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逾星记事:顶流与冰山投资人双向诱拐 > 第101章 番外七:风雨同舟(小雅篇)

深秋的冷雨敲打着书店的玻璃窗时,小雅正在核对新到的绘本订单。手机在吧台震动,屏幕上跳动的“交警大队”字样让她指尖骤然发冷。接起电话的瞬间,听筒里的电流声混杂着警员急促的话语——林砚在去工地的路上被闯红灯的货车撞倒,现在正在市一院抢救,肇事司机逃逸,现场只留下一摊刺目的血迹和散落的绘图工具。

“不可能……”小雅的声音抖得不成调,手里的订单散落一地,印着小熊图案的绘本封面被雨水打湿,晕成一片模糊的蓝。沈逾白刚从外面回来,看到她惨白的脸色,脱下沾着寒气的大衣便快步上前:“怎么了?”

“林砚他……”小雅的眼泪终于决堤,抓住沈逾白的衣袖反复颤抖,“他们说……说很严重……”

温星燃正在后院给桂花树缠保温膜,听到动静跑进来时,正撞见沈逾白将几乎瘫软的小雅扶稳。“备车。”沈逾白的声音比窗外的雨还冷,指尖却稳稳地按住小雅发抖的肩,“去市一院,通知特助联系最好的外科医生。”

急救室的红灯亮得刺眼。小雅坐在冰冷的长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无名指上的素圈银戒——那是林砚用第一笔项目奖金买的,他总说“等书店旁边的老厂房改好,就办场有桂花香气的婚礼”。此刻,戒面冰凉的金属硌得指骨发疼,像在反复提醒着什么。

沈逾白端来温水时,发现她正盯着抢救室的门发呆,瞳孔里空得可怕。“医生说颅内出血,需要立刻开颅。”他蹲下身与她平视,掌心覆在她手背上传递温度,“费用的事别担心,我已经让财务准备了。”

“不行……”小雅猛地回神,声音嘶哑,“我们还有积蓄,不能总麻烦你们……”

“现在说这些干什么。”温星燃提着刚买的热粥走过来,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温和,“林砚是为了赶我们书店的改造图纸才出事的,我们帮衬是应该的。”他想起早上林砚还兴奋地展示新画的玻璃花房设计图,说“要让小雅冬天也能在里面晒太阳”,心口忽然像被什么堵住了。

手术同意书需要家属签字时,小雅的笔尖在“家属关系”一栏悬了许久。温星燃看出她的犹豫,轻声说:“填‘未婚妻’就好,我们都认。”沈逾白在一旁补充:“我已经让律师联系了,肇事司机的监控正在调取,无论花多少钱,都会找到他。”

深夜的医院走廊空无一人,只有应急灯的绿光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影。沈逾白站在窗边接电话,特助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沈总,手术费初步估算需要八十万,后续康复治疗可能更多……”

“全从我的私人账户划。”沈逾白打断他,目光落在长椅上蜷缩的身影——小雅正抱着林砚的绘图板,指尖一遍遍抚过上面未完成的花房草图,像在触摸易碎的梦。

术后第三天,林砚终于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他依旧昏迷着,头上缠着厚厚的纱布,呼吸机的嘶嘶声在安静的病房里格外清晰。小雅守在床边,用棉签蘸着温水给他湿润嘴唇,忽然发现他攥紧的拳头里露出半张纸条。

展开来看,是张被血渍浸染的便利贴,上面是林砚熟悉的字迹:“给小雅的第三十七封信:今天在工地捡到片银杏叶,像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你书签的形状……”字迹到这里戛然而止,末尾的墨水晕开,像滴未落的泪。

“他总说要写够一百封信再求婚。”小雅将便利贴按在胸口,泪水打湿了信纸,“现在才写到三十七封……”

沈逾白提着保温桶进来时,正撞见这一幕。他将刚炖好的黑鱼汤放在床头柜上,轻声说:“特助找到了肇事司机的线索,是个□□,不过已经锁定了大致范围。”他顿了顿,补充道,“书店的改造项目我让别的团队接手了,你安心在这里照顾,店里有我们。”

