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雪的女儿2 太阳焰星 > 第811章 59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暮春时节的池州九华山已褪去料峭寒意,山间水汽裹着草木清香漫过青石板路,将崖边丛生的杜鹃染得愈发艳烈。云深处忽然传来一阵细碎的铜铃声,混着竹杖点地的笃笃声,在空谷里漾开轻浅的回响。

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着灰布僧衣的僧人正缓步走来。他约莫四十上下年纪,身形清瘦却挺拔,肩头斜挎着一只旧布褡裢,边角处磨出了浅白的毛边,却洗得干干净净。僧衣领口缝着几针细密的青线,想来是穿得久了,怕走了线才仔细补缀的。他的头发早已剃度干净,只在头顶留着几点戒疤,被山间的日头晒得泛着淡褐的光。最惹眼的是他那双眼睛,眼皮略垂着,眼尾带着几分温和的弧度,瞳仁是极深的墨色,像是盛着山间的潭水,无论看什么,都带着一种沉静的悲悯。

僧人走到一处被山水冲垮的石阶前停下,竹杖轻轻敲了敲松动的石块,眉头微蹙。这石阶是通往山巅地藏殿的必经之路,前些日子连降大雨,把山脚这截冲得七零八落,若是香客来此,尤其是老人孩子,怕是要崴了脚。他放下褡裢,从里面取出一把小铁铲和几块备用的木板,蹲下身开始清理石阶旁的碎石。

刚铲了没几下,就听见身后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着少女清脆的呼喊:“师父!师父等等!”

僧人回头,见一个穿着水绿色布裙的少女提着裙摆跑来,裙角沾了些泥点,乌黑的发髻上还别着一朵刚摘的白色野蔷薇,跑起来时,花瓣随着动作轻轻晃动。少女约莫十五六岁的年纪,脸颊圆圆的,透着健康的粉晕,一双杏眼亮晶晶的,像是藏着星星。她跑到僧人面前,扶着膝盖喘了好一会儿气,才把手里攥着的两个油纸包递过去:“师父,这是我娘刚蒸的米糕,还热着呢,您快吃点垫垫肚子。”

僧人接过油纸包,指尖触到温热的触感,他对着少女温和地笑了笑,声音低沉而舒缓:“多谢阿芷姑娘,又劳烦你和施主跑一趟。”

这少女名叫林芷,家就住在山脚下的村子里。上个月她奶奶上山进香,走到这处石阶时不慎滑倒,是这位僧人恰好路过,不仅扶着老人回了家,还留下了两瓶自制的草药膏,叮嘱老人每日涂抹。后来林芷一家才知道,这位僧人法号了尘,已在九华山修行多年,平日里除了在殿中诵经,便是四处修补山间的路,或是帮村民们处理些难事,性子极好,山里的人都愿意亲近他。

林芷见了尘开始吃米糕,便蹲在一旁看着他清理碎石,好奇地问:“师父,您每天都来修这条路吗?我前几天来送斋饭,就看见您在这儿忙活了。”

了尘咬了一口米糕,米香混着淡淡的枣甜味在口中散开,他慢慢咽下,才回道:“这路是通往地藏殿的,香客们来此祈福,总得有个安稳的路走。若是因为路不好出了差错,倒辜负了他们的心意。”他说着,抬手擦了擦额角的汗,山间的风带着水汽吹过,将他僧衣的下摆轻轻掀起,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里衣。

林芷看着他额头上细密的汗珠,心里有些过意不去:“师父,要不我帮您吧?我家有锄头,我回去拿来,咱们一起修,能快些。”

了尘摇摇头,眼神依旧温和:“不必了,阿芷姑娘。你年纪还小,这活儿重,别累着你。我慢慢修,总能修好的。”他顿了顿,又看向林芷,“你今日怎么没在家帮你娘干活?倒是跑上山来了。”

提到这个,林芷的眼神暗了暗,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裙摆:“我……我是来求菩萨的。我爹去镇上买种子,已经去了三天了,按理说昨天就该回来的,可到现在还没消息。我娘这两天都没睡好,总担心他路上出了什么事。”她说着,声音里带上了几分哽咽,杏眼里也泛起了水光,“师父,您说我爹会不会有事啊?这几天山里总下雨,山路滑得很……”

了尘看着少女泛红的眼眶,放下手中的铁铲,从褡裢里取出一块干净的布巾递给她,轻声道:“阿芷姑娘,先别着急。你爹常年在山里走,熟悉路况,许是路上遇到了什么事耽搁了,比如帮着别的村民处理了些急事,或是在镇上多待了一天。”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你且放宽心,若是实在担心,我们可以去地藏殿为你爹诵经祈福,求菩萨保佑他平安归来。”

