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雪的女儿2 太阳焰星 > 第810章 58 南无大威大势至菩萨!

暮春时节的青石镇被一场绵密的雨丝裹了半月,檐角垂落的水珠串成银丝,将镇口那棵三百年的老槐树洗得愈发苍翠。树影斜斜映在“静心茶寮”的竹窗上,窗内,沈砚之正用银匙轻轻搅动着盏中碧螺春,茶汤泛起细碎的涟漪,映得他指尖那枚羊脂玉扳指愈发温润。

他今日穿了件月白暗纹锦袍,领口袖口滚着浅灰云纹,腰间系着同色玉带,挂着一枚双鱼银佩,走动时会发出细碎的叮当声。发间束着一支碧玉簪,几缕墨发垂在颊边,衬得那张清俊的脸庞愈发白皙。他生得一双桃花眼,眼尾微微上挑,却因眉峰疏朗,添了几分温润之气,不似寻常富家公子那般轻佻。此刻他眉头微蹙,目光落在窗外雨中那抹踉跄的身影上,指尖的银匙顿了顿。

“店家,再来一壶热水。”沈砚之扬声唤道,声音清润如玉石相击。

茶寮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者,姓王,脸上满是沟壑,闻言连忙应着,提着铜壶快步过来:“沈公子,您都在这儿坐了一个时辰了,这雨一时半会儿怕是停不了,要不我给您找件蓑衣?”

“不必了。”沈砚之摇头,目光仍未离开窗外,“方才那人,看着像是镇上药铺的苏姑娘?”

王老板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雨中那女子身披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斗篷,斗篷下摆沾满了泥点,手里紧紧抱着一个油纸包,脚步踉跄地往茶寮这边走来。她身形纤细,即便裹着厚重的斗篷,也能看出身姿窈窕,只是此刻头发被雨水打湿,几缕发丝贴在颊边,脸色苍白得吓人。

“可不是嘛,”王老板叹了口气,“苏姑娘这几日可遭罪了。前儿镇东头张大户家的小公子得了急病,高热不退,请了好几个大夫都没用,最后还是苏姑娘用了偏方才救过来。可张大户不仅不谢她,还说她一个姑娘家懂什么医术,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连诊金都没给。这不,昨儿苏姑娘又去后山采草药,听说摔了一跤,今日还冒雨去给城西的李奶奶送药,真是个苦命的姑娘。”

沈砚之闻言,眉头蹙得更紧了。他来青石镇已有半月,因家中长辈嘱咐来此采买一批上等宣纸,闲暇时便常来这茶寮小坐。他曾见过苏姑娘几次,皆是在镇中的药铺里。那药铺是苏姑娘父亲留下的,她父亲原是镇上有名的大夫,三年前病逝后,便由苏姑娘接手。苏姑娘名唤苏清鸢,生得一副清丽容貌,柳叶眉,杏核眼,鼻梁小巧,唇色偏淡,平日里总是穿着一身素色布裙,头发用一支木簪绾着,不施粉黛,却自有一种清雅之气。她性子温和,待人极好,镇上无论谁有个头疼脑热,找她看病,她总是尽心尽力,遇到家境贫寒的,更是分文不取。

正说着,苏清鸢已走到了茶寮门口。她抬手拢了拢湿透的斗篷,轻轻抖了抖身上的雨水,才推门进来。门轴发出“吱呀”一声轻响,她抬眼望去,目光恰好与沈砚之相遇,微微一怔,随即露出一抹浅淡的笑容,颔首示意。

“苏姑娘,快过来坐,这儿有炭火,暖和些。”王老板连忙招呼道,指着沈砚之对面的座位。

苏清鸢道谢后,便提着油纸包走了过去。她刚坐下,便忍不住咳嗽了几声,脸色又白了几分。沈砚之见状,连忙将桌上的热茶推到她面前:“苏姑娘,先喝杯热茶暖暖身子吧。”

“多谢沈公子。”苏清鸢接过茶杯,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心中泛起一丝暖意。她捧着茶杯,小口啜饮着,目光落在手中的油纸包上,轻轻叹了口气。

“苏姑娘这是给谁送药去了?”沈砚之轻声问道,目光落在那油纸包上,隐约能看到里面露出的草药叶子。

“是给城西的李奶奶。”苏清鸢抬眼,眼底带着几分担忧,“李奶奶年纪大了,前些日子淋了雨,得了风寒,一直不见好。我昨日去后山采了些麻黄、桂枝,想着给她煎服,能缓解些症状。只是今日雨太大,路上耽搁了些时候,不知李奶奶现在怎么样了。”

沈砚之闻言,心中微动。他自幼体弱,家中请了不少名医,对药理也略知一二。麻黄、桂枝皆是治风寒的良药,只是这两种药材性烈,需搭配其他药材调和,且煎服的火候、时间都有讲究。苏姑娘年纪轻轻,医术却如此精湛,实在难得。

“苏姑娘医术高明,李奶奶定会没事的。”沈砚之温声安慰道,“只是你今日冒这么大的雨,又淋了这么久,怕是也受了寒,不如先在此处歇息片刻,等雨小些再回去?”