温星燃则搬来了台小型打印机,将林砚的绘图板连接到设备上。“医生说他需要熟悉的声音刺激。”他将打印出的花房图纸贴在病房墙上,“我把这些图打出来,你每天给他讲讲细节,说不定他就醒了。”

小雅看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标注——“此处留插座,给小雅的咖啡机”“窗台加宽十厘米,放她喜欢的多肉”,忽然捂住嘴哽咽出声。这些藏在线条里的温柔,曾是她最安稳的日常,此刻却成了最锋利的刀,在心上反复切割。

住院费催缴单送来时,小雅看着上面的数字手脚冰凉。沈逾白直接让财务将费用划到了医院账户,却在小雅发现时,轻描淡写地说:“算我借你们的,等林砚好了,让他多画几张书店的设计图抵债。”

温星燃则每天带着书店的账本过来,指着某页说:“你看,上周的绘本卖得特别好,够付三天的护理费了。”他知道小雅好强,从不直接提及“资助”二字,只在她熬夜守夜时,默默在保温杯里换上温热的红糖姜茶,杯底沉着几颗饱满的桂圆。

一个月后,林砚终于睁开了眼。他看着天花板呆了许久,忽然转头看向床边的小雅,声音嘶哑得像被砂纸磨过:“花房……画完了吗?”

小雅的眼泪瞬间涌出,握住他打着点滴的手:“等你好了,我们一起画。”

林砚虚弱地笑了,眼角的泪滑进鬓角:“对不起……让你担心了……”

“傻瓜。”小雅俯身吻了吻他的额头,指尖拂过纱布下凸起的缝合线,“我们还有一辈子的时间,慢慢画。”

此时,病房门被轻轻推开,沈逾白和温星燃提着刚买的向日葵站在门口,阳光透过他们身后的玻璃窗照进来,在林砚脸上投下温暖的光斑。他们都知道,这场突如其来的风雨或许会留下疤痕,但那些彼此扶持的温度,那些从掌心传递的力量,终将像此刻的阳光,一点点驱散所有寒意,在往后的岁月里,暖得恰到好处。

肇事司机最终在邻市被抓获时,林砚已经能坐起身看图纸了。小雅推着轮椅带他在医院花园散步,看到沈逾白发来的消息:“费用已由肇事者家属赔付,你们的积蓄留着结婚用。”她忽然想起温星燃常说的话——真正的朋友从不算计付出,就像真正的家,永远在风雨里为你留着一盏灯。

此刻,夕阳正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林砚抬手拂去小雅发间的落叶,轻声说:“等我好了,先把空白的六十六封信补上。”小雅笑着点头,将他的手捂在掌心,忽然明白,那些被泪水浸泡过的日子,那些从困境里生出的温柔,终将像逾星书斋的暖光,在岁月里酿成最踏实的甜,恰好暖了余生。

林砚能拄着拐杖陪小雅挑选婚纱时,逾星书斋的桂花树已攒了满枝金黄。试衣间的镜子里,小雅穿着温星燃挑选的米白色蕾丝婚纱,裙摆上绣着细碎的桂花图案,林砚站在她身后,右手轻轻搭在她腰间——那里的疤痕还浅淡可见,是车祸时留下的印记,此刻却像枚独特的勋章,在暖光里闪着温柔的光。

“沈先生说,婚礼场地的木架他让人加固过了。”林砚的声音比从前沉了些,车祸后声带受损还未完全恢复,却字字清晰,“他还说……要在签到台摆上我们的设计图。”

小雅抚摸着裙摆上的桂花,忽然红了眼眶:“他们为我们做了太多了。”从ICU的天价费用到后续的康复治疗,沈逾白和温星燃从未让她看过账单,只在她坚持要还时,轻描淡写地说“用图纸抵就好”。

“婚礼上,一定要好好谢谢他们。”林砚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婚纱布料传过来,踏实得像他们一起画过的建筑图纸。

婚礼前三天,小雅特意去书店送请柬。沈逾白正在核对新到的古籍,温星燃趴在吧台后翻看婚礼流程单,指尖在“证婚人致辞”一栏反复圈画。

“其实不用这么麻烦。”沈逾白放下钢笔,接过烫金请柬,“我们就当普通客人来观礼。”