林芷接过布巾擦了擦眼泪,点了点头:“嗯!我就是想先来找师父,再去殿里求菩萨。我娘说,师父心诚,菩萨一定会听师父的话。”

了尘闻言,只是淡淡一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重新拿起铁铲,继续清理石阶上的泥土:“那等我把这里的碎石清完,便陪你去殿里。你先在旁边歇会儿,莫要站太久,小心腿麻。”

林芷听话地坐在一旁的石头上,看着了尘忙碌的身影。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他灰布僧衣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每铲一下,动作都很稳,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滑落,滴在泥土里,却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林芷看着看着,忽然想起前几天村里的王阿婆说,了尘师父去年冬天在山里救了一只受伤的小鹿,为了给小鹿找草药,自己在雪地里冻得手脚都肿了,却还是每天坚持去喂小鹿,直到小鹿能自己走了才放心。还有村里的李大叔,家里的牛丢了,是了尘师父陪着他在山里找了一天一夜,最后在一处山洞里找到了牛,当时师父的鞋子都被树枝划破了,脚也磨出了血泡,却还笑着说没事。

“师父,”林芷忽然开口,“您为什么总是帮别人啊?您自己每天修行就够忙了,还要管这么多事,不累吗?”

了尘的动作顿了一下,他直起身,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峰,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阿芷姑娘,你可知地藏王菩萨的愿力?”

林芷摇摇头,她只知道村里的人都信菩萨,却不知道什么是“愿力”。

了尘便耐心解释道:“地藏王菩萨曾发下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他愿为救度众生,常住地狱,不辞辛苦。我虽只是个凡僧,做不到菩萨那般伟大,却也想着,能多帮一个人,便多积一份善缘;能多修一段路,便多给人一份方便。这修行,不止是在殿里诵经,更是在平日里的一举一动里。”他说着,低下头,看着自己沾满泥土的手,眼神里满是虔诚,“每帮一个人解决难处,每看到一个人露出笑脸,我便觉得,离菩萨的愿力更近了一步。”

林芷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虽然不是完全明白“愿力”是什么,但她知道,师父是个好人,是个像菩萨一样的好人。她看着远处的地藏殿,殿宇的飞檐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檐角的铜铃在风里轻轻作响,像是在回应着什么。

过了约莫一个时辰,了尘终于把石阶上的碎石和泥土清理干净,又用带来的木板把松动的地方垫好,试着踩了踩,确认稳固了,才满意地直起身。他拍了拍手上的泥土,对林芷笑道:“好了,我们可以去殿里了。”

林芷立刻站起来,跟着了尘往山巅走去。山路两旁的杜鹃开得正盛,红色、粉色、白色的花朵挤在一起,像是一片彩色的云霞,风吹过,花瓣簌簌落下,落在他们的肩头和脚边。林芷走着走着,忽然发现,原本有些难走的山路,不知何时被人修过了,路上的碎石都被清理干净,陡峭的地方还铺了些防滑的草绳,想来也是了尘师父做的。

两人走到地藏殿门口时,殿里已经有几位香客在诵经。殿宇是用青石砌成的,屋顶覆盖着深灰色的瓦片,屋檐下挂着一排排红色的祈福灯,灯上写着各式各样的心愿。殿门敞开着,里面香烟缭绕,空气中弥漫着檀香的味道。正中央的佛台上,供奉着地藏王菩萨的塑像,菩萨身披金色袈裟,左手持宝珠,右手持锡杖,面容慈悲,眼神温和地注视着下方的众生。

了尘带着林芷走进殿内,先对着菩萨像深深行了一礼,然后从褡裢里取出三炷香,点燃后递给林芷:“你拿着香,在菩萨面前跪下,把你想求的事在心里跟菩萨说,心诚则灵。”

林芷接过香,双手紧紧攥着,走到蒲团前跪下。她闭上眼睛,心里默念着:“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求您保佑我爹平安回来,求您让我娘不要再担心了,求您让我们一家平平安安的……”念着念着,眼泪又忍不住掉了下来,滴在蒲团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了尘站在一旁,双手合十,低声诵起了《地藏经》。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殿宇,每一个字都带着无比的虔诚,与其他香客的诵经声交织在一起,在香烟缭绕中,显得格外庄严。阳光从殿宇的窗户照进来,落在他的身上,像是为他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光。

林芷跪在蒲团上,听着了尘的诵经声,心里渐渐平静下来。她仿佛看到地藏王菩萨正微笑着看着她,告诉她不要担心,她的父亲很快就会回来。她慢慢擦干眼泪,重新闭上眼睛,在心里一遍遍地念着:“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不知过了多久,诵经声渐渐停下。了尘走到林芷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好了,我们该下山了。你放心,你爹定会平安归来的。”

林芷站起身,对着菩萨像又拜了三拜,才跟着了尘走出殿宇。下山的路上,风比来时更柔了些,吹在脸上,带着淡淡的花香。林芷走着走着,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熟悉的呼喊声:“阿芷!阿芷!”

