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逾星记事:顶流与冰山投资人双向诱拐 > 第75章 亲密边界

温星燃在整理读者捐赠的旧书时,发现一本封面印着自己名字的论文集。米白色封面上,“身体叙事与亲密关系——从温星燃看当代艺术中的边界重构”几个字烫得发亮,翻开目录,第三章赫然写着“婚后转向:从《旷野》到《逾星书斋》的范式迁移”。

“这什么?”他捏着书脊轻笑,指尖划过作者名字——周砚,某艺术院校的新锐学者。沈逾白端着刚泡好的龙井走过来,目光落在“温星燃”二字上,眉峰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又有人研究你的‘艺术’?”

“看样子是。”温星燃翻开内页,夹着的书签掉出来,是张打印的对比图:左边是他婚前拍的《边界》写真,赤足站在冰湖中的背影凌厉如刀;右边是婚后在书店拍的生活照,穿着松垮的毛衣,正把烤糊的饼干塞进沈逾白嘴里。

沈逾白的指尖拂过冰湖那张照片,纸面的光滑挡不住记忆里的寒意。他记得拍这组时,温星燃发着高烧硬撑,回来后裹着棉被还在发抖,嘴里却念叨着“光太好了,值得”。那时的光再珍贵,也带着凛冽的棱角。

论文里提到的第一对参照情侣,是舞蹈界的传奇组合。周砚在文中写道:“林溪与沈舟婚后仍坚持共跳《赤焰》,双人舞中**上身的托举动作,将亲密关系的张力推向极致——他们证明,身体的坦诚与婚姻的承诺可以共生。”

温星燃想起这对舞者。去年在慈善晚宴见过,林溪穿着露背礼服,沈舟的手始终护在她腰后,眼神里的占有欲藏不住。“他们的舞确实厉害,”他翻到配图页,舞台灯光下的两人肌肤相贴,肌肉线条因发力而绷紧,“但我可学不来。”

沈逾白端起茶杯的手顿了顿:“不必学。”他想起温星燃拒掉的那个现代舞剧邀约,导演说“夫妻共舞才有张力”,温星燃当时笑着摇头:“我家那位看不得我跟别人有肢体接触,哪怕是工作。”

论文的第二组案例,是摄影界的同性伴侣。“陈野与陆明的《共生》系列,婚后十年仍在更新——镜头记录他们逐年变化的身体,从紧实到松弛,从光滑到有了皱纹,**相拥的画面里,时间成了最温柔的滤镜。”

“这个我知道,”温星燃指着照片里相握的手,无名指上的素圈戒指与他们的同款,“他们去年来书店签售,说‘身体是给爱人的日记’。”

沈逾白的目光在“**相拥”四个字上停留片刻,转而看向窗外。书店后院的向日葵开得正好,温星燃上周刚拍了组花田写真,穿着长袖衬衫和牛仔裤,领口系得一丝不苟,却在转身时对着镜头笑得眼角起了细纹。

“你看周砚怎么分析我,”温星燃指着其中一段,“‘温星燃婚后的镜头转向,本质是将身体从公共叙事抽离,转化为私人领域的亲密符号——他不再需要裸露证明什么,因为沈逾白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完整的注解’。”

“说得还挺准。”沈逾白的指尖轻轻敲了敲纸面,“但她漏了点。”

“漏了什么?”

“不是‘不需要’,是‘不必’。”沈逾白拿起桌上的马克笔,在空白处画了个小小的太阳,“你想拍什么都可以,只是现在的你,更愿意把光留给值得的人。”

温星燃忽然想起三年前拒拍的那组艺术照。摄影师是安塞尔的弟子,说要复刻《身体与光影》的经典,温星燃看着合同里“可接受半裸”的条款,忽然想起沈逾白在荷兰时说的“你的勋章,我等它发光”。那时才懂,有些光芒不必暴露在聚光灯下,暗夜里为一人亮着,就够了。

周砚的论文里,有段访谈摘录用了加粗字体:“当被问及为何不再拍摄大尺度作品,温星燃回答:‘不是边界收窄了,是心有了归属。以前觉得身体是武器,要对着世界开火;现在才明白,它更像花园,该为喜欢的人种花。’”

“我什么时候说过这话?”温星燃摸着下巴回忆,忽然想起是去年接受电台采访,聊到书店里的多肉时随口说的,没想到被郑重地写进了论文。

沈逾白却记得清楚。那天他在开车,电台里的声音透过扬声器传来,温和得像午后的阳光。等红灯时,他看着车载屏幕里跳出的实时文字,忽然把这段录了音,设置成了手机铃声。

论文的结语部分,周砚做了个意味深长的对比:“林溪与沈舟用共舞证明,婚姻可以包容身体的公共表达;陈野与陆明用镜头诉说,**是岁月馈赠的坦诚;而温星燃与沈逾白则展示另一种可能——把最柔软的肌理,藏在只有彼此能触碰的地方。三种选择,没有高下,只是爱的不同形态。”

“说得挺好。”温星燃合上论文集,发现封底印着周砚的照片,扎着马尾,眼神清亮,像极了当年为他写情书的女学生。

沈逾白没说话,只是起身去了储藏室。回来时手里拿着个铁盒,里面是温星燃历年的作品手册,从《旷野》到《边界》,再到婚后的《家》,封面人物的衣着越来越宽松,笑容却越来越真实。

“你看,”他抽出最新的一本,封面上的温星燃站在书店吧台后,沈逾白的手正往他咖啡杯里加糖,“这才是最好的作品。”

温星燃忽然笑了,抢过手册往他怀里塞:“少来,周砚可没分析你的‘投喂艺术’。”

话虽如此,他还是把论文集放进了展示柜,摆在《身体与光影》复刻版旁边。有熟客看到,笑着说:“燃哥这是成学术研究对象了?”

