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一代文宗苏东坡 > 第19章 躬耕东坡任平生

一代文宗苏东坡 第19章 躬耕东坡任平生

作者:异响客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9 12:03:00 来源:文学城

卷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庄子在《庄子.秋水》中写道:“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鯈鱼是庄子笔下的第二条鱼,庄子借鱼的快乐,强调真正的快乐源于内心感受,而非他人评判。庄子主张超越外界眼光的束缚,坚守自我感知,活出真实的自己。著名心学家王阳明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的心中,受你的心控制,你看山间的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人的一生中遇见的所有风景,都只为你而来,你对了,世界就对了。世界就在你心中,心美好,一切都美好。

恭喜苏轼!贺喜苏轼!在安国寺佛法的洗礼和临皋亭外长江水的滋润下,苏轼终于从乌台诗案的阴影中彻底走了出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从此苏轼是无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在弟子冯正卿的奔走下,太守徐君猷把城东一片废弃的军营地免费提供给苏轼耕种粮食自给自足,这块坡地原本无名,但位于城东,苏轼干脆以“东坡”命名,亦有效仿白居易当年东坡种花之意,苏试自此号称“东坡居士”。从此苏轼变苏东坡,凡人变圣人。

在这里,我们不妨多费些笔墨来谈谈苏轼的这位弟子——马正卿。前文已有提及,当苏轼出狱后奔赴黄州时,正值大年初一,他独自迎着大雪踏上黄州的漫漫长途。昔日的朋友们无一相送,唯有弟子马正卿冒雪相随。马正卿,字梦得,与苏轼同龄,是苏轼的忠实追随者,也是苏轼口中那位“若要比谁最穷,当推梦得为首”的梦得。苏辙也曾赋诗云:“问人何罪穷至此,人不敢尤其怨天。”马正卿大概未曾料到,随着苏轼兄弟诗词的广泛流传,自己的贫困竟为天下人所知。

马正卿原本是汴京城“太学正”的学官,因其性格过于耿直,以致“学生既不喜,博士亦忌之”。马正卿本人对此处境心知肚明,且他对官场的应酬与争斗早已心生厌倦。结识苏轼后,他深深仰慕苏轼的学识,尽管与苏轼同岁,仍毅然拜苏轼为师。1061年,25岁的苏轼赴任凤翔通判时,马正卿便辞去大学学官跟随苏轼去凤翔做幕僚。马正卿随苏轼在凤翔做了一段时间的幕僚之后,便开始浪迹江淮,以后再也没有遇到合适的出世机会,不过他始终白首穷饿,守节如故。