她抬头一看,只见山脚下的路口,一个穿着粗布短打的中年男人正朝着她挥手,正是她的父亲林老实!林芷惊喜地叫了一声“爹”,便朝着山下跑去。

林老实见女儿跑过来,连忙迎上去,一把把她抱在怀里:“我的乖女儿,让你和你娘担心了!爹在路上遇到了邻村的张大叔,他的车坏在了半路,爹帮他修了一天车,所以耽搁了回来的时间。”

林芷趴在父亲怀里,眼泪又掉了下来,这次却是喜悦的眼泪:“爹,你没事就好!我和娘都快担心死了,我还去地藏殿求菩萨保佑你呢!”

林老实摸了摸女儿的头,笑着说:“是是是,多亏了菩萨保佑,爹才能平安回来。对了,那位了尘师父呢?上次你奶奶滑倒,多亏了师父帮忙,我这次回来,还带了些镇上的点心,要好好谢谢师父。”

林芷回头,见了尘正站在不远处的石阶上,微笑着看着他们父女俩。阳光洒在他的身上,他的眼神依旧温和,像是山间的清泉,涤荡着人心的焦虑。林芷拉着父亲的手,朝着了尘跑去:“师父!我爹回来了!您看,菩萨真的显灵了!”

了尘看着风尘仆仆却精神很好的林老实,双手合十,轻声道:“施主平安归来,便是好事。这都是施主平日里行善积德,自有福报。”

林老实连忙道谢:“师父太谦虚了,若不是您陪着阿芷去求菩萨,我心里还不安稳呢。这点心您收下,是我的一点心意。”他说着,从随身的包袱里取出一个油纸包,递给了尘。

了尘没有推辞,接过油纸包,道了声谢:“那贫僧便收下了,多谢施主。”他顿了顿,又看向林老实,“施主刚回来,想必家里的施主还在等你,你们快回去吧,莫要让她久等。”

林老实点点头,又拉着林芷向了尘道谢,才带着女儿下山。林芷走了几步,回头看了一眼,见了尘依旧站在石阶上,望着他们的背影,手里还提着那个装着点心的油纸包。风轻轻吹过,他的灰布僧衣轻轻飘动,像是要随着风一起,去往需要帮助的人身边。

了尘看着父女俩的身影消失在山路尽头,才转身,重新拿起放在一旁的竹杖和褡裢。他没有立刻下山,而是沿着另一条小路,朝着山深处走去。他记得,前几天在山里看到一棵老槐树,树干被雷劈了一道口子,若是不及时处理,怕是活不过这个夏天。他褡裢里还装着些包扎树干用的麻布和药膏,得赶紧去看看。

山间的云雾又浓了些,将他的身影渐渐笼罩。只有那阵细碎的铜铃声,还在空谷里轻轻回荡,伴着他的脚步,一步步走向需要他的地方。而地藏殿里的菩萨像,依旧慈悲地注视着众生,像是在见证着这凡世间,每一份因善念而起的温暖与坚守。

了尘顺着山间小径往深处走,雾汽渐渐重了,沾在眉梢凝成细珠,他抬手拭了拭,目光却始终落在前方。那棵老槐树在山腰处,树干粗壮得需两人合抱,前几日雷劈的裂痕从树腰延伸到分枝,断口处还留着焦黑的痕迹,连带着旁侧的枝桠都蔫了,翠绿的叶子卷着边,像是蒙了层灰。

他放下褡裢,取出麻布、草木灰和自制的药膏——药膏是用松脂、当归和黄柏熬的,有止血生肌的功效,往日里村民们有个磕碰,用它涂了都见效。蹲下身时,僧衣下摆扫过草丛,惊起几只浅绿的蚂蚱,扑棱着翅膀钻进石缝里。他指尖抚过槐树的裂痕,树皮粗糙得磨手,能清晰摸到木质部的纹路,心里轻轻叹了声:“老伙计,今日便帮你补补。”

正用草木灰填裂缝时,身后忽然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伴着孩童的轻喘。了尘回头,见个约莫七八岁的孩童从灌木丛后钻出来,身上穿件洗得发白的靛蓝短褂,袖口磨破了边,露出细瘦的手腕。孩童头发用红绳扎着个小髻,额前碎发被汗水打湿,贴在饱满的额头上,一双圆溜溜的黑眼睛正盯着他手里的麻布,带着几分好奇,又有几分怯生生的模样。

