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一代文宗苏东坡 > 第29章 贬儋州九死一生

一代文宗苏东坡 第29章 贬儋州九死一生

作者:异响客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9 12:03:00 来源:文学城

绍圣四年(1097)二月,在哲宗的授意,章惇的操控下,朝廷再次大规模追贬“元祐党人”。苏辙被贬为化州别驾,安置于雷州(今广东雷州);张耒被贬至黄州监酒税;秦观被贬至横州(今广西横州)编管。即便在家服母丧的晁补之也未能幸免,被剥夺职务。此次一同被追贬的官员多达三十余人。不久之后,苏东坡也被追贬为琼州(今海南海口琼山区)别驾,安置于昌化军(今海南儋州)。此次贬谪,苏东坡的处境更为艰难,成为北宋开国以来受罚最重的官员,其贬谪之重仅略轻于死罪。用苏东坡自己的话说,便是“年来万事足,所欠惟一死”(《赠郑清叟秀才》)。

关于章惇为何将苏东坡贬至海南,存在两种主要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苏东坡在惠州,随遇而安,以苦为乐。当他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但愿长作岭南人”以及“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传至朝廷,一心要置苏东坡于死地的宰相章惇极为愤怒:哼,你苏东坡在惠州竟如此安逸地“春睡美”,还能睡到五更天,看来得给你换个更远的地方。于是,一道贬令再度下达,苏东坡被贬至海南儋州,取消叙官资格,终身不准北返。至此,他也成为北宋文人中贬谪最远、处罚最重的一位。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苏东坡被贬儋州是章惇的恶趣味所致,纯属一场恶作剧。南宋大诗人陆游持此观点,他在《老学庵笔记》中指出此次追贬中的奇特之处:苏东坡字子瞻,“瞻”字与“儋”字的右边部分相同,故被贬至儋州;苏辙字子由,被贬雷州;刘挚字莘老,被贬新州,“皆戏取其字之偏旁也”。《东坡集》卷十五在“别集七十二条”也有此记载:“苏子瞻谪儋州,人以'儋’与'瞻’字相近也;子由谪雷州,人以'雷’字下有'田’字也;黄鲁直谪宜州,人以'宜’字类'直’字也。此章惇騃虐之意”。

海南岛自隋代起设立郡治,至宋代时依然是一片荒凉之地。由于远离京城,素有“鸟飞犹是半年程”的说法;其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天气卑湿,地气蒸溽”。当时被贬至海南的官员,往往一去万里,千之千不还,大多九死一生。儋州位于海南西北部,据《儋县志》记载:“此地极为炎热,而海风苦寒。山中多雨多雾,林木阴翳,燥湿之气难以调和,蒸腾成云,凝结为水,无不含有毒素。”“寒风侵入肌窍,浊气吸入口鼻,毒水灌入胸腹肺腑,能存活者寥寥无几。”

对于已年逾六旬、长期漂泊且体弱多病的老者而言,被贬至儋州无疑比死刑更为残酷,能够幸存下来基本是不可能的奇迹。苏东坡自己也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他决定将家人留在惠州,仅带着小儿子苏过前往儋州,并嘱咐长子苏迈料理后事:活着不为家人所累,死后就地安葬。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五月,苏东坡被贬儋州的同时,弟弟苏辙也被贬至雷州。得知这一消息,兄弟俩相约在广西藤州相见。久别重逢,各自历经人间冷暖,兄弟相见自是百感交集、感慨万千。

在广西藤州,兄弟二人一天在一间小店中吃饭。店家端上了两份汤饼。早已饥肠辘辘的苏东坡毫不犹豫,一口气将汤饼吃得一干二净。而苏辙则面露难色,象征性地挑起几根汤饼,又放下筷子,连连叹息。苏东坡深知弟弟的困境及其叹息的缘由,但明白过多的思虑也无济于事。生活还需继续,唯有勇往直前。他轻拍弟弟的肩膀,笑道:“子由,吃这样的饭,何必细嚼慢咽、细细品味?”说完,便哈哈大笑。

兄弟二人此行先一同前往苏辙的贬谪地雷州,之后苏东坡再前往儋州。或许是在患难中更显兄弟情深,或许彼此心照不宣:此次别离,不知何时再聚。因此,他们格外珍惜这段共处的时光。短短五六百里的路程,他们走走停停,竟耗时二十五天。

在这二十五天里,他们同吃同住同行,夜雨中对床而眠,追忆儿时欢乐;举杯对饮,感慨世事无常。多么希望时间能在这一刻停滞,让这份亲情的温暖再多一些、再久一些、再浓一些,足以抵御未来将面临的严寒酷暑、风霜雨雪。分别那天,苏东坡登上孤舟,向弟弟挥手告别。苏辙在岸边依依不舍地远眺,直到小舟消失在茫茫天际。此次一别,竟成兄弟二人的永诀。

