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一代文宗苏东坡 > 第24章 知颍州时短情深

一代文宗苏东坡 第24章 知颍州时短情深

作者:异响客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9 12:03:00 来源:文学城

《庄子.秋水》曰: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苏东坡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从杭州回到了京城。熟读《庄子》的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化身为一只鹓鶵,非梧桐不栖,非甘泉不饮,非竹实不食,非杭州不仕。然而,现实却不容许他有这份清高。此次回京,他深感一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压迫感。尽管他一再请求外放地方任职,高太后却坚决召他回京。

自洛党与蜀党相争两败俱伤后,朝政大权落入朔党手中。朝堂之上,朔党一家独大,其领袖刘挚担任尚书右仆射,与吕大防沆瀣一气,共同把持朝政。高太后期望苏轼兄弟能在朝堂上牵制刘挚、吕大防等人。苏轼回京后,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及侍读,而弟弟苏辙则担任尚书右丞。由于元丰改制已取消参知政事一职,尚书左右丞便成为副宰相的职位。

这是苏东坡第七次回京,朝堂之上依旧由高太后垂帘听政。然而,此时的哲宗已年满17岁,经过几年的历练,他显然已形成了一套与高太后截然相反的执政理念。哲宗对高太后独断专行、迟迟不归还政权的做法,以及大臣们趋炎附势、背北面南的行为深感不满,朝堂上暗流涌动,预示着新一轮的政治风暴即将来临。苏东坡此次进京,并未打算久留,他将家眷悉数送回常州,自己则借住在弟弟苏辙的东府。

苏东坡深知朝堂局势复杂,党争之患未除,朔党虽受打击,但余波仍在,新的势力或许正在暗处悄然积聚力量。他每日上朝,都如履薄冰,看着哲宗那日益成熟却带着隐忍怒意的脸庞,以及高太后虽年事渐高却仍紧握权柄的模样,心中满是忧虑。在东府借住的日子里,他与苏辙常常彻夜长谈,分析朝堂局势,思索着如何在这风云变幻之中自处,又能为这摇摇欲坠的朝局尽一份心力,只是这局势如同乱麻,一时竟难以找到头绪。

树欲静而风不止,苏东坡回京后,随着苏家兄弟皆身居要职,蜀党势力日益壮大。不甘失去权力的朔党遂再次兴风作浪,企图重现乌台诗案,排挤以苏轼为首的蜀党。时任侍御史的朔党成员贾易,对苏轼在地方任职期间的政绩及言论横加挑剔,展开新一轮攻讦。贾易指责苏轼奏报浙西灾情不实,意图借“考验”灾情制造事端。此外,贾易还翻出旧账,以苏轼早年于竹西寺所作诗句为借口,诬陷其对先帝之丧“闻而心喜”,犯下“悖逆大罪”。苏东坡对这种无休止的党争早已深感厌倦,遂再次上书高太后和哲宗,请求外任。一直仰慕苏东坡才学的高太后,见其再次成为党争的靶心,于心不忍,终同意其外任请求,下旨任命苏东坡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出知颍州。

