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玄学言论 > 第11章 铜锁的余温

玄学言论 第11章 铜锁的余温

作者:梵寂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5-10-18 06:00:43 来源:文学城

一、拆迁令下的异动

入秋的落根坡被一场连绵的秋雨裹着,空气里浸着湿冷的桂花香。林墨刚把第十章《古桥的石栏与未赴的约定》的最后一段校订完,电脑屏幕右下角弹出的本地新闻推送就让他顿住了——《落根坡启动乡村改造,百年古宅列入拆迁范围》。

新闻配图里的古宅他认得,在村子最深处的山坳里,青砖灰瓦,飞檐翘角,门楣上挂着块褪色的“沈宅”木匾,是民国时期落根坡唯一的书香门第。他正想点开详情,手机突然响了,来电显示是“落根坡村委——周明”,是村支书老周的儿子,负责这次拆迁的前期协调工作。

“林哥,你可得来沈宅看看!”周明的声音比他爸上次说老井闹邪时还慌,背景里能听见雨点砸在瓦片上的“噼里啪啦”声,“这破宅子邪门得很!昨天我们带拆迁队去量尺寸,大门上的铜锁明明锈死了,推开门时锁突然‘咔嗒’一声自己开了!今天早上我再去,堂屋八仙桌上凭空多了个旧信封,黄不拉几的,像是民国时期的物件,谁也没敢动!”

林墨心里一沉。沈宅他去过一次,去年春天跟着村里老人采风,古宅大门紧闭,铜锁锈得跟门板连在了一起,院里的野草长到半人高,显然废弃了几十年。他立刻抓起外套,给刘道长打了电话——自从跟着刘道长处理了落根坡的八桩“怪事”,他已经摸清了规律:这些老物件的异动,从来都不是“闹鬼”,而是藏着没说尽的心事。

“沈宅的事我有印象。”刘道长在电话里的声音很沉稳,“那宅子是民国时期的‘家气汇聚点’,沈家人丁兴旺时,院里的石榴树一年能结上百个果子。后来沈家主人去了台湾,家眷陆续搬走,宅子空了,‘家气’没散,全锁在铜锁和老物件里了。”

两人约在沈宅门口碰面。林墨驱车赶到时,雨下得更大了,周明正蹲在古宅大门外的石阶上,手里攥着个牛皮纸信封,脸色发白。刘道长撑着把油纸伞站在一旁,手里的罗盘指针转得不算快,却带着一种滞涩的沉重感,像是被什么东西牵绊着。

“林哥,刘道长,你们可来了!”周明赶紧站起来,把信封递过去,“就是这玩意儿,今早发现时就放在八仙桌正中间,上面连个灰印子都没有,跟刚放上去似的。”

林墨接过信封,指尖触到粗糙的纸页,瞬间传来一阵刺骨的凉意——不是秋雨的湿冷,是那种浸透了岁月的、带着遗憾的冷。信封正面用毛笔写着“吾妻秀婉亲启”,字迹苍劲,却在“婉”字的最后一笔拖了个长长的墨痕,像是写字的人手在抖。背面没有邮票,只有个模糊的火漆印,印着个“沈”字。

“这信没寄出去。”刘道长凑过来看了一眼,眉头微蹙,“火漆没开封,纸页边缘的折痕是新的,说明最近有人动过——或者说,‘东西’想让我们发现它。”

周明咽了口唾沫:“您是说……这宅子里真有那个?”

