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一个白天,我脑子里反复回味着昨日梦中那场别开生面的“菜市场舞林大会”。那些手持砍骨刀、面露凶光的肉铺老板,在《不如跳舞》的魔性旋律中化身笨拙却投入的舞者;那些攥紧扁担、准备冲锋的老农,在《眉飞色舞》的强劲节奏里扭起了自己都未曾发掘的秧歌……这极具反差感的画面,成了我内心深处的天然气泡水喷泉,持续不断地爆裂着愉悦的泡泡。这种奇特的“战绩”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精神阈值,以至于面对现实中又一天的琐碎和苟且,竟也能生出几分俯瞰众生般的从容与游刃有余(我发誓这绝不是解离!)。我高效地处理完手头的事务,像清理游戏日常任务一样,将那些微小的烦恼一键屏蔽,心中怀揣着一种“赶着去追更”的迫切,早早将自己投入了睡眠之神(如果有的话)的怀抱,期待着梦境世界那奇妙的剧情发展
……
意识在五十岁躯体中苏醒:既是退休嬢嬢杨女士,也是特殊部门的“舞孃”顾问。匆匆解决了早餐——一杯微波炉加热的牛奶混入即食燕麦片,我甚至没时间细细品味,便换好衣服,赶往了离家不远的一家连锁KTV的包厢。这里,是异管所为我安排的,掩人耳目的培训场所。
今天上的是四小时的声乐课。授课的是资深声乐老师林老师,他气质温婉沉静,说话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仿佛一个清脆的小铃铛,清晰悦耳。他非常耐心、细致地直接教起了发声方法,而不是像一般的老师那样一上来讲一大堆理论和概论。
“声音,是振动,是能量,是很有力量的武器,或者说,工具。”他示意我将手掌轻轻按在自己的喉部、胸口正中和下腹部,“不同的发力点和共鸣腔体,会产生截然不同的音色、音量乃至情感效果。我们常说,唱歌要用‘气息’,不能单靠嗓子喊。但这气息,它的根在这里,”他点了点自己的腹部,“丹田发力,形成稳定的气压,通过这里,”手指移到胸腔,“进行第一次放大和润色,形成胸腔共鸣,让声音厚实;最后,气息和声音涌向这里,”他指了指自己的眉心和鼻梁后方,“头腔共鸣,它能让声音变得明亮、穿透,有飞翔的感觉……”
他几乎是“手把手”地引导我感受气息的流动,像一个教练指导运动员调整呼吸节奏。他让我分别体验从喉咙直接挤出的、干涩的“白声”,再到尝试抬起软腭,运用口腔、鼻腔共鸣的、稍微圆润些的“头声”,最后尝试沉下气息,寻找那种能让胸口微微振动的“胸声”。每一种感觉都微妙而不同,让我这个习惯了跟着旋律瞎哼哼的业余爱好者大开眼界。
为了让我更直观地理解这些理论在实战中的应用,他甚至搬出了世界歌坛的各位天后级人物作为范例,他的平板电脑里存着大量经过分析的音频片段和现场视频。
“你看,像已故的惠特尼·休斯顿,他的强混声技术可谓登峰造极。”他播放着《I Will Always Love You》的经典片段,“你听,他的胸声基础极其扎实,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感和厚度,同时他的头声辉煌通透,两者连接得天衣无缝,所以能在极高的音区依然保持金属般的质感和强大的情感冲击力,适合表达那种决绝的、史诗般的情感。”
接着,他又切换到了莎拉·布莱曼的《Time to Say Goodbye》。“而莎拉·布莱曼,他更偏重头声和混声,音色空灵飘渺,如同在云端吟唱,气息控制精妙绝伦。他营造的是另一种神圣、超脱、梦幻的氛围,引导听众进入一种冥想般的状态。”
