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晨光穿透云层,温柔地洒在城市上空。
沈逾白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的城市天际线。晨光给鳞次栉比的高楼镀上金边,其中最高的那栋玻璃幕墙建筑,正是沈氏集团的总部。
特助林舟轻叩门扉,递上一份季度宣传报表,声音里带着难掩的欣喜:“沈总,这季度集团宣传费用同比下降了32%,品牌曝光度却提升了17%,创了历史新高。”
报表上的数据清晰地标注着变化节点——恰好是他们公开荷兰结婚证的那周。沈逾白的指尖划过“公益项目关注度”一栏,那里的曲线在温星燃转发基金会微博后,陡然攀升至峰值。他想起上周参加的商业峰会,有同行半开玩笑地说:“沈总真是好福气,家里有位自带流量的代言人。”
“把这份报告归档。”沈逾白合上报表,目光落在窗外掠过的广告牌——那是温星燃为沈氏旗下新能源品牌拍摄的公益广告,画面里他站在向日葵花田,笑容比阳光还灿烂。这组广告没花一分宣传费,却被粉丝自发转发了二十多万次,连带着集团股价都上涨了两个点。
温星燃走进办公室时,正赶上沈逾白挂断越洋电话。他穿着件简单的白衬衫,手里拎着个保温桶,里面是刚熬好的莲子羹——沈逾白最近为了赶项目,总在办公室待到深夜。“林助理说你又没吃早饭。”他把保温桶放在茶几上,目光扫过那份摊开的报表,“又在看你的宝贝数据?”
“在看你的功劳簿。”沈逾白走过去,自然地接过他手里的文件袋——里面是温星燃新电影的剧本,某场戏的取景地恰好选在沈氏援建的希望小学。他翻开第一页,发现温星燃在“校园场景”旁画了个小小的太阳,旁边写着“记得让基建部检修操场跑道”。
这不是温星燃第一次“夹带私货”。去年他拍航天宣传片时,主动提议将赞助商换成沈氏旗下的科技子公司,宣传片上映后,该公司的青少年编程课程报名量激增;更早之前,他在某档访谈节目里随口提了句“沈逾白最近在研究环保材料”,第二天沈氏的绿色建筑项目就接到了三个合作咨询。
“我可没帮你做广告。”温星燃拆开莲子羹,语气带着点狡黠的无辜,“我说的都是实话,你们的环保材料确实比同行好,编程课也确实适合小孩子。”他舀了一勺递到沈逾白嘴边,眼底的笑意藏不住,“再说了,帮自家公司省钱,难道不是股东应尽的义务?”
沈逾白失笑。自从温星燃以“家属身份”成为沈氏集团的名誉股东,总能找到各种合情合理的方式“带货”。最绝的是去年的慈善晚宴,他穿着沈氏旗下高端定制品牌的西装,领奖时特意提了句“这面料是沈氏集团自主研发的环保材质”,第二天该品牌的定制订单就排到了半年后。
那时候他们不会想到,后来品牌部的员工私下里建了个“逾星糖点宣传库”,里面全是温星燃在公开场合“不经意”提及沈氏的片段:接受采访时喝的矿泉水是集团旗下品牌,机场街拍拎的公文包来自沈氏投资的设计师工作室,甚至连他发微博时的手机壳,都印着沈氏新能源的logo。
“温先生简直是行走的广告牌。”品牌总监后来在季度总结会上激动地展示数据,“我们做过调研,有37%的消费者是因为关注温先生,才开始了解沈氏的产品。”大屏幕上播放着温星燃参加公益活动的视频,他穿着印着沈氏基金会字样的T恤,正在给山区孩子分发书籍,画面温暖得像部治愈系电影。
这种“明星效应”在海外市场尤为显著。后来沈氏进军欧洲时,温星燃的电影正好在当地上映,他在首映礼上用流利的法语介绍“这是我先生公司参与投资的环保项目”,第二天沈氏的股价就在法兰克福交易所上涨了1.5%。有外媒评价:“沈氏集团用最低的成本,完成了最成功的跨国宣传。”
但温星燃的“带货”从不显刻意。他在访谈里聊起沈逾白的工作,总会落到“他在做很有意义的事”上;转发集团的公益微博,一定会配上自己拍摄的实地照片;甚至连粉丝整理的“同款清单”,他都会特意标注“支持国货,理性消费”。
“你看这条评论。”温星燃拿着手机凑过来,屏幕上是条高赞留言:“因为喜欢温先生,才了解到沈氏做了这么多公益,现在家里的电器全换成了他们的品牌,用着踏实。”他抬头看向沈逾白,眼里闪着光,“这才是最好的宣传吧?不是硬广,是信任。”
沈逾白握住他的手,指尖划过他无名指上的戒指。他想起上周去参加希望小学的落成仪式,孩子们举着画着他和温星燃的画像,齐声喊着“谢谢逾星叔叔”。那一刻他忽然明白,温星燃带来的从来不止是流量,而是一种更珍贵的东西——让冰冷的商业数据,有了温度和情感的支撑。
后来的采访上,沈逾白作为沈氏集团董事长致辞时,第一次公开提到了温星燃:“集团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一位特殊的‘宣传员’。他用自己的影响力,让更多人看到了我们在做的事,这份功劳,属于他。”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员工们自发举起写着“逾星同心”的灯牌——这是品牌部偷偷定制的,没想到会在这种场合派上用场。温星燃坐在嘉宾席上,看着台上那个一向内敛的男人,忽然觉得眼眶发烫。
他没说的是,每次转发沈氏的动态前,他都会认真研究项目细节,确保自己推荐的每一样东西,都配得上粉丝的信任。
回家的路上,车窗外的霓虹灯次第亮起,像片流动的星河。温星燃靠在沈逾白肩上,看着手机里不断弹出的消息——他刚转发了沈氏集团资助贫困生的新闻,评论区已经挤满了表示“要支持良心企业”的粉丝。
“其实我刚入行时,最怕的就是被说‘靠关系’。”温星燃忽然轻声说,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手机壳上的向日葵图案,“现在却觉得,能帮上你,挺好的。”
沈逾白低头吻了吻他的发顶,声音温柔得像夜色:“不是帮我,是我们一起。”他想起林舟汇报的最新数据,沈氏集团的品牌美誉度评分首次超过了行业龙头,备注里写着“主要得益于公众对董事长及家属公益形象的认可”。
车驶进熟悉的巷子,逾星书斋的灯光在夜色中格外温暖。温星燃推开车门时,看到门口的梧桐树上挂着个新的牌子,上面写着“沈氏公益合作点”,是社区工作人员今天刚挂的。
“你看,”他笑着拉沈逾白的手,“连社区都知道我们是‘最佳搭档’了。”
沈逾白看着他眼里的星光,忽然觉得那些节省的宣传费、上涨的股价,都不及此刻的笑容珍贵。最好的合作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像他和温星燃这样,让星光与资本相互成就,让商业的理性与人文的温度,在彼此的影响里,长成最动人的模样。
夜深了,书店的灯还亮着。温星燃趴在吧台上,给沈氏的新年宣传册画插画,沈逾白坐在旁边看文件,偶尔抬头指点两句。猫咪煤球跳上吧台,踩着画纸留下个灰色的爪印,两人看着那串小梅花笑作一团。窗外的月光落在他们交握的手上,落在画纸上那片金灿灿的向日葵花田上,温柔得像个永不褪色的承诺——有些影响力,从来不需要刻意经营,当真诚与善意同行,自会在岁月里,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