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一代文宗苏东坡 > 第18章 贬黄州艰难求生

一代文宗苏东坡 第18章 贬黄州艰难求生

作者:异响客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9 12:03:00 来源:文学城

卷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元丰三年(1080年)除夕夜,苏轼在汴京寓所与长子苏迈匆匆度过了一个冷清的除夕。翌日拂晓,在两名差役的催促下,他背着简陋的行囊,踏上了贬谪黄州的漫漫征途。昨夜汴京新雪初霁,天地间一片苍茫。昔日汴京的故人朋友,或归乡团聚,或避祸远遁,除了弟子马正卿外,竟无一人前来为苏轼送别。

苏轼父子在两名差役的押解下,行走在城外通往黄州的道路上。道路白茫茫一片,不见行人踪迹,刚踩下的脚印很快被落雪掩埋。天空寂静无声,城中隐约传来的爆竹声和犬吠声,此刻更显凄清,仿佛在为苏轼的前路低声呜咽。

庄子曾言:“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在这般倏忽而逝的光阴里,我们更应学会在有限中窥见永恒,于樊笼间开辟天地。真正通透的生命,从不在命运的崎岖处转身逃避,也不沉溺于欲念的泥淖,而是在洞明世事之后,依然以赤子之心拥抱人间烟火。

苏轼正是这样的人。乌台诗案的惊雷劈落时,他从执掌一方的知州骤然沦为戴罪之身,却未曾让宦海浮沉磨平眉间风月。那日,苏轼一行踟蹰于泥泞古道,行至黄州春风岭时,朔风凛冽,莽莽山野裹着料峭寒意,万籁俱寂间,忽见一树红梅破空绽放——这僻远荒岭本是造物遗落的角落,若非苏轼一行偶然驻足,那灼灼芳华纵使倾尽所有,也不过是天地间一场寂寞独白。

但见疏影横斜间,苏轼胸中块垒悄然消融。那些“平生文字为吾累”的喟叹,“此去声名不厌低”的怅惘,都化作山岚飘散在凛冽空气里。他凝望这傲雪凌霜的寒梅,恍觉它是穿越寒冬而来的春信使者;俯身轻触岭下淙淙溪流,又似遇见殷勤相送的故交旧友。于是墨渖淋漓间,《梅花二首》跃然纸上:“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伴随飞雪渡关山。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字里行间,既有对逆境的坦然相迎,更藏着对人间至味的温柔眷恋。

北宋时期的黄州,地处偏僻,人烟稀少,发展滞后。黄州下辖黄冈、麻城、黄陂三县,州治设在黄冈县。当时,北宋将全国州郡划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中下、下八个等级,黄州始终处于最末的“下州”之列。苏门四学士之张耒曾三次被贬至黄州,他对黄州城池的描述如下:“黄名为州,却无城郭,西以江为屏障,其余三面仅有简陋的垣壁和藩篱,城内居民稀少,仅占十分之二三,其余皆为积水荒田,百姓在其中耕作捕鱼。”

经过一个月艰辛的跋涉,黄州城终于映入眼帘。早春时节,黄州的山野村庄已透出淡淡的绿意,满山翠绿的竹子和绕城奔流的长江,令苏轼感慨万千。二十年的官宦生涯,理想、抱负、功业,如同水月镜花般虚幻飘渺,归根结底,不过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奔波。他心中不禁苦笑,既然为生计忙碌,黄州倒也不乏鲜美之鱼和清香之笋,又有何绝望可言?作为一个因言事和写诗而获罪的官员,还能有何更高期望?做个闲散官员,也未尝不是一种不错的归宿。再一想,梁朝的何逊、唐代的张籍,这两位前代诗人都曾担任水部员外郎,这或许是诗人的专属职位,不过却要耗费朝廷的薪俸。他在内心不断自我安慰,不知不觉间吟成一首诗:“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苏轼贬官至黄州,正式官衔为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水部员外郎本是水部副长官,但“检校”意为代理或寄衔,并非正式官职;团练副使本是地方军事助理官,仅是挂名而已,因“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已表明其身份,无权参与公事,相当于被流放、被看管的犯官。初抵黄州,苏轼无立锥之地,只得暂居定惠院。该院虽不及禅智寺那般荒芜,却也不过是城中小寺,幸有花木修竹点缀,住持颙师待他礼遇有加,多方照拂。父子二人便在寺中挂单,与僧众同食斋饭。