“再比如阿黛尔,”他播放了《Rolling in the Deep》的副歌,“他的灵魂乐唱法,胸声运用得非常出色,声音自带一种沙哑的、颗粒感的磁性,叙事感极强,仿佛在用声音讲述故事,能直接撞击听众的心灵。”
他耐心地总结道:“这些站在金字塔顶端的歌手,很多是天赋异禀,加上后天数十年如一日的苦练,才能将各种共鸣方式运用得出神入化,融入自己的艺术表达。我们普通人,通过系统性的学习,虽然大概率永远无法达到他们那种挥洒自如的艺术境界,但掌握正确的基础发声方法,明确努力的方向,每天坚持练习,不仅能在工作中保护嗓子,更能实实在在地拓展音域,提升音质,丰富表现力。最终获得的,不单是技巧上的进步,更是表达自我、感受音乐魅力的、更深层次的快乐。”
一上午的课程下来,我感觉自己的身体和大脑都经历了一场高强度的“军训”。原来唱歌不仅仅是“唱”,里面竟有如此复杂的技术和精细的控制。虽然练习得嗓子微微发紧,腹部肌肉也有些酸涩,但内心却充满了获取新知识的满足感。
下课后,我马不停蹄地赶回家,用一顿极致的“白人饭”——几片罗马生菜叶裹上真空包装的即食鸡胸肉条,配一杯提神的黑咖啡——快速敷衍了午餐。因为接下来,还有一项重要且严肃的任务等着我:撰写人生中第一份“外勤任务报告”。
点开我的“腕表”,调出内部系统的报告模板。看着浮空投影屏幕上熟悉的“任务编号:WS-2024-001”、“行动代号:菜市蹦迪”、“执行顾问:舞孃”、“任务概述”、“过程详述”、“效果评估”、“问题与反思”、“改进建议”等标准栏目,我不禁哑然失笑。这格式,这框架,跟现实中写的各种项目报告、运营复盘、日报周报月报……简直一模一样!身为一个在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深社畜,一年不知道要生产多少万字这类文本,这套流程我简直是肌肉记忆,太熟了!
我立刻进入“打工人”状态,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敲击声密集而稳定。我将“菜市蹦迪”行动的背景、前期情报、执行过程、尤其是那荒诞不经却又效果卓著的“非暴力”解决方式,用尽可能客观、精炼、但又保留关键细节的白话文描述清楚。在“效果评估”一栏,我重点强调了升级版黑色音响的卓越性能——更广的覆盖范围、更强的同步精度、以及对激烈对抗情绪那种近乎“清洗”般的转化效率。在“问题与反思”中,我诚实写道,作为初次执行任务的新手顾问,面对真实冲突场景时,内心难免紧张,对音乐切换时机和节奏强弱的把控或许可以更精准、更有策略性。最后,在“改进建议”一栏,我结合自己过去的运营经验,提出是否可以由研究所技术部门协助,初步建立一个“任务场景-目标人群心理-音乐类型”的匹配模型或数据库,作为未来行动中的辅助参考工具。
洋洋洒洒几千字的报告,一气呵成,结构清晰,重点突出。仔细检查了一遍格式、用词和可能的错别字后,我郑重地点击了提交按钮。整套动作行云流水,充满了资深打工者的“专业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下午三点整,青鸾准时驾车来到楼下接我,前往研究所进行正式的任务汇报。再次进入那栋挂着“生物信息与技术研发中心”牌子的大楼地下,穿过层层安全门,我的心跳比第一次来访时平稳了许多,但面对王队那张仿佛永远冻结、看不出任何喜怒情绪的扑克脸,还是不免有些许忐忑。
汇报在一间简洁而隔音的小会议室进行。王队坐在主位,青鸾坐在我旁边担任记录和补充,对面则坐着一位看起来异常年轻、戴着黑框眼镜、穿着合身白大褂的技术人员,面前摆着平板电脑和便携式全息投影仪,不知道为什么,他让我联想起霍格沃兹的占卜课教授特里劳妮女士(但年轻版)。