“小施主,可是迷路了?”了尘放缓声音,语气温和得像山间的溪水。

孩童往后缩了缩,双手紧紧攥着衣角,过了好一会儿才小声应道:“我、我来找槐树爷爷的。”他指了指面前的老槐树,眼神里满是心疼,“前儿个打雷,我看见它被劈了,就想给它带点吃的。”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小心翼翼打开,里面是几块干硬的麦饼,边缘都有些发黑了。

了尘看着那几块麦饼,心里泛起暖意。这孩子许是家里不宽裕,麦饼看着是放了些日子的,却还舍不得吃,要拿来给槐树“填肚子”。他笑了笑,招手道:“过来吧,咱们一起帮槐树爷爷‘治病’,比光给它吃麦饼管用些。”

孩童犹豫了一下,还是慢慢挪了过来,站在他身边,仰着小脸问:“师父,这样涂药膏,槐树爷爷真的能好吗?”

“会的。”了尘拿起一块麻布,教孩童如何轻轻包裹树干,“万物皆有灵,你待它好,它自然能感受到。就像地藏王菩萨,见众生受苦,便发下大愿要救度他们,只要心诚,总有见效的日子。”

“地藏王菩萨?”孩童眨了眨眼,“我娘说,菩萨住在地府里,会帮咱们赶走坏人,还会保佑咱们平安。”

“不止这些。”了尘一边缠麻布,一边缓缓道,“菩萨曾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宁愿自己留在苦难里,也要让所有生灵脱离苦楚。咱们帮这棵槐树,也是一样的道理,它长在这里许多年,夏天给过路人遮阴,秋天结的槐米还能入药,帮了咱们不少忙,如今它受了伤,咱们自然该帮它。”

孩童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手学着了尘的样子,轻轻按着麻布,动作仔细得生怕弄疼了槐树。阳光穿过雾层,洒下淡淡的金光,落在孩童的发顶,也落在了尘沾满草木灰的手上,两人一老一小,围着老槐树忙碌的身影,在寂静的山林里,透着股格外的安宁。

忙到日头偏西,裂痕终于被麻布仔细裹好,了尘又从褡裢里取出些菜籽,撒在槐树根部的泥土里:“这些是青菜籽,等它们长出来,能帮槐树挡住些风雨,还能让路过的鸟儿啄些种子吃。”

孩童蹲在旁边,看着那些细小的菜籽被泥土盖住,忽然抬头问:“师父,我叫小石头,住在山那边的石头村。您以后还会来看槐树爷爷吗?”

“会的。”了尘摸了摸他的头,指尖触到孩童柔软的头发,“过几日我再来看看它的恢复情况,也看看你种的青菜籽有没有发芽。”

小石头闻言,眼睛亮了起来,像是落了两颗星星:“那我到时候在这里等您!我还能帮您给槐树爷爷浇水!”

了尘笑着应下,收拾好褡裢,送小石头到山路岔口。看着孩童蹦蹦跳跳的背影消失在树林里,他才转身往山下走。此时雾已经散了,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山间的杜鹃花瓣被余晖映得像燃着的小火苗,风吹过,花瓣落在他的僧衣上,又轻轻飘落在青石板路上,铺出一条带着花香的小径。

回到山脚下的破庙时,天已经擦黑了。这庙是早年建的,如今只剩下一间正殿和两间偏房,了尘平日里就住在这里。他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把褡裢放在门边的旧木桌上,刚要去生火,就听见门外传来敲门声,伴着妇人的声音:“了尘师父,您在吗?”

开门一看,是石头村的王婶,也就是小石头的娘。她穿着件蓝布衫,手里提着个陶罐,脸上带着几分局促:“师父,今日小石头回来,说您帮着救槐树爷爷,还陪他说话。我想着您许是还没吃饭,就熬了点小米粥,给您送过来。”

了尘连忙接过陶罐,触手温热,还能闻到小米的清香:“劳烦王施主了,快进屋坐。”

王婶走进屋,看着屋里简单的陈设——一张木板床,一张旧桌,两把椅子,墙上挂着一串念珠和一幅褪色的地藏王菩萨像,像前摆着个小小的香炉,里面还有半柱未燃尽的香。她叹了口气:“师父,您一个人住在这里,也没个人照应,真是委屈您了。前几日村里商量着,想给您把偏房修修,您又不肯。”

“不必麻烦乡亲们。”了尘给她倒了杯温水,“这屋子虽旧,却能遮风挡雨,已经很好了。我平日里在外忙活,也住不了多少时候,修房子倒是浪费了。”

