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一代文宗苏东坡 > 第23章 二仕杭州慰平生

一代文宗苏东坡 第23章 二仕杭州慰平生

作者:异响客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9 12:03:00 来源:文学城

元祐四年(1089年),在朝堂任职四年后,苏东坡带着一身疲惫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知州,自三十七岁任杭州通判,三十九岁离开杭州,到如今五十四岁,时隔十五年,浮生若梦,走过漫长坎坷的十五年后,又见杭州,又见西湖雨露,岁月的风霜染白了苏东坡的双鬓。

苏东坡到杭州后,照例作《进上谢表》,言:“江山故国,所至如归,父老遗民,与臣相问。”今重回杭州,归乡的感觉实实在在,满心喜悦。然而眼下的杭州不比十五年前,“葑合平湖久芜没,人经丰岁尚凋疏”。西湖淤塞,虽几经丰年,人口却不增反降。《宋史?苏东坡列传》里有这样一段记录: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今日杭州已不似十五年前,田野荒芜,瘟疫流行,民生凋敝,哀嚎片野。苏东坡知道,这是三分天灾、七分**导致的结果。实行新法与废除新法反复折腾,朝堂的无休止的党争,受苦的终究是普通百姓。

苏东坡到任杭州面临的第一件要紧事情就是抗疫。被贬黄州时,他曾从眉山故人巢谷子那得到一个名叫“圣散子方”的药方。后苏东坡著文介绍其药效:“自古论病,惟伤寒最为危急,其表里虚实,日数证候,应汗应下之类,差之毫厘,辄至不救,而用《圣散子》者,一切不问”,病情严重的“连饮数剂,即汗出气通,饮食稍进,神守完复”,病情轻微的药到病除,即使“平居无疾,能空腹一服,则饮食倍常,百疾不生”。

“圣散子方”是巢谷子不外传的祖传秘方,巢谷子和苏东坡是年少时的同窗玩伴,当年巢谷子听说苏东坡被贬黄州,不远千里从四川眉山到黄州看望老友,恰逢黄州出现疫情,巢谷子便用“圣散子方”在黄州拯救了不少的生命。苏东坡自幼习岐黄之术,平时也喜欢钻研医术,见“圣散子方”药效奇佳,便想收藏,以备不时之需。经过好一番软磨硬泡才从老友手中得到“圣散子方”。当时巢谷子本不想将药方献出,但经不住苏东坡的软硬兼施,最后在要求苏东坡指着江水发毒誓,保证这些方子只可以自己用来救人,不可外传的情况下,才将方子告诉了苏东坡。此刻,面对气势汹汹的疫情,苏东坡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便将方子公之于众,还让杭州宝石山愣严院的僧人按照圣散子的方子用大锅熬药,然后分设在杭州城街头,免费布施给百姓喝药防疫。不问男女老少,只要服上一大碗,就可避瘴气。苏东坡的这个药见效神速,患病轻的一大碗喝下去很快就能见效,病重的连服几碗,配上饭食也能得以康复,治愈者不可胜数。

然而杭州作为水陆交通要塞,人口流动频繁。苏东坡意识到,要有效控制住疫情,必须设立一家专门的机构,将感染瘟疫的人进行集中收治治疗,阻断疫情传播途径,这也是今天传染病医院和疫情集中隔离点的最早探索与实践。当时杭州府衙并没有预算建设资金,苏东坡与通判赵德麟商议,从府衙的办公经费里拨出二千缗钱,还自己带头捐出五十两黄金。深明大义的苏夫人王闰之也卖掉自己的嫁妆,将所得的钱财悉数捐出来。在苏东坡的大力号召下,大家你一砖,我一瓦,终于筹足了资金,在城中心的众安桥建起抗击时疫的官办医院,苏东坡将其命名为安乐坊。他聘请懂得医道的僧人坐堂治病,为了勉励僧人,他对那些医术高明、三年之内治愈病人达千人以上的僧人,由官府奏请朝廷赐给紫衣以示奖励。安乐坊在疫情期间,收治贫困的确诊病人。而这些确诊病人的收治也很有条理,并不是将他们一窝蜂地安排在一起,而是“宜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以防渐染”,根据被感染患者的症状与轻重安排病房,防止交叉感染,直到这些确诊的被感染患者痊愈后,才可离开。