苏清鸢闻言,轻轻摇了摇头:“多谢沈公子关心,只是药铺里还有些事情要处理,我得尽快回去。”她说着,便要起身,却因起身太急,脚下一软,险些摔倒。

沈砚之眼疾手快,连忙伸手扶住她的胳膊。他指尖触到她微凉的衣袖,只觉她手臂纤细,几乎一折就断。“苏姑娘,你身子不适,还是再歇歇吧。”他语气中带着几分关切。

苏清鸢站稳身子,脸颊微微泛红,连忙收回手,低声道:“多谢沈公子,我没事。”她说着,便提起油纸包,准备告辞。

就在这时,茶寮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伴随着几声呼喊:“苏姑娘!苏姑娘在吗?”

苏清鸢和沈砚之都转头望去,只见一个穿着青色短打的少年骑着一匹枣红色的马,在茶寮门口停下。那少年约莫十五六岁,脸上满是焦急,头发被雨水打湿,紧紧贴在额头上。

“是阿虎。”苏清鸢认出那少年,是镇东头农户家的孩子,连忙走了出去,“阿虎,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阿虎看到苏清鸢,脸上露出一丝喜色,连忙翻身下马,急声道:“苏姑娘,不好了!我娘突然肚子疼得厉害,满地打滚,我请了刘大夫,刘大夫说他治不了,让我来找您!您快跟我去看看吧!”

苏清鸢闻言,脸色骤变,连忙道:“好,我这就跟你去!”她说着,便要跟着阿虎走。

沈砚之见状,连忙起身道:“苏姑娘,雨这么大,你身子又不适,不如我送你过去吧?我带了马车,能快些。”

苏清鸢愣了一下,随即摇头道:“多谢沈公子,不必麻烦了,我自己去就好。”

“苏姑娘,事不宜迟,阿虎家离这儿还有好几里路,你步行过去,怕是会耽误时间。”沈砚之语气诚恳,“我也略懂些药理,或许能帮上忙。”

阿虎也在一旁急声道:“苏姑娘,沈公子说得对,您就让沈公子送您去吧,我娘她快撑不住了!”

苏清鸢看着阿虎焦急的神色,又想到李奶奶还在等药,心中一阵纠结。她知道沈砚之说得有道理,可她不想麻烦别人。但此刻情况紧急,容不得她多想,她咬了咬牙,对沈砚之道:“那便多谢沈公子了。”

沈砚之闻言,脸上露出一抹浅笑:“苏姑娘不必客气,救人如救火,我们快走吧。”

三人快步走出茶寮,沈砚之的马车就停在不远处的屋檐下。那是一辆青色的马车,车厢宽敞,车顶铺着油布,能遮风挡雨。沈砚之打开车门,对苏清鸢道:“苏姑娘,快上车吧。”

苏清鸢抱着油纸包,弯腰钻进车厢。沈砚之随后也坐了进来,对车夫道:“张叔,去镇东头阿虎家,越快越好。”

车夫应了一声,扬鞭策马,马车缓缓驶进雨幕中。车厢内铺着柔软的锦垫,角落里放着一个小火炉,炉上煮着一壶热茶,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驱散了些许寒意。

苏清鸢坐在锦垫上,微微喘着气。她刚才走得太急,又受了风寒,此刻只觉得头晕目眩,腹部也隐隐作痛。她强撑着精神,打开油纸包,检查里面的草药。

沈砚之坐在她对面,看着她苍白的脸色,心中有些不忍。他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巧的瓷瓶,递给苏清鸢:“苏姑娘,这是我家中特制的驱寒丸,你先服一粒,能缓解些不适。”

苏清鸢看着那瓷瓶,犹豫了一下。她与沈砚之不过几面之缘,不愿平白受人恩惠。可她此刻实在难受,若是倒下了,阿虎的娘和李奶奶就都没人管了。她咬了咬牙,接过瓷瓶,倒出一粒黑色的药丸,放进嘴里。药丸入口即化,带着一股淡淡的草药香,片刻后,一股暖意从腹部蔓延开来,头晕的症状也缓解了不少。

“多谢沈公子。”苏清鸢将瓷瓶还给沈砚之,眼中满是感激。

“举手之劳而已。”沈砚之接过瓷瓶,放回怀中,“阿虎的娘情况如何?你可知她为何会突然肚子疼?”

