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一起数过星星的伙伴 > 第3章 暮色里的心事

一起数过星星的伙伴 第3章 暮色里的心事

作者:仓帽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8 00:36:30 来源:文学城

周三的班会课,陈慧站在讲台上,手里捏着粉笔,在黑板上写下“班委选举”四个大字。粉笔灰簌簌落下,在阳光里浮沉,像被打碎的星子。

“今天我们选一下临时班委,先从体育委员开始吧。”陈慧的目光扫过全班,“体育委员主要负责体育课整队、运动会组织,还有平时课间操的带队,需要体力好、有责任心的同学。”

教室里安静了几秒,随即有人小声议论起来。前排的男生互相推搡着,谁也没先举手。刘若湄坐在座位上,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心里在算早上背的英语单词——还有七个没记熟,晚上得再巩固一遍。

“我推荐刘若湄!”突然有人喊了一声,是李沐夏。她举着手臂,笑得一脸灿烂,“上次体育课她跑最快,站在队伍前面肯定特别精神!”

这话一出,好几个人跟着附和。“对,她体育课表现挺好的。”“我也觉得她合适。”

刘若湄愣了一下,抬起头时,正好对上陈慧的目光。陈老师冲她笑了笑:“刘若湄,愿意试试吗?”

她没多想,站起身来,声音依旧干脆:“行。”

没有多余的话,甚至没说什么“会好好负责”的承诺,但教室里已经响起了掌声。李沐夏拍得最用力,还冲她挤了挤眼睛。丁念澄坐在旁边,也轻轻鼓着掌,看向她的眼神里带着点认可,像藏着颗小小的暖石子。

体育委员的事就这么定了。接下来又选了班长、学习委员,李沐夏顺理成章地成了英语课代表,和她自己争取来的职位正好呼应。班会结束时,陈慧拍了拍手:“好了,临时班委先试运行两周,大家有什么意见随时跟我说。”

放学铃声响起时,夕阳已经把教学楼的影子拉得很长。刘若湄收拾书包的动作比平时慢了些,她刚被陈老师叫去办公室,领了张体育课的点名表,上面需要每天记录出勤情况。

“一起走吗?”丁念澄的声音在旁边响起,她已经把书包背好了,黑色的书包带勒在肩上,留下浅浅的印子。

刘若湄点点头,把点名表塞进书包侧袋:“走。”

两人并肩走出教学楼,沿着操场边缘的小路慢慢走着。傍晚的风带着点凉意,吹得槐树叶沙沙作响,把白天的热气卷走了大半。操场上还有几个踢足球的男生,欢呼声和脚步声混在一起,撞在围墙上又弹回来,显得格外热闹。

“你今天举手的时候,我还挺意外的。”丁念澄忽然开口,声音被风吹得轻轻的。

刘若湄侧过头看她:“为什么?”

“感觉你好像不太喜欢太显眼的事。”丁念澄想了想,又补充道,“就是……上次自我介绍,你也说得很简单。”

刘若湄笑了笑,这是丁念澄第一次跟她聊起这些。“体委也不用做什么,整队喊口号而已,不难。”她踢了踢脚边的小石子,石子滚出去很远,“而且,总得有人做。”

丁念澄“嗯”了一声,没再追问。两人沉默地走了一段路,快到校门口时,她忽然停下脚步,从书包侧袋里摸出一个小小的手机,屏幕上显示着“妈妈”两个字。

“我先打个电话。”她小声说,走到旁边的香樟树下,按下了接听键。

刘若湄站在原地等她,看着丁念澄背对着自己,肩膀微微耸动着,说话的声音很轻,带着点她不熟悉的口音,尾音微微上扬,像带着点撒娇的意味。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落在她身上,把她的影子切割成一块一块的,显得有些单薄。

几分钟后,丁念澄挂了电话,走回来时,脸上还带着点未散的笑意。“是我妈妈,问我晚饭吃什么。”

“你跟你爸爸住在这里?”刘若湄想起她开学时说的毕业学校,塘沽一中分校远洋城校区离这边不算近,大概率是住在学校附近。

“嗯。”丁念澄点点头,“我老家在山东,我爸在这边打工,去年把我接过来的,我妈还在老家照顾我爷爷奶奶。”她说着,低头踢了踢地上的草,“我差不多每天都给我妈打个电话,跟她说学校的事。”

“挺好的。”刘若湄说。她很少打电话,手机里存着的号码不多,除了几个初中同学,就是爸妈那两个常年打不通的号码。

“你呢?”丁念澄抬头看她,“你爸妈……平时忙吗?”