“不行!”小雅急得涨红了脸,“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温星燃笑着打断她:“傻丫头,结婚是你们的大日子,该风光的是你们。”他从吧台底下拿出个丝绒盒子,推到她面前,“这是给你的新婚礼物,算不上贵重,却是我们的心意。”

打开一看,是对银质书签,上面刻着“逾星书斋”的字样,背面是两行小字:“愿书香伴余生,爱意永不散。”书签链上挂着小小的银杏叶吊坠,正是林砚当年夹在图纸里的那片的样式。

婚礼当天,秋阳正好。改造后的老厂房里飘着桂花香,签到台旁摆着林砚手绘的婚礼设计图,角落里的展示架上,整齐码放着小雅和林砚这几年的合照——有在书店吧台后的并肩身影,有在医院康复时的相互扶持,最新一张是在逾星书斋的许愿墙前,两人举着“新婚快乐”的麻布旗,笑得眉眼弯弯。

“沈总和温先生怎么还没到?”司仪第三次来确认时,小雅正紧张地整理头纱。林砚握住她的手安抚:“他们说会晚点来,不想抢了我们的风头。”

话音刚落,入口处传来轻响。小雅回头望去,只见沈逾白穿着深灰色西装,温星燃则换了件米白色的休闲西装,两人手里捧着束向日葵,安静地站在后排,像两位普通的观礼宾客。温星燃察觉到她的目光,笑着比了个“加油”的手势,眼里的光比舞台灯还要亮。

交换戒指时,小雅的目光忍不住飘向后排。沈逾白正低头与温星燃说着什么,温星燃侧耳倾听,阳光落在他们交握的手上,戒指反射出细碎的光,像藏着说不尽的温柔。她忽然想起车祸后最艰难的日子,沈逾白默默垫付费用,温星燃每天带着书店的新鲜事来病房开导,他们从不说“加油”,却让她觉得,再难的坎,都能笑着迈过去。

敬酒环节走到最后一桌时,小雅特意提着裙摆走向角落。沈逾白刚要起身,被她按住肩膀:“您坐着就好。”她端起酒杯,眼眶微微发红,“千言万语都在酒里,谢谢您和温先生……”

“该谢的是你们自己。”沈逾白打断她,声音温和却坚定,“能从风雨里走出来,靠的是你们自己的韧性。”他递给林砚一个厚厚的红包,“新婚快乐,以后好好照顾小雅。”

温星燃笑着补充:“红包里的钱,够你们给书店添组新书架了,就当我们提前预定的‘终身阅读位’。”

林砚握紧红包,触感厚实得惊人,却明白这红包里裹着的,远比钱更珍贵——是不动声色的守护,是恰到好处的尊重,是他们用行动诠释的“朋友”二字。

婚礼结束后整理礼金时,小雅拆开那个红包,发现里面除了支票,还有张手写的便签,是沈逾白的字迹:“书架记得选橡木的,耐用。另:肇事司机的赔偿款已到账,存进了你们的共同账户,密码是你们的初遇日期。”

林砚凑过来看,忽然发现支票金额正好是他们当初估算的治疗费总数,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他想起沈逾白曾说的“借你们的”,原来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他们偿还。

深秋的傍晚,两人提着伴手礼回书店道谢。沈逾白正在给向日葵换盆,温星燃则在吧台后贴新拍的照片——正是婚礼上他们偷拍的新人拥吻照,被放大成了精致的摆台。

“这张拍得真好。”小雅抚摸着照片边缘,忽然发现背面写着行小字,“最珍贵的礼物,是看到你们笑得圆满。”

此刻,书店的暖光灯下,沈逾白提笔在账本上记录着新到的图书,温星燃正举着相机,镜头对准窗外纷飞的银杏叶,笑得眉眼弯弯。吧台的角落里,那对银质书签在阳光下闪着光,像两段被温柔收藏的时光,在岁月里酿成了甜。他们都知道,有些感谢不必宣之于口,有些陪伴无需刻意提及,就像此刻的阳光,暖得恰到好处,在往后的日子里,一直都在。

小雅抱着刚满周岁的儿子回娘家时,正是年初二的午后。巷口的爆竹碎屑还没扫净,母亲正和几位亲戚围坐在客厅嗑瓜子,看见她怀里的孩子,七嘴八舌地凑上来逗弄。

“这小家伙长得真俊,跟小林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三姑婆眯着眼睛打量,忽然话锋一转,“说起来,小雅啊,你现在还在那家书店上班?”

