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一代文宗苏东坡 > 第28章 在惠州痛失朝云

一代文宗苏东坡 第28章 在惠州痛失朝云

作者:异响客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9 12:03:00 来源:文学城

《庄子·内篇·齐物论》中有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佛陀亦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锦瑟无端,看似无常,然而世间一切因缘际会,皆在定数之中。”每个人身处俗世,皆难以逃脱因果报应与轮回法则。你可以不认命,但你无法否认世间因果的存在。你所做的每一件事,将来都会回报你,只不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熟读庄子、深谙佛理的苏东坡,无论如何也未曾料到,只因自己对好友章惇无意间的一次落井下石,竟会招致对方如此惨烈的报复。以至于后来,苏东坡感慨道:“来生再也不要结识章惇这样的人。”

章惇对苏东坡的报复并未因将苏东坡贬至惠州后而停止,他不仅意图在政治上驱逐苏东坡,更欲置其于死地。当章惇得知苏东坡安全抵达惠州并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后,心中甚是不解气,整日思谋如何彻底除掉苏东坡及其兄弟苏辙。一日,他在朝廷的官员名册上瞥见了程之才的名字,顿时灵光一闪,一个恶毒的计谋在脑海中浮现。章惇深知苏程两家素有宿怨,何不借此机会“借刀杀人”?于是,他迅速启用素有悍吏之称的程之才,任命其为广南提刑官。在程之才赴任广东之前,章惇亲自面见,明确指示其在广东务必加紧处理苏东坡“谤讪先帝”的罪名。

提刑,亦称巡按大臣,代表朝廷巡视地方,握有揭发奸佞、整顿官吏的大权。当得知程之才即将莅临广东,广东一带的地方官员无不心神不宁,皆因程之才素以铁面无私、手段严苛、勇于任事而著称。苏东坡与程之才的“狭路相逢”,亦令苏东坡深感忧虑,不禁捏了一把冷汗。苏东坡深知程之才与自家旧怨颇深,此次程之才必定是带着章惇特殊使命而来,自己恐怕凶多吉少。

惠州位于广东南部,昔日被视为蛮荒之地。然而,惠州亦拥有西湖,也称丰湖,宛如一条江横亘于城外,导致城内外百姓进出需绕湖而行,极为不便。苏东坡游览惠州西湖时,目睹以西枝江与东江交汇为界,惠州城与归善县城隔江相望的景象。唯一的通道——丰乐木桥,因长年风雨侵蚀,早已破败不堪,虽屡次修复,却频遭损毁。无奈之下,百姓只得依靠小船渡江。然而,岭南多雨,江水湍急且涨落无常,城东渡口的小舟常因超载而倾覆,“覆溺之险”如阴云般笼罩着民众。在频繁往返于合江楼与嘉祐寺的日子里,苏东坡亲眼所见渔人赤脚蹚水过江的艰辛,以及樵夫为绕路渡江而跋涉数里的劳苦,便产生了仿效杭州西湖筑堤的做法,修建一条贯穿城内外的堤坝,并修两座桥连接西枝江与东江。然而,身为“罪臣”的苏东坡虽胸怀壮志,多次上书惠州知州,却均未获回应。程之才的到来,为苏东坡带来了治理西湖的希望。苏东坡闻知程之才赴任广州,便委托好友侯晋叔前往问候,借此探听其态度。侯晋叔回报,程之才对苏东坡的处境颇为关心,并无落井下石之意。

于是,苏东坡给程之才写了封短信,表达了对他的问候:“长官来,伏承传道,倘获一见,慰幸可量……”此时,关注兄长命运的苏辙来信告知,他在湖口见到了程之才的儿子和媳妇,得知程之才对苏家并无恶意,仍存关怀之心。苏东坡因此有了底气,再次致信程之才,称其为“老兄”,期盼相见,但坦言以罪臣身份,恐不便相迎,希望程之才能出于骨肉亲情,“不责末礼而屈临之。”程之才回信表示,他对两家陈年嫌隙郁结于心,苦无机会沟通,深感遗憾。苏东坡看信后大喜,当即复书:“老兄亦不免如此,蕴结之怀,非一见终不得解也。”

