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抉择
竞聘的报名表像雪片一样交到了厂办,永固厂这潭水被彻底搅动了。有人摩拳擦掌,有人忧心忡忡,更多的人则在观望和犹豫。史今的名字,赫然出现在了“生产调度岗”的竞聘名单上。这既在不少人的意料之中,又让一些人暗自吃惊。意料之中是因为赵东升对他的赏识有目共睹,吃惊的是他竟真敢去碰这个矛盾最集中、压力最大的岗位。
史今自己也是经过了几番挣扎才递上那份表格。递表前夜,他几乎一宿没合眼。生产调度,看似不像车间主任那样直接管人,却是全厂生产组织的神经中枢,需要协调各方资源,平衡生产进度,处理突发状况,对综合能力要求极高。他一个仓库保管员出身,虽有部队带兵的经验和整顿仓库的成绩,但能否胜任,心里实在没底。
促使他最终做出决定的,是两件事。
一是他无意中听到两个年轻技术员在食堂议论:“史今要是真当上调度就好了,他实在,不玩虚的,起码咱车间的急料不用求爷爷告奶奶了。”这话让他意识到,很多人对改变现状抱有期待,而这种期待,本身就是一种责任。
二是周师傅私下找到他,没提竞聘的事,只是塞给他一本边角都磨毛了的、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各种设备常见故障和应急处理办法的笔记本。“史今,我老了,有些新东西跟不上了。这本东西,我攒了大半辈子,你脑子活,兴许有点用。”周师傅的话说得平淡,但那份沉甸甸的信任,让史今无法退缩。
竞聘答辩会安排在厂会议室,气氛严肃得如同考场。赵东升亲自主持,林凡、几个副厂长以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评委团坐在前排。参加竞聘的人一个个上台,陈述自己的工作思路,回答评委提问。
轮到史今时,他深吸一口气,走上了讲台。他没有准备花哨的演讲稿,面前只放着一本工作笔记。
“各位领导,我叫史今。”他的开场白简单得有些过分,“我没管过全厂的生产,说不出太多大道理。我就说说,如果我当调度,我会怎么做。”
他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结合自己当仓库保管员时看到的问题,一一阐述。比如,如何建立更清晰的物料需求预报机制,减少车间等料的时间;如何根据设备状况和订单缓急,更合理地安排生产批次,避免“饥一顿饱一顿”;他甚至提到了如何利用仓库里那套他摸索出来的“应急配件包”思路,为关键设备建立快速维修响应流程。
“我知道,这些想法还不成熟,会遇到很多困难。”史今最后说道,“但我相信,只要心里装着生产一线,装着咱厂子的实际困难,办法总比困难多。我的优势可能不是懂得最多,但我愿意学,愿意往生产一线跑,愿意听老师傅们的意见,把大家的劲儿拧成一股绳。”
他的发言朴实无华,甚至有些地方显得稚嫩,但每一句都落在实处,带着一股扑面的诚恳和解决问题的决心。台下不少车间主任微微颔首。
提问环节,林凡率先发问,问题很尖锐:“史今同志,你提到的很多措施都依赖于更精细的数据和各部门的紧密协作。如果其他部门不配合,或者数据提供不及时、不准确,你打算如何应对?靠个人情面吗?”
这个问题直指核心,也是史今最担心的环节。他沉默了片刻,抬起头,目光坚定:“林工问到了点子上。光靠个人情面肯定不行,也长不了。我的想法是,首先要把协作流程和数据要求明确下来,变成制度,大家共同遵守。其次,调度室不能光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得主动下去沟通,了解各环节的实际难处,帮着一起想办法。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得让配合顺畅、数据准确的部门和个人,在考核上得到体现,让守规矩、出力的不吃亏。”
他的回答,既承认了制度的必要性,也强调了主动沟通和利益引导,显得务实而周全。林凡听完,没有再追问,只是在本子上记了几笔。
答辩结束后,史今感觉像打了一场硬仗,后背都被汗水浸湿了。结果需要几天后才能公布。
就在竞聘结果悬而未决的当口,一个意想不到的访客找到了史今——林凡。
林凡是在下班后,直接到仓库来找史今的。他依旧穿着整洁的中山装,但脸上的表情少了几分平时的疏离感。
“史今同志,有空聊几句吗?”林凡开门见山。
史今有些意外,点了点头,把林凡让进仓库里间。
“你的答辩我听了,”林凡没有绕弯子,“思路很接地气,尤其是关于建立快速维修响应机制的想法,和我的某些技术管理思路不谋而合。”
史今没想到林凡会是这个开场白,一时不知该如何接话。
“我找你,是想和你商量件事。”林凡继续说道,“新播种机部件的批量生产马上就要开始,这对全厂的生产组织、物料供应、质量控制都是极大的考验。我想提议,成立一个临时的‘生产保障协调小组’,由你牵头,我提供技术支持,共同负责这批订单的顺利交付。”
史今愣住了。这个提议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林凡,这个来自省城的技术专家,竟然主动提出要和他这个“土包子”合作?
林凡似乎看出了他的疑惑,推了推眼镜,语气坦诚:“我擅长技术和流程,但对厂里的人员、现有的生产习惯和潜在的问题,了解不如你深入。这批订单关系到厂的生死,我们需要互补。你觉得怎么样?”
史今看着林凡认真的眼神,心中瞬间转过无数念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如果合作能成,或许能摸索出一条将新技术新管理与工厂实际相结合的路子。
他深吸一口气,伸出手:“林工,只要是为了厂子好,我没问题。”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这一刻,永固厂的未来,似乎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可能。而史今的抉择,也将他推向了一个更广阔、也更复杂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