“不是‘那个’,是‘人’。”林墨纠正他,想起吴先生的老井、晓燕的纸扎铺,“是藏在宅子里的执念。先开门看看。”

刘道长从布包里掏出一张黄纸,点燃后绕着铜锁转了一圈。黄纸的烟没有往上飘,反而顺着锁孔往里钻,没一会儿,就听见“咔嗒”一声轻响——那把锈死的铜锁,竟然自己弹开了,锁芯里的铁锈簌簌往下掉,像是在欢迎他们进来。

“家气认人。”刘道长推开大门,“它知道我们是来帮忙的。”

二、古宅里的时光痕迹

推开沈宅大门的瞬间,一股混合着霉味、尘土和淡淡墨香的气息扑面而来。院里的野草果然长得齐腰高,却唯独绕开了院中央的石榴树——那棵树比去年林墨来时茂盛了不少,枝桠上还挂着几个没成熟的青石榴,在雨里晃悠着,像是在打招呼。

“这树活得好好的。”周明惊讶地说,“前几天来勘察时,我还以为它死了呢!”

“家气养的。”刘道长走到石榴树下,摸了摸树干上的纹路,“树是沈家人种的,跟着宅子活了几十年,宅子里的执念没散,树就不会死。”

三人踩着野草往里走,穿过前院,来到堂屋。堂屋的木门虚掩着,推开门时“吱呀”一声,像是老人的叹息。屋里的八仙桌果然摆在正中央,桌面蒙着一层薄灰,却在放信封的位置留着一块干净的印记,显然是信封刚挪开不久。

八仙桌的两侧摆着两把太师椅,椅背上搭着褪色的蓝布椅套,上面绣着的缠枝莲纹还能看清轮廓。墙上挂着一幅泛黄的中堂画,画的是“松鹤延年”,落款处写着“民国三十六年,庭之题赠”。画的下方摆着个神龛,神龛里空荡荡的,只有一层厚厚的灰尘,像是很久没人祭拜了。

“沈庭之,就是沈宅的原主人。”林墨想起村里老人的话,“民国时期的读书人,在县里当□□,后来去了台湾,再也没回来。”

刘道长走到神龛前,从布包里掏出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神龛中央。蜡烛的火苗很稳,没有被穿堂风吹动,反而慢慢往神龛深处飘去,像是在指引方向。“这宅子里的执念,就是沈庭之。”他指着神龛上方的房梁,“你看那梁上,有个暗格。”

林墨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在房梁靠近墙壁的位置,有一块木板的颜色比周围浅,边缘有明显的缝隙,像是能打开。周明搬来一把梯子,林墨爬上去,用手轻轻一推,木板“吱呀”一声打开了——暗格里堆着一叠旧信,还有一个牛皮纸包,包着几本线装书和一个黄铜怀表。

“都是沈庭之的东西。”林墨把信和纸包拿下来,放在八仙桌上。信一共有十几封,信封上的收件人都是“台湾省台北市XX街沈庭之收”,寄件人是“落根坡沈秀婉”,邮戳的日期从民国三十九年一直到公元1985年,显然是沈庭之的妻子秀婉写的,却一封都没寄出去。

“我奶奶说过,沈秀婉是个可怜人。”周明突然开口,“沈庭之走后,她一个人带着孩子守着宅子,天天去村口等信,可从来没收到过。后来孩子长大了,带着她去了城里,她临死前还说,要把信烧了给沈庭之,让他在那边能收到。”

林墨拿起最上面的一封信,信封已经磨损得厉害,信纸却保存得很完整。他轻轻拆开,里面的字迹娟秀,带着几分颤抖:“庭之吾夫,见字如面。今日石榴树结果了,比去年多了三个,我摘了最大的一个,放在你常坐的太师椅上,等着你回来吃……孩子今天问我,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我告诉他,等石榴红了,爸爸就回来了。可石榴红了又落,你怎么还不回来?”