王婶接过水杯,抿了一口,又道:“说起来,还得谢谢师父。小石头他爹去外地做工,一年也回不来一次,我一个人带着他,总怕他性子孤僻。今日他回来,话都多了些,还说要天天去看槐树爷爷,说等青菜籽发芽了,要第一个告诉您。”她眼里泛起水光,声音也软了些,“您不知道,这孩子以前见了生人都躲,如今能跟您说这么多话,真是托了您的福。”

了尘摇摇头:“是小石头心善,他待槐树好,待旁人也定是好的。只是孩子小,多些陪伴总是好的。”他顿了顿,又道,“若是您平日里忙,小石头想去看槐树,或是想找我说话,就让他来便是,我若是不在庙里,也多半在山上,他顺着山路走,总能找见我。”

王婶连忙道谢,又坐了会儿,怕耽误了尘休息,便提着空陶罐离开了。了尘送走她,把小米粥倒进碗里,慢慢喝着。粥熬得很稠,带着淡淡的甜味,是山里人家最朴实的味道。他喝着粥,想起白日里小石头认真帮槐树缠麻布的模样,想起林芷父女重逢时的喜悦,心里忽然觉得格外踏实。

往后的日子里,了尘依旧每天上山,有时修补山路,有时帮村民们处理琐事,有时去看那棵老槐树。小石头果然每天都去,带着水壶给槐树浇水,还会把自己在山里捡的好看石子放在树根旁,说是给槐树爷爷“作伴”。了尘每次去,都能看到孩童蹲在树旁,要么数刚冒芽的青菜,要么对着槐树说话,那认真的模样,让他想起小时候在寺里,师父教他诵经的日子。

转眼过了一个月,老槐树的裂痕处渐渐长出了新的树皮,蔫了的枝桠也抽出了新的绿芽,连带着周围的青菜也长得绿油油的,远远看去,像是给槐树围了圈绿毯。小石头高兴得不得了,拉着了尘的手,指着新抽的芽儿:“师父你看!槐树爷爷真的好了!它还长新叶子了!”

了尘看着那些鲜嫩的绿芽,心里也满是欢喜:“是呀,它好了。就像咱们遇到难处时,只要不放弃,慢慢想办法,总能熬过去的。”

这天傍晚,了尘从山上回来,刚到庙门口,就看见村里的人都聚在那里,有提着米袋的,有抱着布料的,还有几个年轻后生扛着木料。林芷和她爹娘也在,林芷手里还拿着个布偶,是用碎布缝的小兔子,眼睛用黑纽扣做的,看着格外可爱。

“师父,您可回来了!”林老实率先迎上来,把手里的米袋递过去,“这是村里人家家户户凑的米和菜,还有些布料,您拿着用。那些后生是来帮您修偏房的,您别再推辞了,这房子再不修,下雨就要漏了。”

了尘看着眼前的人,心里一阵暖流涌过,眼眶也有些发热。他想说不用,却被王婶打断了:“师父,您就收下吧。这些年您帮了我们多少忙?帮我家小石头开解心结,帮林大叔找牛,帮张婆婆治病,还修了那么多路。我们也没什么能报答您的,就想帮您把房子修修,让您住得舒服些。”

“是呀师父!”林芷把布偶递过来,脸上带着笑,“这是我给您缝的小兔子,您晚上看书的时候,它能陪着您。”

了尘接过布偶,触手柔软,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填满了。他看着眼前一张张真诚的脸,看着夕阳下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忽然明白了什么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或许他做不了地藏王菩萨那般伟大的事,但他能守着这一方山林,守着这里的人,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帮他们解决难处,陪他们度过难关。而这些善良的人,也用他们的方式,回应着他的善意,让他在这山间,从未觉得孤单。

后生们很快就开始修偏房,村里的妇人则帮着打扫庙里的卫生,林芷和小石头还在院子里种了些花籽,说是等花开了,庙里会更漂亮。了尘看着这热闹的景象,手里攥着那个布偶,轻声念道:“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他知道,菩萨的愿力或许很远,但身边的温暖却很近。这山间的每一条路,每一棵树,每一个人,都是这愿力的一部分。只要他还在这里,就会一直守着这份温暖,守着这份善意,像地藏王菩萨一样,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那份对众生的慈悲与坚守。

