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一千种醒来的姿势 > 第120章 第一一三个梦:夺命工厂

现实中的时间来到了周一,仿佛全世界的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名为“不想上班”的惰性气体。我所在的互联网公司,一个旨在“赋能”、“打造极致用户体验”的项目,正陷入典型的泥沼:需求反复横跳而资源捉襟见肘,团队成员脸上挂着统一的疲惫与麻木,晨会上的发言有气无力,仿佛每个人都在用灵魂打卡,肉身则留在工位上缓慢风化。推进?缓慢得像是在浓稠的糖浆里跋涉。我看着这一幕,脑子里不受控制地冒出一个极其荒诞的念头:要是现在给他们放一首《好日子》,或者哪怕来段《春江花月夜》,是不是就能把这摊死水搅活?

这想法让我自己都愣了一下,随即失笑。梦境与现实,终究有条无可逾越的界限。但那条界限,似乎正因为连续不断的“夜间兼职”而变得越来越模糊。晚上,我带着这份对现实无力感的自嘲,以及一丝“要是在梦里,这都不是事儿”的微妙优越感,闭上了眼睛。

……

意识在五十岁的躯壳中苏醒,一种熟悉的使命感也随之加载完毕。腕表型个人终端上,青鸾的信息早已静候。

“舞孃顾问,新任务简报已发送。目标:城东‘恒力’精密制造三厂。情况:长期管理混乱,无效加班严重,工人群体性情绪问题突出,表现为极端怠工、怨气积聚,近三个月内非正常伤亡事件(主要为高坠)频发,已达14起,生产效率降至冰点。初步判断为大规模、高强度的集体抑郁、焦躁与躯体化反应。任务目标:缓解工人极端负面情绪,为后续管理介入与秩序重建创造心理基础。请注意,此场景情绪毒素浓度高,需谨慎选择干预媒介。”

“恒力三厂……”我低声念着这个名字,脑海里已经勾勒出一幅灰暗、压抑的图景。这不是外敌,而是内耗;不是瞬间的爆发,而是漫长的煎熬。这种弥漫性的精神枯萎,比菜市场的明刀明枪和隔离医院的绝望悲鸣,更考验能力的精度与深度。

我迅速回复:“收到。需要路博士的协同分析,以及该厂工人年龄构成、主要籍贯等可能影响音乐偏好的背景数据。”

“数据已同步至您的终端。路博士将在行动现场提供支持。”青鸾的回复总是高效精准。

我点开终端投射出的光屏,仔细阅读着关于“恒力三厂”的详细资料。工人平均年龄42岁,多来自本省及周边劳务输出大省,日常工作环境噪音巨大,长期处于机械重复、缺乏自主性的高强度劳作中……这些信息在我脑中飞快地与我的“战略音乐储备库”进行着匹配。高强度舞曲?绝对不行,那是对他们紧绷神经的又一次残酷鞭挞。过于柔美的新世纪音乐?恐怕难以穿透那层由疲惫和愤怒构筑的厚重心防。

我需要一种既能带来深层秩序感,又能洗涤焦躁,同时蕴含某种精神力量,能引导思绪走向开阔与宁静的音乐。我想到了古典音乐中的某些杰作,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复杂结构与深刻情感。尤其是巴赫,他的音乐里有一种超越情感的、近乎数学的神性秩序。

我调出歌单库,开始精心挑选。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格伦·古尔德1981年那版,手指轻敲琴板的细微声响与那冷静、睿智、充满精密逻辑的旋律交织,或许能为他们混乱的内心世界重新建立一种内在的节奏与章法。德彪西的《前奏曲》第一册 & 第二册,克劳迪奥·阿劳1978年的诠释,那些模糊的调性、丰富的音色与充满想象力的音乐画面,或许能将他们从枯燥的流水线上暂时解放出来,神游于“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沉没的教堂”、“月光照临的露台”这些意象之中。此外还需要一些东方的智慧与旷达,来触动他们文化血脉深处的某种共鸣。吴兆基先生1985年演奏的《鸥鹭忘机》,那清微淡远、物我两忘的古琴声,或许能化解一些机心与争斗的怨气。最后,是管平湖先生1956年弹奏的《流水》,那奔腾不息、百折不挠又终归浩瀚的意象,或许能给他们注入一丝坚韧的生命力。

我将这四部作品按顺序排列,组建了一个名为“工厂抚慰·秩序与生命”的任务歌单。这更像是一次声音的理疗,一次针对集体心理创伤的精密手术。

上午十点,青鸾驾车准时到来。我拉着我的黑色音响上车,发现后座上不仅是路博士,王队竟然也在。他依旧穿着那身笔挺的制服,表情严肃,看到我只是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这阵仗让我心里微微一紧,看来上面对这次任务异常重视。

