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合流
林凡的提议,赵东升对此不置可否,只批了四个字:“可行,试试。” 这模糊的态度,既给了空间,也意味着所有的压力和风险都需要提议者自己承担。
临时“生产保障协调小组”算是成立了,但更像是个空中楼阁。没有正式的任命文件,没有额外的办公地点,甚至连个像样的牌子都没有。小组的第一次会议,干脆就在史今的仓库角落里召开,参会者只有史今和林凡两人,外加一张摇摇晃晃的旧桌子。
气氛一开始有些微妙的尴尬。林凡习惯性地打开笔记本,调出精心准备的生产流程图和数据模型,语速很快地讲解着关键工序的控制点和物料消耗的理论峰值。他的话语里充斥着专业术语和英文缩写,逻辑严密,线条清晰,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史今努力地跟着听,但很多概念对他来说是陌生的。他等林凡讲完,没有质疑那些复杂的图表,而是拿出自己那本边角卷曲的工作笔记,翻到其中一页。
“林工,你说的这个‘精加工日均损耗率’,理论值我明白了。”史今指着笔记上的记录,“但根据上个月试生产时的实际数据,因为老车床精度波动和工人操作习惯,实际损耗比理论值平均高了百分之十五。而且,夜班损耗通常比白班再高百分之五到八。”
林凡愣了一下,推了推眼镜,仔细看向史今笔记上那些密密麻麻却条理清晰的手写数据。这是他模型里没有纳入的变量——人的因素和设备的真实状态。
“还有,”史今又翻过一页,“仓库里这种特种切削液的库存,按你的计划只够满负荷生产十天。但采购科那边反馈,最近货源紧张,采购周期可能要延长到十五天。如果我们不想停产等料,现在就得催他们下单,或者想办法找替代品,哪怕性能稍差一点,也得先顶上。”
林凡沉默了。他的完美模型,在史今提供的这些粗糙却无比真实的现实数据面前,显出了一丝脆弱。他第一次真正意识到,在研究所里推导出的最优解,落到这片充满历史积垢和现实约束的土地上,需要打多少折扣。
“我明白了。”林凡合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语气里没有了之前的绝对自信,反而多了几分务实,“史今同志,你的这些数据非常关键。看来我们的计划,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调整。”
这次简短的会议,成了两人合作的真正开端。它确立了一种模式:林凡负责提供技术方向、质量标准和优化方案,史今则负责将方案与工厂的人员、设备、物料供应等现实条件进行对接和校准,指出可能存在的“坑”,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落地路径。
他们开始频繁地一起出现在车间里。林凡拿着图纸和检测仪器,一丝不苟地核查着加工精度;史今则跟工人了解操作难点,查看设备运行记录,协调急需的配件。一个追着“标准”跑,一个盯着“保障”看。
这种组合起初让人有些不适应。工人们面对林凡时不免拘谨,生怕说错话;跟史今在一起则放松许多,敢发牢骚,也能提实际困难。但渐渐地,大家发现,当林工那个看起来不近人情的标准,经由史今转化成能理解、能操作的指令,并配套解决了工具、物料等后顾之忧时,活干起来反而顺畅了,质量也真的上去了。
沈玉竹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她为史今的快速成长感到高兴,也欣赏林凡能够放下身段结合实际。但作为一名技术骨干,她更敏锐地察觉到,这种“技术”与“管理”的紧密结合,正在悄然提升着生产环节的效率与话语权。这让她不禁思考,自己纯技术路线的未来在哪里。同时,看到史今与林凡配合日渐默契,讨论问题时那种男性之间特有的、专注于事业的直接与投入,她心里偶尔会掠过一丝自己也无法完全理解的、微妙的疏离感。
一天傍晚,两人在车间调试新设备忙到很晚。走出车间时,已是星斗满天。林凡忽然停下脚步,对史今说:“史今,和你合作这段时间,我学到了很多。以前我太执着于最优解,忽略了执行层面的人和事。你让我明白,最好的方案,是能落地的方案。”
史今有些不好意思地摇摇头:“林工,是你带来了新东西,让我开了眼界。我就是个干活的,只知道有啥问题就解决啥问题。”
林凡看着他,夜色中目光深邃:“不,你有的,是另一种更宝贵的智慧。对工厂来说,也许我们俩这种‘土洋结合’,才是现阶段最需要的。”
“土洋结合”,这个词让史今怔了一下,随即也笑了。确实,一个带着先进的技术和理论,一个深谙厂情和人性,两者的合流,仿佛给垂暮的永固厂注入了一股奇特的活力。
然而,他们都清楚,第一批播种机部件的批量生产即将正式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现有的和谐与成效,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平静。更艰巨的挑战,正潜伏在前方的道路上,等待着这对临时组合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