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五十年代女材料学家 > 第25章 铸剑

五十年代女材料学家 第25章 铸剑

作者:连运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08:54:57 来源:文学城

一九五五年的风,刮在脸上像带着细小的砂纸。

向真裹紧了身上半旧的军绿色棉大衣,眯着眼,从吉普车敞开的车窗望出去。车窗外,是望不到边际的灰黄。

吉普车在颠簸的简易公路上扬起滚滚烟尘,如同一条土黄色的长龙。

车轮碾过碎石和坑洼,车身剧烈地摇晃着,每一次颠簸都让人的骨头缝里都在发酸。

同车押送设备和资料的两个年轻技术员小刘和小张,早已在持续的摇晃和窗外单调得令人绝望的景色中昏昏欲睡,脑袋随着车身的摆动一点一点。

只有陆向真始终清醒。

她坐得笔直,目光穿透车窗玻璃上厚厚的尘土,投向远方那片被低矮灰云压着的、莽莽苍苍的戈壁滩。

时间过得飞快。

在沈阳金属研究所,她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彻底投入了新的战场。

她主持的材料性能研究室,规模扩大了近一倍,手下汇聚了一批从全国高校抽调来的尖子生和所里自己培养的骨干。

何沁成了她最得力的副手,王世钧也独当一面,负责一个重要的耐热涂层子项目。

他们啃下了几个硬骨头,新型耐热合金在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上的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所里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

去年年底,她被正式任命为材料性能研究室主任。

升职、表彰、日益繁忙的会议和雪片般飞来的协作请求……日子被填充得满满当当。

然而,有些事不会随时间变化,反而历久弥坚。

那次去北京向五机部副部长周振邦汇报高温合金项目后续进展便是。

向真的汇报任务完成,走出那座森严的大楼,站在车水马龙的长安街上,她看着街上步履匆匆的人们,看着远处巍峨的紫禁城角楼在秋阳下泛着金光,心里某个角落,忽然有个声音在低语:

他就在这里。

她甚至知道他的办公地点大概在哪个方向。只要她想,可以找到传达室,编一个沈阳所公干的名义,或许就能见到他。

可是有什么必要呢?

她的出现,只会给他带来伤害。

没有意义。

在最初的震惊后,她没有把他离别时的剖白放在心上,因为她知道他不是那种人,不会那么做。

吉普车猛地碾过一个深坑,剧烈的颠簸将陆向真从短暂的失神中猛地拽回现实。车身几乎弹跳起来,后座的小刘被撞醒,迷糊地揉了揉眼睛。

“陆主任,还没到吗?”小刘的声音带着长途跋涉的沙哑和茫然。

“快了。”向真收回投向窗外的视线,“看到前面那片隐隐约约的建筑影子了吗?还有那些竖着的、像烟囱一样的家伙。”

小刘和小张都努力探头望去。

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在灰蒙蒙的天幕和土黄色大地交界之处,一片低矮、方正的建筑轮廓如同匍匐的巨兽,隐约可见。

几根异常高大、笔直刺向天空的圆柱体结构,沉默地矗立着,带着一种工业时代特有的冷硬和神秘。更远处,似乎还有巨大的穹顶建筑,在稀薄的日光下反射着金属的微光。

一股无形的、沉重的压力,随着那片轮廓的清晰而弥漫开来。

那是代号“金银潭”的绝密基地,共和国未来国防心脏的所在地。而他们此行的使命,就藏在那片神秘的建筑群里——代号“铸剑”,研制用于核反应堆核心燃料包壳的锆合金管材。

任务是在半个月前,由沈阳所党委书记和一位穿着没有标识军装的中年人——后来知道是基地保卫部的负责人——在极度保密的环境下,直接向她下达的。

“陆向真同志,”书记的语气凝重得如同铅块,“国家需要你,需要你立刻放下手头所有工作,带领一支精干的技术队伍,奔赴西北基地。任务代号‘铸剑’,目标是攻克核反应堆燃料包壳用锆-2合金管的自主制备工艺。这是……卡在我们喉咙里的一根刺,是关系到两弹一星工程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瓶颈!”