我深吸一口气,开始照着准备好的思路,用大白话清晰、有条理地复述任务经过。当说到双方商贩如何从持械对峙、剑拔弩张,到在《眉飞色舞》的节奏中集体放弃武器、开始滑稽又投入的“斗舞”和“秧歌对决”时,我尽量忍住内心翻涌的笑意,保持面部表情的严肃和专业。王队全程没有打断,只是偶尔提起笔在他那本厚厚的皮质笔记本上记录下几个关键词,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波动,一如既往地专业、冷静,仿佛在听一份关于设备运行的常规报告。这让我心里有点打鼓,完全摸不清他对这种“不正经”却极其有效的解决方式,内心究竟是认可还是觉得过于儿戏。
我汇报完毕后,王队点了点头,目光转向对面的年轻技术员:“路博士,你来说一下基于首次任务数据的初步分析结果。”
那位被称作“路博士”的年轻技术员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眼神中立刻闪烁起一种属于顶尖科研人员的、极度专注和理性的光芒。他迅速打开面前的设备,调出复杂的脑波模拟图、声波频谱分析图和实时采集到的群体生物信号数据流。
“舞孃顾问,您好,可以叫我小路。根据您执行‘菜市蹦迪’任务时,我们通过布置在现场的生物传感器、环境监测器以及您音响内置的数据记录模块,所收集到的大量实时信息进行分析,”他的声音语速偏快,但每一个字都清晰准确,逻辑链条严密,“我们初步推测,您的能力核心机制,可能在于通过播放具备特定节奏型、频率范围和谐波结构的音乐,引发听者大脑中与运动协调、情绪调节(尤其是愉悦感产生)、以及镜像神经元系统相关的特定区域——例如基底神经节、伏隔核、前额叶皮层部分区域——产生强制性的、高效的‘神经共鸣’。”
他操作投影,展示出一段动态模拟动画,清晰地演示着大脑不同区域在受到“舞孃”音乐刺激前后,活跃度的显著变化。“这种强制性的、广谱的‘神经共鸣’,会暂时性地覆盖或强烈干扰他们当下基于愤怒、恐惧或对抗的思维模式,并强制其运动神经系统进入一种高度准备的‘律动’状态。同步的监测数据显示,在受影响者跟随音乐进行同步舞动期间,他们体内的多巴胺、内啡肽等与快乐、奖赏、满足感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水平,出现了快速且显著的提升。用一个或许不够严谨但比较直观的比喻来说……”
路博士抬起头,目光透过镜片看向我,尝试用更通俗的语言向我这个“外行”解释:“您播放的音乐,像一把特制的、高功率的‘钥匙’,强行且快速地打开了他们大脑里的‘快乐与奖励中枢’和‘运动协调中枢’,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暂时性地‘抑制’或‘短路’了负责攻击性和激烈对抗行为的神经通路。”
这时,坐在我旁边的青鸾微微侧过头,用他那一贯平稳的声线,低声向我快速介绍道:“小路,我们所里新晋的首席数据分析员之一。童年时期便展现出非凡天赋,14岁进入顶尖高校少年班,28岁已拥有神经生物学、信息工程学以及计算数学三个领域的博士学位,并成为本所最年轻的研究员之一。”
我内心肃然起敬,看向小路的眼神瞬间充满了看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般的惊叹。原来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拥有三个博士学位的超级大脑!