刘若湄的脚步顿了一下,夕阳刚好落在她脸上,把她的睫毛染成了金色。她想了想,说:“挺忙的,他们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

这是她从小就习惯的说辞。从她记事起,爸妈就总是“在外地”,有时候是一个月,有时候是两三个月,回来时身上总带着股陌生的风尘味,会给她带各种各样的零食和文具,却很少问她学校的事。她知道他们是警察,是那种不能说具体工作的警察,就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需要藏起自己的名字,假装成另一个人。这些事,她从很小的时候就懂,也从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守口如瓶。

“那你一个人住吗?”丁念澄的声音里带着点惊讶。

“嗯,住我家原来的房子,三室一厅,两个卫生间。”刘若湄说得很平淡,像在说“今天天气不错”一样,“挺大的,就是有时候有点空。”

丁念澄睁大了眼睛:“一个人住三室一厅?”她想象了一下那个场景——空荡荡的房子,只有自己的脚步声,晚上会不会害怕?

“还好。”刘若湄踢开脚边的一块小砖头,“习惯了。我爸妈走之前,带我去办了张银行卡,每个月初,他们会各自打一千块生活费过来。”

她顿了顿,像是在算一笔简单的账:“但我每个月花不了那么多,五百块就够了。吃饭在家做,比外面便宜,衣服也是换季的时候才买。”

“水电煤气呢?”丁念澄追问,她跟着爸爸在这边租了个一居室,知道这些开销加起来也不少。

“我爸妈交。”刘若湄说,“他们会提前充好,除非有时候忙忘了,我就自己先垫上,等他们回来再给我。”她说这话时,语气里没什么抱怨,就像在说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仿佛父母忘记交水电费,就像忘记带钥匙一样寻常。

丁念澄没再说话。她想起自己每天晚上跟妈妈打电话,絮絮叨叨说学校的饭菜、课堂上的趣事,妈妈总会在那头叮嘱她“多穿点衣服”“别熬夜”。而身边的刘若湄,住在那么大的房子里,每天自己做饭、自己安排生活,银行卡里躺着父母给的生活费,却连他们具体在哪个城市都不能问。

风又吹过来,带着点晚饭的香气,是附近居民楼飘来的。丁念澄忽然觉得,刘若湄那句“习惯了”里,藏着很多她不知道的日子。那些独自在家的夜晚,那些对着空荡荡的客厅吃饭的时刻,是不是也像现在这样,有风从窗户吹进来,带着点外面世界的热闹,却吹不散屋里的安静?

“你会做饭吗?”丁念澄换了个话题,声音放软了些。

“会一点。”刘若湄笑了笑,“炒个青菜、煎个鸡蛋还行,复杂的就不行了。有时候懒得做,就煮面条,加个番茄和鸡蛋,挺方便的。”

“我也会煮面条。”丁念澄眼睛亮了亮,像是找到了共同点,“我爸有时候加班,我就自己煮,放很多青菜,我妈说多吃菜好。”

两人走到了校门口,路边的小吃摊已经支了起来,卖煎饼的阿姨正麻利地翻着饼,香味飘得很远。丁念澄的爸爸应该快下班了,会来接她回家。

“我爸在那边等我了。”丁念澄指了指不远处的自行车,一个穿着蓝色工装的中年男人正朝这边望,是她爸爸。

“嗯,明天见。”刘若湄挥了挥手。

“明天见,体委!”丁念澄笑着跑开了,跑了两步又回头看了一眼,见刘若湄还站在原地,便冲她用力挥了挥手,才钻进爸爸的自行车后座。

刘若湄看着父女俩的身影消失在街角,才转过身往自己家的方向走。她家离学校不算近,要穿过两条街,路过一个菜市场。这个时间,菜市场里还有零星的摊贩在收拾东西,地上散落着烂菜叶和水迹,空气里混着鱼腥和泥土的味道。