小雅抱着孩子的手臂微微收紧,笑着点头:“嗯,逾星书斋,您忘啦?”

“没忘没忘。”三姑婆咂咂嘴,“就是你爸妈总念叨,说你当年放着沈氏集团的工作不去,非要守着个小书店,这都三年了,工资够养活孩子吗?”

母亲在一旁悄悄扯了扯她的衣角,眼神里带着歉意。小雅知道,当年她拒绝沈氏offer的事,亲戚们私下里没少议论,说她“读傻了书”“放着金饭碗不要”,直到婚礼上见了沈逾白和温星燃,才稍稍闭了嘴——只是那时,她只介绍说是“书店的老板”,没提过半句他们的真实身份。

正尴尬间,门铃忽然响了。父亲跑去开门,回来时身后跟着两个人,手里提着精致的礼盒,正是沈逾白和温星燃。

“给您拜年了。”沈逾白的声音温和,将礼盒递给父亲,目光落在小雅怀里的孩子身上时,难得地柔和了几分,“这是……小安?”

“是啊,刚满一岁。”小雅连忙起身,怀里的孩子被陌生的动静惊动,好奇地睁着乌溜溜的眼睛打量温星燃,忽然伸出小胖手要抓他胸前的钢笔。

温星燃笑着逗弄:“这小家伙,跟他爸一样喜欢抓笔。”他从口袋里摸出个小小的银质长命锁,上面刻着“平安”二字,“上次在珠宝店看到的,想着给孩子当周岁礼。”

客厅里的亲戚们都看呆了。三姑婆悄悄拉过小雅母亲:“这两位是……?”

“就是小雅书店的老板。”母亲压低声音,语气里带着几分骄傲,“人特别好,当年小安爸出事,全靠他们帮忙……”

话没说完,电视里忽然插播财经新闻,画面上正播放沈氏集团年度财报,主持人身后的大屏幕上,沈逾白的照片赫然在列。“沈氏集团董事长沈逾白昨日宣布,将斥资十亿用于旧城区文化保护……”

三姑婆手里的瓜子“啪嗒”掉在地上,指着电视又看看客厅里的沈逾白,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旁边的表嫂忽然“呀”了一声,掏出手机快速滑动:“这不是那个顶流模特温星燃吗?当年他拍的《身体与光影》特辑可火了!后来听说跟个大佬结婚了……”

手机屏幕上,温星燃早年的T台照与此刻坐在沙发上逗孩子的身影渐渐重合。亲戚们这才恍然大悟,看向沈逾白和温星燃的眼神里,渐渐从好奇变成了震惊。

“你……你们是……”三姑婆结结巴巴地开口。

温星燃笑着摆摆手:“就是开书店的普通人。”他指了指小雅,“我们能有这家书店,还多亏了小雅帮忙打理。”

沈逾白则从公文包拿出本精装绘本,递给小雅的儿子:“这是给小安的,里面的插画是林砚设计的,我们出版的。”

小雅这才知道,林砚康复后参与设计的儿童绘本系列,竟是沈逾白旗下的出版社投资的。她想起林砚总说“出版社的人特别懂行”,原来背后一直有双温柔的手在扶持。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温暖的光斑。沈逾白正听林砚讲解新的书店扩建方案,时不时点头提出建议;温星燃则被一群孩子围着,耐心地教他们折纸飞机,纸飞机掠过客厅,落在三姑婆脚边,她捡起来时,发现机翼上画着个小小的太阳,像极了逾星书斋的标志。

临走时,三姑婆拉着小雅的手,脸上是掩饰不住的感慨:“傻孩子,这么大的事怎么不早说?你是遇上贵人了啊!”

