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一代文宗苏东坡 > 第20章 游赤壁怀古伤今

一代文宗苏东坡 第20章 游赤壁怀古伤今

作者:异响客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9 12:03:00 来源:文学城

卷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有学者说,黄州是苏轼成熟的标志,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苏轼同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成熟,宛如一抹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缕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无需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不再向四周申诉求告的大气,一抹无视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去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经过发酵,尖利的山风已收敛锋芒,湍急的细流汇聚成湖。苏轼的成熟,犹如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使其从名字到性格,再到价值观认知,甚至连皮肤颜色和穿衣风格,都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蜕变。与此同时,苏轼的艺术风格也因这份成熟而得以蒸馏与深化。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被铭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苏轼之年”,亦是他的“赤壁年”。以赤壁为灵感,他挥毫写就《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这三部杰作如同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奠定了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地位。

贬谪黄州是苏轼的人生低谷期,也是他的思想成熟期。乌台诗案的生死考验促使他融合儒家的济世、道家的超脱与佛家的空观,形成“苦难中升华”的生命智慧,三篇赤壁之作,正是这一过程的结晶,“赤壁三咏”是他穿越黑暗的三次精神突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

元丰五年七月的一天,苏轼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眼前,大江东流,巨浪拍岸,气势如虹,仿佛古战场上的千军万马在扬尘奔腾。望着滚滚奔流、声浪滔天的江水,苏轼不禁联想到八百多年前三国时期,周瑜以少胜多,大破曹军的赤壁战场。他遥想当年的青年周瑜,英姿勃发,气定神闲,谈笑间一把大火便将曹军几十万大军化为灰烬。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几百年后,一切依旧,往昔的英雄豪杰已成过往,但他们的卓绝功勋却永远镌刻在历史长河中。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回想起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人生历程,苏轼将他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赤壁,发出了响彻千古的天籁之音:“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煮酒喜相逢。苏轼想到自己正值壮年却被贬,前途渺茫,致君尧舜的理想已化作秋风,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人生如梦,不如举起酒杯,祭奠这万古恒存的江月。在这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中,苏轼豪放犀利的词锋显得格外真实,其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亦由此流露无遗。

七月,苏轼与宾客又来到了赤壁下的江上,泛舟相谈,并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苏东坡《赤壁赋》)

七月的一天,苏东坡与友人杨道士同游赤壁,畅饮高歌,领略这天地间的绝美风光……此时,杨道士吹奏起洞箫,箫声幽咽悲凉。苏东坡不禁问道:“你的箫声为何如此凄苦?”杨道士答道:“你看这山间的清风明月虽长久,但我们的生命却短暂而渺小。若生命也能如斯长久,便可永享这清风明月之美。然而,我知此乃奢望,故而心生悲凉。”

苏东坡闻言,缓缓说道:“这山间的江水不息流淌,天上的明月亦时有阴晴圆缺。若从变化的角度观之,天地万物瞬息万变,连一瞬都不曾停留;但若从不变的角度观之,万物与我等皆属永恒,又何须羡慕?况且,天地万物各有其主,非己之物,虽一丝一毫亦不可强求。唯有这山间清风、江畔明月,听之成声,观之成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此乃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你我皆可共享。”

文中的杨道士,实则更似那高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既羡慕往昔英雄的风采,又感慨自身生命的渺小。这一番主客对话,实为苏轼内心的独白与对话,是过去的苏轼与当下的苏轼的对话,是旧我与新我的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象征着苏轼对生命的深刻反省与超越。

苏东坡最终感叹,生与死不过是生命的不同形态。由生至死,犹如流水自西向东,明月由盈转缺,生命本身并无本质变化。若言变化,天地万物每秒皆在变迁;若言不变,天地万物从未真正消逝。只要我们欣然享受这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便是与自然同频共振,又何必忧虑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恒久呢?