苏清鸢摇了摇头,眉头紧锁:“我也不清楚。阿虎的娘平日里身体还算硬朗,只是前几日去河边洗衣,淋了些雨,或许是因此引发了旧疾?具体情况,还得去了才知道。”

马车在雨中疾驰,车轮碾过泥泞的路面,溅起阵阵水花。车厢内很安静,只有车轮滚动的声音和窗外的雨声。苏清鸢靠在车厢壁上,闭上眼睛,脑海中不断思索着可能的病因和应对之策。她父亲曾告诉她,作为一名大夫,最重要的就是冷静,无论遇到多么紧急的情况,都不能慌乱,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判断病情,对症下药。

约莫半个时辰后,马车停在了一处简陋的农家院门口。阿虎率先跳下车,推开院门,急声道:“娘!我把苏姑娘带来了!”

苏清鸢和沈砚之连忙下车,跟着阿虎走进院子。院子里很简陋,地面坑坑洼洼,到处都是积水。正屋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一阵痛苦的呻吟声。

苏清鸢快步走进屋,只见屋内光线昏暗,一张破旧的木板床上,一个中年妇人正蜷缩着身子,双手紧紧捂着肚子,脸上满是痛苦的神色,额头布满了冷汗。床边围着几个孩子,个个脸上满是恐惧,小声啜泣着。

“刘婶!”苏清鸢快步走到床边,轻声唤道。

刘婶听到苏清鸢的声音,缓缓睁开眼睛,虚弱地说道:“苏姑娘……我……我肚子疼得厉害……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咬我的肠子……”

苏清鸢连忙蹲下身子,伸出手,轻轻按住刘婶的腹部,仔细感受着。她的手指纤细而温暖,动作轻柔,生怕弄疼刘婶。片刻后,她眉头微蹙,对阿虎道:“阿虎,快去打一盆温水来,再拿一块干净的布。”

阿虎连忙应着,转身跑了出去。沈砚之站在一旁,看着苏清鸢熟练地为刘婶检查病情,心中不禁对她多了几分敬佩。他曾见过不少大夫,大多都是面色严肃,动作粗鲁,像苏清鸢这样温柔细致的,还是第一次见。

不一会儿,阿虎端着一盆温水走了进来。苏清鸢接过布,蘸了些温水,轻轻擦拭着刘婶额头的冷汗,柔声说道:“刘婶,你别害怕,我会治好你的。你告诉我,你今日吃了什么?”

刘婶喘着气,艰难地说道:“今……今日早上,我煮了些红薯粥,还吃了几个昨天剩下的野菜包子……”

“野菜包子?”苏清鸢眼中闪过一丝疑惑,“是什么野菜?”

“是……是后山的马齿苋……”刘婶说道。

苏清鸢闻言,心中顿时有了几分了然。马齿苋性凉,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若是采摘的马齿苋沾染了毒素,或是与其他食物同食,便可能引发腹痛、腹泻等症状。刘婶前几日淋了雨,体内本就有寒气,再食用了可能沾染毒素的马齿苋,便导致了急性腹痛。

“沈公子,你可知附近哪里有生姜和大蒜?”苏清鸢转头对沈砚之说道。生姜性温,能驱寒暖胃;大蒜有杀菌消毒的功效,两者搭配,能缓解刘婶的症状。

沈砚之连忙道:“我马上去找。”他说着,便转身走出了屋子。

苏清鸢则继续为刘婶检查病情,她从随身携带的药箱里取出几根银针,在火上烤了烤,然后轻轻刺入刘婶腹部的几个穴位。她的手法娴熟,动作精准,片刻后,刘婶脸上的痛苦神色便缓解了不少。

“苏姑娘……好多了……不那么疼了……”刘婶虚弱地说道,眼中满是感激。

“刘婶,你再忍忍,等沈公子找来生姜和大蒜,煮水给你喝了,就会没事了。”苏清鸢柔声安慰道。

没过多久,沈砚之便拿着几块生姜和一头大蒜走了进来。“苏姑娘,找到了。”他将生姜和大蒜递给苏清鸢。

苏清鸢接过,对阿虎道:“阿虎,你去把生姜切片,大蒜拍碎,然后用清水煮一碗水来。”

阿虎连忙应着,拿着生姜和大蒜去了厨房。苏清鸢则继续为刘婶施针,时不时地询问刘婶的感受。沈砚之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心中对苏清鸢的敬佩又多了几分。他觉得,苏清鸢就像一朵生长在风雨中的兰花,看似柔弱,却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事情,都能从容应对。

不一会儿,阿虎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姜蒜水走了进来。苏清鸢接过,吹了吹,然后小心翼翼地喂给刘婶喝。刘婶喝完后,没过多久,便沉沉地睡了过去,脸上的痛苦神色也消失了。

“苏姑娘,我娘她没事了吧?”阿虎看着熟睡的母亲,担忧地问道。

“没事了,”苏清鸢轻轻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抹浅笑,“她只是太累了,睡一觉就好了。等她醒了,再给她喝些清淡的粥,过几日便能痊愈了。”

阿虎闻言,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连忙对苏清鸢和沈砚之道:“多谢苏姑娘!多谢沈公子!你们真是我们家的大恩人!”