小雅看着沈逾白和温星燃的背影,他们正并肩走在巷口,沈逾白手里提着温星燃买的糖葫芦,两人低声说着什么,笑声被风吹得轻轻飘来。她忽然想起婚礼上沈逾白说的话——“重要的不是身份,是人心”。

是啊,他们或许是财经杂志上的商界大佬,是时尚封面的顶流模特,但在逾星书斋的暖光灯下,他们只是会为她垫付医药费、会帮林砚出版绘本、会在新年提着礼盒来拜年的朋友。这些藏在寻常日子里的温柔,远比那些耀眼的身份标签,更让人觉得踏实。

傍晚整理礼物时,小雅在礼盒底层发现张卡片,是沈逾白的字迹:“寻常巷陌,最是人间。愿小安长大,也能遇着这般暖。”她忽然想起温星燃常说的,最好的日子从来不是轰轰烈烈,是像此刻这样,阳光正好,亲友在旁,连空气里都飘着甜。

此刻,婴儿床里的小安正抱着那本绘本咯咯直笑,林砚从身后轻轻环住小雅的腰,下巴抵在她发顶。窗外的烟花骤然绽放,照亮了客厅墙上的全家福——照片里,沈逾白和温星燃站在他们身后,笑得温和,像两束恰到好处的阳光,暖了岁月,也暖了人心。

亲戚们后来再聚时,没人再提沈逾白和温星燃的身份,只说小雅命好,遇着了真心待她的老板。只有小雅知道,那些被星光照耀过的日子,那些从寻常里生出的珍贵,终将像逾星书斋的暖灯,在往后的岁月里,亮得刚刚好,暖得正合适。

夏末的暴雨冲垮了老街的排水沟,泥水漫进了几家商铺的门槛。小雅抱着刚打印好的维修报价单,正准备去居委会协调修缮事宜,却在书店门口撞见了拎着礼盒的远房表哥。

“小雅,可算找着你了。”表哥脸上堆着殷勤的笑,将印着“高端滋补品”字样的礼盒往她怀里塞,“听说你跟沈氏集团的大老板熟?我那建材厂想接旧城区改造的活儿,你帮着递句话呗?”

雨珠顺着礼盒的缎带滴下来,打湿了小雅的帆布包。她想起上周家族聚会上,三姑婆喝多了酒,拍着桌子说她“跟着财神爷打工”,当时就觉得不妥,没想到真有人动了歪心思。

“表哥,这礼您拿回去。”小雅后退半步,避开递来的礼盒,“我就是书店的普通员工,哪能跟沈总说上话。”

“你就别谦虚了。”表哥不依不饶,硬把礼盒放在吧台上,“当初林砚那场车祸,不是沈老板一句话就请来了北京的专家?你在他手底下干了这么多年,说句话还不容易?”

雨越下越大,敲得玻璃噼啪作响。林砚恰好送设计图回来,看到这一幕皱起了眉:“表哥有话进来说吧,别站在门口淋雨。”

进了书店,表哥的目光在暖光灯下的书架间打转,语气里带着掩饰不住的艳羡:“啧啧,这书店看着普通,背后可是有大靠山。小雅啊,你可得帮表哥这个忙,成了我分你三成利润……”

“表哥,您误会了。”小雅端来两杯热茶,语气认真了几分,“沈总和温先生是帮过我们,但那是出于朋友情谊。他们做事向来有原则,从不用关系压人。”她想起沈逾白常说的话——商场最忌讳的就是人情交易,规矩比面子重要。

表哥显然不信,端着茶杯的手指敲了敲桌面:“谁不知道你是他们的心腹?去年你家孩子周岁,沈老板亲自登门送礼,这面子可不是谁都有的。”

林砚放下手中的设计图,平静地开口:“表哥可能没听过沈总的行事风格。他在业内是出了名的‘铁面’,当年有合作方想靠亲戚关系插队,被他直接拉黑了。”他想起上次去沈氏送书店改造图纸,亲眼看到沈逾白在会议上驳回了副总推荐的关系户,理由是“资质不符”。

“可……”表哥还想辩解,却被小雅打断。

“您知道沈总为什么让人尊重吗?”小雅的目光落在吧台后的合影上,照片里的沈逾白正帮温星燃拂去肩头的雪花,“不是因为他有钱,是因为他分得清公与私。当年他帮我们垫付医药费,特意让律师拟了借款合同,说‘人情归人情,规矩不能乱’。”