听闻程之才将于三月初到惠州,苏东坡命苏过前往江边迎接。程之才抵达惠州次日,便前来探望苏东坡,并带来丰厚的礼品。这对情同手足的童年朋友、表兄表弟,曾经的姐夫和妻弟,接近四十年老死不相往来,如今在离乡万里的岭南重逢,历经宦海沉浮,血浓于水的亲情更显珍贵。苏东坡与程之才彻夜长谈,冰释前嫌:“世间谁似老兄弟,笃爱不复相疵瑕。”

苏东坡陪同程之才游览西湖,指出西湖无桥给惠州百姓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并畅谈他的治理方案:从湖对面的孤山脚下筑一长堤,将西湖分为两片,既抬高上游水位,灌溉良田千顷,又控制下游水位,并在西湖与惠州城之间及惠州东门外的东江上各架设一桥,以解除惠州的交通障碍。程之才听闻感动不已,握着苏东坡的手说:“表弟身处逆境,尚能心系国家百姓,实属难得,我岂能推辞?”苏东坡真诚回应道:“这也是兄长为国分忧的大业啊。”随后,苏东坡亲往程之才下榻的三司行衙回拜,多次与表兄会于合江楼。他以拳拳为民之心,再次向程之才提出为西湖筑堤修桥,解决农民饥年生活困难的要求。

程之才为助苏东坡实现“两桥一堤”的宏愿,致信惠州知州詹范,以提刑名义督促官府加紧修建西湖堤和两座桥。惠州拨府库三千万钱,启动堤桥修建工程。苏东坡带头募捐,将皇帝赐予的犀带捐出,惠州社会各界闻讯纷纷响应。苏东坡被惠州知州聘为总指挥,亲自设计并监督施工。工程竣工后,湖水清波浩渺,绿柳拥岸,舟辑穿梭于堤孔,宛如画中美景。惠州全城百姓同庆,“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为纪念苏东坡,惠州百姓将此堤命名为“苏公堤”。

除了致力于解决惠州的交通问题,苏东坡还特别关注惠州的农业生产。他在武昌时曾目睹农民使用秧马进行插秧,这种工具允许农民坐在其上操作,不仅能提升插秧效率,还能有效减轻插秧者弯腰劳作的痛苦。基于这一见闻,苏东坡在惠州积极推广这种先进的农业工具。绍圣二年(1095年)四月,衢州进士梁琯即将返回浙江,苏东坡将《秧马歌》口授于他,并希望他将这一技术带回浙江,造福当地百姓。绍圣三年(1096年)五月,翟东玉前往龙川担任县令,途经惠州时拜访苏东坡,请求获取秧马的图式,苏东坡为此作跋,赞誉其“志之在民”。通过这些不懈的努力,苏东坡凭借个人力量,成功推动了秧马技术的广泛传播。

绍圣二年(1095年)八月,惠州粮食丰收,米价大幅下跌。然而,官府为减轻漕运压力,征收田税时只收钱不收米,导致岭南地区出现钱荒,农民不得不多卖粮食才能凑足税款。苏东坡在给表兄程之才的信中反映惠州“米贱已伤农”的现状,并引用朝廷“丰则约米,歉则约钱”的规定,建议程之才与相关官员商议,允许农民在交税时粮钱两便,或按低粮价收税,既完成赋税征收,又缓解农民的困境。

苏东坡在惠州还做了许多惠民实事。他建议放粮赈灾,设立临时居所,防止抢劫,甚至考虑到维持市场货源,避免官府以重建衙门为借口强征民力民财。他观察到惠州驻军的营房散布在市井民居之间,便提出建议,划地集中建造了三百间营房,使百姓免受骚扰。苏东坡还广泛施药、救死扶伤,助力减轻赋税,推广水力碓磨等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促进生产发展,为贫病无医的百姓送医送药,解除他们的病痛。

