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逾白给《环球财经》写专栏,纯属偶然。
那年资本市场动荡,新能源板块泡沫破裂,无数投资者血本无归。杂志主编三顾茅庐,想请他写篇深度分析,标题都拟好了——《资本寒冬:理性与温度的平衡术》。沈逾白本想拒绝,直到某天深夜,看到温星燃手机里弹出的新闻推送,标题刺眼:“顶流模特温星燃疑似涉足高风险投资,工作室暂无回应”。
他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次日一早就给主编回了电话:“文章可以写,但我要改标题。”
最终见刊的标题是《投资的本质:寻找价值与尊重的共生》。开篇没有谈K线图,没有分析市盈率,而是讲了个看似无关的故事:“某茶馆有位常客,总点一壶雨前龙井,却从不喝第二泡。问其缘由,答曰‘茶有茶性,人有人品,强留无益’。”
特助拿到杂志时,在会议室里翻得飞快,直到看见那段关于“文化产业投资”的论述,忽然红了脸。沈逾白写道:“有些价值无法用回报率衡量。譬如一位模特拒绝商业代言,选择拍摄一组‘身体与光影’的艺术写真,短期看是损失,长期却是对自我价值的坚守——这种坚守,本身就是最好的投资标的。”
“沈总,”特助小心翼翼地问,“您这是在写温先生吧?”
沈逾白正在批阅并购案,闻言头也不抬:“泛指。”但指尖翻过那一页时,停顿了足足三秒。
文章发表后,金融圈炸开了锅。有人说“沈逾白江郎才尽,开始谈玄学”,也有人嗅出了不同寻常的味道——某投行老总在朋友圈转发时,特意圈出“模特”那段,配文:“看来沈总有了新的投资方向。”
温星燃是在书店整理旧杂志时看到这篇文章的。有位老读者捧着本《环球财经》来找他签名,指着某段说:“燃哥,你看沈总写的,是不是在说你拍的那组写真?”
他低头去看,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纸页上,把“身体与光影”几个字照得发亮。忽然想起拍摄期间,沈逾白每天都会发一张照片——有时是办公室窗外的云,有时是茶馆的石榴树,最后一张是荷兰的星空,配文:“艺术的价值,在于经得起时间的审视。”
那天晚上,温星燃把杂志放进书房最显眼的位置,和他的金影奖提名证书并排。沈逾白进来时,正撞见他对着文章傻笑。“看不懂就别装了。”他走过去,指尖敲了敲“市盈率”三个字,“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不知道,”温星燃仰头看他,眼里闪着狡黠的光,“但我知道‘共生’是什么意思。”他伸手圈住沈逾白的腰,把脸埋在对方衬衫里,“就像我开书店,你做投资,看起来不搭,其实是一伙的。”
沈逾白的喉结动了动,伸手揉了揉他的头发。后来他才发现,温星燃把那篇文章里所有提到“文化”“艺术”“尊重”的段落,都用荧光笔标了出来,在页边画满小小的笑脸。
第二次给杂志撰稿,是因为某时尚品牌恶意拖欠模特薪酬。温星燃的经纪人在酒局上听来消息,气得拍了桌子:“这些资本就没把我们当人看!”
沈逾白得知时,正在给“逾星书斋”的新书标价。他拿起那本《劳动法案例解析》,忽然对特助说:“告诉《环球财经》,下期我要写‘产业链生态’。”
文章刊登在“商业伦理”专栏,标题赫然是《尊重是最低成本的投资》。沈逾白在文中列举了三组数据:某品牌拖欠薪酬导致口碑崩塌,市值蒸发30%;某公司保障艺人合理休息,两年内股价上涨120%;某书店老板坚持“不卖盗版书”,开业三年客流增长400%。
最后一段,他写得格外坦诚:“资本的终极目标不是掠夺,而是共生。就像茶馆里的茶与水,缺了谁,都失了本味。”
粉丝们在财经杂志里找到了密码。“某书店老板”显然指温星燃,而“茶馆”更是两人初遇的明线。有财经博主做了张对比图,左边是沈逾白写的“尊重论”,右边是温星燃在采访里说的“我的身体是我的勋章”,配文:“这哪是财经文章,分明是给彼此的情书。”
温星燃把那张对比图设成了沈逾白的手机屏保。对方发现时,正在参加一场跨国视频会议,屏幕突然亮起,引得外国合作方频频侧目。“温星燃。”沈逾白挂了电话,语气里带着无奈,“别胡闹。”
“我这是帮你做市场调研。”温星燃笑得眉眼弯弯,“你看评论区都说,这篇文章让他们重新理解了‘投资’——原来不止是赚钱,还得讲道理,守规矩。”
沈逾白没再反驳,只是把手机揣进西装内袋,那里还放着温星燃刚塞给他的桂花糕。甜香混着油墨味,像极了文章里写的“共生”。
第三次撰稿,是《画笔与尘埃》斩获国际大奖之后。有财经媒体质疑“文艺片回报率低,不值得投资”,沈逾白看到报道时,正在书店的壁炉旁看剧本。温星燃演的画家在战乱中守护古乐谱,某句台词被沈逾白用红笔圈出:“有些东西,比钱值钱。”
他给主编发了条消息:“下期专栏,我要谈‘非量化价值’。”
文章里,他第一次公开提到具体的投资案例:“某影视项目初期不被看好,因其拒绝植入广告,坚持实景拍摄。但投资方看中了它对‘文化坚守’的诠释,果断注资。最终影片票房不及商业大片,却获得海外市场认可,衍生品授权收入远超预期。”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说的是《画笔与尘埃》。而文中那句“真正的价值投资,是相信时间会给坚守者加冕”,更是被无数创业者转发。
庆功宴上,导演举着酒杯走到沈逾白面前,笑得神秘:“沈总这篇文章,比任何宣发都管用。好多投资人来问我,下一部戏还缺不缺钱。”
沈逾白淡淡一笑,目光却越过人群,落在温星燃身上。他正被记者围着,手里举着奖杯,说的却是:“感谢所有相信‘慢价值’的人,包括我的……一位朋友。”
那天晚上,沈逾白的书房多了件新藏品——《环球财经》的合订本,每篇他写的文章旁,都贴着对应的照片:温星燃拍写真时的侧影,书店开业时的红绸带,电影首映礼上的奖杯。最末页压着张便签,是温星燃的字迹:“你的文章里,藏着我的人生。”
后来,沈逾白不再给杂志写专栏。有人问起原因,他只说“忙”。只有温星燃知道,某个雪夜,他看见沈逾白在电脑前写了又删,最终关掉文档说:“有些话,只适合说给一个人听。”
如今那本合订本还放在书店的展示架上,成了最受欢迎的“非卖品”。有学金融的学生来抄录里面的观点,有创业者对着“共生”那段发呆,有情侣指着“尊重论”说“我们也要这样”。
温星燃总会笑着给他们泡杯茶:“这不是财经文章,是两个人的生活说明书。”
说明书的最后一页,藏着沈逾白没写完的段落。草稿里写着:“投资的最高境界,是成为彼此的‘价值锚点’——我懂你的坚守,你信我的判断,无关涨跌,只关长久。”
就像此刻,沈逾白坐在吧台后看财经新闻,温星燃趴在旁边画新书推荐卡,阳光透过玻璃窗,在两人交握的手上投下暖光。字里行间的道理,终究要落在烟火日常里,才显得格外真切。
这事《福格行为模型》《彼得2.0》的作者都干过,反正我磕到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00章 番外六:笔尖藏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