“举手之劳而已,不必客气。”苏清鸢轻声说道,然后起身,收拾好自己的药箱。她看了看窗外,雨已经小了很多,只剩下零星的雨滴从屋檐上滴落。

“沈公子,今日多谢你了。”苏清鸢对沈砚之说道,眼中满是感激,“若不是你,我恐怕还没到这儿,刘婶就撑不住了。”

“苏姑娘不必客气,”沈砚之轻轻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抹温和的笑容,“你才是真正的医者仁心,我只是做了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已。时候不早了,雨也小了,我送你回药铺吧。”

苏清鸢点了点头,没有拒绝。两人辞别了阿虎一家,便坐上马车,往镇中的药铺驶去。

马车行驶在雨后的小路上,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清香。苏清鸢靠在车厢壁上,看着窗外渐渐放晴的天空,心中泛起一丝暖意。她觉得,沈砚之就像一缕阳光,驱散了她心中的阴霾。这些日子,她一个人支撑着药铺,遇到了很多困难和委屈,却从来没有抱怨过。可今日,在沈砚之的帮助下,她突然觉得,原来自己并不是孤单的。

“沈公子,你为何会来青石镇?”苏清鸢忽然开口问道,打破了车厢内的寂静。

沈砚之闻言,转过头,看着苏清鸢,脸上露出一抹浅笑:“我家中长辈喜欢书法,听闻青石镇的宣纸质地优良,便让我来此采买一批。”

“原来如此,”苏清鸢点了点头,“青石镇的宣纸确实不错,是用后山的竹子制成的,纸质细腻,吸水性强,很适合书法创作。”

“哦?苏姑娘也懂书法?”沈砚之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苏清鸢轻轻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抹羞涩的笑容:“我只是略懂一二。我父亲生前喜欢书法,我小时候经常看他写字,久而久之,也学了一些。只是我资质愚钝,写得并不好。”

“苏姑娘太过谦虚了,”沈砚之轻轻摇了摇头,“能看懂书法的好坏,便已是难得。若是苏姑娘不嫌弃,改日我可以带些我父亲的书法作品来,与你一同探讨。”

苏清鸢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欣喜,连忙点头道:“好啊,那我就先谢过沈公子了。”

两人一路聊着,不知不觉便到了镇中的药铺门口。苏清鸢跳下马车,对沈砚之说道:“沈公子,到了。今日多谢你了,改日我定当登门道谢。”

“苏姑娘不必客气,”沈砚之也跳下马车,看着苏清鸢,目光落在她沾着泥点的裙角上,又想起她方才为刘婶诊病时的专注模样,温声道:“道谢就不必了,倒是你,今日淋了雨又累了半日,回去后记得煮些姜汤喝,莫要真生了病。”苏清鸢心口一暖,点头应下,抱着油纸包转身走进药铺。那油纸包里的草药还带着雨后的湿气,是她昨日冒雨去后山采的,本是给李奶奶治风寒的,如今耽搁了这许久,不知老人家是否还在等。她快步走到柜台后,将草药仔细铺开在竹筛上,又取了陶罐,添上清水,生火煎药。药香渐渐弥漫开来,混着药铺里常年不散的甘草与当归气息,让她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

沈砚之站在马车旁,看着药铺的木门缓缓合上,才转身吩咐车夫回客栈。车厢里还留着淡淡的药香,他指尖摩挲着腰间的双鱼银佩,想起苏清鸢方才苍白却坚定的侧脸,心中竟生出几分莫名的牵挂。他来青石镇本是为了采买宣纸,原计划三日内便返程,可此刻却忽然想多留几日——或许,能再看看那位心怀仁善的姑娘如何行医,也或许,能与她一同探讨父亲的书法作品。

次日天光大亮,雨已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青石镇的青石板路上,将昨日的泥泞晒得微微发白。沈砚之起了个大早,让客栈伙计备了些糕点,又特意去街角的杂货店买了些红糖与生姜,提着往药铺走去。他刚走到巷口,便见药铺门口围了不少人,低声议论着什么,隐约还能听到孩童的哭声。他心中一紧,快步挤了进去。

只见药铺门槛上坐着一个妇人,怀里抱着个约莫三岁的孩童,那孩子面色潮红,呼吸急促,嘴唇干裂,哭得声音都有些嘶哑。苏清鸢正蹲在妇人面前,一手按着孩童的脉搏,一手轻轻抚着孩子的额头,眉头紧蹙,神色凝重。她今日换了件淡青色的布裙,领口绣着细小的兰草纹样,头发依旧用木簪绾着,只是鬓边多了两缕碎发,想来是晨起匆忙未及整理。