那位军人补充道:“基地条件艰苦,保密要求极高。你们将切断与外界的一切非必要联系。铸剑者,这是你在基地的代号。从现在起,直到任务完成或上级解除命令,陆向真这个名字,只存在于档案里。”

锆合金管。

陆向真的心脏在那一刻狂跳起来,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一种被巨大挑战点燃的、近乎战栗的兴奋。

她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锆金属,因其极低的热中子吸收截面和良好的耐高温水腐蚀性能,是唯一能胜任核反应堆核心燃料包壳的材料。而将其加工成尺寸精度要求极高、性能绝对可靠的薄壁管材,其难度堪称材料加工领域的珠穆朗玛峰。目前,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项技术,且它们对共和国实行着严密封锁。

图纸、资料、工艺参数……一切都是空白。只有几小段通过各种特殊渠道艰难获取的、来自苏联的锆-2合金样品管,被密封在铅盒里,像圣物一样传递到她手中。

冰凉的触感,光滑致密的金属表面,却蕴含着足以毁灭一切的高温。

“保证完成任务。”她站起身,决心道。

-

吉普车终于驶近了那片神秘的建筑群。

高耸的、布满铁丝网的围墙,荷枪实弹、表情冷峻的哨兵,一道道需要严格查验证件和介绍信才能通过的关卡……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混合了尘土、机油和金属冷却液的独特气味,以及无处不在的、令人神经紧绷的肃穆。

他们的目的地是基地东南角一片相对独立的区域——材料研究分部。

几排低矮的红砖平房围成一个“口”字形,中间是一片压实的土地,算是院子。几间更大的、像是车间厂房的建筑矗立在平房后方,隐约能听到里面传来机器的轰鸣。

而在这些建筑的外围,靠近戈壁滩的方向,则扎着一片灰绿色的帆布帐篷,在风中微微鼓荡。

一个穿着军装、约莫四十多岁、脸庞黝黑精瘦的男人快步迎了上来,身后跟着几个同样穿着工装或军装的年轻人。

“是沈阳来的陆向真同志……哦不,铸剑者同志吧?”男人伸出手,笑容朴实,带着西北口音,“欢迎欢迎!一路辛苦了!我是材料分部的临时负责人,也是基地后勤处的,叫赵大柱,大家都叫我老赵。”

“赵处长,您好。”陆向真与他握手,感受到对方掌心厚实的老茧,“以后就是并肩作战的同志了,叫我老陆或者向真都行。”

“那可不行,规矩就是规矩,铸剑者就是您的代号。”老赵很坚持,随即指了指身后的红砖房和那片帐篷,脸上露出一丝歉意,“实在对不住啊。基地建设任务太重,到处都在抢工期。咱们材料分部这排平房,是实验室和办公室,刚勉强能投入使用。这住宿……”

他指了指那片帐篷,“只能先委屈大家伙儿住一阵子帐篷了。新的宿舍楼正在打地基,最快……也得明年开春才能住进去。”

小刘和小张看着那片在寒风中显得有些单薄的帐篷,脸上都露出了点苦色。陆向真却神色如常,眼前这点困难根本不算什么。

“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就行,赵处长费心了。”她平静地说,“设备呢?我们带来的核心设备和资料需要尽快安置调试。”

“都安排好了!”老赵连忙点头,“专门腾出了一间大实验室,恒温恒湿间也在加紧调试。你们先安顿一下,吃点东西,我马上带你们过去。”

所谓的安顿,极其简单。

几个人被分配到相邻的两顶帐篷里。帐篷不大,里面是泥土地面,中间挖了一道浅浅的排水沟。两边用木板和砖头垫高,铺上粗糙的草垫子,就算是床了。帐篷里弥漫着一股潮湿的泥土味和帆布的腥气。个人物品几乎没有地方放,只能堆在床脚。

小张看着自己那床铺在草垫子上的薄被褥,又摸了摸冰凉的木板,小声嘀咕:“这晚上……不得冻成冰棍啊?”

“少废话,”小刘年纪稍大,瞪了他一眼,“陆主任都没说啥,轮得到你叫苦?赶紧收拾,别耽误正事。”

陆向真把自己的藤箱塞到床板下,只拿出笔记本、钢笔和一个陈旧的搪瓷缸。

她环顾了一下这个简陋的家,目光落在帐篷一角挂着的、用旧报纸糊住缝隙的小窗户上。报纸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条件比她预想的还要差一点,但没关系。她真正的战场在实验室里。

