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家回来后,舒婉接到了出版社的邀约,要她写一本关于“青春遗憾”的散文集。她坐在书桌前,对着空白的文档,没有像以前那样陷入回忆的情绪里,反而很平静地敲下第一个标题:《谢谢你,陪我走过半程》。
她写初中时蝉鸣里的数学题,写高中雪地里的热汤面,写大学南北相隔的电话粥,也写北京胡同里那次隔着几米的点头问候。她没有写遗憾,也没有写难过,只写那些细碎的温暖——他递过来的钢笔,他喊她名字的声音,他说“站到前面来,我看得见你”时的认真。
书出版那天,舒婉在南京的一家书店办签售会。读者排着长队,有人问她:“舒老师,书里的故事是真的吗?最后没有在一起,会不会觉得可惜?”
舒婉抬起头,看着眼前的女孩,想起了当年的自己,笑着说:“不可惜。因为他陪我走过的那段路,让我成为了更好的人。后来我们没有在一起,但我们都在各自的人生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晴朗,这就够了。”
签售会结束后,夕阳西下,舒婉沿着秦淮河散步。河边的柳树垂着枝条,晚风拂过,带着河水的湿润。她忽然想起很多年前,陆京川陪她走在河边,也是这样的晚风,他说:“舒婉,我们考同一所高中吧。”
那时候的他们,以为只要一起努力,就能走到最后。可后来才明白,人生不是直线,而是无数个岔路口组成的迷宫,有些岔路口,注定要一个人走。
但没关系,那些一起走过的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柔,早已成为了彼此生命里的光。就像陆京川成为了科学家,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而她成为了作家,把那些温暖写成故事,照亮更多人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