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风浪
就在竞聘答辩结果即将公布的前夕,第一批播种机部件的批量生产指令,如同一声发令枪,在永固厂打响。整个厂区的气氛瞬间绷紧到了极点。这条临时整合起来的生产线,就像一个刚刚拼凑好的精密仪器,任何一个环节的微小故障,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史今和林凡的“临时小组”立刻进入了高速运转状态。林凡像钉在了生产线上,严格把控着每一道工序的质量关,对参数的细微偏差都毫不留情。史今则化身成了全厂的“救火队长”和“润滑剂”,不是在协调急需的特种钢材入库,就是在解决车间之间因为争抢吊车或熟练工人产生的小摩擦,还要时刻盯着仓库里那些关键物料的库存红线。
然而,风浪总在不经意间掀起。这天下午,机加工车间突然传来消息:一台关键的数显铣床主轴抱死,停机了!
消息像冷水滴进了热油锅。这台设备承担着核心播种盘的精加工任务,它一停,整条线就像被掐住了脖子。王大海急得满头大汗,围着机床直转圈。林凡检查后,脸色凝重:“主轴损坏严重,需要更换。备用主轴库房没有,国内订货周期至少一个月。”
一个月?订单交付迫在眉睫,根本等不起!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一直沉默旁观的周师傅蹲在机床边,眯着眼看了半天,又伸手摸了摸温度,突然开口道:“林工,史今,先别急断定是主轴坏了。我听这动静,像是润滑管路堵了,油供不上,把轴给‘咬’住了。要是这样,说不定还能救。”
林凡皱起眉头,基于他的知识判断,这种症状九成是主轴内部损伤。但他看着周师傅那笃定的眼神,又瞥见史今投来的信任目光,他深吸一口气,做出了一个违背他专业直觉的决定:“周师傅,按您的思路,需要多久排查?”
“拆开润滑系统清理排查,快的话,两三个小时见分晓。”周师傅估算道。
“好!就按您说的办!”史今立刻拍板,“需要什么工具、零件,我马上协调!”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车间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看着周师傅带着两个徒弟,小心翼翼地拆卸、检查、清理。林凡也放下身段,在一旁打着下手,密切观察着每一个步骤。最终,果然在一条细小的润滑油路深处,找到了堵塞元凶——一小团残留的金属屑和油垢混合物。
故障排除,机床重新启动的轰鸣声响起时,车间里爆发出了一阵由衷的欢呼。王大海激动地用力拍着周师傅的肩膀。林凡看着恢复运转的机床,又看看满手油污的周师傅,眼神复杂。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经验这种无法量化的东西,在关键时刻所能爆发的巨大能量。
然而,这场突如其来的故障,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竞聘背景下微妙的人心。故障发生时,有人奋力抢修,也有人冷眼旁观,甚至私下嘀咕:“要是新调度上任,这种老设备早该淘汰了,哪还有这么多事?”
几天后,竞聘结果张榜公布。史今成功竞聘上了生产调度岗。这个结果既在情理之中,又让一些人心里泛酸。与此同时,关于周师傅即将被“优化”掉的小道消息,却不知从何处悄然流传开来,理由是他年纪大、文化低,不适应新生产线要求。
这流言像一根毒刺,扎在了刚刚因为抢修成功而士气稍振的车间里。周师傅虽然没说什么,但干活时明显沉默了许多。史今听到这个消息,心头火起,他知道这是有人在借题发挥,打击异己,也是在给他这个新上任的调度下马威。
他直接去找了赵东升,将故障处理过程和周师傅的关键作用如实汇报,并直言:“厂长,咱们考核里说的‘特殊贡献’,周师傅这样的算不算?如果算,为什么还会有这种流言?”
赵东升听完,目光锐利地看了史今一眼,只说了句:“我知道了。流言止于智者,也止于行动。你把生产抓上去,比什么都强。”
史今明白,赵东升这是在点他,要用业绩说话。但如何在这复杂的局面下,既推进生产,又保护像周师傅这样有价值的老师傅,平衡改革与稳定,成了摆在他面前最棘手的难题。批量生产的压力与竞聘带来的人心浮动,如同两股相互纠缠的暗流,让史今这艘刚刚启航的小船,瞬间感受到了深水之下的巨大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