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五十年代女材料学家 > 第26章 艰难

五十年代女材料学家 第26章 艰难

作者:连运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08:54:57 来源:文学城

帐篷里的生活是艰苦的。

戈壁滩的昼夜温差极大。

白天,毒辣的太阳炙烤着帆布帐篷,里面闷热得像蒸笼,汗水浸透衣衫,紧贴在身上。

夜晚,气温骤降,寒气穿透薄薄的帐篷布和身下冰凉的草垫子,直往骨头缝里钻。

呼啸的风是戈壁永恒的背景音,夜里常常卷着沙粒拍打在帐篷上,发出噼啪的声响,吵得人难以入眠。

清晨醒来,被子上、头发里、甚至嘴里,都常常能尝到细沙的滋味。有时,风沙形成风暴,早晨醒来时,身子能被黄沙埋半截。

用水更是紧张。基地深井打上来的水,带着浓重的碱味和铁锈色,沉淀半天,底下还是一层黄红色的泥。洗漱、饮用尚可勉强,但用于实验室的精密冷却和清洗?那是奢望。

向真不得不组织人手,用最原始的明矾沉淀法,再配合多层纱布过滤,才能得到勉强可用的软化水。洗澡成了每周一次的“盛事”,需要拿着脸盆和毛巾,步行近二十分钟去基地唯一的大澡堂排队。

但这些身体上的艰苦,对于经历过鞍钢初期、经历过实验室无数个不眠之夜的陆向真来说,并非不可忍受。

真正让她感到压力如山、甚至有些窒息的,是技术上的举步维艰和人心的暗流涌动。

铸剑项目被基地列为最高优先级,资源倾斜力度很大。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无数双眼睛在盯着,有期待,有审视,更有不易察觉的嫉妒和等着看笑话的冷眼。

材料分部并非铁板一块。

除了陆向真这支新来的“铸剑”核心团队,还有原先基地的一些材料技术人员,以及从其他单位抽调来支援的工程师。

负责人老赵人很实在,但技术管理能力有限。真正掌握着分部技术话语权的,是一个叫魏云山的副主任工程师。

魏云山约莫五十岁上下,身材微胖,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戴着金丝边眼镜,说话慢条斯理,带着点南方口音。

他是基地建设初期就从上海某研究所调来的元老,据说在钢铁冶金方面有些资历。

向真刚到时,他表现得相当热情,主动介绍了分部情况,还表示要“全力支持陆工的工作”。

然而,随着铸剑项目工作的深入,魏云山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尤其是在陆向真多次对基地提供的原料、设备配套能力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和质疑时,他那张总是带着笑容的脸,渐渐扭曲起来。

第一次冲突发生在关于海绵锆原料处理的会议上。

向真将一份详尽的检测报告拍在简易的会议桌上,语气凝重:“魏工,各位同志,这是我们对首批工业级海绵锆的复检结果。氧含量普遍在2000ppm以上,氮含量也接近500ppm!氢含量虽然经过一次去氢处理有所降低,但批次稳定性极差!用这样的原料,别说做出合格的锆合金管,就是熔炼出成分均匀的铸锭都极其困难!”

会议桌旁坐着老赵、魏云山、基地化验室的负责人,还有几个相关车间的技术员。气氛有些沉闷。

魏云山扶了扶眼镜,慢悠悠地开口:“陆工,你的担忧我理解。但是,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嘛。现在国家百废待兴,能搞到工业级的海绵锆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苏联专家当初帮我们建反应堆,用的也是类似级别的原料嘛。我觉得,我们是不是可以先熔炼几炉试试?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再逐步改进?总比干等着强。”

他环视一周,笑容里带着点过来人的宽容,“搞技术,不能太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陆向真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被冒犯的冷冽,“魏工,核反应堆燃料包壳,不是普通的锅炉钢管!它要在高温高压高辐照的极端环境下,把致命的放射性物质牢牢锁住十几年!原料纯度是基础,是命门!用不合格的原料去试,不是积累经验,是浪费国家宝贵的时间和资源,是在堆芯埋下不可控的炸弹!”

向真有些心烦:魏云山这人到底在叽叽咕咕、痴心妄想些什么?这么老的人了,竟然还这么天真,把这种关乎核心国防的希望寄托在别的国家身上?他敢想,别人敢给吗?!

蠢成这样,这人……不会是敌特吧。

她指着报告上的数据,目光锐利:“苏联专家?他们给我们的样品管是什么级别?他们自己用的又是什么级别?魏工,你比我清楚!‘先试试’?试错的代价,我们付不起!”