又过了些日子,偏房修好了,屋顶盖了新的瓦片,墙壁也刷得雪白,院子里的花籽也发了芽,冒出了嫩绿的小叶子。了尘依旧每天上山,只是身边多了个小身影,小石头总会跟着他,帮他递工具,陪他说话,有时还会学着他的样子,对着山间的草木轻声念:“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夕阳下,一老一小的身影映在青石板路上,伴着山间的花香和铜铃声,渐渐走向远方。而那座小小的破庙,如今已经变成了温暖的家,庙里的地藏王菩萨像,依旧慈悲地注视着这方天地,见证着这份跨越岁月的善意与守护,也见证着这凡世间,最平凡也最动人的幸福。

入秋后的九华山添了层温润的凉意,晨雾裹着松针的清苦漫过青石板路,将崖边的枫树染得愈发浓烈,红得像燃着的火。了尘提着竹篮走在山路上,篮里装着刚采的野菊花——前几日王婶说村里的李阿婆总咳嗽,这野菊花晒成干泡着喝,能清润喉咙。他走得慢,灰布僧衣的下摆扫过路边的枯草,沾了些细碎的草籽,肩头的铜铃随着脚步轻轻晃动,在空谷里漾开浅淡的回响。

转过一道弯,忽然听见前方传来孩童的嬉笑声,混着水流的潺潺声。了尘抬头,见溪边的石头上坐着个约莫十岁的少年,穿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短衫,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细瘦却结实的胳膊。少年手里拿着根树枝,正逗着溪里的小鱼,乌黑的头发用根布带束在脑后,额前碎发被风吹得飘起,一双明亮的眼睛弯成了月牙,满是少年人的鲜活。

“小施主,这般玩水,小心着凉。”了尘走上前,声音温和得像山间的溪水。

少年回头,见是了尘,立刻从石头上跳下来,手里还攥着那根树枝,脸上露出几分腼腆的笑:“了尘师父!我叫阿溪,住在山脚下的溪头村。我娘让我来溪边洗衣,洗完了就想多玩会儿。”他说着,指了指岸边的木盆,里面还泡着几件打补丁的衣裳。

了尘看向那木盆,又看了看阿溪冻得微红的手,皱了皱眉:“溪水凉,快把衣裳拧干收起来,莫要再泡着了。”他说着,放下竹篮,伸手去摸阿溪的手,果然冰凉。

阿溪吐了吐舌头,赶紧蹲下身拧衣裳,动作却有些笨拙,水顺着他的指缝往下滴,溅湿了裤脚。了尘见状,也蹲下身,教他如何把衣裳拧得更干:“你看,先把衣裳对折,攥紧了从一头往另一头拧,这样水就容易出来了。”他的手粗糙却有力,握着阿溪的小手一起动作,掌心的温度透过布料传过去,让阿溪的手渐渐暖了起来。

“师父,您这是要去给李阿婆送菊花吗?”阿溪一边拧衣裳,一边好奇地问。前几日他去村里的药铺,听掌柜说李阿婆咳嗽得厉害,了尘师父还特意去药铺问过治咳嗽的方子。

了尘点点头,眼里满是关切:“是呢,李阿婆年纪大了,身子弱,这野菊花泡着喝能好受些。你娘近来身子如何?前阵子听说她总头晕。”

提到娘,阿溪的眼神暗了暗,手里的动作也慢了下来:“还是老样子,总说没力气,也不肯去看大夫。家里的钱要留着给我读书,娘说不能乱花。”他说着,声音低了些,“我想帮家里干活,可娘总不让,说我只要好好读书就行。”

了尘看着少年眼底的失落,心里泛起一丝怜惜。他知道溪头村日子过得紧,阿溪的爹早年去外地做工,至今未归,家里全靠阿溪娘做针线活维持生计,供阿溪读书已是十分不易。他拍了拍阿溪的肩膀,轻声道:“你娘是心疼你,你好好读书,就是对她最好的报答。若是你娘再头晕,你就来庙里找我,我那里有治头晕的草药,是早年在山上采的,晒干了存着,不要钱。”

阿溪眼睛一亮,抬头看着了尘,眼里满是感激:“真的吗?谢谢师父!我娘要是知道了,肯定很高兴!”

了尘笑了笑,帮阿溪把拧干的衣裳放进木盆:“快回去吧,你娘该等急了。明日我去溪头村送菊花,顺便去看看你娘。”

阿溪用力点头,提起木盆就要走,又忽然想起什么,转身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递给了尘:“师父,这是我娘昨天蒸的红薯,还热着呢,您拿着吃。”油纸包递过来时,还带着温热的气息,能闻到红薯的甜香。

了尘接过油纸包,指尖触到暖意,心里也暖暖的:“多谢你,阿溪。那师父就收下了。”

阿溪咧嘴一笑,提着木盆蹦蹦跳跳地走了,青布短衫的衣角在风里轻轻飘动,像一只展翅的小鸟。了尘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树林里,才重新提起竹篮,继续往李阿婆家里走。

山路两旁的枫树叶子落了一地,踩在上面沙沙作响,像是在说着悄悄话。了尘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前方的路上躺着一根断裂的树枝,横在路中间,若是夜里有人经过,怕是要绊倒。他放下竹篮,弯腰去搬树枝,树枝有些沉,他费了些力气才把它搬到路边的草丛里。刚直起身,就听见身后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着妇人的呼喊:“了尘师父!等等!”