小路推了推眼镜,继续以他那种高效的风格补充道:“基于首次任务的成功数据和初步分析,我有一个初步的建议,舞孃顾问。音乐的选择,是影响您能力效果的一个关键变量,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变量之一。我们的数据显示,不同风格、BPM (Beats Per Minute的缩写,意思是:每分钟节拍数。)、调性、甚至音色和编曲复杂度的音乐,所引发的大脑神经共鸣模式、强度以及持续时间,都存在可观测的差异性。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到‘行为引导’的生效速度、控制精度以及情绪转化的方向。因此,未来在执行任务时,可能需要您根据不同的任务场景、目标人群的大致年龄结构、文化背景以及他们当时所处的集体心理状态,进行更细致、更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音乐匹配与序列设计。这样才能更大化地发挥出您能力的潜力,实现更精准、更高效的应用效果。”
王队终于开口,他的声音平稳得如同一条直线:“任务报告写得不错,符合规范,条理清晰。路博士的分析数据和改进建议,也指明了后续能力优化和任务执行的明确方向。舞孃顾问,你的能力在实际应用中所展现出的弹性和适应性,比我们最初的评估模型要更为出色。继续保持,与路博士的团队保持沟通,细化音乐策略。”
得到王队这句堪称“高度赞扬”的肯定,我心里那块悬着的石头终于稳稳落地,同时一股被认可的暖流和想要做得更好的干劲涌遍全身。这句“继续保持”背后,是沉甸甸的信任和期待。
正式汇报结束后,青鸾驾车送我回家。夕阳的余晖给城市镀上一层暖金色。路上,我脑子里已经开始不由自主地飞速运转,消化着小路那份极其专业的分析。原来我的异能,在科学视角下,是一个“通过特定声波引发群体神经共鸣与神经化学变化的定向引导者”?这解释可比我自己瞎琢磨的“让人跟着跳舞”要高大上太多了!而我,本质上是一个“行走的、可定向调节的快乐荷尔蒙与协同运动指令发射器”?这个新认知让我对自己的“兼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一丝奇妙的自豪感。而小路关于音乐选择的关键性建议,更是点醒了我——不能再满足于用我之前的那些个人歌单打天下,必须进行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
回到家,我立刻打开电脑,开始以前所未有的认真态度,重新构建和梳理我的“舞孃专用任务歌单库”。我不再仅仅凭感觉和喜好,而是开始有意识地从音乐风格、BPM、情绪基调、能量水平、潜在适用场景、甚至对特定年龄段的吸引力等多个维度进行精细化标签分类。
高强度同步/情绪紧急转换类:以电子舞曲、复古迪斯科、强力流行乐、部分节奏强劲的摇滚乐为主,BPM通常保持在120-140之间,用于快速控制突发性混乱场面,强行扭转激烈对立情绪,实现最快程度的群体行为同步。(如已通过实践验证的《不如跳舞》、《眉飞色舞》、《浪漫樱花》等)
中强度引导/秩序构建与维持类:以Funk、节奏布鲁斯(R&B)、雷鬼、以及一些节奏明快、旋律流畅的流行乐或世界音乐为主,BPM在90-115左右,用于在已控制场面下维持稳定秩序,引导人群进行简单、低强度的协同任务,或者用于缓和过度亢奋的情绪。
舒缓平复/情绪安抚与沟通促进类:以氛围音乐(Ambient)、部分新世纪音乐(New Age)、慢速抒情曲(Ballad)、古典音乐中的慢板乐章、以及一些模拟自然声音的纯音乐为主,BPM通常低于80,用于冲突平息后的情绪降温、压力缓解,为理性对话与谈判创造平和的心理环境。
特定场景试验与功能拓展类:我甚至还脑洞大开地新建了一个文件夹,里面放入了一些进行曲、劳动号子风格的音乐(用于可能需要集体力量协作的场景?)、以及一些节奏奇特、可能用于干扰或测试抵抗力的实验性曲目。这仿佛是在为自己独特的“武器库”和“工具箱”里,不断地挑选、打磨、分类和储备各式各样的“特种弹药”。
这项工作虽然繁琐,却充满了策略性和创造的乐趣。五十岁的我,在电脑屏幕幽幽的光芒前,像一个沉迷于装备系统的资深玩家,孜孜不倦地优化着自己的配置,直到夜深人静。
……
带着一种“原来我的异能背后有着如此精妙的科学原理”的豁然开朗之感,以及亲手构建起初步“战略音乐储备体系”的满满成就感,我在现实世界渐亮的晨光中醒来。脑子里似乎还残留着各种音乐节奏的余韵和那些精细的分类标签。
回想起梦中小路那冷静理性的数据分析、王队那句沉甸甸的“继续保持”,再对比现实中可能遇到的种种人际摩擦和职场困局,一种奇特的、源自更高维度的平和感油然而生。
行走的、可调节的快乐荷尔蒙与协同运动指令发射器?
这个身份,听起来可比“三十岁女白领”或“五十岁退休嬢嬢”要带感太多了。带着这份全新的明悟,我感觉自己也仿佛在潜意识里装载了一个情绪转换器,现实中的一切负面干扰,似乎都可以被解读为等待被合适“旋律”转化的无序能量。新的一天,还有什么能让我烦恼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