一掬西湖水,万世千秋情!颍州堪称苏东坡的福地,他在这里接过了欧阳修文坛盟主的重任。此次被任命为颍州知州,苏东坡心情大悦,在致好友王定国的信中写道:“某已得颍州,极慰所欲。”八月初接到高太后任命他为颍州知州的懿旨,当月二十二日,苏东坡便迅速赶赴颍州上任。到任后,他打破常规,连上两道谢表,表达对太后和皇帝任命自己为颍州知州的深切感激。在第一道奏表中,他言道:“伏念臣早缘多难,无意轩裳;晚以虚名,偶尘侍从。虽云时可,每与愿违。既未决于归田,故力求于治郡。慈母爱子,但怜其无能;明君知臣,终护其所短。自欣投老,渐获安身。”苏轼在奏表中将太后准许自己外任比作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在第二道奏表中,他又写道:“平生所乐,临老获从。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伏以汝、颍为州,邦几称首。土风备于南北,人物推于古今。宾主俱贤,盖宗资、范孟博之旧治;文献相续,有晏殊、欧阳修之遗风。”由此可见,苏轼对担任颍州知州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苏轼抵达颍州,故地重游,仿佛重温旧梦。颍州的风土人情,满载着回忆,仿佛与恩师欧阳修西湖泛舟的情景就在昨日。然而,此时欧阳修已辞世多年,苏轼自己也已白发苍颜。抵达颍州的次日,应友人之邀,苏轼与朋友夜游西湖,小船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轻轻摇曳。忽然,湖边传来恩公欧阳修的《木兰花令》,清寒的夜晚,圆月高悬,湖波轻扬,秋韵幽咽。听到歌女幽怨的歌声,苏轼怅然若失,仿佛恩公欧阳修此刻也坐在船上,白发童颜,神采奕奕。苏轼不由自主地走向船头,吟出一首《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这首词是苏轼与恩师欧阳修的隔空对唱,亦是穿越时空的灵魂对话。

就在苏轼在西湖上缅怀恩师欧阳修之际,他突然接到噩耗,另一位恩师张方平已于元祐六年在南都病逝。由于路途遥远且公务繁忙,苏轼无法亲自前往吊唁,便在颍州荐福寺举行了祭奠仪式。张方平的离世令苏轼悲痛万分,犹如失去父亲一般,他接连写下三篇祭文,以表达对张方平的深切哀思。

在第一篇祭文中,苏轼写道:“时我兄弟,尚未冠绅。得交于公,先子是因。我晚闻道,困于垢尘。每从公谈,弃故服新。”他深感张方平的举荐之恩,认为若非张方平的提携,苏氏兄弟恐怕难以名扬天下。

在第二篇祭文中,苏轼深情回忆道:“我游门下,三十八年,如俯仰中。十五年间,六过南都,而五见公。升堂入室,问道学礼,靡求不供。有契于心,如水倾海,如橐鼓风。”他感慨自己作为张方平的门下士已有38年之久,期间多次受到张方平的悉心关照。近15年间,苏轼六次路过南都,其中五次都前往拜见张方平,每次相见,张方平总是给予他谆谆教诲。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苏轼在得知张方平去世的消息后,却无法亲自前往祭奠,“敛不拊棺,葬不执绋”,这令他深感愧疚。但在祭文中,苏轼写道:“公知我深,我岂不知,公之所从。生不求人,没不求天,自与天通。天不吾欺,寿考之余,报施亦丰。”他坚信张方平的德行与天地相通,天必不负其善行。

苏轼与张方平的情谊深厚如父子,“早以一日之知,遂托忘年之契”。

“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苏轼《泛颍》)。苏轼对颍州的热爱丝毫不逊于他的恩师欧阳修,尤其是对西湖,他怀有一种别样的情感,以至于错将颍州当作杭州,错把颍州西湖当作杭州西湖。苏轼有一个别称,名为“西湖长”,这一称号最初由诗人杨万里所赠,他在诗中写道:“东坡元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便得休”。东坡曾两度在杭州为官,曾任颍州知州,调任扬州,贬至惠州,游历雷州。他所涉足的这些地方,恰巧都拥有西湖。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评价他:“十里荷花菡萏初,我公所至有西湖。欲将公事湖中了,见说官闲事已无。”

然而,苏轼这位西湖长并非单纯喜爱游玩。他“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实则是在处理一件关乎颍州百姓福祉的大事。苏轼到任颍州时,一项重大工程已然启动——在陈州境内开挖一条长达354里的新沟,名为八丈沟,计划将陈州之水通过此沟引入颍河。这项工程已获皇帝特批,旨在排除陈州水患。按常理,苏轼完全可以不过问,继续执行朝廷的决定。但苏轼素来实事求是,当从当地百姓口中得知开挖八丈沟不仅无法解决陈州水患,反而可能使颍州变成一片汪洋时,他立即上书朝廷:“臣以到任之初,未知利害之详,难以会议。”他请求负责商议的官员暂缓到颍州,待他实地考察后,再行上报。