遭贬官员初至谪所,照例有两项要务:一是拜见地方长官,报到并接受其监督。黄州两任知州陈斌和徐君猷素来仰慕苏轼的才学与人品,深知其被朝廷奸佞所害,因而待他礼遇备至,毫无轻慢之意;二是呈递谢表,向皇上表达感激之情。苏轼执笔时字斟句酌,既不卑不亢地表明心迹,亦未流露丝毫颓废之情。表中自述:“伏念臣早年因科第之故,误入缙绅之列。幸逢圣明之主,遂萌功名之志。亦曾召对便殿,考察所学;试守三州,观其政绩。然臣用意过深,日渐迷途。命运衰微,天夺其魄,虽蒙圣恩屡赦,而众议难容……岂料尚得厕身散员,更蒙赐予善地。投身荒野,保全残生,臣虽至愚,岂不知幸……”寥寥数语,道尽宦海沉浮之艰辛。

拜见陈太守后,苏轼在黄州孤身一人,无亲无故,便在定惠院闭门高卧,践行对苏辙“畏蛇不下榻,睡足吾无求”的戏言。日常生活中,愁闷时往往辗转难眠,即便睡久,也觉昏沉,头重脚轻。初至定惠院时,他白天酣眠,夜晚独步寺外,偶尔饮酒亦浅尝辄止,时刻警醒,恐酒后失言。平静表象下,心灵的创口仍在暗夜渗血。食饱无事后,他常去城中闲步。如《与王定国书》所述,他“随僧蔬食,感恩念咎之外,灰心杜口,不曾看谒人”,偶或“往村寺沐浴及寻溪傍谷,钓鱼采药以自娱”。沐浴乃苏轼平生所好,每至安国寺沐浴,犹觉重生,必赋诗抒怀:“尘垢能几何,翛然脱羁梏。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心困万缘空,身安一床足。岂惟忘净秽,兼以洗荣辱。默归毋多谈,此理观要熟。”此般淡泊之语,亦不敢多言,足见其时心境仍受禁锢。

闲来无事,苏轼便到定惠院周边漫步。一日,他行至定惠院东土山,忽见杂花丛中一株海棠怒放,宛如异域来客。苏轼不禁愣住:这蜀中名卉,锦官城碧鸡坊的珍品,怎会出现在这偏远瘴疠之地?恍惚间,他突发奇想,这定是鸿雁南归途中衔落的西蜀种子,才使这“空谷佳人”谪落江城。向来豁达的他不免感慨:“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那海棠的绝代风华,恰似他乡遇故知的倒影,映照出天涯沦落的孤寂。夜晚,东土山正值花季,春风轻拂,香雾弥漫,清澈月光映照出一片宁静澄明。苏轼静赏春夜之美,任思绪飞扬。这样的时刻,他渐渐忘却烦忧,为大自然的宁静、美好、安详所感染。又是一个长夜难眠,他来到江边,远眺残月高悬于尚未繁茂的梧桐树上,顿感夜深寒意袭人,四顾无人,更添冷意。突然,一只惊鸿掠过,在远处丛林上空盘旋,几次敛翅又飞起,始终未落,随着一声凄厉悲鸣,它飞过江岸,缓缓落在江中那片清冷的沙洲上。此景深深触动苏轼,一首《卜算子·定惠院居作》随即而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除了沐浴踏青,苏轼还喜欢与安国寺的主持谈论佛法。安国寺大和尚继连,主持寺内事务,兼任地方僧官,管理有方,学识渊博,多次受朝廷嘉奖,却都婉拒不受。他人问其缘由,他说做人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苏轼对他极为钦佩。继连毫不介意苏轼的犯官身份,苏轼有许多关于禅学的思索,继连每每与他深入探讨,总能给出精妙的解答。苏轼每隔一两日便去焚香静坐,早去晚归。一边是禅佛的清净自得,一边是儒家的济世救民,苏轼在两种态度间反复探究,并进行深刻的反省与自察,最终达到清净不染、表里通透,不受任何杂念侵扰。

