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标杆
史今在厂长办公室那番仗义执言,后果立竿见影。赵东升虽然没有当场做出裁撤老马的决定,但第二天一早,厂办就下发了一份正式通知:任命史今为“仓库管理及生产保障流程优化小组”的临时负责人,要求他在两周内,不仅要确保新项目物料供应,更要拿出一套覆盖全厂辅助岗位的、可量化、可执行的绩效考核初步方案。
这份任命,像一把双刃剑。表面上,是认可和重用;实质上,却是将史今推到了更炙热的火堆上烤。他不仅要继续干好仓库的本职工作,还要去制定一套可能决定许多像老马一样的老工人去留的规则。这等于让他亲手拿起改革的刀,而刀锋首先对准的,可能就是身边人。
压力首先来自老马。看到通知后,老马脸上的感激变成了更深的惶恐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疏远。他不再抢着干活,而是变得小心翼翼,甚至有些手足无措,仿佛史今一夜之间成了能决定他命运的“官”。这种变化,让史今心里像压了块石头,比面对任何刁难都更让他难受。
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赵东升召开了新项目投产前的最后一次协调会。会议气氛紧张,当讨论到各环节衔接和责任界定时,采购科科长首先发难:
“赵厂长,新物料清单要求高,采购周期紧,万一因为仓库验收、保管或者发放不及时,影响了生产进度,这个责任我们采购科可负不起。”他话里话外,明显是想把潜在的风险提前撇清。
立刻有人附和:“是啊,仓库现在是关键环节,史今同志虽然能干,但毕竟经验尚浅,又加了这么重的担子……”
矛头若隐若现地指向了史今。会议室里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着史今,包括面无表情的赵东升和微微蹙眉的沈玉竹。这是一个公开的考验,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局”。如果史今表现出任何畏难或推诿,那么不仅他刚刚获得的“临时负责人”身份会沦为笑柄,赵东升也可能借此强调裁员的“必要性”。
史今深吸一口气,平静地抬起头,目光扫过发言的几人,最后落在赵东升身上:“厂长,各位领导。仓库环节的责任,我可以负。”
一句话,让会议室里响起细微的吸气声。如此干脆地揽责,出乎所有人意料。
“但是,”史今话锋一转,语气依旧平稳,“责任需要清晰的界限来界定。要保证物料供应及时准确,光靠仓库努力不够。我需要采购科提供明确的到货时间预报,误差不能超过半天;需要各车间提前至少四小时提交规范的领料单;需要技术科确保物料清单准确无误,任何临时变更必须书面通知并签字确认。”
他条理清晰,提出的每一条都是基于实际运作中的痛点,直指问题核心。这不是推诿,而是要求建立一套公平、高效、权责分明的工作流程。
“如果这些前提条件能满足,”史今最后说道,“我以党性保证,仓库环节绝不会拖后腿。如果因为我管理不善造成损失,我自愿接受任何处分。”
会场一片寂静。史今的回答,不仅接住了挑战,反而将了那些想推卸责任的人一军。他展现出的不是蛮干,而是一种基于流程和规则的现代管理思维雏形,这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保管员的范畴。
林凡看着史今,眼神中第一次露出了不加掩饰的欣赏。沈玉竹紧蹙的眉头微微舒展,但眼底的担忧却更深了——史今表现得越出色,就越会被架在高处,将来一旦有细微闪失,摔得也会越重。
赵东升终于开口,脸上依旧看不出喜怒:“史今同志提出的流程要求,合情合理。各相关部门必须配合。他要的,就是新流程的一部分。这件事,就按史今说的办。”他一锤定音,等于正式将史今推上了“制定规则”的位置。
散会后,史今独自走在回仓库的路上,并没有感到丝毫胜利的喜悦。他知道,真正的难题才刚刚开始。制定考核标准,意味着他要去衡量每一个像老马这样的工人的价值,这远比管理冰冷的物资要复杂和残酷得多。赵东升将他立为“标杆”,但这根标杆,正插在改革漩涡的最中心,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风刀霜剑。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仿佛又回到了刚进厂时,独自面对那座混乱仓库的时刻。只是这一次,他要整理的,不再是零件,而是复杂的人心和既定的利益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