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星河灿烂 > 第11章 第 11 章

星河灿烂 第11章 第 11 章

作者:波吉亚之泪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1 15:32:51 来源:文学城

新歌《寻》的录制异常顺利。当克制与锋芒在音乐中达成微妙平衡后,产生的化学反应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录制结束时,录音师忍不住摘下耳机赞叹:“这首歌……有骨头,也有血肉。”

然而,就在新歌进入后期制作,两人以为能稍作喘息时,王总带着一个厚重的文件夹,再次风风火火地找上了门。

“休息够了?”王总将文件夹“啪”地一声放在茶几上,脸上是混合着兴奋与郑重的神色,“下一个挑战来了。”

文件夹里,是“环球文化交流音乐节”的邀请函与详细资料。这并非一个竞赛,而是一个汇聚了全球顶尖音乐人的顶级展示平台,旨在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对话。受邀者无一不是在其领域内具有开创性或代表性的人物。

“这是通往世界舞台的VIP通道,”王总敲着邀请函,“但平台越高,眼光就越毒。你们代表的不再是自己,甚至不只是一个组合,而是华语乐坛年轻一代的面孔。”

压力如山岳般骤然压下。柯瑾感到一阵熟悉的窒息感,但这一次,他下意识地看向身旁的祁望。

祁望的指尖划过资料上往届参演大师的名字,眼神却如同被点燃的火焰,没有丝毫怯懦,只有被挑战激起的无限斗志。

“主题是‘根源与未来’……”祁望沉吟着,忽然抬眼看向王总,“我们需要绝对自主的创作权。”

王总与他对视片刻,罕见地没有反驳,只是重重叹了口气:“我就知道……行!但这次,只许成功!”

“根源与未来”。这个命题宏大而艰深。接下来的几周,宿舍再次变成了创作的废墟场。他们听了大量的民族音乐、世界音乐,试图从中捕捉那一丝飘渺的“根源”气息,却总觉得隔靴搔痒,创作出的旋律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失之肤浅。

瓶颈期在某个凌晨三点到来。祁望烦躁地合上钢琴,抓起外套向外走:“我出去透透气。”

柯瑾没有阻拦,他知道祁望需要独处的空间来梳理思绪。他自己也心浮气躁,便起身开始整理这些天散落满地的资料和手稿。在收拾祁望书桌时,一个藏在最底层抽屉深处、毫不起眼的旧木盒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认得这个盒子。这是祁望父亲的遗物,祁望很少主动触碰,那里面承载的重量太过沉重。柯瑾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轻轻打开了它。

里面没有多少东西。几本边角磨损的笔记本,一沓泛黄的五线谱手稿,还有一张祁望小时候与父亲的合影。柯瑾小心翼翼地拿起最上面一本笔记本,翻开。

里面的字迹狂放不羁,记录着零碎的乐思、听歌随笔,甚至是一些生活感悟。在一页的角落,柯瑾的目光被几行小字牢牢锁住:

“音乐无界,但音乐家有根。我的根,在故乡的黄土高坡,在姥姥哼唱的爬山调里,在那咿咿呀呀的皮影戏腔中……

可惜,我终其一生,未能将这‘根’拔出泥土,谱成真正的乐章。”

这段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柯瑾脑中的迷雾!他一直和祁望在现成的音乐库里寻找“根源”,却忘了,最深沉、最独特的“根”,就埋在祁望的血脉里,埋在他父亲未竟的遗憾里。

他立刻拍照,将这一页发给了正在外面吹冷风的祁望。

不到十分钟,宿舍门被猛地推开。祁望带着一身寒气冲了进来,他的眼眶微红,胸口剧烈起伏,目光死死钉在柯瑾手中的笔记本上。

“我……我不是故意……”柯瑾想解释。

祁望却大步走过来,一把拿过笔记本,指尖近乎颤抖地抚过那行字。他沉默了许久,久到柯瑾以为他在生气。最终,他抬起头,眼中翻涌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情绪——有悲伤,有恍然,更有一种被点醒的激动。

“你说得对……”祁望的声音沙哑,“我们找错了方向。”

他猛地坐到钢琴前,却没有立刻弹奏,而是闭上了眼睛,仿佛在记忆中极力搜寻着什么。然后,他的手指落下,一段苍凉、质朴,带着土地气息的旋律,生涩却又无比真挚地从他指尖流淌而出。那不是任何现成的民歌,那是源自他童年记忆深处、源自父亲血脉的回响。

“这是我姥姥……小时候哄我睡觉时哼的调子。”祁望睁开眼,眼中带着水光,“我几乎快忘了。”

根源,找到了。

接下来的创作过程,变成了一场神圣的追溯与再造。祁望凭借着模糊的记忆和父亲手札里零星的记录,不断地挖掘、重构那些几乎失传的民间音乐元素。柯瑾则负责将这些质朴的“根”,用现代的音乐语汇进行编织、延展,赋予其面向未来的生命力。

他们大胆地采样了皮影戏开场时的锣鼓点,将其处理成具有空间感的电子节拍;将爬山调的旋律碎片,用交响乐的织体重新烘托;甚至尝试用人声模拟黄土高原上的风声。

这比改编《星穹之下》要困难百倍。这是真正的创造,是从无到有地构建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音乐世界。争吵依然会有,但都迅速消弭在对共同目标的追求中。

这天深夜,两人窝在沙发里审核刚刚混录完成的小样。当音乐在寂静的房间里流淌时,一种奇异的感受攫住了他们。那音乐里,有土地的厚重,有星空的开阔,有传承的悲怆,也有破土新生的希望。

音乐结束,余韵在空气中久久不散。

柯瑾轻声问,带着一丝不确定:“这……会不会太冒险了?太……不一样了?”