尽管身处逆境,苏轼一刻也未忘却济世救民的理想。闲逛中,他听闻黄州鄂州当地百姓只养两儿一女,多出的孩子便直接溺死,尤其忌讳养女儿,导致民间女性稀少,鳏夫众多。岳鄂间田野小人,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尤讳养女,以故民间少女,多鳏夫。初生,辄以冷水浸杀,其父母亦不忍,率常闭目背面,以手按之水盆中,咿嘤良久乃死。(《与朱鄂州书》节选)。苏轼深感震惊,立即致信鄂州知州朱寿昌(字康叔),从立法、执法、教育、慈善等多方面提出建议,敦促其尽快采取措施,遏制这一陋习。信中还提及父母溺婴的细节,与他幼时在家乡听闻的情景如出一辙,读来仍觉毛骨悚然,心生惊惧。苏轼心酸至极,食不下咽,随即赶往安国寺,与继连主持商讨营救婴儿之事。

黄之士古耕道,虽朴鲁无他长,然颇为诚实,喜行善举。于是命其率黄州富户每年捐出十千,如愿多捐者亦听之,由耕道掌管。多购米布绢絮,交由安国寺僧继连记录出入。探访闾里田野,遇贫甚不举子者,辄少加馈赠。若岁活得百个小儿,亦闲居一乐事也。吾虽贫,亦当出十千。(《黄鄂之事》节选)。继连与苏轼一面积极筹款救助濒临溺杀的婴儿,一面深入民间,耐心劝导百姓摒弃陋习。苏轼更是亲自撰写告示,张贴城中各处,阐明溺婴之害,倡导生育之德。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州鄂州城风气渐变,新生儿得以存活,鳏夫们也看到了成家的希望。百姓们开始珍视生命,对苏轼与继连的善举感激不已。

初到黄州,尽管苏轼不断调适自己、抚慰自己,但命运的巨大反差和深深的失意仍不时袭来。在这偏僻之地,无亲无友,无人倾诉,终日郁郁寡欢,难以排解。昔日的大文豪、政坛明星,如今沦落为无人识的糙老头。他在给文彦博的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除此之外,贬官使他的精神生活极度空虚,一度自卑抑郁。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坦露心声:“处患难不戚戚,只是愚人无心肝尔,与鹿豕木石何异!”(《与赵晦之》之四)。他觉得自己重罪遭贬,被朝廷“废弃”,被君王抛弃,被同类士大夫嫌弃,极度自卑苦闷。他在《与蔡景繁》信中说:“念以重罪废斥,不敢复自比数于士友间,

元丰三年(1080年)五月,正值“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初夏时节,心情刚刚稍有平复的苏轼,却又因一件烦心事而彻夜难眠。他从弟弟苏辙的来信中得知,苏辙即将护送家人前来黄州。一大家十几口人,显然定慧院的寓所已无法容纳。无奈之下,苏轼只得求助于黄州徐太守。在太守的多方协调下,苏轼最终搬进了临皋亭。至此,自湖州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与家人分离,历时十个月后,苏轼终于得以与家人团聚。从御史台囚房中“幽幽百尺井、仰天无一席”的艰难岁月,到如今的临皋亭,苏轼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家。他欣喜若狂,这是自湖州被拘十个月以来最令他开心的一天,“余生复何兴,乐事有今日”,甚至萌生了在此终老的想法。苏轼甚至产生了一个不切实际的念头:若弟弟苏辙愿意迁居黄州,他便设法筹措资金购置园子,共同居住。然而,当时他连这点能力也欠缺。家眷的到来,使得继续居住在定慧院变得不切实际,必须另觅住处。苏辙在黄州陪伴哥哥十余日后,因一家老小尚在九江,便匆匆告别。

临皋亭,曾是黄州的回车院。古时官员赴属地任职称为“下车”,离任则称“回车”,意指官员再度乘车返回朝廷待命。回车院,顾名思义,是卸任官员的临时居所。黄州地处偏僻,鲜有官员愿在此久留,因此临皋亭年久失修,虽名为官驿,实则破败不堪,每逢雨天便四处漏水。临皋亭下八十余步即是长江,站在窗边远眺,可见江对面的西山。面对滔滔江水,定慧院曾经的孤寂顿时消散。“我生天地间,一蚁寄大磨。区区欲右行,不救风轮左。幸兹废弃余,疲马解鞍驮。全家占江驿,绝境天为破。”(《迁居临皋亭》节选)