“压力不用太大,舞孃顾问。”王队的声音平稳有力,“这种积弊已久的问题,根源在于管理。你的任务是为后续的治理创造出一个不那么‘易燃易爆’的心理环境。记住,你不是去解决所有问题的。”

“明白,王队。”我点点头,心里却知道,这“心理环境”的改造,其难度绝不亚于任何一次正面冲突。

路博士今天看起来气色不错、红光满面的,许是对接下去的任务数据表现充满期待。他推了推眼镜,切入正题:“根据传输回的匿名生理数据监测,目标区域内工人的集体压力指数、焦虑水平均处于持续红色高危状态,与抑郁相关的神经电生理指标也显著异常。您选择的音乐方向从理论上看是合理的。巴赫的音乐结构能提供认知秩序,德彪西的作品有助于情绪疏解与想象力激活,而两首古琴曲则可能通过文化亲近感触发更深层的放松反应。我们需要重点关注音乐播放后,群体生理指标的改善程度,以及‘情绪 contagion’(情绪传染)的逆转速度。”

车辆驶入工业区,空气似乎都变得沉滞起来。“恒力三厂”那略显老旧的厂房出现在视野里,灰色的外墙,紧闭的窗户,连门口飘扬的旗帜都显得无精打采。在青鸾的安排下,我们直接进入了厂区内部的一片空地,这里是工人午休时聚集的主要场所之一。此时距离午休还有半小时,但已经能看到一些面色疲惫、眼神空洞的工人或坐或站,零星地分布在角落,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交流,整个空间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低气压。空气中漂浮着看不见的情绪粉尘,沉重、灰暗,吸一口都觉得心肺不适。

我能感觉到,一种深切的疲惫和绝望感,如同实质般压迫着这里的每一个角落。几个工人蹲在墙根,眼神发直地盯着地面;一个看起来像是小组长的中年男人,正对着手机低声咆哮,额角青筋暴起;更远处,几个年轻一点的工人面无表情地刷着手机,手指机械地滑动,脸上没有任何情绪波澜。

王队和青鸾默契地散开,占据有利位置,警惕地观察着四周。路博士则迅速在一个相对隐蔽的角落架设好他的便携式监测设备,屏幕亮起,复杂的数据流开始滚动。

“环境情绪毒素浓度确认极高,”路博士低声道,“群体交感神经持续过度兴奋,副交感神经活性受到抑制。这是典型慢性应激状态,伴随集体性心境低落。”

我深吸一口气,知道不能再等。午休铃声尖锐地响起,如同一个开关,更多的工人从各个车间门口涌出,像一股灰黑色的、沉默的潮水,汇入这片空地。嘈杂声起来了,但那不是活力的体现,而是各种抱怨、咳嗽、沉重脚步声混合成的、令人烦躁的背景音。空气中的怨气几乎凝成了实质。

就是现在了。

我打开了那只黑色的拉杆音响。没有预热,没有试探,我直接播放了歌单上的第一首——格伦·古尔德演奏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清澈、冷静、带着一丝疏离感的钢琴声,如同一道清泉,骤然注入这片弥漫着情绪淤泥的空间。起初,工人们似乎毫无反应,依旧沉浸在自己的疲惫和烦躁里。嘈杂声甚至一度试图淹没这“不合时宜”的古典乐。

但巴赫的音乐拥有一种奇异的结构力量。那严谨的对位、循环往复又不断变化的旋律线条,像一只无形的手,开始梳理着空气中混乱的“情绪粒子”。大约三五分钟后,我注意到,那个对着手机咆哮的小组长,不知何时已经放下了手机,他依旧皱着眉头,但暴戾的气息减弱了许多,他似乎在……倾听?墙根那几个眼神发直的工人,僵硬的肩膀微微松弛了一些。人群中持续的、低沉的抱怨声,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分贝。

《哥德堡变奏曲》在古尔德冷静克制的演绎中走向终结。我没有停顿,直接切入了吴兆基先生的《鸥鹭忘机》。悠远、古朴、带着山林气息的古琴声取代了钢琴的理性。这首曲子似乎拥有更强的渗透力。那清微淡远的旋律,仿佛能洗去人心头的尘垢,让紧绷的心神终于松弛下来。我看到更多工人抬起了头,茫然地寻找着声音的来源,他们脸上紧绷的肌肉线条柔和了,那种深刻的、刻入眉心的“川”字纹路,似乎也浅淡了一些。空气中那种剑拔弩张的焦躁感,明显地被一种逐渐弥漫开来的宁静所稀释。