从四月十九日自惠州启程,至七月二日抵达儋州,苏东坡的行程路线依次为:惠州→广州→新州→梧州→藤州→雷州→徐闻→琼州(海口)→儋州。全程2400公里,历时两个半月。

抵达儋州后,苏东坡不幸病倒。海南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居所破败不堪,气候湿热难耐。用苏东坡自己的话说:食无肉,出无友,居无屋,病无医,冬无炭,夏无寒泉,堪称“六无之地”。

当地州官张中对苏轼的遭遇深表同情,背着朝廷为苏东坡及其子苏过安排了几间年久失修的破茅屋,一遇到下雨,四处漏雨,不得不抱着被子到处躲雨。“几间破茅草屋,一夕或三迁。风雨睡不知,黄叶满枕前……”苏东坡在诗中如日记般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张中见苏东坡父子境况凄惨,遂安排人员对房屋进行了修葺。然而,此事传至京城,章惇得知后竟然罢免了张中的职,派人将苏东坡逐出官舍。

从不向困难妥协的苏东坡,再次秉持自力更生精神,在城南桄榔林中搭建了三间小屋。那些常向苏东坡请教学问的学子、邻里、百姓,纷纷伸出援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甚至曾被朝廷批评的张中也不顾一切前来相助。1098年,历时三个月,房屋终告落成。苏东坡欣喜之余,挥毫写下《桄榔庵铭》:“东坡居士谪于儋州,无地可居,偃息于桄榔林中,摘叶书铭,以记其处。”

桄榔庵虽不及中原宅院那般气派,却也别有一番风味。三间小屋错落有致,四周桄榔树环绕,绿叶婆娑,为这简陋的居所增添了几分生机。半生漂泊的经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但无论身在何处,苏东坡总有办法,将看似无趣的生活过得妙趣横生。政治上没有前途的人,要在生活中要努力的为自己闯开一条路。苏东坡很快从“四州环一岛,百洞蟠其中。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的迷茫中走了出来。

苏东坡与儿子苏过每日在桄榔庵或吟诗作画,或与来访的学子、邻里谈笑风生,将这“六无之地”过得有滋有味。他深知,自己虽身处逆境,但精神不能垮,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苏东坡在《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一诗中写道:“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从诗中可以看出,虽然身在天涯海角,但苏东坡依然保持着豁达乐观的态度,将自己比作古代的箕子,决心在这偏远之地传播文化。

绍圣四年(1097年)十一月,苏东坡在军使张中的陪同下,拜访了当地学子黎子云。在交谈中,有人提议为苏东坡建造一座学堂,以便他能在当地传播文化知识。苏东坡欣然同意,并与众人共同出资,在黎子云住所附近建起了这座“载酒堂”。“载酒堂”的名字源自《汉书?扬雄传》中“载酒肴从游学”的典故,寓意文人雅士聚集讲学的场所。苏东坡在《载酒堂二首》中写道:“子瞻谪海南,寄傲古儋州。儋人喜见之,载酒从之游。”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儋州学子带着酒食前来向他求学的情景。

载酒堂建成后,成为苏东坡在儋州传播中原文化的重要基地。他在这里“设帐授徒,敷扬文教”,不仅为当地读书人讲解儒家经典和诗文创作,还鼓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

儋州物质匮乏,常常买不到墨。为了便于学生习作,苏东坡便自己动手制墨。一次在制作“松烟墨”时,不慎引发墨灶起火,险些将屋子烧毁。然而,他并未因此烦恼,反而自鸣得意,称自己制作的墨与唐代著名制墨工匠李庭珪所制的墨不相上下。

苏东坡积极鼓励当地学子勤奋学习,踊跃参加科举考试。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对姜唐佐的悉心培养。姜唐佐不仅是儋州历史上首位举人,更是苏东坡的得意门生。苏东坡激励姜唐佐外出应试,并在赠别诗中深情写道:“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同时,他与姜唐佐约定:“子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后来,姜唐佐果然在苏东坡北归后的第三年成功考中举人,实现了海南科举史上的“破天荒”突破。

除了姜唐佐,苏东坡还培养了符确等一批杰出学生。符确于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考中进士,成为海南历史上首位进士。苏东坡在儋州开办学堂、悉心培养人才,对儋州乃至整个海南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琼台志》记载:“宋苏文忠公南迁时,琼士仅得姜君弼、黎子云、王公辅、符林数人,而黎、王、符皆儋产。公于子云载酒问奇,尤加敬焉。昔杨子云论弃朱崖为捐之之力,否则介鳞易我衣裳,公不然之,盖有感于此也。阙后王霞举、符确辈继出,儋遂为名州矣。”正是在苏东的积极带动下,宋代以后海南人才辈出,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礼乐文化之乡。