“苏姑娘,你快想想办法啊!我家宝儿从昨日傍晚就开始发热,烧得浑身滚烫,夜里哭了一宿,刘大夫说他也没办法……”妇人声音哽咽,泪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孩子的衣襟上。苏清鸢指尖微微发凉,孩童的脉搏跳得又快又乱,体温也高得吓人,若是再耽搁,怕是会伤了根基。她起身对妇人道:“你先别急,把宝儿抱进里屋的榻上,我这就配药。”

沈砚之站在一旁,看着苏清鸢快步走到药柜前,熟练地取出柴胡、黄芩、甘草等药材,用小秤仔细称量。她的动作飞快却不慌乱,指尖在药柜的抽屉间穿梭,每一味药材的分量都分毫不差。他忽然想起昨日她为刘婶施针时的模样,那般从容镇定,仿佛再棘手的病症到了她手中,都能寻到解法。

“沈公子?你怎么来了?”苏清鸢配好药,转身准备去煎药时,才看到站在门口的沈砚之,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沈砚之举起手中的食盒与布包,温声道:“我想着你昨日劳累,便带了些糕点过来,还有些红糖生姜,你煮药时可以加些进去。方才听这妇人说孩子病得重,需不需要帮忙?”

苏清鸢心中一暖,点头道:“多谢沈公子,那便劳烦你帮我照看一下宝儿,我去煎药。”她说着,将药材递给沈砚之,又叮嘱道:“你若见他哭得厉害,便轻轻拍他的背,莫让他呛着。”沈砚之应下,走进里屋。那孩童还在哭,小脸蛋涨得通红,手脚不停地挣扎。他学着苏清鸢的模样,轻轻坐在榻边,将孩子的小手握在掌心——孩童的手滚烫,却小小的一只,让他心中生出几分怜惜。他低声哄着,声音放得极柔,又从食盒里取出一块软绵的糕点,递到孩子嘴边:“宝儿乖,吃点东西,药很快就好了。”许是他的声音太过温和,孩子竟真的停下了哭声,睁着一双泪汪汪的大眼睛看着他,小口咬了点糕点。

苏清鸢在灶房煎药,听着里屋的哭声渐渐停了,心中松了口气。她将沈砚之带来的生姜切了几片,放进药罐里,又加了一勺红糖——生姜能驱寒,红糖能补气血,加在药里还能中和药味,让孩子更容易喝下。药香混着姜糖的气息飘出来,她看着陶罐里翻滚的药汁,想起昨日沈砚之送她回来时的叮嘱,又想起今日他特意带来的红糖生姜,心口像是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暖暖的。

药煎好后,苏清鸢端着药碗走进里屋。沈砚之正拿着帕子,轻轻为孩子擦去嘴角的糕点碎屑,动作轻柔得仿佛对待稀世珍宝。那孩子靠在他怀里,竟已睡着了,呼吸也平稳了许多。“沈公子,辛苦你了。”苏清鸢轻声道,将药碗放在桌上。沈砚之小心翼翼地将孩子放回妇人怀里,起身道:“举手之劳,药煎好了?”苏清鸢点头,待孩子醒后,便用小勺一点点喂他喝药。有了姜糖的中和,药味果然不那么苦了,孩子虽皱着眉,却也乖乖喝了下去。

妇人看着孩子的气色渐渐好转,感激得热泪盈眶,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几枚铜板,递到苏清鸢面前:“苏姑娘,这是诊金,你收下。”苏清鸢却摇了摇头,将布包推了回去:“嫂子,这钱你拿着,宝儿还小,后续还需要补养,买点营养品给孩子吃。诊金就不必了,邻里之间,互相帮忙是应该的。”妇人还要推辞,沈砚之在一旁劝道:“嫂子,苏姑娘心善,你便听她的吧,日后多照看些孩子,便是对她最好的感谢了。”妇人这才收下钱,抱着孩子再三道谢后离开了。

药铺里恢复了安静,苏清鸢将药碗洗干净,又把沈砚之带来的糕点放在盘子里,递到他面前:“沈公子,尝尝吧,这糕点看着很精致。”沈砚之拿起一块,放进嘴里,甜而不腻,带着淡淡的桂花香气。“味道很好,”他看着苏清鸢,忽然想起昨日的约定,“对了,苏姑娘,我父亲的书法作品我带来了几幅,若是你今日得空,我们可以一同看看。”苏清鸢眼中一亮,点头道:“好啊,我今日上午没什么事,正好向沈公子请教。”

沈砚之回客栈取了书法作品,再回到药铺时,苏清鸢已将柜台收拾干净,还泡了一壶碧螺春。阳光透过竹窗洒进来,落在铺在柜台上的宣纸上,纸上是沈父的笔迹——字体苍劲有力,笔画间却又带着几分飘逸,像是山间的溪流,既有奔涌的力量,又有婉转的温柔。苏清鸢凑近看着,眼中满是赞叹:“沈伯父的字真好,这‘宁静致远’四字,笔力浑厚,意境深远,一看便知是常年练习的结果。”

