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五十年代女材料学家 > 第4章 沈阳金属所

五十年代女材料学家 第4章 沈阳金属所

作者:连运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08:54:57 来源:文学城

三天时间转瞬即逝。

出发前的那个上午,陆向真收拾好她那个旧藤箱,里面是几件换洗衣物和洗漱用品。

她最后检查了一遍自己那间住了近一年的小宿舍,关上门,走向陈国栋的办公室道别。

陈国栋没有在办公桌后,而是站在窗边,看着外面依旧轰鸣的厂区。听到敲门声,他转过身。

“小陆,都收拾好了?”他的语气一如往常的沉稳,但眼神里带着长辈的关切。

“嗯,陈总工。”陆向真点点头,心里有些说不出的滋味。鞍钢是她穿越后第一个落脚点,陈国栋是她最初的庇护者和引路人。虽然相处时间不算长,但这份情谊很重。

“沈阳不比鞍钢,”陈国栋走到桌前,拿起一个用旧报纸包好的小包裹,递给陆向真,“那里是真正的科研前沿,藏龙卧虎,规矩多,压力也更大。沈屹同志……是个雷厉风行的人,要求极高。你去了,要沉下心来,多看多学,少说多做。记住,你的本事,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陆向真接过包裹,入手微沉,打开一看,是几本厚重的、纸张已经泛黄的冶金工程手册,还有一支保存得很好的派克钢笔。

这礼物很贵重,尤其是在这个年代。

陆向真心里哇塞一声,这可是古董级别的教材!钢笔亮晶晶的,帅极了。

“谢谢陈总工!”陆向真感动得鼻子有点发酸,紧紧抱着包裹,“您放心,我一定不给鞍钢丢脸,不给您丢脸。我会给您写信的。”

陈国栋脸上露出难得的温和笑意:“好。遇到实在难解的技术问题,或者……其他方面有困扰,都可以写信来。鞍钢永远是你的一个家。”

他特意强调了“其他方面”,目光带着深意。陆向真明白,他指的是她身份的问题。

“嗯。” 陆向真用力点头。

告别没有太多煽情,陈国栋亲自送她到厂门口,看着她上了那辆墨绿色的苏制嘎斯卡车。王铁柱、李秀兰他们挤在车尾朝她用力挥手。

“陆技术员!到了沈阳好好干啊!”

“常写信回来!”

“保重身体!”

卡车启动,卷起一阵尘土。

陆向真扒着车栏,看着陈国栋、李秀兰、王铁柱等人的身影在视野里越来越小,鞍钢巨大的烟囱轮廓也逐渐模糊,最终消失在东北初冬苍茫的地平线下。一种离乡背井的孤寂感悄然弥漫,但很快又被对未来的忐忑压了下去。

颠簸一路,抵达沈阳金属研究所时已是傍晚。

沈阳金属研究所,矗立在重工业腹地。这里没有鞍钢冲天炉火的喧嚣,却是共和国尖端材料的神经中枢。

肃穆的大门,持枪的卫兵,空气中的金属气味,都昭示着这里的不同。

在行政科办好手续,拿到宿舍钥匙后,陆向真被直接带到了沈屹的办公室。

沈屹依旧伏案工作,台灯的光线勾勒出他冷硬的侧脸轮廓。听到敲门通报,他抬起头,目光扫过走进来的陆向真和她那个寒酸的藤箱。

“沈主任。”陆向真站定。

沈屹是沈阳金属研究所的主任,两次去鞍钢当特派员也是因为专业使然。特派员任务结束又会回到沈阳。

“坐。”沈屹言简意赅,指了指对面的椅子。他放下笔,身体微微后靠,审视着她。“鞍钢的收尾工作都交接完了?”

“是的,沈主任。陈总工亲自安排的。”陆向真回答。

“嗯。”沈屹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牛皮纸信封推过去,“工作证,饭票,所里规章制度。你的宿舍钥匙应该拿到了。食堂在东边。”

陆向真接过信封:“谢谢沈主任。”

沈屹没有立刻谈工作,而是话锋一转:“你的档案,所里已经调阅过了。”

他语气平淡,像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归国华侨技术员遗孤,南洋出生,幼年随父辗转,父于归国途中遭遇劫匪不幸身亡,你受刺激记忆受损,流落至鞍钢,被陈国栋同志收留并证实其技术能力……档案齐全,手续完备。”

他看来,目光似乎还想从陆向真脸上看出点什么。

陆向真心头一紧,但面上却仍维持平静:“是,感谢组织和陈总工收留,给了我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

她心里清楚,陈国栋办事老道,档案表面天衣无缝,还有他本人的亲笔签字保证。但“南洋出生”、“记忆受损”这种模糊地带……其实确实有点夸张得过于巧合了。

那么,沈屹之前就怀疑过,此刻再次提起,是在敲打,还是……?

