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皇宫宫宴。
一开始大家还有说有笑,不知谁提了一句北境战事紧急,使气氛越来越凝重,主战派和主和派各执一词,吵得不可开交。说来说去都是些空话套话,听得皇帝眉头越皱越紧。
言舒安静的坐在泠渊旁边,和她在史书里见过得记载几乎一模一样。正是这些无休止的扯皮,导致后来边境局势不稳,也间接造成了泠渊的悲剧命运。
不能再重蹈覆辙了。
她趁着侍女布菜的间隙,微微侧身,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说:"王爷,前朝李牧守代郡时,扼守飞狐口、雁门关这样的险要之地,派精兵驻防,同时在关后河谷屯田自给。既节省兵力,又解决了粮草补给的问题。"
泠渊执杯的手顿了顿,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一瞬。
"精兵扼要,屯田实边。"她字字清晰,"这是历史上验证过的良策。"
这时,一位老亲王又站起来大谈和谈之利。泠渊突然起身。
他将言舒的建议融入自己的见解,直指当前困局。殿内顿时安静下来,方才争吵的大臣们都陷入沉思——这法子既有古例可循,又切实可行。
皇帝眼睛一亮,抚掌大笑:"妙!泠渊,没想到你除了会打仗,对古今战略也如此精通!"
"皇兄谬赞。"泠渊侧身让开一步,"这策略是内子言舒刚私下告诉臣弟的。她熟读史书,方才听了诸位议论有所感触。"
所有目光瞬间聚焦在言舒身上。
她从容起身行礼:"臣妇不过闲暇时爱翻史书,已史为鉴,能从前人智慧中得一二启发,是臣妇的荣幸。"
皇帝看看沉稳的弟弟,又看看博学的弟媳,龙心大悦:"好!好一个以史为鉴!端王夫妇,一文一武,真是天作之合!"
他心情大好,命人取来一个紫檀木盒。打开一看,是枚螭龙纹玉玦,玉质温润,雕工古朴。
"此物名'螭龙合璧',是前朝珍品,寓意永结同心。"皇帝说着,双手一用力,玉玦应声分成完全对称的两半。
当看清玉玦上独特的螭龙纹路时,言舒的心猛地一跳——这和她现代研究的、出土自端王陵寝的那枚玉玦一模一样!
是它。他们跨越千年的信物。
她强压激动,恭敬地伸手要去接。
指尖即将触到玉玦的刹那——
一幅异常模糊的画面闯入脑海:猎场尘土飞扬,混乱中她看见一个身影就这么倒下,前面好像还站了一个人,他手里拿的什么?
这突如其来的画面让她如坠冰窟。伸出的手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怎么也碰不到那近在咫尺的玉玦。
"端王妃?"皇帝疑惑。
一直留意着她的泠渊,将她所有的情绪变化尽收眼底。虽不明白缘由,但那真实的恐惧做不得假。他立即上前,稳稳接过玉玦:
"皇兄厚赐,臣弟感激不尽。"
转身,在满殿的注视下,他亲手将半枚玉玦系在她腰间。动作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陛下期许,你我共担。"他低沉的声音将她从可怕的回忆中拉回。
玉玦贴在衣上,微凉。言舒垂眸:"谢陛下隆恩,谢……王爷。"
三日后,崔相府送来消息,说夫人身体不适,想念女儿。
该来的总会来。言舒心知这是父亲的试探,却还是如期回了相府。
母亲确实卧在榻上,面色憔悴,拉着她的手说了好些体己话。言语间满是关切,却总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对她"锋芒过露"的担忧。
"舒儿啊,"母亲轻抚着她的手,"你在宫宴上那般出风头,为娘实在是担心。这朝堂上的事,水深着呢……"
"女儿明白。"言舒应着。
叙话过后,崔崇果然将她请到了书房。
这一次,他没有像以往那般疾言厉色,反而显得格外温柔。他亲自为她斟了茶,长叹一声:
“舒儿啊,为父知道,你如今是端王妃,身份尊贵,有自己的主意了。”他语气温和“为父……替你高兴。”
他话锋一转,神色凝重起来:"只是,这朝堂之上,风云变幻,人心叵测。你如今虽得陛下赏识,又与王爷共享那御赐玉玦,看似风光无限,可这背后,藏着多少凶险,你可知道?"
崔言舒捧着茶盏。
"端王军功卓著,权势日盛,这本是好事。"崔崇向前倾身,声音压低,"可树大招风啊!如今不知多少双眼睛在盯着端王府,盯着王爷,也盯着你!陛下虽信重王爷,可帝王心术,最是难测。"
他看着女儿道:"你虽新婚,但是如果一直膝下无子的话,唯有家族,才是你永久的依靠。"
崔言舒抬起眼,迎上父亲充满算计的目光:"父亲教诲,女儿铭记在心。"
"太子是国之储君,名分早定。"崔崇的声音带着蛊惑,"唯有手握兵权的端王坚定不移地支持太子,这朝局才能安稳,我们崔家才能屹立不倒。而你,才能真正地在端王府站稳脚跟,无人敢动!"