沈砚之看着她专注的模样,嘴角扬起一抹浅笑:“你看得很准,父亲练字已有四十余年,每日清晨都会练一个时辰,从未间断。他常说,练字如做人,既要刚正不阿,也要懂得变通。”苏清鸢点头,指着其中一幅写着“医者仁心”的字道:“沈伯父定是个心怀善念的人,不然写不出这样温暖的字。”沈砚之心中一动,看着苏清鸢:“在我看来,苏姑娘才是真正配得上‘医者仁心’这四个字的人。你不顾自身安危,冒雨为百姓治病,还分文不取,这份心意,比任何书法作品都珍贵。”

苏清鸢脸颊微微泛红,低下头,轻声道:“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我父亲生前常说,医者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不能因为钱财而放弃任何一个病人。我只是继承了他的遗志而已。”她说着,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想一直守着这家药铺,守着青石镇的百姓,让他们生病时能有个去处,不必因为没钱而忍病受苦。”

沈砚之看着她眼中的光芒,心中忽然有了一个决定。他此次采买宣纸,本是为了给父亲的书法作品装裱,可此刻却觉得,青石镇有比宣纸更值得他留下的东西。他沉吟片刻,对苏清鸢道:“苏姑娘,我有个想法。我家中略有薄产,若是你不嫌弃,我想出资帮你把药铺扩建一下,再添置些药材和医疗器械,这样你行医也能更方便些,百姓们看病也能更舒心。”

苏清鸢闻言,眼中满是惊讶,连忙摇头道:“沈公子,这万万不可!你已经帮了我很多了,我不能再麻烦你,更不能要你的钱。”沈砚之却认真道:“苏姑娘,你听我说。我并非是施舍,而是觉得,你这样的医者,值得更好的条件去施展你的医术。而且,扩建药铺也是为了青石镇的百姓,他们能得到更好的治疗,这不是一件好事吗?你若是觉得过意不去,日后我若有家人朋友生病,便来你这药铺求医,你多费心便是。”

苏清鸢看着沈砚之真诚的眼神,心中百感交集。她知道沈砚之是真心想帮她,也知道扩建药铺对百姓们有多重要——如今的药铺太小,遇到病情严重的病人都没有地方安置,药材也常常不够用,很多时候她都只能眼睁睁看着百姓们受苦。她咬了咬唇,轻声道:“沈公子,你的心意我领了,只是这钱我不能白要。不如这样,你出资扩建药铺,我便以药铺的部分收益作为回报,日后药铺盈利了,我会慢慢把钱还给你。”

沈砚之见她松口,脸上露出笑容:“好,就依你。不过回报的事不急,我们先把药铺的扩建计划定下来。”接下来的几日,沈砚之便陪着苏清鸢四处考察,选址、设计图纸、联系工匠,忙得不亦乐乎。苏清鸢也渐渐放下了拘谨,与沈砚之相处得愈发融洽——他们会一起去后山采草药,讨论每种药材的药性;会一起在药铺里整理药材,聊着各自的过往;会在傍晚时分,坐在药铺门口的石阶上,看着夕阳染红天空,说着对未来的期许。

一个月后,药铺的扩建工程正式开工。沈砚之原本的返程日期早已过了,他给家中写了封信,说自己在青石镇遇到了值得做的事,要多留些时日。家中长辈虽有些疑惑,却也尊重他的决定。苏清鸢看着工匠们忙碌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期待——她仿佛已经看到了扩建后的药铺:宽敞明亮的诊室,整齐排列的药柜,还有百姓们看病时舒心的笑容。

这日清晨,苏清鸢像往常一样去后山采草药。她走到半山腰时,忽然看到不远处的岩石上坐着一个老者,穿着灰色的僧袍,手里拿着一串佛珠,正闭目诵经。她心中好奇,轻轻走了过去,只听老者念的是“南无大威大势至菩萨!”那声音低沉而平和,仿佛带着一种神奇的力量,让她心中的浮躁瞬间消散。

老者听到脚步声,缓缓睁开眼睛。那是一双深邃的眼睛,仿佛能看透人心。他看着苏清鸢,温和道:“姑娘心怀仁善,造福一方百姓,真是难得。”苏清鸢心中惊讶,连忙行礼道:“大师谬赞了,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老者微微一笑:“姑娘不必过谦。大势至菩萨象征着智慧与慈悲,能给人以力量,助人参透世间真理。姑娘行医救人,便是慈悲的体现;面对困难不退缩,便是智慧的彰显。你心中有善,便如菩萨在侧,日后定能得偿所愿。”

