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我揉着有些酸涩的眼睛坐起身,昨夜在梦中构建“战略音乐储备库”耗费了太多心神,即使醒来,脑海里似乎还在自动回放着各种节奏和旋律片段,像后台持续运行的程序,带来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感。然而,与这丝疲惫并存的,是一种奇异的、近乎沸腾的兴奋。能力的科学解释、王队的认可、以及那份亲手梳理歌单带来的掌控感,共同发酵成一种强烈的期待,让我对今晚的“梦境剧情”充满了迫切的求知欲。白天的牛马工作似乎也蒙上了一层滤镜,那些琐碎的争执、推诿的扯皮,在“行走的快乐荷尔蒙发射器”这一新身份对照下,显得格外……渺小且无趣。我几乎是数着钟点度过了一天,草草解决了晚餐,便迫不及待地投入床铺的怀抱,渴望再次连接那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梦境世界。
……
意识沉浮,再次锚定时,已然身处五十岁退休嬢嬢杨女士,同时也是代号“舞孃”的特派员顾问的躯体之中。窗外天色微明,预示着梦中世界新一天的开始。
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醒来”的实感,手腕上那看似普通智能腕表的个人终端便发出了一阵低沉而持续的嗡鸣,屏幕上跳动着红色的优先级任务标识。是青鸾的紧急通讯。
“舞孃顾问,早上好。很抱歉打扰您的清晨,但有紧急任务需要您立刻出动。”青鸾的声音透过设备传来,依旧平稳冷静,但语速比平时稍快,透露出事态的紧急性。
“请讲。”我迅速坐直身体,睡意瞬间驱散,心脏因“紧急”二字而微微加速跳动。
“城西新区的突发性传染病隔离医院,‘启明’中心。”青鸾言简意赅地介绍,“一种新型呼吸道病毒,传染性较强,目前所有确诊患者及部分密接家属均在内隔离。问题在于,隔离时间超出预期,部分重症患者病情反复,加上环境封闭、信息不确定以及对未来的恐惧,从昨晚开始,院内出现了大规模的集体性哀伤、焦虑和绝望情绪。这种负面情绪正在像病毒一样在人群中加速蔓延,严重影响了部分病人的治疗依从性,甚至出现了抵抗医护、试图强行离开隔离区的极端个案。常规的心理干预效果有限,且覆盖面不足。AI‘河图’推演,若情绪继续恶化,很可能在今日午前引发大规模骚乱或集体性的身心崩溃,这不仅会导致疫情控制失败,更可能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
我听着描述,眉头紧紧锁起。菜市场是明刀明枪的冲突,而这里,是无形的、弥漫在空气里的绝望和恐惧。这任务,显然比“菜市蹦迪”要棘手无数倍。目标不是平息暴力,而是抚慰濒临崩溃的心灵,甚至可能……要尽量给予生的希望。这需要何等精细的操作?
“我明白了。任务目标是安抚情绪,稳定局面,为医疗救治创造心理条件,对吗?”我确认道。
“是的。任务等级:高。要求:极度精细的情绪引导与控制,避免任何可能刺激到脆弱神经的强节奏或激烈音效。我和路博士将全程协同您执行任务,我们已在前往与您汇合的路上,预计五分钟后抵达您楼下。请准备好您的装备。”
“收到。”我切断通讯,深吸一口气。快速起身,换上一身轻便但得体的休闲服,将那台升级版的黑色拉杆音响检查了一遍,确认电量满格。脑海中飞速检索着昨夜才刚刚初步构建的“歌单库”。“高强度同步”类首先排除,那是火上浇油;“中强度引导”类也不太合适,需要的是平复,而非简单的秩序构建。我的目光最终落在了那个新建的、还未来得及细化的“舒缓平复/情绪安抚与沟通促进类”文件夹上。
时间紧迫,来不及精细挑选。我凭着直觉和过去听音乐积累的模糊经验,快速筛选了几首我认为可能符合“治愈”、“宁静”、“充满生命力”标签的纯音乐,临时组建了一个名为“启明抚慰”的任务歌单。这里面有宗次郎陶笛演奏的《故乡的原风景》,有《琵琶语》这样空灵哀婉但最终导向释然的民乐,有《春江花月夜》的全本民乐合奏,还有一些诸如《Through the Arbor》(穿过林荫)、《Childhood Memory》(童年记忆)之类旋律优美、氛围宁静的新世纪钢琴曲或管弦乐。我反复在心中默念小路博士的提醒:“音乐选择是关键。”
五分钟后,青鸾那辆毫不起眼的灰色SUV准时停在楼下。我拉着音响上车,发现后座上除了穿着合身作战服、神情肃穆的青鸾,还坐着同样一身便装但眼神格外清亮的路博士。他膝盖上放着一台超薄的便携式工作站,屏幕上正流淌着我看不懂的数据流和波形图。
“舞孃顾问,早上好。”路博士推了推眼镜,向我点头致意,随即目光又回到了屏幕上,“根据前方传回的实时生命体征监测数据(匿名聚合数据),目标区域群体的平均心率、皮质醇水平等应激指标仍在持续攀升,情绪指数已接近危险阈值。我们需要尽快介入。”
“歌单我临时准备了一些舒缓治愈的纯音乐,”我一边系安全带一边说,“但心里没底,这种场景……我的能力真的能起作用吗?”
