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漫过沈氏绣庄的窗台,沈知意就抱着笔记本电脑坐在绣架前,屏幕上是陈教授发来的清代绣品高清照片 —— 绣品长约八十厘米,宽约五十厘米,绣着一朵巨型 “云纹”,纹路间穿插着细小的 “缠枝莲” 图案,针法与 “云纹全景图” 的 “盘金打籽绣” 如出一辙,右下角还藏着一个模糊的 “胡” 字印章。
“你看这‘云纹’的弧度,” 陆时衍凑过来,用指尖在屏幕上划出一道曲线,“和‘云纹全景图’西侧的‘祥云’完全吻合,印章的样式也和胡玉珍绣谱里的一致,这应该是‘云纹全景图’的配套绣品,说不定是胡玉珍为全景图创作的‘番外篇’。”
胡晓棠端着三杯绿茶走过来,放下杯子后盯着屏幕看了许久:“我祖母的笔记里提过,胡玉珍当年为了完善‘云纹盘金绣’,曾创作过三幅‘云纹’配套绣品,分别叫‘朝云’‘午云’‘暮云’,后来因为战乱,‘朝云’和‘暮云’遗失海外,只剩‘午云’留在国内,现在藏在苏州博物馆。这张照片里的绣品,很可能就是‘朝云’!”
这个猜测让三人都兴奋起来。沈知意立刻给陈教授回复邮件,提出想前往海外实地考察绣品,陈教授很快回复:“欢迎你们来伦敦,我的私人博物馆近期正在筹备‘东方非遗展’,若能确认‘朝云’与‘云纹全景图’的关联,正好可以将它们同展,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苏绣的魅力。”
一周后,沈知意、陆时衍和胡晓棠登上了飞往伦敦的航班。飞机上,陆时衍打开平板电脑,调出提前做好的 “云纹数字模型”:“我让技术部把‘云纹全景图’和‘朝云’的照片进行了 3D 建模比对,初步判断两者的‘云纹’纹路能拼接成完整的‘天云图’,等我们见到实物,再用光谱仪检测丝线成分,就能确定是否出自同一人之手。”
抵达伦敦的第二天,三人就前往陈教授的私人博物馆。博物馆坐落在伦敦郊外的一栋百年别墅里,庭院里种着几株中国桂花,空气中飘着熟悉的香气。陈教授穿着一身中式长衫,热情地迎上来:“早就盼着你们来了!‘朝云’我已经放在恒温展柜里,你们随时可以检测。”
走进展厅,“朝云” 绣品静静躺在展柜中,在柔和的灯光下,金线泛着温润的光泽。沈知意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将光谱仪的探头贴近绣品 —— 屏幕上立刻显示出丝线的成分数据:“蚕丝含量 98%,金线含 24K 金箔,与‘云纹全景图’的丝线成分完全一致!”
胡晓棠拿出随身携带的《云纹绣谱》,翻开其中一页递给陈教授:“您看这页记载的‘朝云’绣法,和展柜里的绣品完全吻合,尤其是‘云纹’边缘的‘打籽’密度,每平方厘米 12 粒籽,分毫不差。这绝对是胡玉珍的原作!”
陈教授看着绣谱和绣品,激动地拍了下手:“太好了!这样一来,‘东方非遗展’的核心展品就定了!我想在展会上设置‘云纹溯源区’,用你们的 3D 数字模型展示‘朝云’与‘云纹全景图’的关联,再播放你们录制的‘云纹盘金绣’针法视频,让观众直观感受苏绣的匠心,你们觉得如何?”