祁望转过头,在昏暗的光线下凝视着他,目光深邃而温柔:“记得吗?在首尔,李导说过,舞台很大,容得下不同的声音。”他握住柯瑾的手,“而我们,就是要做那个‘不同’。”

几天后,他们将最终版本的音频和创作阐述发给了音乐节的艺术委员会。

等待回应的日子格外煎熬。就在王总几乎要坐不住,准备启动备用方案时,一封邮件安静地躺进了邮箱。

来自音乐节艺术总监,一位以挑剔著称的世界级音乐大师。邮件内容言简意赅:

“令人惊叹的诚实与勇气。你们找到了真正的‘根’,并让它发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声音。期待七月,在世界的舞台上,见证你们的‘根源与未来’。”

成功了。

那一刻,柯瑾和祁望没有欢呼,只是静静地看着对方,然后在无声中紧紧拥抱。

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表演的通过。这标志着,“星穹”的音乐,真正拥有了独一无二的灵魂印记。

祁望将父亲的那本笔记本,郑重地放回了木盒,轻声说:“爸,你没能完成的,我会带着它,走到更远的地方。”

窗外,春意渐浓,万物生长。而他们的音乐之根,已深扎泥土,正蓄势待发,准备迎接全世界的注视。

初夏的微风已带上一丝燥热,而“星穹”工作室内的气氛,比窗外的天气更加灼热沸腾。环球音乐节的邀请如同一剂强心针,也让他们的日程表瞬间爆炸。

王总亲自坐镇,团队高速运转,为这场代表行业巅峰的演出进行全方位筹备。服装设计需要兼具东方神韵与国际审美,舞台视觉方案要能承载《根·脉》宏大的音乐叙事,每一个细节都被反复推敲。

然而,就在这紧锣密鼓的筹备中,一封来自音乐节组委会的补充邮件,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邮件里除了常规的流程确认,还附了一份详细的“文化交流环节”说明。该环节要求每位表演者,在正式演出后,与一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家进行一场即兴的、未经排练的“音乐对话”。

“即兴对话?”柯瑾看着邮件,眉头微蹙,“和谁?对话什么?这太不可控了。”

祁望却盯着那几行字,眼底的兴趣被点燃:“很有意思。这才是真正的‘交流’,剥掉所有包装,只剩下音乐本身。”

组委会很快发来了配对结果。与祁望进行“音乐对话”的,是来自西非的马里鼓王——尤苏·迪亚瓦拉。一位年近六十,几乎不会任何英语,但其鼓声被誉为“能与大地的脉搏沟通”的大师。

这个组合出乎所有人意料——极简律动的西非鼓乐,与复杂深邃的《根·脉》,看似处在音乐光谱的两极。

“这怎么对话?”连王总都感到棘手,“语言不通,音乐体系完全不同,万一现场冷场或者各弹各的,就是一场灾难!”

担忧的情绪在团队里蔓延。这不再是单纯的表演,而是一场充满未知的冒险。

祁望把自己关在视听室里,连续几天,沉浸在海量的尤苏·迪亚瓦拉的演奏影像资料中。他不再试图去分析复杂的节奏型,而是闭上眼睛,用全身心去感受那重复、原始、却拥有撼动人心力量的律动。

柯瑾推门进去时,看到祁望正闭着眼,手指随着鼓点,在膝盖上无意识地敲击,神情是一种他从未见过的、近乎虔诚的专注。

“有头绪了吗?”柯瑾轻声问。

祁望缓缓睁开眼,眸子里有一种清澈的明悟:“他在和大地的脉搏对话,而我们在《根·脉》里,寻找的也是土地的呼吸。我们的‘根’,在黄土高坡,他的‘根’,在非洲草原。表现形式不同,但源头……或许是一样的。”

他走到钢琴前,没有弹奏复杂的旋律,只是用低音区,模拟出一种深沉、稳定、如同心跳般的单音重复。

“音乐最古老、最共通的语言,是节奏,是呼吸。”祁望看向柯瑾,眼神笃定,“我不需要听懂他的语言,我只需要听懂他的心跳。”

这个认知,让所有复杂的担忧瞬间变得简单。团队调整了策略,不再试图“准备”什么,而是帮助祁望进行心态的调整,让他彻底放下“表演者”的身份,准备以最本真的状态,去进行这场跨越半个地球的握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