苏清鸢闻言,心中豁然开朗。她想起自己这些日子的经历,想起沈砚之的帮助,想起百姓们的期待,忽然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她对着老者深深一拜:“多谢大师指点,小女受教了。”老者点了点头,又闭上眼,继续诵经。苏清鸢轻轻退开,转身往山下走去。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她身上,暖洋洋的,她看着手中的草药,脸上露出了坚定的笑容——她知道,未来或许还会有困难,但只要她心怀仁善,坚守初心,就一定能克服一切,守护好青石镇的百姓,守护好这家充满希望的药铺。

三个月后,新的药铺建成了。扩建后的药铺宽敞明亮,分为诊室、药房、病房三个部分,药柜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药材,医疗器械也一应俱全。开业那天,青石镇的百姓们都来道贺,送来了鸡蛋、红糖、糕点,把药铺门口围得水泄不通。苏清鸢穿着一身新做的淡紫色布裙,头发上换了一支银簪,脸上带着温柔的笑容,忙着招待前来道贺的百姓。沈砚之站在她身边,帮她接过百姓们送来的礼物,眼中满是欣慰。

“苏姑娘,以后我们看病就方便多了!”

“是啊是啊,苏姑娘真是我们青石镇的活菩萨!”

百姓们的夸赞声此起彼伏,苏清鸢心中暖暖的。她看着眼前的一切,看着沈砚之温和的笑容,看着百姓们淳朴的脸庞,忽然想起了山上老者念的那句“南无大威大势至菩萨!”她想,或许菩萨并非遥不可及,只要心中有善,心怀慈悲,每个人都能成为照亮他人的光。

日后的日子里,苏清鸢依旧坚守在药铺里,为百姓们治病疗伤。沈砚之也没有离开青石镇,他在药铺附近开了一家小小的书斋,既卖宣纸笔墨,也教镇上的孩童读书写字。闲暇时,他会去药铺帮苏清鸢整理药材,或是与她一同探讨书法;苏清鸢也会在行医之余,去书斋看沈砚之教孩童读书,两人相视一笑,默契十足。

青石镇的日子平静而温暖,青石板路上的脚步声、药铺里的药香、书斋里的读书声,交织成一幅温馨的画卷。苏清鸢知道,这份平静与温暖,是她用初心与坚守换来的,也是沈砚之的帮助与百姓们的信任换来的。她会一直守在这里,守着这家药铺,守着这份温暖,用自己的医术与善良,继续守护着青石镇的每一个百姓,就像大势至菩萨那般,用慈悲与智慧,照亮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入秋后的青石镇总被一层薄雾裹着,清晨时分会把药铺门前的两株桂树染得湿漉漉的,金粟似的花瓣沾着露水,风一吹就落在青石板上,混着药香漫出半条街。苏清鸢每日天不亮就起身,穿着那件淡紫色布裙,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纤细却有力的手腕,正将新采的桔梗、薄荷分类铺在竹筛上。她鬓边的银簪被晨雾浸得微凉,垂眸时几缕碎发落在颊边,指尖拂过草药时动作轻柔,仿佛怕碰伤了叶片上的露珠。

“苏姑娘,早啊!”巷口传来王老板的声音,他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蒸好的桂花糕,“昨儿新蒸的,给你和沈公子带些尝尝。”苏清鸢直起身,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接过竹篮道:“多谢王伯,又让您费心了。”正说着,沈砚之从隔壁书斋走了过来,他穿了件浅灰长衫,领口别着枚玉扣,手里拿着两卷宣纸,见着王老板便拱手问好,眼底带着清晨的澄澈。

这日午后,薄雾散去,阳光透过药铺的竹窗,在柜台前投下细碎的光斑。苏清鸢正为一位老妇人诊脉,忽然听到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个穿着粗布短打的少年撞了进来,满脸焦急:“苏姑娘!快!我娘突然咳得喘不上气,您快去看看!”少年名叫阿林,是镇西头的农户,前几日他娘淋了雨,一直有些咳嗽,苏清鸢本想着今日去复诊,没想到竟突然加重。

苏清鸢立刻起身,抓起药箱就要走,沈砚之放下手中的毛笔,快步跟上:“我与你同去,路上也好有个照应。”两人跟着阿林往镇西走,秋日的风带着凉意,吹得路边的芦苇沙沙作响。阿林家在山脚下,是间简陋的土坯房,刚到门口就听到屋内传来剧烈的咳嗽声,夹杂着妇人的喘息。

苏清鸢冲进屋,只见妇人蜷缩在炕上,脸色青紫,呼吸微弱。她立刻放下药箱,取出银针,指尖稳如磐石,飞快地刺入妇人的穴位,又转身对沈砚之道:“沈公子,劳烦你去灶房烧些热水,再把桌上那包甘草拿来。”沈砚之应声而去,动作利落,很快就端着热水回来,看着苏清鸢额角渗出的薄汗,悄悄递过一方干净的帕子。