有趣的是,在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之间,有一首词颇具意味,前文已有所提及,这首词名为《临江仙·夜归临皋》,创作于公元1082年9月。词中写道:“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我夜里在东坡饮酒,醉了又醒,醒了再饮,如此反复,直至归家,时已三更。家中仆人鼾声如雷,敲门无人应答,苏东坡便拄杖来到江边,聆听江水之声。寂静的深夜,令人不禁多愁善感,苏东坡感慨一身才华无处施展,却在此闲听江声。这或许正是庄子所言“汝生非汝有也”的境界。

苏东坡心中思索,何时才能放下这份对功名利禄的执着。夜深风静,江水波纹平缓,他心生一念:不如驾一叶小舟,从此离去,将余生寄托于江河之间。

从这首词中,我们亦可窥见苏东坡努力走出乌台诗案阴影的心路历程。他泛舟赤壁之畔,寄情山水之间,试图忘却世俗的忧愁。然而,这份忧愁岂是轻易能放下的?酒醒后的苏东坡,面对平静的江水,心中理想再次涌现——致君尧舜,而现实中却空有一身本领,无法为国家社稷所用。

这或许就是所谓的身不由己吧。何时才能舍弃这份执念?罢了罢了,不如趁着夜深人静,撑舟离去,将余生交付于滚滚江水之中。

同年十月,苏东坡再次与客人一起游览赤壁,写下《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苏东坡《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全篇以写景和状物为主,但其中众多的意象,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险岩”、“孤身爬山”、“静夜长啸”、“扁舟自漂”、“环顾寂寥”、“孤鹤”、“梦中道士”等,共同营造出一种清冷孤独的情绪氛围。而道士化鹤的幻觉,迷离恍惚,更是渲染了某种心灵上的深刻感悟。清代学者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评价此赋道:“岂惟无鹤无道士,并无鱼,并无酒,并无客,并无类壁,只有一片光明空阔。”犹如周庄梦蝶,究竟庄子是世界的真相,还是蝴蝶才是?现实与梦境之间的界限,本就扑朔迷离,凡夫俗子又何必纠结于此?我们眼前所见,未必是真实;而梦中所梦,也未必是虚幻。无论当下的生活如何,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向往那片光明空阔的理想境界。

在苏东坡三游赤壁,挥毫泼墨写下千古绝唱之后,元丰六年(1083年),他又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桩大喜事:侍妾王朝云为他诞下了小儿子苏遁。中年得子,苏东坡喜出望外。在洗儿礼上,他怀抱乖巧的小儿,感慨人生际遇无常,心中默默祈愿孩儿一生平安,不逐名利,随即吟诵了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元丰七年(1084年)正月二十五日,宋神宗颁布手札,将苏轼调任至汝州(今河南临汝)担任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接到朝廷的命令,苏轼不敢耽搁,急忙收拾行李出发。临行前,侍妾朝云询问苏轼何时动身,苏轼作《减字木兰花·江南游女》答朝云:“江南游女,问我何年归得去。雨细风微,两足如霜挽纻衣。江亭夜语,喜见京华新样舞。莲步轻飞,迁客今朝始是归。”

离开之际,邻人与朋友纷纷相送,苏轼挥毫作词《满芳庭·归去来兮》,以此告别黄州。“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离黄州赴汝州,特此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适逢仲览自江东前来告别,遂书此词以赠之。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遥在岷峨。百年光阴已过半,来日无多苦短。坐看黄州再闰,儿童皆习楚语吴歌。山中友人,携鸡豚社酒,相劝慰老东坡。云何,当此别离,人生底事,往来如梭。且待闲观秋风,洛水清波。愿堂前细柳,念我之情,莫剪其柔柯。并传语江南父老,常为我晒渔蓑。”