“理论上可行。”路博士头也不抬,手指飞快地在虚拟键盘上操作着,“您的核心能力是引发神经共鸣,影响神经递质平衡。愉悦感相关的神经通路与缓解痛苦、产生希望感的区域存在大量重叠。关键在于音乐元素的选择:避免强烈、突兀的节奏驱动;优先选择谐波丰富、旋律线条平稳流畅、音色温暖柔和的器乐作品;调性上,大调通常比小调更易于引发积极联想,但某些具有‘悲伤-释怀’情绪曲线的小调作品也可能起到情绪宣泄和净化的作用。我们需要在行动中实时监测数据反馈,动态调整音乐策略。”
青鸾沉稳地发动了汽车,汇入清晨的车流,他补充道:“现场情况复杂,隔离区内部分区域情绪尤其激烈。我们无法进入核心污染区,计划是在隔离医院外围,选择一个风向、建筑结构最利于声音传播的位置,由您播放音乐。我们会协调院方,暂时开放部分非紧急区域的窗户,并确保公共广播系统处于待命状态,必要时进行辅助扩音。行动期间,我和路博士会负责您的安全,并监控全场数据变化。”
我点点头,这次不是狂欢,是疗愈,是试图用声音去缝合濒临破碎的精神世界。责任重大,让我前所未有地感到压力。
车辆很快抵达了城西的“启明”中心。医院外围已经拉起了警戒线,气氛凝重。在青鸾的协调下,我们被引导至医院侧面的一处小花园,这里相对僻静,正对着医院主体大楼,楼上有不少窗户敞开着。
路博士迅速架设起几个小巧的监测设备,屏幕上的数据流变得更加密集。“位置理想。风向东南,风速二级,有利于声音传播。大楼结构对中低频吸收较小。可以开始了吗,舞孃顾问?”他看向我,眼神里是纯粹的科研专注。
我深吸一口气,看了一眼身旁默然伫立、如同山岳般可靠的青鸾,他对我微微颔首,给予无言的鼓励。我打开了那只黑色的拉杆音响,指尖在触控屏上划过,最终点选了“启明抚慰”歌单中的第一首——宗次郎的《故乡的原风景》。我没有选择最大音量,而是调整到一个我认为既能清晰传入楼内,又不会显得突兀、聒噪的适中水平。
空灵、悠远、带着一丝淡淡乡愁的陶笛声,如同清澈的溪流,缓缓从小音箱中流淌而出,乘着微风,飘向那座被焦虑和绝望笼罩的白色建筑。
起初,似乎并没有什么肉眼可见的变化。楼上的窗户后面,偶尔还能看到晃动的人影,或模糊的哭泣剪影。路博士紧盯着屏幕上的数据,低声汇报:“初始接触……群体平均心率增速有所放缓,但仍在高位。皮质醇水平曲线……出现微小波动……有部分个体脑波出现向α波(放松波)转化的趋势……”
我屏住呼吸,让音乐持续。陶笛声之后,接上了一曲《Through the Arbor》,优美的钢琴旋律如同阳光穿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点,宁静而充满生机。
几分钟后,变化开始显现。
三楼的一扇窗户后,一位原本一直面对着墙壁、肩膀剧烈耸动的女性家属,缓缓转过了身,她倚在窗边,闭上眼睛,仰起头,任由微风和音乐拂过她的面庞,紧攥的拳头不知不觉松开了。
五楼的一个病房窗口,一位身上还连着监测设备导线、一直烦躁地试图扯掉氧气面罩的重症老年患者,动作渐渐慢了下来。他浑浊的双眼望向窗外声音传来的方向,剧烈起伏的胸口慢慢平复,最终,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戴着氧气面罩的头颅向后靠在枕头上,紧锁的眉头一点点舒展开来。旁边的监护仪上,代表血氧饱和度的数字,从之前危险的90,缓慢而坚定地爬升到了94,然后稳定在95。
另一间病房里,一对因为孩子确诊而濒临崩溃、互相指责、几乎要动手的年轻父母,在如泣如诉却又最终导向平和的《琵琶语》旋律中,突然停下了争吵。母亲颓然坐倒在地,无声地流泪,父亲怔怔地看着哭泣的妻子和床上昏睡的孩子,猛地抱住了自己的头,肩膀剧烈抖动。然后,他像是耗尽了所有力气,缓缓滑坐到妻子身边,伸出手,笨拙地、却又无比坚定地,将她揽入了怀中。两人紧紧相拥,不再是互相攻击的刺猬,而是暴风雨中唯一能彼此依靠的浮木,泪水肆意流淌,却不再是绝望的宣泄,而是一种积压已久情绪的巨大释放。
路博士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数据出现显著变化!群体平均心率下降明显,已接近正常范围上限!皮质醇水平出现断崖式下跌!β-内啡肽和相关镇静型神经递质水平显著提升!多个个体的疼痛指数报告同步下降!这……这效果比预想中还要好!音乐的选择非常精准,舞孃顾问!”
