中账册,“而张旭明的粮价,却比市价高出三成。”

殿内哗然。代衍急道:“这......这是战时特例......”

“特例?”宋砚池打断他,“可户部账册记载,比他出价低着大有人在。”他忽然提高声音,“臣恳请彻查张旭明与户部的往来!”

萧时予微微颔首:“准奏。”他转向叶峰,“叶爱卿,此事交给你。”

叶峰领旨退下,经过宋砚池时,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

等众人商量完才离开萧时予便泄了气,伏在案头闭眼养了会神。沈南初见了,只得先让人在偏殿准备好热水和衣食。

殿内供着暖炉,萧时予罩着松垮的狍袍就出来了,颈边余着红,人已经差不多平复了,坐在须弥塌上,用巾帕擦着脖颈上的水。

沈南初还在摆食, 见他来开口问道:“你想用宋砚池,这账可不好查。”

萧时予放下手中的糕点,“朝里重要的职位二十多年要不是没换了,要不就是亲属同乡上位,他们早就密不可分,要他们乖乖腾出位置,不闹点大事怎么行,人嘛,先用着,等有合适的人再说。”

萧时予那手帕擦了擦手,看着他,认真的说:“所以这案子必须得成。”

“钱的去向不好找。”

“没关系,这不过是附庸之物,张旭明是扬州首富,抄了家,钱不就有了。”

“这世道凭着良心不能赚那么多钱,三年前朝廷就是跟他买的粮,他也因此成为皇商。”

萧时予忽然轻笑,"明日启程去扬州,替朕钓这条大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