表哥的脸渐渐涨红,捏着茶杯的手指微微发紧。他想起来时路上打听的——沈逾白最厌恶走关系的人,有次合作方塞红包,被他直接扔进了垃圾桶。此刻看着小雅夫妇坦荡的眼神,忽然觉得手里的礼盒沉得发烫。

“我……我就是急糊涂了。”表哥站起身,讪讪地拎起礼盒,“建材厂最近不景气,听说沈氏有大项目,就……”

“要是资质够格,您可以按正规流程投标。”林砚递给他一份招标公告,“这是沈氏官网下载的,上面有详细要求。”他顿了顿,补充道,“靠实力赢来的活儿,睡得才踏实。”

送走表哥时,雨势渐小。小雅看着礼盒消失在巷口,忽然想起沈逾白曾在书店的留言本上写过:“清浊自守,方得始终。”她转身回吧台,发现林砚正往她的马克杯里续热水,杯沿的桂花图案在暖光下格外清晰。

“刚才表哥说的话,别往心里去。”林砚的指尖轻轻擦过她的发梢。

“怎么会。”小雅笑着摇头,“反而觉得踏实。你看,我们没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也没辜负他们的信任。”

傍晚沈逾白来取书时,小雅提起了这件事。他正在翻看新到的《商道》,闻言头也没抬:“你做得对。”他忽然合上书,目光落在窗外的彩虹上,“当年我刚入行时,也有人想靠关系走捷径,我师父告诉我——真正的体面,是让实力配得上野心。”

温星燃在一旁整理新照片,闻言笑着补充:“他啊,当年连亲舅舅想托他找工作,都被他怼回去了,说‘自己投简历去’。”

小雅看着他们相视而笑的样子,忽然明白,那些让人尊重的品质,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冷漠,是像沈逾白这样,把规矩刻在骨子里,却把温柔给了值得的人;是像温星燃这样,活得通透洒脱,却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

月末整理读者留言时,小雅在最后一页看到条新留言:“听说这家书店的老板很有背景,却从不仗势欺人。”她笑着提笔在下面回复:“因为真正的强大,是守得住初心,辨得清是非。”

此刻,吧台的暖光灯下,沈逾白正帮温星燃修补被风吹坏的许愿旗,林砚在给儿子讲解绘本里的建筑结构,小雅举着相机,镜头对准窗外渐落的夕阳,笑得眉眼弯弯。快门轻响,又一段时光被温柔收藏,在岁月里酿成了甜。他们都知道,那些守住的原则,那些辨清的是非,终将像此刻的彩虹,在风雨过后,美得恰到好处,暖得恰如其分。

家族群里的消息提示音此起彼伏时,小雅正在给逾星书斋的许愿墙换新款麻布旗。三姑婆转发的“沈氏集团招聘启事”下面,已经堆了几十条求帮忙的留言,表哥甚至直接@她:“小雅,我儿子想应聘行政岗,你跟沈总打个招呼呗?”

林砚推着轮椅路过,看到她蹙着眉盯着手机,俯身轻问:“又有人找关系?”

小雅叹气点头,指尖在屏幕上悬了许久,最终深吸一口气,敲下一段长文:

“各位长辈亲友,关于沈氏集团的招聘,我在这里统一说明:

1. 逾星书斋会定期张贴沈氏的公开招聘信息,都是官网可查的正规岗位,大家可自行查看。

2. 我只是书店员工,与沈氏集团无任何职务关联,更没有‘打招呼’的权限。沈总向来公事公办,提我的名字不仅没用,反而可能影响应聘。

3. 沈氏的招聘流程严格,笔试面试全程公开,能否入职全看个人能力。我可以帮忙打印简历、讲解招聘要求,但绝不会参与任何‘走关系’的事。

4. 请大家理解,这份工作若靠实力得来,才走得长远。若靠人情进去,终究站不稳脚跟。”

消息发出的瞬间,群里陷入了诡异的安静。过了几分钟,三姑婆发来个“点赞”的表情,随后是母亲的消息:“做得对,咱不搞那些歪门邪道。”

放下手机时,小雅发现沈逾白不知何时站在吧台旁,手里捏着刚打印好的招聘海报。“特助说这个月有批量岗招聘,适合应届毕业生。”他将海报递给小雅,目光落在她的手机屏幕上,“处理好了?”