后来为了让安乐坊长久经营下去,苏东坡采用当时很普遍的置田获利方法,以使资金来源稳定。苏东坡还将收到“某宣德”的一笔“金五两、银一百五十两”的礼金,以某宣德名义转捐给了安乐坊。苏东坡还下令:每年从地方税收中拨出一些经费来维持病坊的日常运营。从此,安乐坊成了杭州的常设性官办医院,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公立医院。值得一提的是,安乐坊及其运作模式很快引起朝廷关注并在全国推广。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朝廷将安乐坊改赐名安济坊,开始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

控制住了疫情,苏东坡又马不停蹄的展开了疏浚六国井的工作,当年他任通判时候曾协助太守陈襄对六国井进行了疏浚。然而不到十五年,六国井又告淤塞,时又灾旱,军民皆苦无水。百姓只能花钱买水,但水价很高,甚至出现了水比酒贵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苏东坡认为治理井水迫在眉睫,于是亲自去实地走访调查,并且找到当初治理六井的和尚子珪,虚心向他求教。

子珪建议要想六国井的管道不淤塞,必须将原来的竹管全部换成陶管,陶管的上下再用石板覆盖保护。虽然这个工程要花很多的钱,需要的人手时间也很多,但苏东坡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六井淤塞的根源问题,使百姓不再受苦。他多方筹集资金,通过艰苦的努力,用了近两个月时间,终于建成了在当时比较理想的供水系统,还把井水引到以前不能到的地方,让甘甜的西湖水,流遍全杭州城,家家都有可饮之水。这一陶管供水系统被认为是世界最早的自来水系统之一。

然而,苏东坡深知钱塘六井虽然修好,但六井的水源在西湖,如果西湖堙塞了,不仅山水无所容蓄,而且即成灾害。此时的西湖由于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苏东坡遂于来杭州的第二年,就率众疏浚西湖。既然要疏通西湖,就必须把阻塞湖底的葑土和淤泥除去。苏东坡在《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中写道“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他奏请朝廷再赐度牒五十道,配合本州赈饥余款,动用民工清除葑草、搬载湖泥。那么,这些被挖出来的泥土又该怎么办呢?苏东坡从白居易筑堤得到灵感,定计废物利用,增筑一条自南徂北的长堤,则行人方便而且葑草湖泥都有用了。苏东坡听取了多方的意见,又经过了仔细的规划,决定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南北的长堤。自开工之日起,苏东坡亲自督察工事进行,奔走于砾石泥淖之中,甚至忘记回家吃饭,就与堤工同吃。

历时四个月,占据一半湖面的葑田大部分被清除,起自南屏、止于曲院的南北相通长堤也筑成,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苏公堤”,简称“苏堤”。从此“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苏堤建成以后,西湖的疏通工作也完成了。但杂草的问题怎么办呢?这难不倒苏东坡,他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把沿岸湖面租给百姓种植菱角,但必须要在各自地段内定期拔草,官府将租赁收费用于湖堤保养维护。同时,他在湖中立了三座石塔,划定界限,石塔以内不得种植,以免再次湮塞,从根源上解决了问题。原本淤塞的湖泊,成了灌溉农田的天然水库。西湖地区成为了良田万顷、风光秀丽的鱼米之乡。而这三座石塔就是大名鼎鼎的三潭映月前身。同时,苏东坡还积极治理运河,解决运河水路交通的堵塞问题,在钱塘江南部修建水闸,开凿新运河,贯通内湖与外河,再疏通杭州水路交通的同时,根本解决了西湖的水患问题。《宋史》记载,“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大家家中有苏东坡的画像,还为他作了生祠,以报答他为杭州百姓谋得的福利。

苏堤春晓,三潭映月,美丽的杭州和西湖自然少不了苏东坡的诗词。“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苏轼《南歌子·杭州端午》)。这首词描写的是苏东坡与朋友在端午节登上杭州名胜十三楼,上片开始就用移情手法描绘了湖光山色的美丽可人,继而用对比手法自身所处的十三楼加以赞美;下片提笔便极写宴饮对酌的游赏乐事,其后则用一曲声满湖山的轻歌曼曲作结。有情、有景、有声、有色,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

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苏轼《南歌子·湖景》)。这首词写于疏浚西湖后,上片先是绘写西湖岸上的清丽景色,之后却笔锋一转:“记取他年扶病入西州。”自己的政治抱负依然难以实现啊!壮志难酬的内心抑郁油然而生。下片写自己的坎坷道路。连绵梅雨、一叶扁舟、菱角飘浮,累累相阻。只有湖面的千顷明月光,皓洁清沏,使人留恋难返。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这是苏东坡在杭州写给老友参寥的词。在这首词中,苏东坡以钱塘江潮喻人世的聚散离合,以“俯仰昔人非”感慨人生的瞬息万变,人生相遇志趣相投、惺惺相惜的知己是人生的一大幸事,纵然分别也无需感慨,深情友谊已刻进心里。

