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绣色重燃:AI 大佬的掌心娇 > 第14章 暮云归程

绣色重燃:AI 大佬的掌心娇 第14章 暮云归程

作者:新风芸露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14:35:39 来源:文学城

纽约肯尼迪机场的晨光里,沈知意握着行李箱拉杆,目光落在出口处举着 “沈氏绣庄” 牌子的男人身上 —— 那是收藏家顾彦臣的助理。一周前收到顾彦臣的邮件时,她还在整理 “朝云” 的修复报告,如今却已站在异国街头,即将见到 “云纹盘金绣” 遗失海外的最后一幅配套绣品 “暮云”。

“沈小姐,陆先生,胡小姐,这边请。” 助理接过行李,引着三人走向黑色轿车,“顾先生在别墅准备了中式茶点,他说希望用家乡的味道,欢迎你们的到来。”

车子行驶在前往长岛的公路上,陆时衍打开平板电脑,调出顾彦臣的资料:“顾氏家族早年在苏州做丝绸生意,抗战时期举家移民美国,现在主营海外艺术品收藏,尤其关注中国非遗文物。去年拍卖‘暮云’时,他以高出估价三倍的价格拍下,当时很多人以为他是为了炒作,现在看来,他或许早就知道绣品的来历。”

胡晓棠翻看着手机里的老照片,突然指着一张黑白影像:“你们看,这是顾氏家族 1930 年在苏州的合影,后排左边第三个女人,穿着的旗袍上绣着‘暮云’的云纹图案!这应该是顾彦臣的祖母,说不定‘暮云’当年就是顾家从胡家收藏的。”

这个发现让车厢里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沈知意看着照片里旗袍上的云纹,心里突然涌起一阵亲切感 —— 原来 “暮云” 的流转,藏着两个家族跨越百年的羁绊。

顾彦臣的别墅坐落在长岛的半山腰,庭院里种着成片的翠竹,长廊两侧挂着苏州刺绣挂屏,空气中飘着龙井的清香。一位穿着唐装的中年男人站在门口迎接,面容儒雅,眼神里带着温和的笑意,正是顾彦臣。

“欢迎各位远道而来。” 顾彦臣上前与三人握手,目光落在沈知意手腕的玉坠上,眼神微微一动,“这枚‘云纹’玉坠,是沈氏家族的传家宝吧?我祖母的梳妆盒里,也有一枚一模一样的。”

走进客厅,正中的红木案几上放着一个锦盒,顾彦臣轻轻打开,“暮云” 绣品缓缓展开 —— 绣品上的云纹呈暗金色,在天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云纹间绣着一轮新月,边缘用 “虚实针” 绣出夜色朦胧的效果,右下角的 “胡” 字印章虽有些褪色,却依旧清晰。

“这就是‘暮云’。” 顾彦臣的指尖轻轻拂过绣品,语气里带着感慨,“我小时候听祖母说,这幅绣品是她 16 岁生日时,胡玉珍先生亲手绣给她的礼物。抗战爆发后,家族逃难时丢了很多东西,唯独祖母一直把‘暮云’藏在行李箱里,带到了美国。后来祖母去世,绣品流落到海外市场,我花了十年时间,才终于把它找回来。”

沈知意戴上白手套,仔细检查绣品:“绣品保存得很好,只是边缘有几处丝线松动,云纹左下角的‘打籽’有三粒脱落,我们可以用‘云纹绣谱’里的修复技法,让它恢复原貌。”

顾彦臣闻言,眼中闪过期待:“我正是因为知道你们能修复‘暮云’,才特意邀请你们来。而且,我还有一个请求 —— 希望能跟着你们学习‘云纹盘金绣’的针法,我想亲手为祖母绣一幅云纹手帕,完成她生前未了的心愿。”

接下来的三天,别墅的阳光房变成了临时绣坊。沈知意和胡晓棠教顾彦臣基础针法,从穿针引线到金线叠丝,顾彦臣学得格外认真,指尖被针扎破了也不在意,只是缠着两人请教 “打籽绣” 的技巧。陆时衍则忙着用 3D 扫描仪记录 “暮云” 的细节,为后续的数字化修复做准备。