“嗯。”小雅接过海报,忽然有些不好意思,“给你们添麻烦了。”

“不麻烦。”温星燃从后院进来,手里捧着刚晾干的照片——是书店新拍的“读书角”,阳光透过落地窗,在地板上投下书架的影子,“其实我们正想跟你说,以后沈氏的基层岗位招聘,都放你们书店公示。一来方便附近居民,二来也省得总有人托关系找我们。”

沈逾白补充道:“招聘启事上会注明‘逾星书斋为合作公示点’,但绝不提及你的名字。这样既帮了真正需要工作的人,也不让你为难。”

小雅看着海报上清晰的岗位要求和报名方式,忽然眼眶发热。他们总是这样,从不用“施舍”的姿态给予帮助,而是用最妥帖的方式,既维护了她的体面,又守住了彼此的原则。

次日清晨,小雅将招聘海报贴在书店最显眼的公告栏上。早到的熟客围过来看,程序员小张笑着说:“这下好了,不用天天刷官网了,来书店看书就能顺便找工作。”

“可不是嘛。”旁边的王奶奶凑过来,指着“图书管理员岗”说,“我孙子学的图书馆学,这个岗正合适。”

小雅耐心地给大家讲解报名流程,忽然发现林砚正站在海报旁,用手机拍下招聘要求。“给设计院的同事看看,他们有人想跳槽。”他笑着晃了晃手机,“沈氏的设计院可是业内标杆,能进去得靠真本事。”

招聘会当天,书店门口排起了长队。沈氏的HR带着资料过来时,看到小雅在帮应聘者填写表格,忍不住笑道:“沈总说您这里比招聘会还热闹,果然没错。”

“都是沾了你们的光。”小雅递过去一杯温水,“不过真没想到,基层岗位也这么抢手。”

HR感慨道:“主要是沈总定下的规矩——基层岗晋升通道透明,哪怕是保洁员,做得好也能升主管。而且从不看关系,只看业绩,年轻人都愿意来。”

正说着,表哥带着儿子匆匆赶来。他儿子低着头,手里捏着简历,看到小雅时脸涨得通红:“小雅姐,我……我想试试行政岗,自己投的简历。”

小雅欣慰地接过简历:“我帮你看看格式对不对,沈氏的HR很看重细节。”

表哥在一旁搓着手,不好意思地说:“上次是我糊涂,谢谢你没往心里去。”

“都是亲戚,说这些干啥。”小雅笑着指了指排队的人群,“让孩子好好面试,我相信他能行。”

面试结束后,表哥的儿子兴奋地跑出来:“HR说我笔试成绩不错,让我等复试通知!”他手里还攥着小雅帮他修改的简历,“姐,你画的重点都考到了!”

看着他们父子相视而笑的样子,小雅忽然想起沈逾白常说的话——真正的公平,不是一刀切的冷漠,是给每个努力的人一个看得见的机会。此刻,阳光正透过书店的玻璃窗,在招聘海报上投下温暖的光斑,那些清晰的文字仿佛在说:只要你足够努力,总有一条路为你敞开,坦荡又光明。

年末的员工答谢会上,小雅收到了沈氏集团发来的感谢信,说通过书店公示点招聘的员工,留存率比往年高出三成。温星燃笑着把感谢信贴在故事墙上,旁边是张新拍的照片——小雅正给排队应聘的年轻人分发资料,沈逾白和林砚站在一旁整理简历,阳光落在他们身上,暖得恰到好处。

“你看,”温星燃碰了碰沈逾白的胳膊,“这才是最好的‘关系’——互相尊重,各守本分,还能帮到别人。”

沈逾白点头,目光落在照片里小雅认真的侧脸,忽然提笔在感谢信旁添了句:“守得住原则,才暖得了人心。”

此刻,吧台的暖光灯下,小雅正给新到的招聘海报盖章,林砚在旁边帮她核对岗位信息,两人的影子在墙上交叠,像幅安静的画。他们都知道,那些被规矩守护的温情,那些从公开里生出的坦途,终将像逾星书斋的暖光,在往后的岁月里,照亮每一条努力的路,甜得刚刚好,暖得恰如其分。

沈氏集团年度审计报告公示那天,小雅正在书店整理最新的招聘回执。表哥的儿子林宇拿着刚领到的员工手册,兴奋地冲进书店:“小雅姐!你们看沈氏的亲属回避制度,写得太严了!”