更为难得的是,苏东坡还运用自己在杭州修复六国井的经验,为广州设计了最早的“自来水”系统工程。他了解到广州市民饮用水多为咸苦的海水,春夏疾疫时,百姓常患病,于是建议在蒲涧山滴水岩下建造大石槽,引水通过五根大竹管,接口处用麻缠漆涂,随地势高低,直通城中。他还详细介绍了接水、分引、散流、巡觑、修葺、经营、维护的方法,并推荐道士邓守安担任技术顾问。这项工程建成后,使“一城贫富同饮甘凉”,百姓喝上甘甜的山泉水,纷纷歌颂苏东坡的德政。

由于苏东坡被贬官,没有固定的官邸居住,他初到惠州时,遭遇了“两徙合江楼,两迁嘉祐寺”的困境,居无定所的漂泊感令他深感不安。他写下“蔬饭藜床破衲衣,扫除习气不吟诗”的诗句,将这一切遭遇归咎于自己满腹不合时宜的诗词。绍圣二年(1095年)冬,朝廷公开宣布“元祐臣僚,一律不赦”,苏东坡得知自己“永不叙复”,北归的希望彻底破灭。他开始在惠州寻找地方建造房屋,将惠州视为终老之地。绍圣三年(1096年),苏东坡在白鹤峰买下数亩白鹤峰观旧址。当年六月,他派遣儿子苏过前往河源伐木作梁,自己则留守白鹤峰,事必躬亲,“费用百端,独力干办”。白鹤峰新居为两进三间,中有天井,四周环绕廊庑,共有房屋二十间。左侧为客厅“德有邻堂”,并亲自题榜;右侧为书房,取名“思无邪斋”。宅院内外种有松、柏、柑、橘、柚、荔、茶、梅等树木。此外,还有“睡美处”“来问处”两处小斋。珠池、墨沼分列“娱江亭”左右,并有小圃,建“悠然亭”。

然而,苏东坡在惠州终于安顿下来,但无情的命运再次向他袭来。绍圣三年(1096)七月,陪伴苏东坡二十二年的王朝云不幸染疫病逝,年仅34岁。

苏轼与侍妾朝云的相识,缘起于杭州西湖。在一次西湖的宴饮中,朝云以歌女身份亮相,当时她年仅十二三岁,正值豆蔻年华,娇美动人,能歌善舞,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清新雅洁气质,深得苏轼青睐。妻子王闰之得知后,便在熙宁六年(1073年)将朝云从歌舞班中买下,纳入苏家为侍女。苏轼为朝云写下了不少诗词,在这些作品中,朝云宛如仙子般飘逸脱俗,不染尘埃,“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待歌凝立翠筵中,一朵彩云何事下巫峰。”“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小朝云深得苏轼和王闰之的喜爱与善待。苏轼常耐心地教她读书识字、写诗作文、练气学佛。朝云在佛学上展现出非凡的悟性和灵性,与苏轼心有灵犀。渐渐地,朝云成了最懂苏轼的人,成为他一生的红颜知己。相传有这样一则故事:一次饭后,苏轼与家人朋友散步,他捧着自己的大肚皮问旁人:“你们知道我肚子里都装的是什么吗?”众人皆言是文章才学,唯有朝云答道:“苏轼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听后捧腹大笑,感慨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毛晋所辑《东坡笔记》)

元丰三年(1080年)五月末,苏轼被贬黄州半年后,朝云与王闰之一起被苏辙护送至黄州,陪伴苏轼。这一年,在妻子王闰之的安排下,苏轼正式纳王朝云为妾。

绍圣元年(1094年),59岁的苏东坡被贬至惠州,32岁的朝云不离不弃,执意相随。苏东坡感慨道:“予家有数妾,四五年相继辞去,幸好有朝云者,随予南迁。”抵达惠州不久,苏东坡便作《朝云诗》:“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仙。”诗中赞美朝云生死相随,情深意笃,将她比作散花天女维摩,称其有禅性,善解人意。