了尘回头,见是溪头村的张嫂,她穿着件蓝布裙,手里提着个布包,脸上满是焦急:“师父,您可算在这儿!我家阿顺刚才上山砍柴,不小心摔了一跤,腿崴了,走不了路,您能不能去看看?”

“莫急,我这就跟你去。”了尘立刻提起竹篮,跟着张嫂往山上走。张嫂一边走,一边絮絮叨叨地说:“都怪我,让他别去砍柴,他偏不听,说家里的柴火快用完了,要多砍些回来。这下可好了,摔了腿,要是留下病根可怎么办?”

了尘安慰道:“张施主莫慌,先去看看情况,若是不严重,我这里有草药,敷上几日便能好。”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让张嫂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

两人走了约莫半个时辰,终于在一处山坡上见到了阿顺。他约莫十五六岁的年纪,穿着件粗布短褂,裤脚卷到膝盖,露出的小腿上擦破了皮,渗着血丝。他坐在地上,眉头紧紧皱着,右手按着左腿,脸上满是痛苦的神色。旁边放着一把柴刀和一捆刚砍的柴,柴捆已经散开,几根柴火滚落在一旁。

“阿顺!”张嫂快步跑过去,蹲在他身边,小心翼翼地碰了碰他的腿,“怎么样?疼得厉害吗?”

阿顺咬着牙,摇了摇头:“娘,我没事,就是腿动不了。”

了尘走上前,蹲下身,轻声道:“阿顺施主,我帮你看看腿,可能会有些疼,你忍一忍。”他说着,轻轻掀开阿顺的裤腿,只见阿顺的脚踝处肿得老高,皮肤都变成了青紫色。了尘用手指轻轻按了按,阿顺疼得吸了口凉气,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还好,骨头没断,只是筋脉扭伤了。”了尘松了口气,从竹篮里取出野菊花,又从褡裢里拿出一个小布包,里面装着些草药粉末,“我这就给你敷上草药,能消肿止痛。张施主,你去找些干净的叶子来,我要用它包草药。”

张嫂连忙应着,转身去附近找叶子。阿顺看着了尘熟练地调配草药,心里满是感激:“师父,谢谢您。要不是您,我还不知道要在这里待多久。”

了尘笑了笑,把调好的草药敷在阿顺的脚踝上:“举手之劳罢了。以后上山砍柴,要多加小心,山路滑,莫要走得太急。”他一边说,一边用张嫂找来的叶子把草药包好,又用布条轻轻缠上,“这草药每日换一次,三日之内不要让脚沾到水,过几日便能下地走路了。”

阿顺点点头,眼里满是感激:“我记住了,师父。”

张嫂扶着阿顺站起来,阿顺试着走了两步,虽然还有些疼,但比刚才好多了。张嫂对着了尘连连道谢:“师父,真是太谢谢您了!您的大恩大德,我们都记在心里。”

了尘摆摆手:“不必客气,都是应该做的。快带阿顺回去吧,让他好好休息。”

张嫂扶着阿顺慢慢走了,了尘看着他们的背影,才想起自己还要去给李阿婆送菊花。他看了看天色,日头已经偏西,便加快了脚步。

终于到了李阿婆家里,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一只老母鸡在角落里啄食。了尘推开虚掩的木门,见李阿婆正坐在炕上缝衣裳,手里的针线慢慢悠悠的,时不时还咳嗽几声,脸色也有些苍白。

“阿婆,我来看您了。”了尘走进屋,把竹篮放在炕边。

李阿婆抬头,见是了尘,脸上露出笑容,连忙放下针线:“是了尘师父啊,快坐。你怎么来了?还带了东西。”

“我采了些野菊花,给您晒成干泡着喝,能治咳嗽。”了尘坐在炕边的椅子上,伸手摸了摸李阿婆的手,有些凉,“阿婆,您近来咳嗽得厉害吗?夜里能睡好吗?”