不管怎么样,稳住。

沈屹盯着她看了几秒,那双眼睛似乎能穿透她的表象。

最终,他移开目光,手指在桌面上敲了敲,切入正题:“调你来,是因为你所展现出的材料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鞍钢解决了实际问题。所里现在承担着重要的军工材料研究任务,需要各方面的人才。”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带着公事公办的审慎:“目前,三室,也就是材料性能与失效分析室,有一个关于特种装甲材料的研究项目组,正在进行一些基础性的逆向分析和仿制探索。组长是资深研究员孙继廷同志。你去那里报到,参与项目组的具体研究工作。”

陆向真微微一怔。不是直接让她牵头破译,而是让她加入一个现有的项目组,从基础研究工作做起?这和沈屹在鞍钢最后那句“更重要的任务”似乎有些落差。但转念一想,这才合理。沈阳金属研究所藏龙卧虎,她一个刚调来的背景模糊的女同志,沈屹就算再认可她在鞍钢的表现,也不可能立刻把关乎坦克装甲国产化的核心重任完全压在她肩上。

这更像是一种观察和考验。

“是,沈主任。我会服从安排,向孙组长和组里的前辈好好学习。”陆向真想明白了这点,立刻表态,语气诚恳。

沈屹对她的反应似乎还算满意,补充道:“你的主要任务,是利用你在材料微观分析和失效机制判断上的特长,协助项目组对现有样品进行深入表征,找出我们仿制品与苏联原品的关键性能差距及其根源。具体工作,孙组长会安排。

“记住,这里的工作要求更高,保密纪律也更严格。不该问的不问,不该看的不看,不该说的不说。”

“明白!我一定严格遵守纪律,专心研究工作。”陆向真再次保证。

“嗯。”沈屹点了点头,“明天上午八点,去三号楼二楼,找孙继廷同志报到。他会带你去实验室,介绍组员和项目情况。”

他挥了挥手,示意谈话结束,“去休息吧。”

陆向真起身,拎起藤箱:“沈主任再见。”

走出沈屹办公室,陆向真轻轻吁了口气。沈屹的安排虽然比她预想的“低调”,但反而让她觉得更踏实。在项目组里从基础做起,既能熟悉环境,也能真正了解这里的水平和困难,比直接被架在火上烤强。而且,“逆向分析”、“找出差距根源”,这正是她擅长的切入点。

就在陆向真离开后不久,沈屹办公室的门被敲响,进来的是沈阳金属所副所长,刘明远。他是个四十多岁、身材微胖、面相和善但眼神精明的干部。

“老沈,忙着呢?”刘明远笑呵呵地坐下。

“有事?”沈屹头也没抬,继续看文件。

“听说你把鞍钢那个解决履带钢问题的小陆同志调来了?安排在孙工组里了?”刘明远看似随意地问。

“嗯。”

“效率挺高啊。”刘明远搓了搓手,“这小陆同志,听说才21岁?真是年轻有为。不过……”

他话锋一转,带着点试探,“老沈啊,她的档案我大致看了一下。华侨遗孤,南洋背景,还失忆……这经历,是不是有点……过于传奇了?咱们所承担的任务你也知道,非同小可,人员背景审查必须慎之又慎啊。孙工那个组接触的样品和资料,敏感度可不低。让一个背景这么……特殊的年轻女同志进去,会不会……不太稳妥?所里其他资历更老、背景清白的同志,会不会有想法?”

沈屹终于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向刘明远:“刘副所长,审查档案是组织部门的职责。既然档案手续齐全,通过了初步审查,就说明组织上目前认可她的身份。至于年龄和性别……”

沈屹的语气陡然转冷,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锐气,“她在鞍钢,21岁,用三天时间解决了苏联专家都束手无策的履带钢断裂事故,避免了重大损失和可能的战场悲剧。这,就是能力。我们所需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人,不是论资排辈的摆设。背景清白、资历老却解决不了关键问题的人,所里……还少吗?”

他身体微微前倾,手指重重敲在桌面上那份关于履带钢事故解决的简报上:“前线在流血,装备在等米下锅!我们没有时间搞那些无谓的猜忌和论资排辈。让她进孙工组,是让她在最需要其专长的环节发挥作用,是骡子是马,拉出来在具体工作中遛遛就知道了。出了问题,我,沈屹负责。”

沈屹的话语斩钉截铁。刘明远被他陡然爆发的气势和犀利的言辞噎了一下,脸上的笑容有点挂不住,讪讪道:“老沈你看你,我这也是为了工作负责,为了所里考虑嘛……既然你这么看好她,又愿意担责任,那就按你的意思办。我只是提醒一下,毕竟……人言可畏嘛。”

“清者自清。用工作成绩说话,比什么解释都强。”沈屹冷冷地丢下一句,不再看他,重新低下头看文件,“没别的事,我要工作了。”