“是爱情研究。”温星燃擦着玻璃杯,声音里带着笑意,“比拍写真难多了。”

周砚带着学生来书店做访谈时,温星燃正在教小朋友折纸飞机。阳光落在他没涂发胶的头发上,绒毛泛着浅金色,和论文里那个冰湖中的凌厉身影判若两人。

“温先生,”周砚的学生忍不住问,“您后悔过吗?放弃那些可能成为经典的创作。”

温星燃的动作顿了顿,纸飞机的翅膀在掌心轻轻颤动。

他想起安塞尔发来的邮件,说“《身体与光影》要进国家美术馆馆藏”,也想起沈逾白昨晚在厨房,从背后抱着他切菜,下巴抵在发顶说“今天的汤盐放得正好”。

“不后悔。”他把折好的飞机递给小朋友,看着它掠过许愿墙,墙上“愿每个灵魂都有归处”的麻布旗轻轻晃动,“经典会过时,但日子不会。”

访谈进行到一半,沈逾白提着刚买的桂花糕进来。周砚的镜头下意识地对准他,拍到他自然地擦掉温星燃嘴角的糕点碎屑,指尖的温度透过画面都能感受到。

“沈先生介意温先生的过去作品吗?”周砚问得很直接。

沈逾白的目光落在展示柜里的《边界》手册上,封面人物的锁骨处有颗小小的痣,和眼前人颈间的一模一样。“以前会,”他坦诚道,“现在觉得,那些光影里的他,也是在等我的路上。”

周砚的学生们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温星燃忽然伸手碰了碰沈逾白的手背,像在说“别乱说”。阳光穿过两人交握的手,在采访本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会发光的字。

临走时,周砚赠了本签名版论文集,扉页上写着:“谢谢你们证明,爱有千万种模样,守住自己的那一种,就是最好的答案。”

温星燃把书放在吧台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摆着他新拍的广告样片——为老年服饰品牌代言,穿着灰色针织开衫,戴着老花镜坐在藤椅上翻书,沈逾白在画面角落浇花,袖口挽起露出的手腕上,手表时间停在“5:20”。

“你看,”温星燃指着样片里的自己,“这样的我,是不是也算另一种‘身体叙事’?”

“算。”沈逾白的指尖划过他眼角的细纹,“是我最喜欢的那一种。”

那天晚上整理书架,温星燃在《光》的塑封里发现张泛黄的便签,是沈逾白的字迹:“看这组照片时很生气,气摄影师不懂你的好,只看到了皮肤,没看到光。”

他忽然想起那年冬天,沈逾白把自己裹在大衣里,在摄影棚外等了整整一夜,手里的热可可换了三次还是温的。原来那些没说出口的介意,早就在时光里酿成了温柔的酒,抿一口,全是藏不住的甜。

周砚的论文后来得了奖,颁奖礼邀请温星燃出席,他让助理送了盆向日葵过去,附言:“谢谢让更多人知道,爱不是选择题,是论述题——用一生写满自己的答案。”

沈逾白看到新闻时,正帮温星燃把新到的多肉摆在窗台上。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在“逾星书斋”的木牌上投下温暖的影子。

“你看,”他指着屏幕里的奖杯,“你的花园,也开到别人的世界里了。”

温星燃笑着凑过去,鼻尖蹭过他的脸颊:“那是因为园丁好。”

窗外的桂花落了一地,香气混着新书的油墨味漫开来。展示柜里的论文集和写真集并排站着,像两个不同时空的自己在对视。

温星燃忽然明白,无论是婚前的凌厉还是婚后的温润,无论是裸露还是包裹,都只是爱的一种语言——重要的不是说什么,是听的人懂了,就够了。

就像此刻,沈逾白轻轻接过他手里的喷水壶,动作自然得像做过千百遍。没有镜头追逐,没有学术分析,只有水珠落在多肉叶片上的轻响,和彼此眼里映出的、比任何光影都要亮的笑意。

周砚在论文再版时,加了段后记:“在逾星书斋看到温星燃给沈逾白整理领带,忽然懂了他们的选择——不是身体的边界变了,是心的疆域扩大了,大到能把所有锋芒,都酿成给彼此的糖。”

这段文字旁边,配了张新的照片:温星燃和沈逾白站在向日葵花田里,穿着同款的白衬衫,手牵着手,背后是“逾星书斋”的木牌。没有精致的妆容,没有刻意的姿势,阳光落在他们发间,像撒了把金粉。

照片下方,有行小字:“所有关于身体与爱的讨论,最终都要回到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愿意为谁,把铠甲换成围裙?”

答案,或许就藏在沈逾白替温星燃拂去肩上花瓣的动作里,藏在温星燃往沈逾白咖啡里多放的那块糖里,藏在无数个平凡的日子里,那些不必言说,却彼此懂得的温柔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