魏云山脸上的笑容彻底消失了,镜片后的眼神阴沉下来:“陆工,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是说我们基地提供的原料拖了后腿?还是说我这个分管技术的副主任不懂装懂?技术路线有分歧可以讨论,但扣帽子、唱高调,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原料就这个条件,你说怎么办?难道项目就停在这里,等天上掉下高纯锆?”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老赵张了张嘴想打圆场,却不知说什么好。其他人更是屏息静气。

陆向真深深吸了一口气,压下胸中的怒火。她知道,在这里拍桌子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原料问题必须解决,两条腿走路。”她恢复了冷静,条理清晰地阐述,“第一,立刻向五机部和负责原料供应的部门打报告,说明利害,要求务必提高后续海绵锆的供应等级,优先保障核级原料的生产和运输!第二,立足于现有条件,我们自己动手,对这批工业级海绵锆进行深度提纯!”

她看向基地化验室负责人:“王主任,我需要你们全力配合,建立更精确的气体杂质分析方法和流程,指导我们的提纯工艺。重点是真空脱氢和电子束区域熔炼提纯技术的研究,哪怕一次只能提纯一小块,也要摸索出可行的路子。”

她又看向魏云山,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魏工,您是冶金方面的专家。电子束熔炼炉的改造和工艺摸索,需要您这边的经验支持。这不是试错,是绝境中唯一能抓住的绳索。我们没有退路。”

魏云山脸色变幻,最终在陆向真那沉静而决绝的目光下,勉强点了点头,从鼻子里哼出一个“嗯”字。

会议不欢而散。

但陆向真的方案得到了老赵和基地更高层的默许支持。提纯攻关小组迅速成立,陆向真亲自挂帅,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其中。小刘和小张负责海绵锆的预处理和真空脱氢,何沁则带着几个精干人手,开始啃电子束熔炼这块硬骨头。基地唯一一台用于难熔金属研究的老式电子束炉被征用,进行适应性改造。

与此同时,陆向真也没有放松合金成分设计和熔炼工艺的预研。那几小段珍贵的苏联样品管被反复研究、分析。

在恒温间里,她用那台宝贝的德国蔡司金相显微镜和一台简陋的国产X光衍射仪,结合化学溶解法,一点点反推着合金的成分范围和可能的加工工艺。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相图草稿和疑问。

戈壁滩的夜晚,寒风呼啸。帐篷里,陆向真裹着棉大衣,就着马灯昏黄的光线,仔细研读着几份辗转得来的、关于锆合金相变与腐蚀机理的俄文文献。帐篷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缝隙里钻进来的寒气让她握笔的手指有些僵硬。

“陆工,还没睡啊?”旁边铺位的小刘翻了个身,迷迷糊糊地问。

“快了,看完这一段。”陆向真头也没抬,用冻得有些发红的手指,在文献的空白处写下一个关键的推论:“β相稳定化元素对耐水性至关重要,但过量导致脆性。必须找到临界点。熔炼后快速水淬,保留亚稳相?但残余应力如何消除?……”

她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仿佛忘记了寒冷和帐篷外的风沙。

时间在戈壁滩的风沙中悄然滑过日历,一九五五年的酷寒褪去,一九五六年的风沙更加暴烈地席卷而来。

铸剑项目的进展,如同在泥泞沼泽中跋涉,每一步都沉重而艰难。

原料提纯的攻坚战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代价巨大。

小刘带领的真空脱氢小组,经过无数次调整温度、真空度和保温时间,终于摸索出一套相对有效的工艺,能将海绵锆的氢含量稳定地降低到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然而,氧和氮这两个变量,却像跗骨之蛆,难以根除。

何沁负责的电子束区域熔炼,更是举步维艰。那台老旧的设备功率不足,稳定性差,控制精度远远不够。

一次熔炼,往往只能得到指头粗细、不到十厘米长的一小段相对高纯的锆锭。为了得到足够进行后续熔炼试验的高纯锆料,何沁和她的组员们几乎住在了实验室,熬得双眼通红,脸上被电子束散发的微量射线灼得脱皮。

“陆工,纯度……还是不够。”何沁将一块刚熔炼出的、表面带着细微波纹的银灰色小锆锭递给陆向真,声音嘶哑疲惫,“中心区域氧含量勉强压到了1500ppm,边缘还是高。而且……批次一致性太差了。这效率……”

她摇了摇头,后面的话没说出来,但沉重的无力感弥漫在空气中。

陆向真接过那块沉甸甸的小金属,冰凉的触感从指尖传到心里。她仔细端详着,用放大镜看着表面的晶粒纹路。

不够,远远不够。锆-2合金要求原料氧含量必须控制在1000ppm以下,最好低于800ppm。

“继续摸索熔池形状、扫描速度和功率匹配。”陆向真放下锆锭,语气没有任何波动,“哪怕每次只降低10ppm,也是进步。记录所有参数,建立数据库。另外,向基地打报告,申请紧急调拨一台新型号的电子束炉,或者至少是关键的功率部件!我们不能被这台老古董拖死。”

这章虽然没有感情线,但献给解读感情线特别好的读者婴嘤老师[星星眼]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6章 艰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