手册摊开在吧台上,“任职回避”一栏用加粗字体标注着:“凡与集团核心管理层有三代以内亲属关系者,不得应聘总部及子公司任何岗位。”林宇指着条款笑道:“三姑婆还想让她侄子来应聘财务部,这下彻底没指望了。”

小雅看着条款忽然笑了,想起沈逾白常说的“规矩是底线”。当初林宇通过笔试时,三姑婆还偷偷找过她,想让林砚托关系给面试官打招呼,被她直接拒绝:“沈氏的面试全程录像,谁敢徇私?”

正说着,温星燃抱着刚冲印的照片走进来,看到手册上的条款挑眉:“这制度还是我提议修订的。”他将照片递给小雅,“去年审计时发现有高管安排亲戚进采购部,吃了不少回扣,索性把规矩定死。”

照片里,沈逾白正在签署文件,桌角的台历上圈着他们的结婚纪念日。温星燃在旁边标注:“沈总签完这份股权赠与协议,我的工作室就正式成为沈氏的合作方啦。”

林宇好奇地凑近看:“温先生不是沈氏的员工吗?我总听同事说您常来总部。”

“算合作方,也算半个股东。”温星燃笑着翻开自己的工作室合同,“我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跟沈氏是项目合作关系,不算任职。”他指着合同末尾的股权证明,“婚后沈逾白把部分股权转到我名下,按公司法,股东家属不适用任职回避制度。”

林宇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我在档案室整理旧文件时,看到过您的股权追加协议,上面写着‘夫妻共同财产注入’。当时还纳闷,原来还有这层关系。”他忽然想起同事们的八卦,“说您俩是‘商业联姻里的清流’,既遵守规矩,又甜得明明白白。”

温星燃被逗笑了,从吧台拿起沈逾白刚送来的龙井:“他啊,连给我转股权都要让律师拟三份协议,生怕落人口实。”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暖意,“但也会在协议末尾加句‘此股权仅作分红,不参与决策’,怕我被商场的事烦着。”

此时,沈逾白提着公文包走进来,正好听见后半句。他将公文包放在吧台上,自然地接过温星燃手里的茶杯:“刚开完会,审计部说今年的回避制度执行得很好,没发现违规案例。”

“还不是托您的福。”小雅笑着递上刚泡好的茶,“林宇说三姑婆彻底打消了走关系的念头,正让她侄子准备明年的公开招聘呢。”

沈逾白看向林宇,目光温和却带着审视:“试用期快结束了,考核结果怎么样?”

林宇紧张地挺直脊背:“综合评分85分,主管说我整理的档案索引很清晰,还表扬我……”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我跟小雅姐一样,做事踏实。”

温星燃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干,沈氏不看关系看能力。等你转正,让你姐夫给你设计个档案室的优化方案,也算学以致用。”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温暖的光斑。沈逾白低头翻看林宇的考核表,温星燃在旁边给他剥橘子,林宇则兴奋地给小雅讲解沈氏的晋升机制,说“只要连续三年考核优秀,就能申请内部竞聘”。

小雅忽然想起婚礼上沈逾白说的话:“真正的体面,是活成别人的底气,而不是别人的捷径。”此刻看着眼前的场景,她忽然明白,那些被规矩框定的边界,那些从坦诚里生出的信任,终将像逾星书斋的暖光,在往后的岁月里,照亮每一条踏实的路,甜得恰到好处。

傍晚关店时,林宇在招聘海报旁贴了张便签:“靠自己,也能走进光里。”小雅看着便签笑了,提笔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太阳,像极了沈逾白常画的那样。她知道,这场关于规矩与温情的故事,终将在更多人的生命里,开出最踏实的花,结出最圆满的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