沈知意立刻点头:“我们还可以带来 AI 体验设备,让观众通过 VR 技术‘亲手’绣制‘云纹’,这样能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苏绣。陆氏集团的技术团队可以协助搭建数字展区,保证体验效果。”
接下来的十天,四人一起投入到展会筹备中。陆时衍的技术团队远程搭建了 “云纹数字展区”,观众戴上 VR 眼镜,就能 “走进” 清代的绣坊,看到胡玉珍和沈氏曾祖母一起绣制 “云纹” 的场景;沈知意和胡晓棠则录制了 “盘金打籽绣” 教学视频,详细讲解每一步针法的要点;陈教授负责联系伦敦当地的文化机构,邀请非遗学者和媒体参加展会。
开展前一天,沈知意站在 “朝云” 展柜前,看着工作人员将 “云纹全景图” 的数字投影投射在展柜旁的墙壁上 ——“朝云” 的 “云纹” 与全景图的 “祥云” 在投影中完美拼接,形成一幅完整的 “天云图”,引得在场工作人员连连惊叹。
“没想到中国苏绣有这么深厚的历史,” 一位伦敦当地的文化记者忍不住感叹,“这种将传统绣品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展示方式,太有创意了,能让我们更懂其中的文化内涵。”
开展当天,展厅里人头攒动。“云纹展区” 前排起了长队,观众们戴着 VR 眼镜,专注地 “绣制” 着虚拟的 “云纹”;沈知意和胡晓棠坐在展区中央的绣架前,现场演示 “盘金打籽绣”,不少观众围在旁边,认真记录针法要点;陆时衍则在数字展区,为观众讲解 “云纹” 的历史渊源和科技复原过程。
一位白发苍苍的华人老太太走到 “朝云” 展柜前,看着绣品眼眶泛红:“我小时候在苏州见过我外婆绣这种‘云纹’,后来战乱移民到英国,再也没见过了。今天看到这幅绣品,就像看到了家乡的亲人。”
沈知意握住老太太的手,轻声说:“以后我们会经常举办这样的展会,还会在海外开设‘云纹盘金绣’培训班,让更多海外华人能重新接触苏绣,也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非遗文化。”
展会进行到一半时,伦敦市政厅的文化官员找到沈知意,递过一份合作意向书:“伦敦计划打造‘国际非遗交流中心’,希望能与你们合作,将‘云纹盘金绣’列为重点推广项目,定期举办绣品展和培训班,你们愿意加入吗?”
这个邀请让三人都惊喜不已。陆时衍接过意向书,认真看完后说:“我们非常愿意!陆氏集团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在交流中心搭建永久性的‘云纹数字展区’,沈氏绣庄和玉珍绣坊则负责提供绣品和教学资源,共同推动苏绣文化出海。”
展会结束后,陈教授将 “朝云” 绣品的所有权证书交给沈知意:“这绣品本就属于中国,属于‘云纹盘金绣’的传承者,现在物归原主,我很开心。以后我的博物馆就是你们在欧洲的‘云纹展示基地’,随时欢迎你们来办展。”
返程的飞机上,沈知意靠在窗边,看着窗外的云层,手里握着从 “朝云” 绣品上取下的一根细小金线 —— 这根金线跨越百年,从中国到英国,再回到中国,就像 “云纹盘金绣” 的传承之路,虽历经波折,却始终未断。
“接下来,我们要找‘暮云’了。” 陆时衍递过来一杯热牛奶,笑着说,“我已经让助理排查海外拍卖行的记录,发现去年纽约的一场拍卖会上,曾出现过一幅疑似‘暮云’的绣品,现在被一位私人收藏家收藏,我们可以联系收藏家,尝试说服他将绣品借出展览。”
胡晓棠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 “云纹出海计划”:“我们还可以和海外的华人学校合作,开设‘云纹盘金绣’兴趣班,培养年轻的传承者;再开发‘云纹’系列的海外限定文创产品,让苏绣融入外国人的日常生活。”
沈知意看着两人认真的样子,心里充满了希望。她知道,“海外访珍” 只是 “云纹盘金绣” 出海的第一步,未来还有更多的路要走 —— 要找回遗失的绣品,要培养海外传承者,要让中国苏绣真正走进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而在纽约的一栋豪华别墅里,一位穿着西装的中年男人正站在书房的展柜前,看着里面的 “暮云” 绣品,手里拿着沈知意团队发来的展会报道。他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联系沈氏绣庄的沈知意,我愿意将‘暮云’借出展览,但有一个条件 —— 我要亲自去中国,学习‘云纹盘金绣’的针法。”
一场关于 “暮云” 的新旅程,即将在大洋彼岸拉开序幕。而沈知意和她的团队,也即将迎来一位特殊的 “学生”,为 “云纹盘金绣” 的传承,增添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