看到这里,林墨的鼻子一酸。他想起吴先生的老井、苏玉棠的戏台,落根坡的这些执念,从来都不是什么玄乎的东西,只是一个个没等到的人,一封封没寄出去的信,一段段没说尽的牵挂。

刘道长拿起那个黄铜怀表,轻轻拧了拧发条,怀表竟然“滴答滴答”地走了起来,声音清脆,像是在诉说着时光的故事。“沈庭之没忘了家。”他指着怀表的背面,上面刻着“秀婉亲赠,民国三十五年中秋”,“这怀表是他妻子送的,他一直带在身边,连走的时候都没放下。”

就在这时,堂屋的门突然“吱呀”一声自己关上了,八仙桌上的蜡烛火苗猛地蹿高,照亮了神龛上方的墙壁——那里竟然挂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一对年轻男女和一个小孩,男人穿着长衫,女人穿着旗袍,小孩手里抱着个石榴,笑容灿烂。

“这是沈庭之一家人!”周明惊呼,“前几天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照片!”

林墨看着照片上的沈庭之,眉眼温和,和中堂画上的落款字迹一样,带着几分书卷气。他忽然觉得,沈庭之的执念,不是想留在宅子里,而是想看看家里的石榴树,想收到妻子的信,想知道孩子有没有长大。

三、未拆的家书与海峡的牵挂

接下来的几天,林墨和刘道长一直在沈宅整理沈庭之的遗物。他们从暗格里找到了更多的信,还有沈庭之的日记、读书笔记,甚至还有孩子小时候的涂鸦——画的是一座房子,房子前有一棵石榴树,树下站着三个人,旁边写着“爸爸、妈妈、我”。

通过这些遗物,他们慢慢拼凑出沈庭之的故事:民国三十八年,沈庭之作为□□被抽调去台湾培训,原本以为只是短期出差,临走前他在梁上的暗格里藏了一封给妻儿的诀别信,想等回来后亲手交给秀婉,告诉她自己其实知道这一去可能再也回不来。可他没想到,这一去,就是海峡相隔,从此音信全无。

他在台湾的几十年里,一直收藏着妻子寄来的信(虽然一封都没收到),每天都戴着那块黄铜怀表,怀表里夹着一张秀婉的照片。晚年时,他得了重病,临终前还在念叨着“落根坡”“石榴树”“秀婉”,说自己对不起妻儿,没能遵守承诺回来。

“他的执念,就是那封没拆的家书。”刘道长拿着沈庭之藏在梁上的那封信,信封上写着“吾妻秀婉亲启”,和周明发现的那封一模一样,“他想让秀婉知道,他不是故意不回来,他一直在想她,一直在等回家的路。”

林墨想起周明说的拆迁计划,心里忽然有了个主意:“我们能不能帮沈庭之把这封信‘寄’出去?再把沈宅保留下来,改成一个小小的纪念馆,让他的家人知道,他从来没忘了家。”

刘道长点点头:“这正是他想要的。家气之所以滞留,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没完成对家人的交代。我们帮他把信拆了,把他的故事告诉后人,他的执念就散了。”

他们联系了周明,希望能暂缓沈宅的拆迁计划。周明很爽快地答应了,还帮他们联系了沈庭之的后人——沈庭之的儿子沈念祖,现在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住在市里,一直想回落根坡看看父亲的老宅,却因为工作忙没能成行。

得知消息的那天下午,沈念祖带着家人赶到了沈宅。当他看到八仙桌上的信和怀表时,瞬间红了眼眶:“这是我妈妈的字迹!这怀表,是我爸爸走之前,妈妈给他买的!”

他颤抖着拿起那封没拆的家书,慢慢撕开信封。信纸已经泛黄,上面的字迹却依旧清晰,是沈庭之的亲笔:“秀婉吾妻,当你看到这封信时,我或许已经在海峡的另一边了。此去台湾,非我所愿,却身不由己。我知道这一去可能再也回不来,可我舍不得你,舍不得孩子,舍不得院里的石榴树……如果有来生,我一定守着你们,再也不离开。如果有一天,孩子长大了,让他记得,落根坡的沈宅里,有他爸爸的牵挂。”

