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五十年代女材料学家 > 第3章 坦克

五十年代女材料学家 第3章 坦克

作者:连运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08:54:57 来源:文学城

日子在忙碌中飞快流逝。

向真逐渐适应了这个年代的生活:粗糙却能填饱肚子的高粱米饭和窝头,需要凭票购买的肥皂和布匹……

她迅速学习着这个时代的语言和规则。也还好这儿不是南方,方言多听听便听懂适应了。

她又改进了几项小的生产工艺,设计了简易的炉前快速测温装置,还用统计学方法优化了物料运输路线,虽然被后勤科的老师傅嘟囔“花里胡哨”,但效率确实提升了。

她渐渐融入了这里,王铁柱成了她忠实的助手兼方言翻译,她的舍友、一名胆大心细的女工李秀兰成了她在生活上的朋友,教她许多事。

然而,平静很快被打破。

1950年秋,鸭绿江畔烽烟骤起。

鞍钢作为重工业心脏,任务陡然加重,尤其是军工生产。前线急需坦克,而坦克的关键履带用特种钢,却出了问题。

这一天,陆向真正在简陋的实验室——一间堆满样品和资料的仓库——里,用一台老掉牙的显微镜观察一批钢材的金相组织。这可是她费了老大劲才说服陈国栋搞到的宝贝,据说是来自苏联的援助。

以前在实验室,她也和师妹开过仪器来自苏联时期的玩笑,没想到她现在真沦落到视苏联仪器为珍宝的地步。

有点惆怅。

王铁柱风风火火地冲了进来,脸色难看:

“陆技术员!不好了!出大事了!”

“怎么了?慌慌张张的。”陆向真的目光从目镜上挪开。

“坦克履带钢!新下线的几批,在试车场……断了!”王铁柱喘着粗气,“断了好几根!幸亏没上战场,不然……”

陆向真心里咯噔一下。履带钢断裂?这可是要命的故障。

她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断口什么样?在哪里断的?材料成分和工艺记录呢?”

“在……在试车场那边!断口黑乎乎的,像脆了似的!成分工艺都是按苏联专家给的方子来的啊!”王铁柱急得直跺脚,“陈总工和马师傅他们都过去了!厂里气氛紧张得很,上面又派了军工部的人下来问责了……”

陆向真听到这,二话不说,抓起笔记本和笔:“走,去看看。”

试车场边围满了人,气氛凝重得如同铅块。陈国栋眉头紧锁,正和几位厂领导低声交谈。马师傅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一截断裂的履带板,脸色铁青。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站在人群前方的年轻男人。

他身姿挺拔,一双眼锐利地扫视着现场,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和审视。他身后跟着两名同样神情严肃的随员。无形的低气压以他为中心弥漫开来。

陆向真赶到时,正听见他质问陈国栋,声音不大,却尖锐:

“陈总工,解释一下。前线将士在冰天雪地里用血肉之躯对抗敌人的钢铁洪流。后方千辛万苦运上去的坦克,履带却像饼干一样脆断?这是事故,还是——犯罪?”

陈国栋脸色也很难看,沉声道:“沈屹同志,事故原因正在排查。工艺是严格按照苏联专家提供的标准执行的,原料、冶炼、轧制、热处理,每个环节都有记录……”

“记录?”沈屹冷哼一声,打断道,“记录能顶替合格的履带跑上几百公里吗?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按照标准做出来的东西不合格?!是标准本身有问题,还是执行过程中打了折扣?!我要的不是记录,是原因!是解决方案!是立刻、马上能送上战场的合格品!”

他的目光有如实质的冰锥,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带着一种铁血军人的压迫感。

陆向真被这冰冷的目光扫过,心头也是一凛。

这阎王怎么又来了。

就在这时,沈屹的目光落在了刚挤进来的陆向真身上。她身上还沾着实验室的灰,头发扎在脑后,额前的发丝有些凌乱,在一群或穿着工装或穿着干部服的人堆里显得格格不入。

“她怎么又在这里?”沈屹眉头皱得更紧,一股莫名的烦躁涌上心头,语气带着明显的不悦,“无关人员,离开现场。”

陈国栋连忙道:“沈工,陆向真技术员对材料失效分析很有研究,是我让她过来看看断口的。”

“技术员?”沈屹的目光在陆向真年轻甚至有些稚嫩的脸上停留,又扫过她身上那件不太合身的工装,眼神里的怀疑几乎要溢出来。

“鞍钢的技术科,什么时候沦落到需要一个来历不明、只碰巧解决过一次耐火砖的人指手画脚了?还是说,上次的成功,让你觉得可以插手所有核心问题了?”