苏东坡在海南期间,除了积极传播中原文化、兴办教育事业外,还深切关注当地的民生问题。他目睹大量荒地闲置无人开垦,百姓多依赖贸香为生,过着“朝射惊麏、夜逐猛豨”的艰辛生活,内心深感忧虑。为此,苏东坡创作了《和陶劝农六首》,劝勉百姓投身农业生产:“咨尔黎汉,均是一民。鄙夷不训,夫岂其真。怨愤劫质,寻戈相因。欺谩莫诉,曲自我人。”在诗中,苏东坡苦口婆心地劝说群众改变“不麦不稷”的现状,重视农耕,改进工具,发展水稻生产。他还亲自向农民传授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经验,助力提升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他在《和陶劝农六首》中写道:“春无遗勤,秋有厚冀。云举雨决,妇姑毕至。我良孝爱,袒跣何愧。百谷既登,家史作社。”以此鼓励农民勤勉耕作,坚信“有耕耘必有收获”。

苏东坡初到海南时,发现当地百姓饮水困难,便指导他们凿泉挖井,充分利用地下淡水资源。他耐心教化群众讲究卫生,指导勘察水脉,掘土打井,避免饮用沟渠浊水。苏东坡更是身体力行,在居住地亲自打井取水,留下了著名的“东坡泉”。

在儋州期间,苏东坡还广泛收集药方,为民治病,深得黎民爱戴。他不仅钻研医药知识,还向百姓传授简单有效的医疗方法,助其防治疾病。在《与程秀才三首》中,苏东坡曾描述儋州“病无药”的困境,但他并未气馁,而是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他收集整理了大量民间药方,《苏沈良方》一书中多有记载,其中不乏适合南方气候和环境的治疗方法。

热爱美食的苏东坡,在海南见生蚝硕大肥美,就对生蚝这种美味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文章中详细记录了生蚝的食用方法。他甚至担心这种美味的食物被其他人发现,从而分享他的美味。如果苏东坡生活在当代,必定也会被视为一位“吃货”。他在文章中写道:“乙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之有也。取其大者,炙热,正尔啖爵,又益煮者。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除此之外,苏东坡还积极探索养生之道。在《谪居三适三首》中,他详细记录了每日早起理发、午间窗边坐睡、夜晚睡前濯足的生活习惯。远离政坛的喧嚣,他的生活悠然自得,仿佛置身仙境。尽管生活艰辛,却也别有一番趣味。

在寓居儋州的三年多时间里,苏东坡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书信等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数量丰富,而且艺术水平极高,展现了苏东坡晚年成熟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此外,他还完成了对《论语》、《尚书》、《易经》三部儒家经典的注解工作。苏东坡在儋州依旧热衷于和陶诗。他不仅在形式上模仿陶渊明,更在精神内涵上与陶渊明达到了共鸣,体现了苏东坡晚年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儋耳山》是苏东坡初到儋州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他在儋州唯一一首专门题咏山水的诗作:“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傍石,尽是补天馀。”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儋州的一座山岭(后被称为儋耳山或松林山),实际上是苏东坡借景抒情,以“女娲补天”的典故自喻,表达自己虽有才华却被朝廷弃置的忧愤之情。诗中的“道傍石”和“补天馀”,既描绘了儋耳山周围的自然景观,又暗喻了苏东坡自己被朝廷贬谪的遭遇。

《和陶拟古九首》是苏东坡在儋州创作的一组重要作品,其中第九首尤为著名:“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独完。负薪入城市,笑我儒衣冠。生不闻诗书,岂知有孔颜。翛然独往来,荣辱未易关。日暮鸟兽散,家在孤云端。问答了不通,叹息指屡弹。似言君贵人,草莽栖龙鸾。遗我古贝布,海风今岁寒。”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一位黎族山民的形象,通过与这位山民的对比,苏东坡反思了自己被贬谪到草莽之地的命运。诗中“遗我古贝布,海风今岁寒”一句,表现了黎族山民对苏东坡的善意,也反映了苏东坡对当地人民质朴善良品质的赞赏。

《峻灵王庙碑》是苏东坡在即将离开儋州时创作的一篇碑文,文中他写道:“方壶蓬莱此别宫,峻灵独立秀且雄。为帝守宝甚严恭,庇荫嘉谷岁屡丰。”这篇碑文表面上是为儋州的峻灵王庙撰写的记文,实际上表达了苏东坡对海南这片土地的感激之情。他将海南比作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赞美峻灵王为天帝看守宝物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对海南人民的祝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