片刻后,妇人的咳嗽渐渐平息,呼吸也顺畅了些。苏清鸢松了口气,擦了擦汗,对阿林道:“你娘是风寒入肺,引发了旧疾,我开个方子,你去药铺抓药,煎好后每隔一个时辰喂一次。”阿林接过药方,眼眶泛红:“苏姑娘,谢谢您……可我家实在拿不出诊金了……”苏清鸢温声道:“诊金的事不急,先给你娘治病要紧,药铺里我会交代,你直接去拿就好。”

离开阿林家时,夕阳正沉在山尖,将天空染成橘红色。沈砚之看着苏清鸢略显疲惫的侧脸,轻声道:“今日辛苦你了,回去我煮些姜汤给你驱驱寒。”苏清鸢点头,忽然想起数月前在山上遇到的那位老僧,轻声念了句:“南无大威大势至菩萨。”沈砚之愣了一下,随即明白她的心意,眼中满是认同:“你心怀慈悲,便是在践行菩萨的愿力。”

几日后,阿林的娘渐渐痊愈,阿林提着一篮新鲜的红薯来到药铺,执意要送给苏清鸢。苏清鸢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又回赠了些止咳的草药,叮嘱他天冷了要多注意保暖。这日傍晚,苏清鸢正在药铺整理账本,沈砚之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幅刚写好的字,纸上是“医者仁心”四个大字,笔力温润,带着暖意。“这幅字送给你,”沈砚之道,“你配得上这四个字。”

苏清鸢接过字,指尖轻轻拂过纸面,心中满是感动。她抬头看向窗外,桂树的花瓣还在飘落,书斋里传来孩童们朗朗的读书声,药铺里弥漫着淡淡的药香,一切都平和而温暖。她忽然明白,所谓的菩萨,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在每一个心怀善念、默默付出的人心中。只要坚守初心,以慈悲待人,便能为身边的人带来光明与希望。

后来,青石镇来了不少求医的人,都是听闻了苏清鸢的仁心。苏清鸢便在药铺旁开了间小小的诊室,免费为穷苦百姓诊病,沈砚之也时常来帮忙,有时为病人代写家书,有时教孩童们读书识字。药铺的生意渐渐好了起来,苏清鸢却从未提过涨价,依旧坚持为困难的百姓减免诊金。

冬日的第一场雪落下时,药铺门口挂起了一盏红灯笼,照亮了门前的青石板路。苏清鸢站在门口,看着雪花落在桂树上,沈砚之走过来,递过一件厚实的棉衣:“天冷了,别冻着。”苏清鸢接过棉衣,裹紧了些,抬头看向沈砚之,两人相视一笑,眼中满是默契。

远处的山尖被白雪覆盖,像披上了一层银纱,药铺里的药香与书斋里的墨香交织在一起,伴着孩童们的笑声,在雪夜里格外温暖。苏清鸢轻声念着:“南无大威大势至菩萨。”她知道,只要心中有善,坚守仁心,这份温暖便会一直延续下去,照亮青石镇的每一个角落,也照亮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的心。而她与沈砚之,也会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份平和与希望,岁岁年年,从未停歇。

开春后,青石镇的溪流解冻,岸边冒出嫩黄的草芽,药铺前的桂树也抽出新绿。苏清鸢晨起采草药时,总在溪边遇见挑着书箱的沈砚之——他要去镇东的破庙给贫家孩童上课,两人会并肩走一段路,说着药铺里的趣事,或是书斋里孩童们的调皮模样。

这日,镇上来了位外地客商,突发腹痛倒在街头。苏清鸢闻讯赶去时,客商已疼得蜷缩在地,额上满是冷汗。她迅速诊脉,判断是误食生冷引发的急症,当即从药箱取出银针施针,又让学徒回药铺取来熬好的附子理中汤。沈砚之恰好路过,见状立刻蹲下帮忙,轻声安抚客商情绪,还脱下长衫盖在他身上挡风。

客商清醒后,执意要重金酬谢,苏清鸢却只收下药材成本,笑着说:“举手之劳,您赶路要紧。”客商感动不已,后来特意从外地捎来上等的药材种子,说要助她更好地治病救人。

暮色降临时,苏清鸢坐在药铺门口晒药材,沈砚之端来两碗桂花羹。晚风拂过,带着草木清香,两人看着街上来往的乡邻,脸上满是平和。苏清鸢忽然轻声念道:“南无大威大势至菩萨。”沈砚之闻言点头,眼底映着晚霞:“心怀善念,便是与菩萨同行。”

此后岁岁年年,青石镇的药香与墨香始终萦绕。苏清鸢的药铺治愈了无数人,沈砚之的书斋也走出了许多识字的孩童,两人守着这份初心,将温暖与希望,长久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