此次出行,苏轼一家选择安全舒适的水路。水上行驶缓慢,四月初出发,下旬才抵达九江庐山。苏轼在庐山短暂停留后,又辗转到筠州探望弟弟苏辙一家,随后返回庐山。此时正值雨季,河水暴涨,苏轼一家不得不在庐山停留三个月。一日,苏轼与友人同游庐山,见烟雾飘渺,山岭奇异,游至西林壁,景致更奇,诗兴大发,作《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庐山出发时已近七月份,暑热当空,乌篷船在江上风吹日晒,暑热夹带湿气,二十天的水上漂泊,先是妻子王闰之病倒,接着苏轼的疮毒复发,难以忍受。最可怜的是小儿子苏遁,才**个月大,娇弱的身体难以承受旅途辛苦,也患上暑热病,无法行走。苏轼一家只好转道金陵求医问药。毫无抵抗力的苏遁生命垂危,虽至金陵仍医药无效,于七月二十八日不幸夭折。

面对孩子的夭亡,朝云悲痛欲绝,几次哭倒昏厥,哀伤至无法起身。苏轼只能独自抱着小儿子的幼小身体,到郊外安葬。葬毕回到住处,见朝云卧床不起,虚弱与悲痛使她无力动弹,苏轼心如刀割,自责不已,含泪作《哭子诗》以抒发心中的悲痛郁闷:“去岁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名遁,小名干儿,颀然颖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做二诗哭之: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未期观所好,蹁跹逐书史。摇头却梨栗,似识非分耻。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感此欲忘生,一卧终日僵。中年忝闻道,梦幻讲已详。储药如丘山,临病更求方。仍将恩爱刃,割此衰老肠。知迷欲自返,一恸送余伤。”

失去唯一的儿子,朝云最为悲痛,可怜的孩子还未断奶,母亲的乳汁溢满衣襟。这种痛苦,没有一个母亲能够承受。朝云年仅二十出头,经历丧子之痛,心中积病,从此身体日渐衰弱。苏轼心疼朝云,不愿再前行,连续上奏两道奏表,请求皇帝收回任命,准许他留在阳羡守着那小块地度过余生:“自离黄州,风涛惊恐。举家重病,一子丧亡。今虽已至泗州,而资用罄竭,去汝尚远,难于陆行。无屋可居,无田可食。二十余口,不知所归。饥寒之忧,近在朝夕……”

然而此时,神宗病重,朝廷动荡不安,苏东坡的请求如同泥牛入海,无人理会。隐居金陵的王安石听闻苏轼途经此地,便决定前往拜访。关于苏轼与王安石的会面,宋人笔记描绘得栩栩如生。据记载:“苏轼舟过金陵,王安石身着野服,乘驴至舟旁拜谒。苏轼未戴冠帽,迎上前去,揖礼道:‘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笑道:‘礼岂为我辈设哉?’苏轼答道:‘轼亦自知相公门下用轼不着。’王安石一时语塞,遂提议同游钟山。”

《邵氏闻见录》则载,二人游赏钟山时,苏轼说:“某欲有言于公。”王安石神色一动,以为苏轼欲辩旧事,却听苏轼说道:“某所言者,天下事也。”王安石这才神色安定,说:“姑言之。”苏轼道:“大兵大狱,乃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除此弊。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苏轼所言“西方用兵”,指元丰五路伐夏;“东南大狱”指熙丰之际出现的诏狱。王安石听后,举两指示意苏轼:“二事皆惠卿启之,某在外安敢言?”苏轼又说:“固然如此,然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事上者岂可以常礼乎?”王安石厉声说:“某须说。”既而又道:“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俩人在钟山上谈得十分投机,仿佛是多年知己。最后,王安石告诉苏轼:“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苏轼说:“今之君子乎,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王安石“笑而不言”。

王安石与苏轼的这次会面极为愉快。一个是退出朝堂、隐居山林的老人,另一个则是被朝廷弃用的杰出人才。他们一同游览钟山,彼此以诗歌唱和,相谈甚欢。除了探讨朝政之外,他们还重点交流了佛理与诗歌。对于苏轼的文学才情,王安石一直颇为赏识。据说在金陵相会之后,王安石更是由衷赞叹:“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苏轼则赋诗表达了对王安石的敬仰之情:“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两人相见恨晚,彼此惺惺相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