沈念祖读着信,眼泪掉在信纸上,晕开了墨迹。他的儿子沈承宇也红了眼眶,拿出手机,对着信和怀表拍照:“爷爷,我们来看您了。您放心,奶奶一直没忘了您,我们也没忘。这宅子,我们会好好保留下来,让后人都知道您的故事。”

就在这时,院里的石榴树突然“哗啦”一声,落下了一个熟透的红石榴,正好掉在沈念祖的脚边。沈念祖捡起石榴,剥开皮,里面的籽颗颗饱满,鲜红透亮。他拿起一颗放进嘴里,甜中带酸,像是父亲的味道,像是家乡的味道。

“爸爸最喜欢吃石榴了。”沈念祖哽咽着说,“奶奶以前总说,等石榴红了,爸爸就回来了。现在,他终于‘回来’了。”

刘道长走到石榴树下,点燃了三炷香:“沈先生,你的心愿了了。你的家人都很好,你的故事我们会记得,你的家,我们会替你守着。你可以放心了。”

香刚点燃,堂屋的铜锁突然“咔嗒”一声,自己锁上了,像是沈庭之在跟他们告别。沈念祖走到铜锁前,轻轻摸了摸锁身,锁身竟然带着一丝温热,像是沈庭之的余温。

四、铜锁的余温与家的守望

沈宅的拆迁计划最终被取消了。在沈念祖的提议下,村里决定把沈宅改成“落根坡记忆馆”,展示沈庭之的遗物,还有吴先生的旧课本、苏玉棠的戏衣、老陈叔的石磨……把落根坡的故事都收藏起来,让后人记得这些藏在老物件里的执念与牵挂。

开馆那天,天气很好,阳光洒在沈宅的青砖灰瓦上,泛着温暖的光。村里的老人都来了,张奶奶还特意穿上了苏玉棠当年的戏衣,在院里唱了一段《霸王别姬》;老校长带着村小学的孩子们,在沈庭之的书桌前读起了《三字经》;王老汉扎了一对纸人,放在馆门口,像是晓燕在守护着这个家。

林墨和刘道长站在石榴树下,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心里都很踏实。沈庭之的黄铜怀表被放在记忆馆的玻璃展柜里,怀表还在“滴答滴答”地走着,像是在诉说着跨越海峡的牵挂;那封没拆的家书被装裱起来,挂在怀表旁边,旁边写着“沈庭之与秀婉的家书——跨越时光的告别”。

“你说,沈庭之现在在哪里?”林墨问刘道长。

刘道长笑了笑:“他就在这宅子里,在石榴树下,在铜锁里,在每一件老物件里。他看到家人回来了,看到宅子保住了,看到有人记得他的故事,就放心了。他的执念散了,可他的爱,留在了这里。”

林墨想起这几个月在落根坡的经历,从老井的吴先生,到纸扎铺的晓燕,再到沈宅的沈庭之,每一个故事都让他明白,玄学从来都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法术,而是藏在岁月里的记忆,是刻在骨子里的牵挂,是人心底最纯粹的爱与等待。

他拿出手机,在文档里写下第十一章的开头:“落根坡的沈宅里,藏着一个男人的牵挂,和一封跨越海峡的家书。那些深夜里开合的铜锁,不是闹鬼,而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思念,一个父亲对孩子的守望。原来,玄学的本质,从来都不是法术,而是血脉相连的羁绊,是跨越时光的眷恋,是无论走多远,都忘不了的‘家’。”

就在这时,一阵风吹过,院里的石榴树轻轻晃动,落下了几片叶子,像是沈庭之在点头微笑。林墨抬头看向沈宅的大门,那把铜锁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金光,锁身上的锈迹慢慢褪去,露出了原本的模样——上面刻着两个小小的字:“团圆”。

他知道,沈庭之终于回家了。而落根坡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些藏在老物件里的执念,那些未说尽的牵挂,都会在时光里慢慢沉淀,成为这片土地最温暖的记忆,守护着每一个记得回家的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