青鸾也低声说道:“院方通讯反馈,核心隔离区内,之前最激动的几个区域已经安静下来。试图冲击隔离门的个案停止了行为,配合安抚。医护人员的压力指数也在同步下降。”
我心中一块大石落地,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和感动包围了我。我的音乐……真的能抚慰痛苦,甚至……影响生理指标?我看着那些窗户后面逐渐平静下来的人们,看着监测屏幕上那些冰冷数字所代表的、生命状态的向好转变,一种前所未有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我小心翼翼地操控着歌单,根据路博士的数据反馈,适时切换着音乐。《春江花月夜》的婉转辽阔,《Childhood Memory》的纯净温馨……音乐如同无形的药液,通过听觉,精准地滴注进每个焦渴的心灵。
当最后一个音符缓缓消散在空气中,医院大楼似乎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不再是剑拔弩张、绝望痛苦的死寂,而是一种疲惫后得以喘息、伤痛被稍稍抚平的祥和。
任务结束,我们悄无声息地撤离。
返回研究所进行初步任务复盘时,更详细的数据分析结果被呈报上来。数据显示,在“舞孃”音乐干预期间,所有监测患者的疼痛指数平均下降了百分之三十五,应激激素水平降低了近百分之四十。更令人惊喜的是,家属的二次传染率在后续观察中出现了显著降低的趋势,而病人的平均恢复速度,相较于未有此类干预的类似病例对照组,提升了约百分之十五。
路博士在报告最后写道:“初步推测,‘舞孃’的能力可能通过精确匹配的声波频率与谐波结构,不仅优化了神经递质平衡,促进了内啡肽等具有镇痛和愉悦效果的神经物质分泌,还可能通过某种尚未完全明晰的机制,轻微调节了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改善了机体应激状态下的生理内环境,从而对免疫系统功能产生了积极的间接影响。这是该能力首次展现出对生理状态的、超越情绪层面的、可量化的直接积极影响。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王队看着报告,那张万年不变的扑克脸上,眼神似乎微微闪动了一下,他看向我,只说了一句:“做得很好。‘舞孃’,你的能力,比我们想象的更具1潜力。”
这句简短的肯定,比任何赞扬都更有分量。
青鸾送我回家的路上,车内一片安静。我们都还沉浸在刚才那场无声“战役”带来的震撼之中。夕阳将天空染成温暖的橘红色,与清晨出发时的凝重截然不同。
回到家,我给自己简单弄了份晚餐,却没什么胃口。脑子里反复回放着医院窗口那些逐渐平静的面孔,以及路博士报告中那些冰冷却充满力量的数据。
我的音乐,能治病?
这个认知带来的并不是狂喜,而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不能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有趣的“异能”,它更像是一种……需要极度的谨慎和足够的智慧去运用的“声音道具”。
晚上,五十岁的我躺在自己的床上,望着天花板,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敬畏与对前路的思考。能力的边界在哪里?它还能做到什么?我又该如何更好地驾驭它?
……
在“我的音乐居然能影响生理,甚至可能辅助治疗?”的巨大震撼与沉思中,我缓缓醒来。现实世界的晨曦透过窗帘缝隙洒入房间。
梦中那沉甸甸的责任感和敬畏感,似乎也部分渗透到了现实。我坐起身,感觉内心前所未有地澄澈和平静。相比于梦中试图用旋律去对抗疾病和绝望,现实中那些职场得失、人际摩擦,显得越发微不足道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