苏东坡与参寥的相识相知一是诗文,二是佛理、三是性趣。苏东坡与参寥相识于徐州,后苏东坡贬黄州,参寥不远千里到黄州陪伴老友一年有余,二人曾同游庐山,在参寥的见证下苏东坡写下了著名的庐山诗《题西林壁》。苏东坡这次到杭州任知州,参寥正好住在杭州孤山智果精舍,苏东坡空闲时间常去找参寥叙旧和讨论佛理。元祐六年(1091年)寒食节过后的第二天,苏东坡和另外两位朋友去孤山智果精舍看望参寥,参寥非常高兴苏东坡一行的到来,便高兴的去打来泉水,生起槐木火煮茶招待朋友。闻着清新扑鼻的茶香,苏东坡觉得此情此景非常熟悉,竟和自己多年前在黄州的梦境一模一样。在黄州时苏东坡曾梦到和参寥一起煮茶论佛,醒来还曾写下“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的诗句。苏东坡遂写下《参寥泉铭》记录此事。

除了参寥外,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期间,还与众多高僧交往密切,他在《腊月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中写道:“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描绘了他与两位僧人相谈甚欢的情景。这些僧人中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的交往更是传为佳话。佛印此时是杭州名寺金山寺主持。相传有一次,苏东坡学禅有所领悟,觉得心智洞明,了无杂念,按捺不住喜悦,铺笺挥笔,写了一首诗:“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吹不动”的意思是说自己已经到了不受得、失、谤、扬、赞、嘲、忧、喜八种情绪的境界,佛性坚定。无论是如今超然的境界,还是写的诗东坡都十分常满意,专程誊抄好差送给在金山寺的佛印,以为会得到佛印的赞赏。出乎意料的是,佛印读完东坡的诗后,只在下端批上“放屁”二字,交给来人带回,东坡看后连喊“岂有此理?”,遂乘船渡江前往金山寺找佛印理论。到了佛印禅房门口,忽然发现了门扉上贴着一张字条,端正地写着:“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东坡这才明白自己心性远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坚定,因为一句话就动了气。

杭州还是苏东坡的艳遇之地。任通判时他结识朝云,成为一生知己。在第二次赴杭州任知州时,苏东坡又遇到另外一位红颜知己——琴操。据《朱米志林》记载,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时,有一天与琴操泛舟西湖,苏东坡扮作长老,琴操扮作弟子,两人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参禅对话。苏东坡问:“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琴操顿悟,回答说:“我不愿苦从良,从今念佛向西方“。这次对话后,琴操看破红尘,在玲珑山削发为尼,从此青灯古佛,潜心修行。琴操出家后,苏东坡曾多次前往玲珑山看望她,试图劝说她回到杭州,但都被琴操婉拒。

除了琴操和王朝云,苏东坡在杭州还曾帮助过另外两位官妓郑容和高莹从良。据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记载,元祐六年(1091年),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三月被召入京,路过京口时,郡守林子中设宴款待,坐中有两名营妓,郑容和高莹,她们拿出申请文书请求落籍从良,销掉乐籍,赎身为民。林子中把文书交与苏东坡,请他定夺。苏东坡略一沉吟,索笔在申请文书后面写下一首《减字木兰花》:“郑庄好客,容我楼前先堕帻。落笔风生,籍籍声名不负公。高山白早,莹骨柔肌那解老。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郑容和高莹起初以为苏东坡不愿意批准她们的请求,苏东坡笑着说:“你们二人也有文采,怎么连判词都不会看呢?“二女再细看,才发现这是一首藏头词,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郑容落籍,高莹从良“。于是二人立即跪地感激苏东坡的再造之恩。

宋朝的乐籍制度是在西汉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它是一种惩罚性制度,将罪犯、战俘等妻女后代籍入专门的名册,构成乐户,由官方乐部统一管制其名籍“乐籍“。在北宋时期,文人与风尘女子的交往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一方面,文人欣赏风尘女子的才艺和美貌,将她们视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另一方面,风尘女子也借助文人的才名和地位,提升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以寻求从良的机会。在宋朝,救风尘一度成为文人圈的一种雅兴。

然而,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苏东坡重回人间天堂,为政还不满两年,朝廷又下来了诏书,命令他卸任杭州知州,返回京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