二十年后,当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马正卿专程到黄州看望失意的老师苏轼,还顺便帮苏轼向太守申请了一块废弃的营地开辟农场——即东坡。苏轼后在《东坡八首(并叙)》中写道:“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对马正卿的忠心追随,苏轼在《东坡八首》中打趣到:“马生本穷士,従我二十年。日夜望我贵,求分买山钱。我今反累生,借耕辍兹田。刮毛龟背上,何时得成毡。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众笑终不悔,施一当获千。”马正卿对苏轼的追随,特别是在低谷时期的支持与鼓励,就像一束温暖的光照在了黄州时的苏轼身上,这样的友谊对于苏轼而言尤为珍贵。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七日,也是苏东坡被贬黄州第三个年头,相传朋友在沙湖为苏东坡介绍了一块良田,三月七日这天,春光明媚,苏东坡与马正卿等相约到沙湖去踏青看田。归来途中,天公不作美,突降大雨,而恰好仆人先前将雨具全部带了回去,于是众人都被大雨淋了个落汤鸡,狼狈不堪。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要仅被大雨拍打竹林芭蕉的噼啪声所扰,苏东坡目睹众人四散躲雨、怨声载道,却毅然冲入雨中,踏歌而行,尽情享受雨中的世界。“莫听”彰显了词人对周遭喧嚣的淡定心境。“吟啸且徐行”与“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相呼应,凸显了词人的自在与洒脱。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手持竹杖,脚穿草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而苏轼却走得潇洒自如。“谁怕?”以反问句式,表达了对人生风雨的从容态度,意指作者早已历尽沧桑。“一蓑烟雨”既是写实,又象征人生与政治的风雨;“任平生”则是任凭风雨洗礼之意。此句堪称苏东坡一生的真实写照。他在政治上屡遭打击,一再被贬。然而,在精神上,他始终未被击垮,保持着一颗鲜活灵动的心。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骤然间,一阵早春的凉风迎面袭来,令人打了个寒颤,微醺的酒意也随之清醒几分,感受到丝丝凉意。此时,大雨渐歇,山头那边露出晚霞,透过竹林斜照过来,雨过天晴,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料峭”指春风略带寒意;“微冷”是雨后的感受;“斜照”指傍晚的阳光西斜;“相迎”则赋予斜阳以人的情感。情景交融的手法,烘托出作者经历风雨后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既有凉意,又有被阳光温暖的感觉。这里描绘了一幅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带来丝丝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带来些许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表达。人生不正是如此吗?在寒冷中感受温暖,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在忧患中体会喜悦。当你对人生有所领悟后,便不会永远沉沦于悲苦与挫折,而是在微冷的觉醒中升起暖意与希望。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首望去,刚才那片风雨萧瑟之地,早已无雨无晴。“回首”即回头看,蕴含着对人生的回顾。“萧瑟处”指刚才遇雨的地方,也可引申为人生中的坎坷。“风雨”与“晴”既指自然天气,又象征人生的顺逆。苏东坡在此进一步彻悟人生:归去之后,心灵进入宁静之境,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皆微不足道。他劝诫人们,既不必因风雨而惊恐,也不必因阳光而狂喜,一切皆应泰然处之。全词以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收尾,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旷达态度,韵味悠长,引人深思。

人生有三境界:风就是风,雨就是雨,看风还是风,看雨还是雨,这是初入世之人的天真;风已不是风,雨已不是雨,风雨欲来山满楼,我自巍然不动,这是为世俗所累、急欲遁世的高节之士的心境;风还是风,雨还是雨,只是风、雨、天、地、人已浑然融为一体,这是大彻大悟之后的笑对人生,是悠然于“入世”与“出世”之间的恬淡潇洒,是物与我皆忘的大智若愚,是忠实于心灵的信念坚守。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从此苏东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乎,物我两忘,不为世事所累。

自东坡躬耕伊始,苏东坡开启了全新的农民生活。站在农田之外,他目睹田园风光,亲历耕作的艰辛。他购置了一头牛及锄头、镰刀等农具,这些如同文人的笔墨纸砚,但此时不为审美,只为求生。苏东坡每日肩扛锄头,漫步于东坡的田间地头,身着布衣草鞋,与农夫渔樵为伍。正如他所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天下无一不是好人。回想起汴京的繁华、皇宫朝堂、密州治蝗、徐州抗洪,仿佛已成隔世之事,心中不禁涌起恍如隔世之感。当地农夫对苏东坡颇为亲近,传授他诸多耕种技巧。他在《东坡八首》其一中写道:“良农惜地力,幸此十年荒。桑柘未及成,一麦庶可望。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农父告我言,勿使苗叶昌。君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

在一番辛勤劳作后,苏东坡终于迎来了麦穗金黄的季节,这是田野上最动人的时刻。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他百感交集。东坡土地贫瘠,他只能选择种植对土壤要求不高的大麦。大麦口感不佳,他便掺入小豆,孩子们难以下咽,他却吃得津津有味。