争取到朝廷同意后,苏轼展开了细致入微的实地调查和测量。他派遣教练使史昱等人组成勘探小组,从蔡口到淮上,组织沿途各县的官吏,仔细测量地形高下。利用水平尺,分段测量,每二十五步立一竹竿,每根竹竿都用水平器记下高低尺寸,共立了五千八百一十一根竹竿,折算成今天的计量方式,总距离达四百八十四里多。通过科学测量,苏轼掌握了地面高低、各沟深浅、淮河涨水高度及八丈沟等沟口有无壅塞的情况。结论显示,八丈沟入淮口的水位在淮河泛涨时高于上游蔡口水位八尺五寸,淮水势必倒灌。事实证明,开挖八丈沟不仅无法解除陈州水患,反而会导致上下游来水在颍州横流,淹没农田。

苏轼立即向皇帝报告,连上三道奏折。他在奏折中指出:“历观数年以来众人议论”,“考之前史”,开挖八丈沟工程浩大,耗资巨大,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由于颍州地处平原,地面低于水面,若挖开八丈沟,实则将周边洪水引入颍州,以产粮为主的颍州将变成一片汪洋,后果严重。苏轼此举风险极大,既得罪周边知府,更有冒犯朝廷之嫌。但他认为此工程关乎颍州百姓生存,坚持据理力争。他在奏折中强调:“臣经体验,得知每年颖河一旦涨溢,大水直至颖州城门脚下,官民皆有畏惧。若八丈沟不能东流,反为次河江陂等水所夺,再南入颖河,则会导致颖河之水常年溢出,更受陈州一带积水影响,稍加数尺,便会引发颖州水灾,致使民不聊生,遗患无穷。”

苏轼还质疑工程预算的合理性:“这钱数是如何估量得出的?县吏罗适断定八丈沟下口不会堵塞,但据臣详细测量,实际尺寸悬殊极大。未来八丈沟遇淮水大涨时,三百里内堵住不走,二水相遇,横流数百里,五到七天不退,颖州庄稼将全被淹没。来年之时,颖州百姓吃什么则成问题。”最终,朝廷采纳了苏轼的正确意见,取消了这项劳民伤财的工程。这一决策不仅避免了十八万民夫的劳苦,还为朝廷节约了三十七万贯石的工程开支,更重要的是使颍州百姓免遭一场潜在的灭顶之灾。

在阻止开挖八丈沟的同时,苏轼还向朝廷奏请,留下开挖黄河的民夫万余人,用于开挖颍州沟渠,疏浚治理颍州西湖。在《再次韵赵德麟新开西湖》诗的自注中,苏轼写道:“去岁颍州灾伤,予奏罢黄河夫万人开本州沟,从之,以馀力作三闸,通焦陂水,浚西湖。”他组织民工对颍州西湖进行全面浚理,建造了三座水闸,沟通了焦陂、清河、西湖与泉河、淮河的航道。

苏轼自元祐六年八月任颍州知州,至元祐七年二月离任,实际在任时间不足半年。然而,在这短暂的半年里,他大部分时间都在颍州西湖度过。当他离开颍州时,西湖的治理工程尚未完成。即便已身在扬州,他仍密切关注着颍州西湖的治理进展。在他与赵德麟的几首往来诗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待颍州西湖工程全面竣工后,赵德麟写信向苏轼报喜,并在诗中提及要与杭州西湖一争高下。

苏轼为此作《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其韵》一诗,表达内心的喜悦:“太山秋毫两无穷,巨细本出相形中。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朅来颍尾弄秋色,一水萦带昭灵宫。坐思吴越不可到,借君月斧修瞳胧。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琉璃风。雷塘水干禾黍满,宝钗耕出馀鸾龙。明年诗客来吊古,伴我霜夜号秋虫。”