李阿婆叹了口气,咳嗽了几声:“还是老样子,夜里总咳得睡不着。也不想麻烦你们,就自己熬点姜汤喝,可也不管用。”

了尘皱了皱眉:“阿婆,您要是不舒服,一定要说,可不能硬扛着。我这里还有些治咳嗽的草药,明日我给您送来,您按时喝,肯定能好。”

李阿婆眼里泛起水光,握着了尘的手:“师父,你真是个好人。这些年,多亏了你照顾我这个老婆子。要不是你,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过。”

了尘拍了拍李阿婆的手,轻声道:“阿婆,您别这么说。照顾您是应该的。地藏王菩萨曾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虽只是个凡僧,却也想学着菩萨,多帮衬些需要帮助的人。您好好养病,日子总会越来越好的。”

李阿婆点点头,脸上露出了安心的笑容。了尘又陪李阿婆说了会儿话,叮嘱她要按时喝菊花水,才起身离开。

走在回家的路上,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山间的风带着凉意,吹在脸上,却让了尘觉得格外清爽。他想起阿溪的笑容,想起阿顺的感激,想起李阿婆的安心,心里满是温暖。他知道,自己做的这些事,比起地藏王菩萨的愿力,实在是微不足道,但只要能帮到这些善良的人,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就足够了。

回到庙里时,院子里的灯已经亮了。了尘推开院门,见阿溪正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手里拿着一本书,借着灯光认真地看着。旁边放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些红薯。

“阿溪,你怎么在这里?”了尘走上前,有些惊讶。

阿溪抬头,见是了尘,立刻站起来:“师父,我娘让我给您送些红薯,还说让我跟您学学字。我娘说,您学问高,跟着您学,肯定能学好。”

了尘笑了笑,摸了摸阿溪的头:“好啊,以后你每天晚上都来,我教你识字。”

阿溪高兴得跳了起来,眼里满是兴奋:“谢谢师父!我一定会好好学的!”

了尘看着阿溪明亮的眼睛,心里忽然觉得,这山间的日子,虽然简单,却充满了希望。他走进屋,拿出一本书,坐在石凳上,开始教阿溪识字。灯光下,一老一小的身影依偎在一起,书页翻动的声音,伴着阿溪清脆的读书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温馨。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阿婆的咳嗽渐渐好了,阿顺的腿也痊愈了,阿溪的学问也越来越高。村里的人都很感激了尘,时常来庙里送些吃的用的,帮他打扫院子。了尘依旧每天上山,要么采草药,要么帮村民们解决难处,要么就教阿溪识字。

这年冬天,九华山下了一场大雪,整个山林都变成了白色。了尘站在庙门口,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心里满是平静。他想起地藏王菩萨的愿力,想起身边这些善良的人,忽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幸福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能尽自己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能和身边的人一起,度过每一个平凡而温暖的日子。

雪地里,阿溪提着个布包跑了过来,里面装着刚煮好的红薯。他跑到了尘身边,把红薯递给了尘:“师父,快吃,还热着呢。娘说,下雪天吃红薯,暖和。”

了尘接过红薯,剥开皮,咬了一口,甜香的味道在嘴里散开,暖到了心里。他看着阿溪冻得通红的小脸,笑着说:“谢谢你,阿溪。有你在,这冬天一点都不冷。”

阿溪咧嘴一笑,坐在了尘身边,看着漫天的雪花,轻声念道:“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了尘也跟着念了一句,声音温和而虔诚。雪花落在他们的身上,落在庙里的地藏王菩萨像上,像是在为这份温暖的守护,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纱衣。

往后的日子里,了尘依旧守着这座庙,守着这片山林,守着身边这些善良的人。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对众生的慈悲与坚守,就像地藏王菩萨一样,用自己的善意,温暖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而这片山林,也因为有了他,变得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

开春后,溪边的柳树抽出新绿,阿溪跟着了尘学字已有半载,不仅能熟练读通《三字经》,还会帮着抄写经文。这日清晨,阿溪提着竹篮来寻了尘,篮里装着娘新蒸的荠菜包子,还有一小束刚采的蒲公英——他听村里老人说,蒲公英能清热解毒,特意采来给李阿婆泡水喝。

“师父,您看我写的字!”阿溪献宝似的递上一张纸,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九个字,墨痕虽有些晕染,却一笔一画格外认真。了尘接过纸,指尖抚过纸面,眼里满是欣慰:“阿溪进步真快,这字写得有模有样了。”

两人正说着,远处传来王婶的呼喊,说村里的牛棚漏雨,想请了尘帮忙修缮。了尘拿起工具,阿溪也连忙跟上:“师父,我也能帮忙递钉子!”阳光穿过柳树枝丫,洒在两人身上,铜铃声与少年的笑声交织在一起,飘向山间。了尘望着身旁雀跃的阿溪,又看向远处炊烟袅袅的村庄,轻声念出那句熟悉的话:“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他知道,这份守护与温暖,会像山间的溪流般,永远流淌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