他站起身,在书房内踱步:"舒儿,你是个聪明孩子。应当明白,爹从一个庶子走到今天这个位置的不易,你那嫡姐虽然贵为皇后却不得宠,我们和太子是至亲,只有崔家和太子好了,你才能真正的好。你要多为王爷权衡利弊,让他看清,谁才是值得扶持的明主。"
他停在女儿面前,语重心长:"这,才是对你,对王爷,对我们崔家,最好的选择!"
言舒静静听着,心中一片冰凉。这番话语,较之从前**裸的威胁,更显"情深意重",将家族利益与她的个人安危、甚至与泠渊的未来紧密捆绑。
她放下茶盏,脸上适时地露出恰到好处的惶恐:"父亲说的是。女儿深知自身与崔家荣辱与共,血脉相连,岂敢或忘?只是……"
她微微皱眉,露出为难之色:"王爷性情刚毅,自有主张,最是厌恶旁人干涉军政,更忌讳储位这等敏感之事。女儿人微言轻,若贸然进言,非但不能成事,只怕……反而会引得王爷厌弃。"
她将自己放在一个弱势的位置,将拒绝的理由归结于对泠渊脾性的"畏惧"和对自身处境的"忧虑"。
崔崇盯着她看了半晌,眼神变幻不定。
"你是在搪塞为父?"他声音渐冷。
"女儿不敢。"崔言舒低下头,"女儿只是……只是实在害怕。王爷的性子,父亲也是知道的。若因女儿多嘴,坏了父亲大事,也失了女儿在王府的立身之本,那才是真的得不偿失。"
她语气柔弱,眼神却坚定。
崔崇沉默良久,最终化作一声意味不明的叹息:"你……长大了,有自己的考量了。"
他走回书案前,手放在一个锦盒上,窗外传来太子派人送来的密信,上面只写着一行字:"端王兵权日盛,需断其后。"
"也罢,为父不逼你。"他转身,脸上又挂起慈父的笑容,"只是你要记住,为父和你姐姐,永远是你的后盾。何时想明白了,崔家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崔言舒恭敬的道:"女儿明白,谢父亲体谅。"
她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平息。崔相绝不会轻易放弃。
然而她不知道的是,在她与父亲密谈时,相府花园假山后,一个负责洒扫的哑仆,正将耳朵紧紧贴在墙壁的缝隙处。
而在她离开崔相府后不久,一只灰色的信鸽,便扑棱着翅膀,悄无声息地飞向了端王府的方向。
端王府书房内。
泠渊正伏案批阅兵部送来的文书,眉头微锁。窗外传来三声极有节奏的鸟鸣。
"进来。"他头也不抬。
一道黑影无声地滑入书房,单膝跪地,正是暗卫凌影。
"讲。"
凌影低着头,声音平板无波,却将崔相府书房内的对话一字不差地复述出来。包括崔崇试图拉拢、施加压力的每一句话,以及崔言舒那番以"畏惧王爷性情"、"恐失立身之本"为由,巧妙回绝的言辞。
当听到崔言舒那句"若贸然进言,非但不能成事,只怕反而会引得王爷厌弃,坏了父亲大事"时,泠渊批阅文书的手微微一顿。
室内陷入寂静,只有烛火噼啪作响。
良久,泠渊才放下笔:"知道了。继续盯着崔府。"
"是。"凌影的身影消失在阴影中。
书房重归寂静。泠渊靠在椅背上,目光投向窗外夜色。
崔言舒的那番话……比他预想的要聪明得多,也清醒得多。
她没有被崔崇那套"家族荣辱"的说辞蛊惑,反而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在王府的处境——她的立身之本,在于他的态度。
这并非忠诚,至少不完全是。更像是一种基于利弊权衡的、冷静的自保。但无论如何,这个选择,在眼下,是符合他的利益的。
想起宫宴上她献策时的沉静聪慧,触碰玉玦时的惊悸茫然,以及此刻暗报中她冷静周旋的姿态……这个来自崔相府的女人,形象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难以简单地定义为"敌人"。
他心中的坚冰,悄然裂开了一道缝隙。
当晚他踏入凌霄阁时,夜色已深。言舒还坐在灯下做着针线,是一件给他缝制的夏日里衣。
见他进来,她放下手中的活计,起身如常行礼,伺候他更衣。
一切如常,却又似乎有哪里不同。
泠渊破天荒地没有立刻走向床榻,而是在桌边坐下,目光扫过她放在箩筐里的里衣。
"在做什么?"他问。
崔言舒微微一愣:"天气渐热,给王爷做件贴身的里衣,用料透气些。"
"嗯。"他应了一声,却没再说话,也没有离开。
烛火温暖,映照着两人平静的侧脸。一种微妙的、不同于往日纯粹冷漠与戒备的气氛,在无声中悄然流淌。
言舒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丝不同。虽然不明所以,但心中那份因白日回绝父亲而产生的忐忑,似乎稍稍安定了一些。
他依旧没有完全信任她,但至少,那扇一直紧闭的门,似乎透进了一丝微弱的光。
而对泠渊而言,这个夜晚,崔言舒在他心中的定义,开始有了极其细微的、连他自己都未必察觉的动摇。
前路依然凶险,但至少在这一刻,两颗心在无声中靠近了一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