每日黄昏劳作归来,苏东坡与农民们闲聊几句,经过城门时,守城士卒虽知这位老农是大文豪,却不明其沦落缘由,偶尔开他玩笑,苏东坡总是淡然一笑。

伟大诗人艾青曾说:“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土地博大而公正,不偏不倚,承认并回报每一份付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种淳朴的劳动方式蕴含着无与伦比的道德感。土地的博爱让苏东坡精神得以解放,与贩夫走卒、村妇农夫相交,少了为官时的谨言慎行,得以本色示人。那个率性自由的苏轼归来,脚踏挚爱的土地,诗兴大发,挥就《东坡八首》。其中“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一句,字里行间满是对土地的深情。东坡这片土地不仅赋予他尘世的烟火气,还让他掌握了烹饪美食的技艺,创作出东坡肉等佳肴。古代对猪肉多有偏见,苏东坡却因贫困无奈,转而烹饪猪肉,大火焯水,小火慢炖,肥而不腻,香气四溢。他为此自豪,欣然写下《猪肉颂》:“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在躬耕之余,得益于朋友的帮助,苏东坡在东坡边平整土地,建起了五间茅草屋,并在堂屋的墙上绘制了雪景,亲自将其命名为“雪堂”。他在《雪堂记》中描绘了自己的生活:“苏子得废圃于东坡之胁,筑而垣之,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为之,因绘雪于四壁之间,无容隙也。起居偃仰,环顾睥睨,无非雪者。”雪堂不仅是他的住所,更是会客之所。此时距苏轼出狱已三年,朝廷大臣更迭,新任宰相蔡确主导变法。蔡确在优化王安石变法的基础上,推行更为激进的改革。朝廷党争激烈,蔡确独断专行,排除异己。蔡确堪称小人中之小人,奸臣中之奸臣,在苏轼乌台诗案中冷眼旁观,充当幕后推手,多次在神宗欲启用苏轼时横加阻碍。然而,蔡确未料四年后自己也会因车盖亭诗案被贬岭南,惨死途中。宋神宗忙于变法,加之西夏突袭,宋夏爆发史上最大战争,朝廷无暇顾及苏轼,乌台诗案逐渐被遗忘。雪堂建成后,苏东坡的故交好友纷纷到黄州与之填词作赋。

与苏东坡来往最频繁的当属好友陈季常。陈季常与苏轼相识于凤翔,是时任凤翔太守陈希亮的小儿子。陈季常为人耿直、豪爽,自带几分侠气,素有威望。苏东坡贬官黄州,俸禄断绝,家中人口众多,只能靠吊钱度日,平时的亲戚朋友都怕牵连,没有人愿意与他往来。在如此困顿之时,只有陈季常对他多有善待,患难之处见真情,因此二人的关系迅速升温。

在黄州的四年中,陈季常多次到黄州看望苏轼,而苏轼也多次到陈季常居住地歧亭探访,四年里两人相聚100余天。元丰三年((1080)六月,苏轼欲完成父亲遗言,续修《易传》《论语》,致信陈季常:“欲借《易》家文字,及《史记》索隐、正义。”就在此月的一天,陈季常带着苏轼所需之书和其他礼物到黄州看望他。因陈季常在黄州素有喜好打抱不平、周济朋友,城中那些达官贵人等社会名流,争相邀约陈季常去府上做客,并以他的光临为荣。陈季常便邀苏轼一起赴宴会客,游赏山水。苏东坡戏作《陈孟公诗》:“孟公好饮宁论斗,醉后关门防客走。不妨闲过左阿君,百谪终为贤太守。老居闾里自浮沉,笑问伯松何苦心。忽然载酒从陋巷,为爱扬雄作酒箴。长安富儿求一过,千金寿君君笑唾。汝家安得客孟公,从来只识陈惊坐。”把陈季常比作汉代豪爽轻财嗜酒好客的陈遵(字孟公)。