苏轼属火命,一生注定奔波忙碌。元祐六年冬季,颍州遭遇大雪,引发了一定程度的灾害。据赵德麟所著《侯鲭录》卷四《东坡汝阴赈饥寒》条记载:“元祐六年,汝阴久雪。一日,天未亮,东坡前来召集群臣商议,言:‘我彻夜难眠,挂念颍州百姓的饥寒,欲捐百馀千钱,制作饼食以救济。如今百姓之困,不过是缺食少火。义仓中积谷数千石,足以分发,以解民困。作院存炭数万斤,酒务尚余柴数十万斤,按原价售出,可助百姓度过难关。’东坡随即道:‘此事可成矣。’”

时任颍州教授的陈师道,闻听苏轼与下属赵德麟赈济颍州灾民的善举后,感慨万千,作《雪中》一诗以记其事:“掠地冲风敌万人,蔽天密雪几微尘。漫山塞壑疑无地,投隙穿帷巧致身。映积读书今已老,闭门高卧不缘贫。遥知更上湖边寺,一笑潜回万宝春。”此诗又名《连日大雪,以疾作不出,闻苏公与德麟同登女郎台》,诗末句自注“是日赐柴米”。

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出,苏轼为百姓免除冻饿之苦,内心极为欣慰,随后更是不畏风雪,前往颍州西湖赏雪景,尽享自然之美。

苏轼在颍州期间,致力于缉盗安民。颍州汝阴县尉李直方自掏腰包,积极缉拿盗匪,且多次以身犯险,亲自深入盗匪巢穴进行抓捕。元祐七年正月,苏轼为此事特地呈上表状(详见苏轼《乞将合转一官与李直方酬奖状》),请求朝廷对李直方予以第三等恩赏,并特赐指挥,以此激励那些“忠义胆决、方略兼备”的臣子。考虑到朝廷可能会吝惜这一恩赏,苏轼查证自己按规定应晋升为朝散郎,便情愿自请不转官职,将这一恩赏转授予李直方。

在颍州,苏轼还创办了“颍州义学”,致力于培养当地人才。他倡导“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教育理念,鼓励学子们潜心学问、注重实践积累。这一理念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颍州虽不如杭州富饶,但风景秀丽,苏轼在此除了与欧阳修家人交往,还有赵德麟、陈师道等一众知己。公务之余,苏轼常与友人畅游西湖,度过了许多欢乐时光。在此期间,苏轼创作了大量文学与艺术作品。他撰写了《秋阳赋》《洞庭春色赋并引》和《酒隐赋并叙》三篇赋文,可称之为苏轼的“颍州三赋”。其中,《洞庭春色赋并引》和《酒隐赋并叙》两篇描绘了酿酒饮酒及以酒隐逸的情景,《秋阳赋》则反映了世事的艰难。在颍州的半年间,苏轼创作了“知颍诗”69首,填词7首,并在外地撰写了与颍州密切相关的“离颍诗”12首。

苏轼在颍州还留下了诸多书法佳作,如《醉翁亭记》《丰乐亭记》《颍州西湖月夜泛舟听琴》《中吕满庭芳》《颍州祷雨帖》《菊说帖》《跋勾信道郎中集朝贤书夹颂金刚经》《临颜真卿争坐位帖》和《怀欧桥》等。当年十一月的一个傍晚,苏轼在颍州西湖的“竹间亭”,为赵令畤、陈师道、欧阳叔弼、欧阳季默和刘景文等人创作了画作《枯木图》。在颍州期间,苏轼还深入研读、讨论陶渊明的事迹,并校阅了《陶渊明集》。

“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正当苏轼在颍州任上踌躇满志,准备大展宏图时,上任仅八个月,朝廷便下达诏书,改调他为扬州知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