她走到楼下,掏出钥匙打开单元门。楼道里的声控灯坏了很久,黑黢黢的,只能借着窗外的光慢慢往上走。三楼就是她家,钥匙插进锁孔时,发出“咔哒”一声轻响,在安静的楼道里显得格外清晰。

推开门,屋里果然一片漆黑。她没开灯,径直走到客厅的沙发旁坐下,把书包扔在地上。窗外的路灯透过纱帘照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模糊的光影,能看清客厅里的摆设——沙发、茶几、电视柜,都是几年前买的款式,有点旧了,却被她擦得很干净。

三室一厅的房子,确实很大。她住主卧,另外两间房空着,一间堆着爸妈没带走的行李,另一间放着她练书法的桌子和笔墨纸砚。两个卫生间,她只用靠主卧的那个,另一个的门常年关着,里面的洗漱用品还是去年妈妈临走时摆的样子。

她从书包里摸出手机,屏幕亮起时,显示着晚上六点半。没有未接来电,也没有新消息。她点开银行APP,看了眼余额——这个月的生活费,爸爸昨天转了一千,妈妈今天上午也转了一千,加起来两千块。她截了个屏,保存到相册里,这是她的习惯,每次爸妈转了钱,她都要存个记录,好像这样就能证明他们最近是平安的。

厨房里还有早上剩下的米饭,她决定晚上做蛋炒饭。打开冰箱,里面有两个鸡蛋,半根胡萝卜,还有一小把青菜,都是昨天路过菜市场时买的。她系上围裙,动作熟练地把胡萝卜切成丁,青菜切碎,鸡蛋打在碗里搅匀。

油锅烧热,蛋液倒进去时“滋啦”一声响,香味瞬间弥漫开来。她站在灶台前,看着米饭在锅里被炒得粒粒分明,心里忽然想起刚才丁念澄打电话的样子。山东口音的“妈妈”,听起来真的很温暖。

她已经很久没听过爸妈的声音了。上次通话还是半个月前,妈妈匆匆说了句“钱收到了吗”,就说信号不好,挂了电话。爸爸更是,有时候一个月都联系不上一次,只有月初那笔准时到账的生活费,能让她知道他还好。

蛋炒饭做好了,盛在一个白色的盘子里,看起来金灿灿的。她端到客厅的茶几上,就着窗外的灯光慢慢吃。没有电视声,没有说话声,只有筷子碰到盘子的轻响。吃到一半,手机忽然震动了一下,她赶紧拿起来看,却是一条垃圾短信。

她放下手机,继续吃饭,一口一口,吃得很慢。其实她今天想跟丁念澄说,她当体委,是因为体育课要整队喊口号,声音要大,这样站在队伍前面,就能看到全班同学的脸,能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人。但她没说,这些话说出来,好像有点矫情。

吃完饭,她收拾好碗筷,走到书法室。打开台灯,暖黄色的光立刻照亮了桌上的宣纸。她磨了墨,拿起毛笔,蘸了点墨汁,在纸上写下“平安”两个字。字迹沉稳,笔画间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用力,像是把所有没说出口的期盼,都揉进了墨里。

窗外的蝉鸣已经稀了,取而代之的是远处传来的车流声。刘若湄放下笔,看着纸上的字,忽然觉得,丁念澄那句带着山东口音的“妈妈”,和她银行卡里每个月准时到账的生活费,其实是一样的——都是藏在日子里的牵挂,只是一个说得响亮,一个藏得深沉。

她拿出手机,给妈妈的号码发了条短信:“我当上体委了,一切都好,勿念。”

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时,她关掉手机屏幕,重新拿起毛笔。这次,她写的是“伙伴”两个字。笔尖划过宣纸,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是在回应着什么。她想,也许以后放学,能和丁念澄多走一会儿,听她说些山东老家的事,听她说妈妈在电话里讲的家长里短。那些琐碎的、温暖的声音,或许能让这个三室一厅的房子,显得不那么空。

夜色渐深,台灯的光晕里,墨香慢慢散开,像一层温柔的网,轻轻裹住了这个独自在家的少年,和她藏在心底的、关于平安与陪伴的小小期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