刘明远碰了个钉子,脸上有些挂不住,干笑两声:“行,行,你忙。”起身离开了办公室。

沈屹抬起头,看向关上的门板,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第二天一早,陆向真提着装着纸笔的藤箱,提前来到了三号楼二楼。走廊里已经有人走动,空气中弥漫着机油和金属粉尘的味道。

她找到挂着“材料性能与失效分析室第三项目组”牌子的房间,轻轻敲了敲门。

“请进。”一个略带沙哑的男声传来。

陆向真推门进去。房间比沈屹办公室小,更像一个大点的实验室隔间。靠墙是几排摆满样品、仪器和文件的架子,中间一张大工作台,上面堆着图纸、记录本和一些金属块。

一个头发花白,戴着厚片眼镜的男人正伏在工作台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着一小块金属断面。旁边站着一个二十多岁、身材敦实的小伙子,和一个三十岁左右、扎着两条麻花辫、面容清秀但神情有些严肃的女技术员。

伏案工作的男人抬起头,正是孙继廷组长。他推了推眼镜,看清陆向真,脸上露出客套但疏离的笑容:“你就是鞍钢来的陆向真同志吧?沈主任打过招呼了。欢迎欢迎。我是孙继廷,这是王世均同志,负责样品制备和基础测试。这是何沁同志,负责化学分析和数据记录。”

王世均憨厚地笑了笑:“陆技术员你好。” 何沁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目光在陆向真年轻的脸庞和朴素的衣着上快速扫过,没有多余的表情。

“孙组长好,世钧同志好,何沁同志好。”陆向真礼貌地问好,“我是陆向真,初来乍到,请孙组长和各位同志多多指教。”

孙继廷指了指工作台旁一张空着的凳子:“坐吧。沈主任让你来参与我们这个装甲钢逆向分析项目。目前的情况……”

他叹了口气,指了指工作台上那块他刚才观察的金属断面,“很不乐观。苏联原品性能卓越,我们仿制的几批,要么硬度勉强够但韧性太差,一碰就裂;要么韧性稍好但硬度又远远不足。成分我们摸索着调整了很多次,热处理工艺也试了多种,效果都不理想。像走进了死胡同。”

他拿起旁边一块仿制样品残片,递给陆向真:“你看看这个最新的失败品断口,典型的脆性断裂。和苏联原品那种韧窝状的韧性断口天差地别。”

陆向真接过残片。她仔细端详着那平整、闪烁着晶粒光泽的断口,又用手指轻轻抚摸。果然,和她预想的一样,问题核心还是在成分控制和微观组织上。

“孙组长,”陆向真抬起头,眼神专注,“我初步的想法是,我们需要更系统地对比分析。能否给我一些苏联原品和我们不同批次仿制品的样品?我想从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更精确地测定双方的硬度梯度,特别是表层和心部的差异;第二,做更细致的金相观察,对比晶粒度、相组成、夹杂物形态和分布;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做一些简单的局部腐蚀试验,看看晶界状况……”

她条理清晰地阐述着自己的思路,没有因为自己是新人而怯场,也没有好高骛远,而是提出了具体可行、在现有设备条件下能够操作的实验方案。

孙继廷听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这思路很清晰,切入点也很专业,不像是新手能立刻提出来的。他看了一眼旁边的何沁和王世均,两人也有些意外。

“嗯,”孙继廷沉吟了一下,点了点头,“你的想法……有道理。世钧,去样品库,按陆同志的要求,取三块苏联原品样块,再取我们编号A3、B2、C1的仿制品样块各一块,切割打磨好,做好标记交给陆同志。何沁,把之前我们做过的硬度、冲击韧性测试的原始数据记录找出来给陆同志参考。”

“好嘞!”王世均应声而去。

何沁没说话,转身去翻找资料。

孙继廷对陆向真说:“陆同志,工作台这边有空位,仪器设备你也看到了,就是这些。蔡司显微镜在那边角落,虽然旧了点,但还能用。有什么需要,或者操作上不熟悉的,问世钧或者何沁。我们这个项目,时间紧,任务重,希望你能尽快融入,发挥作用。”

“是,孙组长。我会尽快熟悉,开展工作。”陆向真郑重点头。

她走到分配给她的那张靠墙的工作台前,放下藤箱,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和那支陈国栋送的派克钢笔。

她又环顾了一下这个简陋但充满挑战的“新战场”:老旧的蔡司显微镜,原始的硬度计,摆放着各种化学试剂的架子……目光最后落在王世均正费力搬过来的、包裹着油毡的苏联装甲钢样品上。

陆向真深吸一口气,翻开笔记本崭新的一页,郑重写下:

“T-54 装甲钢仿制项目-性能对比分析记录

日期:1950年11月13日。”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沈阳金属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