他的眼神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不信任,说话刻薄又直接,把“碰巧”和“来历不明”的标签再次钉在她身上。

陆向真瞬间被这眼神点燃了。她上学时跳了两级,又生在年末,几乎每次都比同班同学小个两三岁,常被因年龄小轻视过。没想到到这个热血年代,在这个她刚刚证明过自己的地方,还会被同一个人,以更恶劣的方式质疑。

不蒸馒头争口气。

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一下涌了上来。

她压下心头的火气,没看沈屹,径直走到马师傅身边,蹲下身:“马师傅,断口给我看看。”

马师傅犹豫了一下,还是把手里那截沉重的、断裂面呈灰白色的断口递给了她。

陆向真接过,入手冰凉沉重。

她仔细端详手里的断口:典型的脆性断裂特征。断面平齐,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痕迹,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晶粒状反光。她用手指轻轻抚摸断面,又凑近仔细观察晶粒的大小和形态。

“晶粒粗大……”她低声喃喃自语,随即抬头问负责热处理的车间主任,“李主任,这批钢的热处理工艺?淬火温度和保温时间是多少?回火呢?”

李主任抹了把汗,连忙回答:“都是按苏联专家给的参数来的。淬火860℃,保温1小时,油淬。回火550℃,保温2小时。”

陆向真眉头紧锁。参数看起来没问题,但断口显示晶粒明显粗化了,这是韧性下降、脆性增加的关键原因之一。问题出在哪里呢?

她站起身,看向陈国栋:“陈总工,我需要这批钢的原始成分报告,特别是碳、锰、硫、磷的含量。还有,冶炼时的脱氧情况记录,浇铸温度记录。”

“都在技术科档案室,我让人去拿。”陈国栋立刻吩咐。

沈屹冷眼看着陆向真发号施令,看着她专注研究断口的侧脸,看着她条理清晰地索要数据。他沉默着,等待着答案。

数据很快被送来。陆向真就在现场,不顾地上的尘土,铺开记录纸,拿出钢笔快速演算、对照。碳含量在标准上限,锰含量偏低……脱氧记录显示用的是传统的锰铁脱氧……浇铸温度偏高……

她的脑海里,现代材料学的知识在飞速碰撞:高碳、低锰,会导致钢的淬透性降低,需要更快的冷却速度才能获得理想组织。而锰铁脱氧,脱氧产物MnO容易在晶界聚集,成为裂纹源。浇铸温度高,会促使晶粒长大……

“找到了。”陆向真抬头,眼中闪烁着笃定的光芒,“问题可能出在几个方面叠加。”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她身上。

“1. 碳高锰低,淬透性不足,心部产生脆性贝氏体珠光体;2. 锰铁脱氧,MnO晶界偏聚,降低晶界强度;3. 浇铸温度高,原始晶粒粗大;4. 回火可能不足以消除淬火应力和脆性。

她一口气说完,现场一片寂静。那些“贝氏体”、“晶界偏聚”的专业词汇,把在场的工人甚至一些技术员都听懵了。

但陈国栋和马师傅眼中却爆发出精光。他们虽然不完全懂术语,但陆向真指出的方向,与他们经验中一些模糊的感觉高度契合。

沈屹的眉头第一次真正地皱了起来,不再是轻视,而是带着一种凝重和探究。他紧紧盯着陆向真,迫问:“所以,你的解决方案?”

陆向真迎着沈屹毫不客气的目光,她毫不退缩,语速飞快:

“1. 控碳提锰;2. 改硅钙或铝终脱氧;3. 降浇铸温度;4. 优化热处理——加快淬速,试水淬或水淬油冷,提回火温延保温时。”

她顿了顿,补充道:“当然,这只是基于断口和数据分析的推断,需要立刻进行小批量试验验证。”

她的声音清晰而坚定。

沈屹沉默了足足十几秒,那双锐利的眼睛紧紧锁定着陆向真。空气凝固。

终于,他缓缓开口,声音依旧冰冷,却少了几分质疑:

“陈总工,按她说的方案,立刻组织试验批次。原料、冶炼、轧制、热处理,每个环节,我要最可靠的人盯着。你亲自负责。”他目光转向陆向真:“陆技术员,你全程跟进。试验过程,所有数据,我要第一时间知道。我只给你……三天时间。”

三天!陆向真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但更多的是临战的兴奋。

“是。”她毫不犹豫地应下。

沈屹深深地看了她一眼,那眼神复杂难明。他没再多说,转身带着随员大步离开。

陈国栋长长舒了一口气,看向陆向真:“小陆,放手去干。”

三天,七十二小时。

鞍钢特种钢厂区灯火彻夜不熄。

沈屹虽然离开了现场,但他留下的三天期限和命令,如同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所有人都知道,履带钢的问题不解决,影响的不仅是鞍钢的荣誉,更是前线将士的生命!

陆向真成了这场攻坚战的绝对核心。她像一颗高速旋转的陀螺,不知疲倦地奔波在炼钢炉前、轧机旁、热处理车间和她的实验室之间。

她的眼球因为缺乏睡眠而布满血丝,脸上沾满了汗水和煤灰混合的污迹,嗓音也变得嘶哑,但她的思路却异常清晰,指挥若定。

“李主任,这一炉,碳控制在中限0.28%,锰提到0.95%。硅钙合金准备!终点脱氧用铝。量一定要准!”她在震耳欲聋的炼钢炉旁扯着嗓子喊,手里拿着重新计算过的配料单。

“张工,轧制温度再降低10℃。压下量分配按我新改的方案。注意板形!”