元丰五年(1082)二月,陈季常再次造访苏东坡。苏东坡为此动情赋诗《陈季常见过三首》。其中“我知君不然,朝饭仰旸谷,余光幸分我,不死安可独”,可见两人情谊已达到命运与共的境界。同年约五月,陈季常又来到黄州,为苏轼带来了一条覆头的巾饰,这巾饰饱含着陈季常夫妻对苏轼的浓浓敬意。苏轼感动难抑,写出《谢陈季常惠一揞巾》:“夫子胸中万斛宽,此巾何事小团团。半升仅漉渊明酒,二寸才容子夏冠。好带黄金双得胜,可怜白苎一生酸。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取可汗。”由一条小小的揞巾,让苏东坡再次变回了苏轼,喷发出高昂的爱国情怀。苏东坡与陈季常,在没有相聚的日子,则以信函交流,相互给对方以智慧启迪和灵魂慰藉。据统计,苏东坡终其一生致信或赠诗(词)给陈季常的有67首(篇),而在黄州4年多时间当中即有62首(篇)。

元丰七年((1084)正月二十五日,沉寂四年后,宋神宗突然颁布手札,移苏东坡至汝州(今河南临汝)任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苏东坡衔命于四月初一出发,前往新的贬所。陈季常一直将苏东坡送到九江。两位挚友推心置腹,相互劝勉,互道珍重。苏东坡写下《歧亭五首》其五赠予陈季常。元丰八年((1085),三四月间,苏东坡在南都归于常州途中,创作了《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铅。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谁似濮阳公子贤,饮酒食肉自得仙。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门前罢亚十顷田,清溪绕屋花连天。溪堂醉卧呼不醒,落花如雪春风颠。我游兰溪访清泉,已办布袜青行缠。稽山不是无贺老,我自兴尽回酒船。恨君不识颜平原,恨我不识元鲁山。铜驼陌上会相见,握手一笑三千年。”其中“龙丘道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这几句表面是调侃陈季常听了老婆怒吼,吓得把拐杖从手里落了下来,一下子茫然不知所措。由此“河东狮”成为悍妇/妒妇的代名词,“河东狮吼”这个成语便由此逐渐形成,人们用这个成语嘲讽老婆霸道而丈夫惧内的可笑现象。实际上的情况是当时陈季常跟河东高僧柳东龄学佛,有时柳东龄“狮子吼”威严异常,震慑如雷,让陈季常在惊恐后有所领悟。苏东坡含蓄而诙谐地赞扬老友陈季常虔诚入佛已达到相当的境界。苏轼与陈季常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情。苏轼与陈季常的友谊充满凄美浓郁的诗意,这诗意将永远散发出隽永动人的魅力!

在东坡躬耕时,苏东坡想到东晋九江的陶渊明。他那时填了一首《江城子》,词序说:“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陶渊明的《游斜川》诗说“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这是陶渊明归田乐隐后的追求,苏东坡说自己躬耕东坡,筑居雪堂,犹若陶渊明的斜川之游,故在词里表白“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他视陶渊明为人生榜样,躬耕而远离世俗。“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苏东坡想着自己余生将会各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东坡迷恋上读陶渊明的诗,他对陶诗的评价很高,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子由书》)。在与陶渊明的隔世神交中,苏东坡的精神世界深化了,如果说之前他读庄子,让他的处世哲学从忍到容,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拥有,那么现在与陶渊明的契合,让他的心灵达到了“化”的境界,化苦难为欢乐,化生活为艺术,化人生为哲学。

在黄州的日子里,苏东坡不仅在行动上效仿陶渊明躬耕田园,更在精神上与之深度共鸣。他每日于雪堂中读书写诗,填词作画,将田园生活的点滴感悟融入笔端,创作出诸多质朴而深情的作品。农忙之余,他常独坐溪边,听泉水潺潺,观云卷云舒,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让他逐渐摆脱了仕途失意的苦闷。他还在东坡种下松柏,寓意自己要如松柏般坚韧,在逆境中依然保持高洁品格。这种与自然的亲近,让他的诗文更添一份返璞归真的意趣,也使他的精神世界愈发丰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