接着,是德彪西的《前奏曲》。阿劳的演奏赋予了这些音乐片段丰富的色彩和朦胧的意境。“帆”、“原野上的风”、“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这些音符不再是抽象的,它们仿佛化作了具体的画面,在这些常年与冰冷机器打交道的工人们脑海中,投射出短暂却珍贵的图景。我看到一个年轻工人闭上了眼睛,嘴角甚至泛起一丝几乎无法察觉的、向往的微笑。另一个中年女工,则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口袋,那里或许藏着她女儿的照片。

最后,是管平湖先生的《流水》。琮琮铮铮的琴声起初细弱,继而奔涌,时而幽咽,时而澎湃,描绘着水滴石穿、汇溪成河、奔流到海的整个过程。这充满生命动感的音乐,与之前几首的宁静理性形成对比,却又奇异地融合在一起。我注意到,工人们的姿态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不再蜷缩,不再紧绷。许多人自然地舒展着身体,有的甚至直接坐在了地上,仰头望着并不算蓝的天空,眼神里不再是空洞和绝望,而是一种放空后的平静,甚至……一丝微弱的生机。

整个空地的气氛彻底变了。之前是压抑的火山口,现在则像一片雨后初霁的林中草坪。工人们开始有了简单的、低声的交谈,不再是抱怨,而是一些日常的闲话。脸上也开始出现了细微的表情变化,不再是统一的麻木。

路博士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奇迹……数据出现断崖式向好!集体平均焦虑指数下降65%,压力激素水平回落至安全阈值!与愉悦和放松相关的脑波活动显著增强!抑郁相关生理指标改善率超过50%!这效果……这效果比我们最乐观的预估还要好!”

王队不知何时走到了我身边,他看着眼前这截然不同的景象,沉默了片刻,然后低声对我说:“你给了他们一个真正的‘午休’。”

任务完成,我们悄然离去。

回去的路上我突然意识到,所里给的这台拉杆音响,撇开那些我还没弄明白的黑科技不提,光是它作为一台“广场音响”的本职,就有着超乎想象的顶级实力。之前一直用它放电子舞曲、流行音乐之类的,真是大材小用了。直到今天播放巴赫、德彪西和这些古琴名曲,才让它遇上了真正的试金石。

我清晰地体察到,这是一台追求极度忠实还原的机器,没有任何花哨的音染。它的解析力惊人,能将《哥德堡变奏曲》中错综复杂的声部线条梳理得清清楚楚,毫不粘连;功放的控制力十足,推得喇叭单元收放自如——高频如古琴泛音,清亮飘逸且毫不刺耳;中频像钢琴的共鸣,饱满沉稳,质感真实;低频下潜得既深又扎实,提供了稳固的声底。最让我震撼的是它的声场表现,宽度、深度和层次感都无可挑剔,生生把这工厂空地还原成了一个立体感十足的专业音乐厅。这硬素质,绝对比我当年在音响店里蹭听的那些天价器材还要厉害。

几天后,在我每天声乐和舞蹈课交替的日常生活中,后续报告反馈回来。工厂管理层反映,工人的精神面貌在音乐干预后出现了显著且持续的改善。生产效率在接下来的一周内提升了20%,并且保持稳定。更令人惊喜的是,工人们提出的诉求和建议也变得具体、清晰、富有建设性,不再是之前那种模糊、情绪化、无法落地的抱怨。他们开始能够理性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与管理方进行有效沟通。我的能力对于对抗抑郁、极端高压、暴躁情绪及其引发的身体不良反应的正面效果,得到了又一次强有力的确认。

那天晚上,五十岁的我回顾着这份报告,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绪。能力在扩展,从平息冲突,到疗愈身体,再到如今抚慰精神。这应用范围,确实太广了,广到让我感到一丝敬畏与惶恐。

……

在无法感知时间的纯粹的睡眠后,现实中的“我”缓缓醒来。窗外的阳光似乎都比往日更明亮了几分。

梦中的成就感与现实的无力感再次形成微妙对比,但这一次,我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优越感,更是一种笃定。我的能力或许无法直接解决现实中团队的管理问题,但那个在梦中能用音乐抚平集体创伤的“舞孃”,似乎也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关于理解、耐心以及相信“改变会发生”的种子。精神层面的问题,无论是梦工厂的工人,还是现实中的同事,其根源或许复杂,但绝非不可触动。这份认知,比任何短暂的爽快感,都来得更为珍贵和有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