苏轼每日饮食沐浴皆取自亭下长江之水。大江自西而来,源自故乡西蜀,浩瀚江水中至少有一半是故乡峨眉山的雪水。每当思及此,苏轼便感到与故乡格外亲近,颇有此间乐的意味。他在信中向朋友范子丰炫耀:“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与范子丰书》)(信中所提两税,指夏税与秋税,自中唐起实施,按土地和财产征收;助役钱则是王安石新法中免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显然,搬入临皋亭后,苏轼的心态轻松了许多。初到黄州时,他连酒都不敢饮,生怕酒后失言,如今却能和朋友调侃新法。可见,家人与山川,始终是我们修复自我的力量源泉。享受完江山风月,头等大事仍是温饱。苏轼断了俸禄,一家二十余口人生活顿时拮据,临皋亭里每月初都会响起数铜板的声音。苏轼精打细算,剔除一切不必要的开销,每日生活费用定为一百五十钱。每月初,一家人叮叮当当数出四千五百钱,分成三十份,挂在房梁上。每日清晨,用画叉取下一份钱,随即藏起画叉。一天的花销仅限于此,若不小心半天花光,晚上全家只能饿肚子。若有剩余,便投入大竹筒中,积攒下来用以招待客人。“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一百五十钱。每月初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答秦太虚书》节选)苏轼始终乐观,想出此法后,盘点积蓄,发现可支撑一年有余,顿时不再焦虑。届时再作打算,顺其自然即可。“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答秦太虚书》节选)。

闲者苏轼忙碌如临皋亭下的流水,与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对话不舍昼夜。元丰四年(1081年)春,春水如期而至,仿佛故乡的问候。他欣然写下《南乡子》:“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他举杯邀东风,尽享美景。苏轼在当地四处游逛,充满好奇,吃饼也要问名字,别人随口编个“为甚酥”,他也信以为真。渐渐的,大家与他熟络起来,渔夫带他去赤壁山下转悠,屠夫请他吃红烧肉,醉汉对他推搡呼喝。他不仅不在意,反而欣喜于无人识他。“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答李端叔书》节选)摆脱过往束缚,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日渐丰富,外地朋友也常来探访。临皋亭下临大江,苏轼常与友人乘舟江上,尤其在月夜,三五知己,一壶浊酒,任小船飘摇,甚至通宵达旦。江上漫游的另一大好处是无需受行政区域限制。作为犯官,苏轼理应受监管,不得离境,但小船随风逐浪,偶尔漂至江对岸也在情理之中。江对岸是鄂州,知州朱寿昌本是苏轼好友,巴不得他多来。而黄州知州徐大受则左右为难,既不愿扫苏轼兴致,又担心失职。

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的一天,苏轼与友人畅饮至深夜,醉了醒,醒了醉,直至三更才返回临皋亭。家人早已习惯他夜不归宿,未料他当晚归来,也未留门。家童熟睡,隔着薄门板,苏轼听到鼾声如雷。敲门许久无人应,他便靠杖而立,静听江流。或许“今夜还如昨夜长”“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感慨涌上心头,或许“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豪情被酒气放大,伴随着无尽涛声,苏轼作《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来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的这首诗词在黄州很快的传播开来,同时苏轼已经逃跑了的传言也满城风雨,传言苏轼写罢此词,脱去衣冠,跳上小船,长啸而去。消息迅速传开:“不得了啦!苏轼逃跑啦!”苏轼逃跑的传言吓坏了徐太守,闻讯惊出一身冷汗,立即下令全城搜寻,自己急匆匆赶至临皋亭。结果,苏轼安然在家,鼾声如雷,酒意未醒。

徐太守见此情景,又好气又好笑,心中悬着的大石这才落地。他看着苏轼那醉态可掬的模样,无奈地摇了摇头,吩咐手下人好生照看,便又匆匆离去,生怕这等荒唐事再惹出什么不必要的麻烦。

而苏轼呢,一夜酣睡,对外面因他而起的轩然大波浑然不知。待到次日清晨,酒意渐消,他才从友人处听闻了自己“逃跑”的传言,不禁哑然失笑。他深知这不过是旁人对他词中意境的误解,却也乐得看这传言如何发酵,如何在这黄州小城里掀起一阵波澜。

此事过后,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似乎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他依旧或与友人诗酒唱和,或独自漫步于江边,沉思默想。那首《临江仙夜归临皋》也成了他在黄州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了他人生中一段难忘的记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