简单啃了两个冷硬的杂粮窝头,喝了点热水,陆向真就催促着老赵带他们去实验室。

材料分部的核心实验室是由一个高大的旧机库改造的,空间很大,但空旷得有些瘆人。水泥地面冰冷坚硬,高高的屋顶下,只有几盏功率不足的白炽灯散发着昏黄的光线。几台笨重的、漆皮剥落的老式机床和一台巨大的空气锤孤零零地立在角落。

最显眼的是实验室中央,那台刚刚安装到位、被保护罩半遮半掩的真空自耗电弧炉——这是熔炼锆合金的关键设备,也是他们从沈阳千里迢迢运来的核心家当之一。

旁边,一台同样崭新的西德产精密轧管机还在进行最后的线路调试,几个穿着工装的技术员围着它忙碌。

空气里弥漫着焊锡、机油和新设备特有的金属气味。

冷,深入骨髓的冷,这空旷高大的厂房像是一个巨大的冰窖。

“条件有限,保温还在弄。”老赵搓着手,有些不好意思,“电力供应也紧张,大功率设备得错峰使用。不过,设备基本都到位了,沈阳运来的精密仪器都安置在那边隔出来的恒温间里。”

他指了指实验室一侧用砖墙和玻璃隔出来的几个小间。

陆向真点点头,顾不上寒冷,立刻走向那台真空自耗电弧炉。

她仔细检查着设备的安装情况,接口、阀门、真空泵组、冷却水循环系统……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锆金属活性极高,熔炼必须在高真空环境下进行,任何微小的泄漏或操作失误,都可能导致整炉金属氧化报废,甚至引发事故。

“真空度测试做过了吗?”她问负责设备安装的一个老师傅。

“做过了,陆工。”老师傅很认真,“按规程抽了三次,极限真空度能达到10^-3帕,保压性能也达标。就是这冷却水……”他指了指通向炉体的粗大铜管,“基地深井打上来的水,碱性大,硬度高,长期用恐怕对炉体和坩埚有腐蚀,得想办法处理。”

陆向真蹙了蹙眉。

水处理,这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锆合金的熔炼和后续加工,对水质的要求近乎苛刻。

“记录一下,列为优先解决项。”她对跟在身边的小刘说,又转向老师傅,“辛苦了。后续的电极压制、烧结设备什么时候能调试好?”

“电极油压机明天就能通电试车,烧结炉的温控系统还有点小问题,正在攻关,估计还得三五天。”老师傅回答。

陆向真心里默默盘算着时间。

熔炼前的准备工作千头万绪:海绵锆原料的预处理,如去氢、破碎、分级,合金添加元素的精确配比和制粉、自耗电极的压制和真空烧结……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时间不等人。”她自语般地说了一句,声音在空旷的实验室里回响,“小刘,小张,你们俩协助设备组,尽快把所有熔炼前处理设备调试到位,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手册。我去看看原料。”

存放原料的仓库就在实验室隔壁。推开门,一股淡淡的金属粉尘味混合着防锈油的气味扑面而来。

仓库里堆放着一些常见的钢铁材料,角落里,几个贴着醒目标签的铅皮箱子格外显眼。

打开箱子,里面是分装在厚塑料袋里的灰黑色海绵锆颗粒。陆向真戴上白棉手套,小心地抓起一把。颗粒大小不均,颜色深浅不一,手感有些涩。她捻动手指,细小的粉末簌簌落下。

“这批海绵锆,是从湖南新晃那边运来的第一批工业级产品。”老赵在一旁介绍,“纯度标称是99.7%,但具体杂质含量,尤其是氢、氧、氮这些气体杂质的控制水平……基地化验室那边刚建立,数据还没完全出来。”

陆向真眉头锁得更紧。海绵锆是锆合金的源头。其纯度、粒度分布、特别是气体杂质含量,直接决定了最终合金管的性能和成败。99.7%的工业级?这离核级锆材的要求差距太大了。她想起那几小段苏联样品管光滑致密、银亮如镜的表面,再看看手中这粗糙暗淡的海绵锆颗粒,心头沉甸甸的。

“杂质是魔鬼。”她低声说,像是在告诫自己,也像是在提醒身边的人,“尤其是氧和氮。它们会像钉子一样扎在锆的晶格里,让材料变脆,让管子在水里泡久了就千疮百孔。我们必须把它们揪出来,赶出去!”

接下来的日子,陆向真和她的铸剑小组像上紧了发条的陀螺,一头扎进了这场与时间、与未知、与恶劣环境的赛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