在惠州,朝云体弱多病,终日与药为伴,“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她皈依佛门,拜尼姑义冲学佛,并与东坡一同修建放生池。朝云在惠州度过的两个生日,苏东坡均有诗词相贺,用“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朱唇箸点”“敛云凝黛”“天容水色”“发泽肤光”等优美的字句,赞美朝云的“好事心肠,著人情态”。一日,苏东坡叫朝云吟唱他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朝云唱至“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心疼苏东坡的坎坷人生、感念苏东坡的旷达,恸哭不能自已,她说:“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朝云逝后,苏东坡竟“终生不复听此词”,且未再娶。后人托名苏东坡撰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更思卿。”

苏东坡将朝云葬于惠州西湖栖禅寺东南(今西湖孤山),并亲撰《墓志铭》,赞她“敏而好义,事先生忠敬若一”。孤山栖禅寺僧人在王朝云墓前筑纪念亭,因朝云生前学佛,临终诵《金刚经》偈语:“一切有如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故名“六如亭”。

在惠州的两年零八个月里,苏东坡迎来了诗文创作的又一高峰,共计创作了接近篇(首、幅)佳作,成为仅次于黄州的又一创作巅峰。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苏东坡旷世奇才的恣意抒发,更是惠州风物的生动写照,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

苏东坡初抵惠州,尚未到任,便与幼子苏过一同“便向罗浮觅稚川”,开启了罗浮山一日游,并连夜创作了6篇散文和一首诗歌,盛赞罗浮山朱明洞不愧为“蓬莱第七洞天”。此后,苏东坡一直心驰神往,期待再游罗浮山,虽未能如愿,却先后写下了近30篇赞咏罗浮山的诗文。其中,“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食荔枝》)最为脍炙人口,成为推介罗浮山乃至惠州的绝佳广告词。

除了罗浮山,苏东坡还多次游览白水山(今汤泉景区),创作了《记游白水岩》《白水山佛迹岩》《咏汤泉》《佛迹石》等诗文。他在《佛迹石》一诗中写道:“汤泉吐焰镜光开,白水飞虹带雨来。胜地钟灵传异事,巨人留迹寄苍苔。”这些作品使白水山声名鹊起,吸引了唐庚、杨万里、宋湘等名家纷纷循迹而来,并留下传世佳作。

苏东坡对惠州西湖更是情有独钟。他不仅在白天游览,还喜欢夜游,甚至通宵达旦。他在《江月五首?引》中写道:“予尝夜起登合江楼,或与客游丰湖(即西湖),入栖禅寺,叩罗浮道院,登逍遥堂,逮晓乃归。”

在惠州度过第一个中秋节后的次月,再度月圆之时,苏东坡写下《江月五首》,留下“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的千古佳句,将丰湖月夜美景媲美杭州西湖。绍圣二年(1095年),在惠州过的第一个端午节,苏东坡身居异乡,感念王朝云的不离不弃,写下《浣溪沙?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这首词不仅追溯了惠州宋代的端午习俗,还见证了苏东坡与朝云的浪漫爱情,最后一句“佳人相见一千年”尤为动人,为惠州留下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佳话。

绍圣二年中秋,抱恙在身的苏东坡在合江楼上度过了一个平静安和的中秋,虽未写下“中秋诗词”,但在诗文、书信中流露出“北归中原”“复得生见岭北江山”的愿望。而绍圣三年(1096年)中秋,北归无望的苏东坡坚定了“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决心,后来以一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表达豁达超然之心境,其中“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更是表达了对患难与共的王朝云不幸病逝后的深切悲凉及哀痛,令人动容。

在松风亭下见荆棘中盛放的野梅,苏东坡挥毫写下“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蜑雨愁黄昏。长条半落荔支浦,卧树独秀桄榔园。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艳排冬温。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松风亭下梅花》)。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苏东坡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的悦生恶死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境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