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心脉予她 > 第4章 第 4 章

心脉予她 第4章 第 4 章

作者:小林在此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14:41:42 来源:文学城

第4章院内研讨会:理念不同的公开辩论

几天后,市第一医院每周一次的院内多学科研讨会如期举行。这次讨论的焦点,正是几天前那场急诊室里中西医协同抢救下的心梗患者。患者目前情况趋于稳定,但术后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情况,包括一过性的低热和烦躁,以及心率血压的轻微波动。

心内科、心外科、重症医学科、中医科等相关科室的医生齐聚一堂。沈聿珩作为主管外科专家之一,自然在场。顾清涵也受中医科主任委派,前来参会并介绍中医参与救治的情况和后续调理思路。

会议前半段由心内科和CCU的医生主导,用详实的数据、影像资料和监测曲线回顾了病例,分析了手术的成功之处和术后管理方案,对出现的问题也给出了基于循证医学的处理解释(如低热考虑吸收热,烦躁考虑疼痛或脑灌注不足等)。

轮到顾清涵发言时,会议室的气氛有了微妙的变化。有些西医同仁表现出了兴趣,有些则略显漫不经心,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

顾清涵走到前面,打开简单的PPT,上面没有复杂的公式和统计图,更多的是中医的证候分析框架和舌象照片(事后补拍)、脉象记录(患者稳定后诊得)。

她声音清晰,不卑不亢地阐述了从中医角度如何看待该患者的急发期和现阶段:“……急诊时辨证为‘心阳暴脱,血瘀闭阻’,针刺是为回阳固脱,为手术创造条件。目前患者虽血管已通,但大气已伤,气虚血瘀仍在,兼有痰浊未化,故而出现虚热、烦躁、汗出等正虚邪扰、气血未调之象……”

她提出了后续中西医结合调理的建议,包括中药汤剂(如生脉散、血府逐瘀汤等加减)和继续的针灸治疗,旨在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宁心安神,以期促进心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她刚说完,沈聿珩的声音就响了起来,冷静而直接,带着她特有的学术严谨风格。

“顾医生的分析很独到。”她先礼节性地肯定了一句,随即话锋一转,“但我有几个疑问。第一,你提到的‘气虚’、‘血瘀’、‘痰浊’,这些概念非常抽象,如何与现代医学的具体病理生理指标对应?比如,哪个数值代表‘气’足了,哪个指标说明‘瘀’化了?”

她顿了顿,继续道:“第二,你建议使用的方剂,其有效性是否有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的证据支持?其药理作用机制是否明确?药物相互作用和副作用是否经过充分评估?尤其是在患者同时使用多种抗凝、抗血小板等西药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安全?”

“第三,”沈聿珩的目光锐利地看向顾清涵,“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我们如何评判患者的好转是因为你们的中药和针灸,而不是我们标准西医治疗本身的效果?或者说,如何证明你们的介入带来了额外的、显著的获益?我们需要的是客观证据,而不是模糊的‘整体改善’感觉。”

一连串的问题,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切中了中西医结合领域最核心的争议点:术语体系的隔阂、疗效评价体系的差异、循证证据的缺乏。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顾清涵身上。

顾清涵深吸一口气。她知道这些问题无法回避,也代表了在场很多西医同事的心声。

“沈主任的问题非常专业,也确实是目前中西医结合需要努力解答和突破的方向。”她首先肯定了问题的价值,态度从容。

“首先,中医的术语确实源于不同的理论体系,直接对应现代指标目前存在困难,但这不代表它没有价值。我们正在尝试通过一些客观化研究来建立联系,比如‘血瘀’证与血液流变学、微循环障碍的关联,‘气虚’与免疫功能、能量代谢的关联等。但这需要时间,不能因为暂时无法完全量化就否定其临床指导意义。”

“其次,关于循证证据。很多经典方剂的确经过了千百年的临床验证,但我们也承认,按照现代循证医学的金标准来看,高质量的研究确实还不够多,这也是我们中医人需要努力和完善的地方。但我们不能等到所有机制都研究清楚了才去应用,就像很多西药在使用初期其机制也未必完全明确,但不妨碍其在临床获益明确的情况下使用。至于安全性,中药配伍讲究‘君臣佐使’,本身就是为了减毒增效,并且我们会严格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确保用药安全。”

“最后,关于疗效归因。这确实是个难题。理想状态下需要设计严谨的临床研究来证实。但在个体临床实践中,我们更多是基于‘中西医协同’的理念,相信两种医学的互补可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比如,西医手术解决了血管的机械堵塞,中医调理可能有助于改善整体的内环境,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减轻再灌注损伤,调节神经内分泌失衡,从而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再梗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让患者恢复得更好。”

顾清涵的回答条理清晰,既承认了现状的不足,也阐明了中医的观点和未来的方向,不回避矛盾,也不妄自菲薄。

沈聿珩听完,没有立刻反驳,但眼神中的质疑并未完全消散。她习惯于黑白色的明确数据,而顾清涵描绘的,更像是一幅需要意会和经验的灰色水墨画。

会议主持人见状,适时地介入,总结了双方观点,肯定了抢救的成功,也鼓励今后继续加强跨学科交流。

研讨会结束了,但这场公开的辩论,却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与会者心中荡开了涟漪。

沈聿珩整理着笔记,脑海里回响着顾清涵的话。她不得不承认,这位中医科的女医生,逻辑清晰,言之有物,并非她最初想象中的那种故弄玄虚之人。但理性的壁垒,并非一次辩论就能瓦解。

顾清涵走到门口,正好与起身的沈聿珩相遇。

“顾医生,你的发言很有启发性。”沈聿珩淡淡地说了一句,听不出太多情绪。

“谢谢沈主任,您的提问也让我反思了很多。”顾清涵微笑回应。

两人对视一眼,点了点头,然后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

一个走向充满精密仪器和手术刀的西病房楼,一个走向飘散着草药香气的中医诊室。

理念的碰撞暂时告一段落,但关于生命与医学的思考,以及两人之间那种微妙的、混合着质疑与好奇的联系,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