“王师傅,热处理这边是关键。淬火池换新水!水温控制在30℃以下,淬火转移时间必须控制在10秒内!入水要快,要均匀!水淬30秒后立刻转入油槽,回火炉温度升到600℃,保温时间延长到3小时。炉温均匀性给我盯死了!”

她的指令精准而专业,语气不容置疑。

工人们起初对这个年轻女技术员的指挥还有些不习惯,但看到她日夜泡在现场,对每一个细节都锱铢必较,那份拼命的劲头和不容置疑的专业性,很快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配合。李秀兰和王铁柱成了她的影子,跑腿、传话、协调,累得够呛却毫无怨言。陈国栋坐镇调度,全力保障试验所需的一切资源。

沈屹虽然没有露面,但他派来的两名随员如同影子一样,沉默地跟随着陆向真,记录着每一个操作步骤、每一个关键参数、甚至她的每一句话。这让气氛更加紧张。

试验并非一帆风顺。

第一炉钢水脱氧时铝加入量稍有偏差,导致浇铸出现轻微问题,整炉钢只能报废。

陆向真没有气馁,立刻组织分析原因,调整操作。第二炉冶炼顺利,但在水淬环节,因为转移稍慢了几秒,导致淬火组织不够理想。她又亲自守在淬火池边,掐着秒表,眼睛死死盯着通红的钢板入水瞬间激起的巨大蒸汽云团,确保万无一失。

时间在紧张焦灼中一分一秒流逝。第三天傍晚,最后一批按照新方案处理完回火的履带板被送到了试车场。

夕阳的余晖将试车场染成一片金红。

陈国栋、马师傅、厂里主要技术骨干,以及沈屹那两名随员,都聚集在这里。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几块闪烁着金属幽光的履带板上,以及连接着它们的模拟坦克负重轮和传动装置的试验台。

陆向真站在最前面,心脏在胸腔里狂跳,几乎要蹦出来。三天三夜积累的疲惫被巨大的紧张感冲得无影无踪。她的手心全是汗。

“开始!”陈国栋一声令下。

沉重的试验台发出低沉的轰鸣,开始运转。履带板在负重轮的驱动下,循环往复地滚动、碾压、承受着巨大的冲击和扭曲力。

每一次链条的绷紧、松弛,都牵动着在场所有人的心弦。

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

履带板依旧坚固,运转平稳,只有金属摩擦发出的规律声响。

半小时……一小时……

没有异响,没有变形,更没有任何断裂的迹象!

夕阳完全沉入地平线,试车场的探照灯亮起。试验台已经连续运转了整整三个小时!远超之前故障钢板的极限时间!

“停。”陈国栋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试验台缓缓停下。几名工人立刻冲上去检查。

“报告总工!履带板完好无损、无裂纹、无变形!”

“连接销、销孔磨损正常!”

“好。好。好啊!”陈国栋激动得连说三个好字,用力拍了拍陆向真的肩膀,眼眶都有些湿润。

马师傅拿起一块履带板,用大锤使劲敲了敲,听着那浑厚悠长的回音,咧开嘴笑了:“硬!韧!好钢!”

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压在大家心头多日的巨石,终于被搬开了。

陆向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紧绷的神经骤然松弛,巨大的疲惫感和强烈的喜悦同时涌上,让她眼前阵阵发黑,手脚发凉,几乎站立不稳。李秀兰眼疾手快地扶住了她。

就在这时,一阵沉稳的脚步声传来。沈屹不知何时出现在了试车场边缘,依旧是那身笔挺的制服,依旧是那张冷峻的脸。

他在欢呼的人群外停下脚步,目光越过众人,落在了被李秀兰扶着的、脸色苍白却眼神明亮的陆向真身上。

他一步步走过来,人群自动分开一条道路。欢呼声渐渐平息,所有人都看着他。

沈屹走到那几块经历了严苛考验而依旧完好无损的履带板前,俯下身,用手指仔细地抚摸着冰凉的金属表面,感受着它的质感和强度。然后,他直起身,转向陆向真。

他的目光依旧锐利,但原来的审视和质疑,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没有说话,只是对着陆向真,郑重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陆向真愣住了。

周围的工人和技术员们也愣住了。

沈屹放下手:“陆向真同志,”他这次准确地叫出了她的名字,“我代表前线急需钢铁战车的将士们,感谢你。你解决了关键问题,立了大功。”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陈国栋和其他人:“新方案立刻形成工艺规程。全厂推广。所有履带钢生产,必须严格按照新规程执行。陈总工,你亲自督办!”

最后,他的目光再次回到陆向真脸上:“陆向真同志,你的能力,不该只局限在鞍钢。准备一下,三天后,跟我去沈阳。有更重要的任务等着你。”

沈阳?更重要的任务?

陆向真还没从刚才试验成功的激动和沈屹的军礼中回过神来,这个突如其来的调令让她有些疑惑。

陈国栋却立刻明白了,他看向陆向真,用力地点了点头,鼓励她:“小陆,去吧。那是另一处战场。”

有点没招了[捂脸笑哭][捂脸笑哭]我应该写得没那么差劲吧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坦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