第四天清晨,“暮云” 的修复工作正式开始。沈知意用镊子小心挑起松动的丝线,胡晓棠按照绣谱调配金线,顾彦臣在一旁帮忙递工具,三人配合默契,仿佛早已相识多年。当最后一粒 “打籽” 绣完时,夕阳正好透过落地窗洒在绣品上,“暮云” 的云纹与天光交融,宛如夜色中的星河。

“太好了!” 顾彦臣看着修复完整的 “暮云”,眼眶微微泛红,“祖母要是泉下有知,一定会很开心。沈小姐,我有个提议 —— 下个月是苏州非遗文化节,我想把‘暮云’带回苏州,和‘朝云’‘午云’还有‘云纹全景图’一起展出,让四幅绣品在故乡重聚,你觉得如何?”

这个提议让沈知意三人惊喜不已。陆时衍立刻说:“我们可以在文化节上设置‘云纹传承展区’,用数字投影展示四幅绣品的流转历史,再邀请顾先生分享‘暮云’的收藏故事,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物背后的家国情怀。”

返程前一天,顾彦臣将一枚 “云纹” 银锁送给沈知意:“这是我祖母的遗物,背面刻着‘沈胡顾’三个字,代表着三个家族的友谊。现在我把它交给你,希望你能继续守护这份传承,也希望三个家族的友谊,能在新时代延续下去。”

沈知意接过银锁,指尖触到背面的刻字,心里满是感动:“我们一定会的。未来,沈氏绣庄和玉珍绣坊愿意与顾氏合作,在海外开设‘云纹盘金绣’交流中心,一起寻找更多遗失的非遗绣品,让它们早日回到故乡。”

飞机降落在苏州机场时,天空飘着细雨。沈知意抱着装有 “暮云” 的锦盒,看着窗外熟悉的街景,突然觉得心里格外踏实 —— 从 “云纹全景图” 到 “朝云”“暮云”,从国内寻根到海外访珍,“云纹盘金绣” 的传承之路,终于在这一刻有了圆满的开端。

苏州非遗文化节开幕当天,“云纹展区” 前人头攒动。四幅绣品在恒温展柜中依次排开,数字投影在展柜上方形成动态的 “天云图”,顾彦臣站在展区中央,向观众讲述 “暮云” 的流转故事,沈知意和胡晓棠则在一旁演示 “盘金打籽绣” 针法,陆时衍忙着解答观众关于数字修复技术的疑问。

一位白发老人走到展柜前,看着 “暮云” 久久不语,最后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 —— 照片上,年轻的姑娘正拿着绣针,在绢布上绣制 “暮云” 的云纹。“这是我母亲,” 老人声音哽咽,“她是胡玉珍先生的学徒,当年就是她帮先生绣完了‘暮云’的最后几针。没想到今天,我还能在这里看到完整的绣品。”

沈知意握住老人的手,轻声说:“我们正在整理‘云纹盘金绣’的口述史,希望能记录下更多像您母亲这样的传承者故事。如果您愿意,我们想邀请您来绣庄,把您母亲的故事讲给更多年轻人听。”

文化节闭幕后,苏州非遗中心为 “云纹盘金绣” 颁发了 “非遗传承典范” 证书。沈知意站在领奖台上,看着台下的陆时衍、胡晓棠和顾彦臣,突然觉得,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 —— 它需要跨越时空的坚守,需要跨国界的协作,更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

当晚,沈知意在日记里写下:“今天,‘云纹’终于回家了。但我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未来,我们要让‘云纹盘金绣’的光芒,照亮更多地方,让世界看到中国非遗的魅力,也让每一个远离故乡的人,都能通过一针一线,感受到家的温暖。”

而在绣庄的展厅里,“沈胡顾” 三枚 “云纹” 信物被放在展柜最显眼的位置,旁边的电子屏上滚动着一行字:“丝线连血脉,云纹系家国 —— 非遗传承,永无止境。”

第三卷 “绣脉寻根” 的故事,在苏州的细雨与灯火中落下帷幕。但沈知意与伙伴们的非遗传承之路,仍在继续 —— 接下来,他们将面临 “云纹盘金绣” 数字化版权保护的挑战,也将开启与海外非遗机构的深度合作,让 “云纹” 的故事,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书写新的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